一、基本信息,一、基本信息姓

多少钱 0
名 王涛 性别男出生年月日(公历)1959-11-15 民族 汉族 出生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 党派 中共 籍贯上海市普陀区 身份证件名称身份证 证件编号 工作单位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中国行政职务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单位所属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科学院 院长重点实验室主任 单位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320号 单位所在地甘肃省兰州市 邮政编码730000 单位电话 0931-4967639 住宅电话 手机 传真 电子信箱 专业或专长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技术职称研究员 曾被提名、推荐为院士候选人情况 年度(工程院)2011,2015年度(科学院)
二、主要学历(从大专或大学填起,六项以内) 起止年月 校(院)及系名称 专业 1979.9-1983.7新疆大学地理系 自然地理学 1983.9-1988.7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自然地理学 学位学士博士
1 三、主要经历(十项以内) 起止年月 工作单位 行政职务/技术职务/职称 1977.9-1979.8新疆哈密柳树泉农场知青队 /下乡知青/ 1988.8-1989.2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1989.3-1991.1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 //助理研究员 1991.2-1995.1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 //副研究员 1995.2-1996.8日本国立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NIAES) /海外特别研究员/ 1996.9-1999.8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部兰州沙漠研究所 副所长(1997.3-)//研究员 1999.9-2003.62003.7-2012.92012.10-2016.52016.6-至今 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国家林业局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筹)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 副所长//研究员所长/主任(2002-)/研究员/主任/研究员院长/主任/研究员
四、主要学术团体兼职(六项以内) 起止年月 学术团体名称 兼职职务 1999.9-至今国际干旱区开发委员会(IDDC) 委员 2001.6-至今2001.9-至今2002.9-至今2006.2-至今2013.8-至今 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 副会长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中国科学院(CAS)主任“国际沙漠化防治研究与培训中心”(ICRTDC) 中国地理学会/沙漠分会 地理学会副理事长(2010-2014)/理事长(2002-) 国际沙漠研究协会(IDRA) 主席 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第3届科学大会委员(2013.8-)/委员(2014.5-)科学顾问委员会(SAC)/科技与政策协调委员会(
2 五、在工程科技方面的主要成就和贡献(限3000字)我国沙漠和沙漠化面积约167万km2,是风沙危害的主要区域,特 别是20世纪后50年,日益蔓延的沙漠化土地,严重威胁着干旱半干旱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存环境,迫切需要开展相关研究,为防沙治沙工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王涛1983年起师从我国沙漠科学奠基人朱震达先生,主要从事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研究。
先后主持多个科研项目和课题,主要包括:“七五”国家计划委员会课题、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专题、中国科学院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和若干国际合作项目,是2个有关沙漠化、绿洲化和荒漠化国家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沙漠化基础理论、监测评价、过程与防治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成果。
作为第一获奖者,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各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
一、二等奖各1项和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附件二),国家发明专利三件(附件三);发表论文300多篇,中(英)文专著10部,图件3套(附件四),其中SCI收录79篇,EI收录61篇,被SCI和CSCD论文分别他引600多次和2300多次。
他创建并一直主持着我国最早的沙漠科学领域的部门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他和他的团队为国家沙漠化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建立了适于不同区域沙漠化防治的技术体系和模式,大范围推广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显著。
主要成就和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我国北方沙漠化概念、内涵、监测、评估、过程和成因的研究,丰富了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体系,对中国沙漠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防沙治沙规划提供了科技支撑。
利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开展沙漠化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背景、动力学过程及其调控、生物学过程与植被恢复重建机理和综合防治战略与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沙漠化科学理论和实践体系,发展了沙漠与沙漠化科学。
综合成果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刘东生先生评价为“中国沙漠科学成熟的标志”(附件四)。
主要成果包括:
3 1.揭示了中国沙漠与沙漠化的成因。
论证了沙漠是自然界的产物,沙漠化则主要是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澄清了学界的分歧,解决了沙漠化防治的重大理论问题。

2.明确了沙漠化概念及其内涵和主要研究方向,推动了沙漠化的系统研究。
明确了沙漠化概念,即:沙漠化是干旱、半干旱及部分半湿润地区由于人地关系不相协调所造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阐明了沙漠化过程与成因、时空演变、发展趋势、危害结果等内涵;将研究侧重在人地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领域并确定了主要研究方向,推动了沙漠化的系统研究。

3.发展了沙漠化动态监测指标体系,建立了沙漠化土地的评价方法并应用之。
建立了沙漠化土地分类分级系统和动态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量化了近60年来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的时空分布和发展态势评价,即基于不同时分布面积和变化速率数据为依据,提出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中期加速发展期、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后期整体发展和局部逆转期以及2000-2010年整体逆转期;明确了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农牧交错区、纯牧业区、绿洲灌溉农业区和绿洲与荒漠的过渡带。
该研究为制订我国沙漠化的防治区划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主要结论被国家林业局采纳。

4.揭示了我国不同区域沙漠化的过程和成因,为沙漠化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系统地开展了沙漠化的历史、物理、生物、人为、发展与逆转等过程的研究,在理论上进行了系统的总结。
论证了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包括重大国家政策导向)所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强度变化是沙漠化发展与逆转过程的主要因素;主要成因在农牧交错区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在纯牧业区是土地承载力的降低和超载放牧、在绿洲灌溉农业区是流域内水资源不合理分配和局部过度利用等。
通过典型地区的研究证明,人类活动对沙漠化过程的贡献率可达80%以上。
(二)系统提出了沙漠化防治的指导方针、战略与措施、主要技术与模式,对国家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对沙漠化过程的基础研究和野外试验示范成果,完善了以风沙
4 灾害和沙漠化防治为主的风沙防治工程学及其理论基础、研究内容、方
法技术和有效模式等。

1.完成了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
基于“保护优先,重点防治,合理利用,协调发展”的沙漠化防治指导方针,确定了自然地带、沙漠化发展程度和自然条件、资源利用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方向一致性等区划原则,将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防治划分为4大区31个区。

2.系统研究和总结了风沙防治工程的理论和模式,完善了风沙防治工程学。
在全面总结中国北方沙区风沙灾害的分布类型、特点、风沙物理学和工程地质学基础上,阐明了针对不同类型风沙灾害应采取的防治原理,以已建设的大型防沙治沙工程为例,全面论述和总结了针对农田、铁路、公路、沙漠油田基地、古文化遗产的风沙灾害防治技术和方法。

3.建立了重点区域沙漠化综合防治技术的试验示范,为防沙治沙提供优化模式。
他和他的团队发明了多项防沙治沙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建立了适合于干旱区绿洲的沙漠化治理模式和半湿润、半干旱区的县、乡、村、户四级沙漠化治理模式,累计推广面积超过了4700万亩,取得很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17.68亿元(1991-2006年统计)(附件五);他提出了敦煌莫高窟地区风沙防护工程“以固为主,固、阻、输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领导组织了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敦煌莫高窟风沙防护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指导建立了由工程、生物、化学等措施组成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防护体系,构建对洞窟危害最小、更稳定的风沙均衡场(附件六),使危害莫高窟的风沙活动减少了70%-90%(附件六)。
该成果还被应用在我国西部戈壁地区的公路风沙防护体系中。
(三)积极推动和主持沙漠科学的学科、队伍和平台建设,服务国家决策,拓展国际影响。

1.学科、队伍和平台建设:近年来,他引领和发展了我国沙漠科学,进一步明确了战略与方向、研究领域与内容、任务与目标,拓展了技术与方法,推进了团队与平台建设。
2002年创建了中科院沙漠与沙
5 漠化重点实验室并领导至今,使之成为重要科技平台和人才聚集基地。

2.服务国家决策:根据科研成果主持完成的咨询报告上报有关部 门,其中有4份获得了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的批示(附件七),相关国家部委都进行了落实。
主要的研究成果上报国家林业局并获得好评,较好地服务于国家防沙治沙的决策。

3.研究与实践成果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形成的较大学术影响使他能够兼任国内外多个学术团体的职务(附件八),如国际沙漠协会主席(IDRA)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UNCCD)第3届科学大会科学顾问委员会(SAC)委员和科技与政策协调委员会(SPI)委员等。
他是《中国沙漠》主编和LandDegradationandDevelopment(SCI源刊,英国)编委及亚洲区主编(附件八),先后多次获得国内外有关机构表彰(附件九)。
10多次主持联合国环境署(UNEP)、发展署(UNDP)、中国科学院、商务部等委托的“国际沙漠化研究与治理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培养防沙治沙人才;作为第8届第11届国际干旱区开发大会(ICDD)组委会主席成功地组织并主持了会议。
多次主持双边和多边国际学术研讨会,多次被邀在国内国际学术大会上做特邀或大会报告(附件十),为中国沙漠化研究与防治在国际领域里占有重要一席做出了贡献。

6 六、重要科技奖项[包括国家三大奖,省、部级
一、二等奖等,限填六项以内(同一成果及相 关科技奖项,只填写一项最高奖项)。
请在“基本信息”栏内按顺序填写成果(项目)名称,类别(国家、省、部)名称,获奖等级,排名,获奖年份,证书号码,主要合作者] 序号 基本信息 本人作用和主要贡献(限100字) 中国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国家科技进步奖,相关项目总负责人。
主要贡献:论证沙漠化的 二等奖,排名:第一,2007年,证书号码:定义内涵,认识沙漠化成因、过程和机制;确 12董00治7-宝J-
2,王31乃-2昂-04,赵-R学01勇,,周主又要和合,作吴者薇:,张郑铜晓会静,薛,赵娴哈。
林,定析;沙沙漠漠化化判地别区指社标会体、系经;济沙与漠环化境成协因调定发量展对分 策与模式;完成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防治区 划。
中国土地沙质荒漠化研究,省部级,二等奖,排名:第三课题负责人,主要负责河北坝上、内蒙古 第三,1995年,证书号码:95J-2-014-03,主要合作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20世纪70年代中 2者:朱震达,陈广庭。
期到80年代后期沙漠化土地的遥感监测与评估,并提出区域的沙漠化防治策略和方法。
风沙运动机理及防沙治沙工程原理研究,省部级,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和研究实施。
二等奖,排名:第一,2005年,证书号码:主要贡献:沙漠化过程、人类活动作用下的风 32005-2-039/1,主要合作者:董治宝,屈建军,赵爱沙流边界条件与风蚀过程及调控因素的研究, 国,拓万全等。
初步提出敦煌莫高窟窟顶以机械、生物、化学 为主的“六带一体”防护体系规划。
戈壁地区公路风沙危害综合防护体系研究,省部级,
项目负责人,负责项目总体设计和研究实施。
三等奖,排名:第二,2009年,证书号码:主要贡献:基于对我国西北戈壁地区风沙流活 42009-J3-152/R2,主要合作者:周勤,常学亮,薛娴,动及风沙危害特征的研究,提出适合该地区交 张伟民,王宏源,刘秀霞。
通沿线风沙危害防治的以输导为主,固定为辅 的固、导、拦相结合的综合防护体系。

7 七、发明专利情况[限填六项以内。
请在栏内按顺序填写实施的发明专利名称,批准年份,专 利号,发明(设计)人,排名,主要合作者,本人在专利发明和实施中的主要贡献。
如无实施证明材料则视为专利未实施] 序号 基本信息 本人作用和主要贡献(限100字) 超声波土壤风蚀采集仪,2010年,专利类型:发明主要设计和完成人。
提出了采用超声波测量土 专利,专利号:ZL200610042948.9,发明(设计)壤风蚀量的思路和新方法,为风沙地貌学、防 1人正:偲王,涛孙,庆排伟名。
:第
一,主要合作者:赵爱国,张沙仪器工。
程已学用等于的有实关验沙研漠究与提沙供漠了化重研要究科的学3测个量国 家研究站、青藏铁路风沙灾害等土壤风蚀研 究。
风沙流动态监测仪,2009年,专利类型:发明专利,主要设计和完成人之
一。
提出了自动观测风沙 专利号:ZL200610043166.7,发明(设计)人:赵流的思路与方法,实现了无人值守条件下风沙 2爱国,排名:第
二,主要合作者:赵爱国,董治宝,流多点同步自动观测,可满足风沙运动学的研 张正偲。
究所需大量野外观测数据的要求。
移动式大型光伏电站组件除尘装置,2016年,专利主要设计和完成人之
一。
提出了一种清洗速度 类型: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1310197209.7,发快、节约水源、制造与维护成本低的自动除尘 3明(设计)人:孙家欢,排名:第
二,主要合作者:装置,除尘效果明显,可以显著提高光伏电站 王涛,肖建华,丁帅,孙庆。
收益率。

8 八、论文和著作[限填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十篇(册)以内。
请在“基本信息”栏内按顺序 填写论文、著作名称,年份,排名,主要合作者,发表刊物或出版社名称] 序号 基本信息 本人作用和主要贡献(限
100字) DesertsandAeolianDesertificationinChina,2011年,全书构思者和主要执笔人之
一。
该著作系统地排名:第
一,是通讯作者,发表刊物(出版社):论述了中国沙漠与沙漠化形成演变、时空分布ELSEVIERinAmsterdamandSciencePressinBeijing。
特征和综合防治与开发。
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 1统果的总英结文沙专漠著和。
沙漠化及其防治研究与实践成 Studyofspatialdistributionofsandydesertificationin相关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是学术思想、研究方NorthChinainrecent10years,2004年,排名:第
一,法、论文撰写的主要完成人。
沙漠化土地动态是通讯作者,主要合作者:WUWei,XUEXian,SUN遥感监测评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建立基于 2QSciinegnwceeiinanCdhCinHaESNer.GDuaEnagrtthinSg,cie发nc表es,刊V物ol.(47出S版up社p.Ⅰ):,3分S析技;术负的责遥评感审监意测见方反法馈、后进的行全数部据修的改检。
验和 78-88。
Monitoringrecenttrendsintheareaofaeoliandesertified相关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是学术思想、研究方landusingLandsatimagesinChina’sXinjiangregion,法、论文撰写的主要完成人。
建立基于3S技2012年,排名:第
一,主要合作者:
C.Z.Yan,
X.Song,术的遥感监测方法、进行了大量野外实地考察 3JP.hLo.toXgirea,mm发et表ry刊and物R(em出ot版eS社em)s:ingIS,1P8R4S-19Jo0u。
rnalof验证工作;负责评审意见反馈后的全部修改。
LandsatImagesRevealTrendsintheAeolian相关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是学术思想、研究方 DesertificationinaSourceAreaforSandAndDust法、论文撰写的主要完成人。
沙漠化土地动态 StormsinChina’sAlashanPlateau(1975–2007),2013遥感监测评估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建立基于
4 年,排名:第
一,是通讯作者,主要合作者:
C.Z.YAN,3S技术的遥感监测方法、进行数据的检验和
X.SONGANDS.LI,发表刊物(出版社):Land分析;负责评审意见反馈后的全部修改。
Degradation&Development,24
(5):422-429。
Thedynamiccharacteristicsandmigra-tionofapyramid相关项目的负责人。
研究方案和风洞模拟实验dune,2005年,排名:第
一,是通讯作者,主要合的组织者,进行金字塔沙丘高分辨率遥感图像作者:Zhang,WM;Dong,ZB;Qu,JJ;Jing,F;Wang,的对比研究、野外多风向多沙源的观测和数据 5W429F-,4发40表。
刊物(出版社):SEDIMENTOLOGY,52
(3):分析,负责全书文稿的撰写与修改。

9 序号 基本信息 本人作用和主要贡献(限100字) HumanCausesofAeolianDeserti-ficationinNorthern相关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是学术思想、研究方 China,2008年,排名:第
一,是通讯作者,主要合法、论文撰写的主要完成人。
基于掌握大量数 作者:XXue,YQLuo,XHZhou,BYang,WQTa,据的基础上,集成对比研究并量化分析了自然 WWu,LHZhou,发表刊物(出版社):SciencesinCold因素和人为因素在沙漠化过程中的作用。
负责 6andAridRegions,
(1):0001~0013。
评审意见反馈后的修改。
HumanactivityandstatepolicyanalysisofAeolian作为第一作者,对本文的选题、系统分析和论 desertificationinChina,2009年,排名:第
一,是通文撰写做出贡献。
分析了过去50多年间国家 讯作者,主要合作者:ZhouLihuaandYangGuojing,不同政策影响下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阐明 发表刊物(出版社):AnnalsofAridZone,48
(2):19-23。
了由此造成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改变是导
7 致沙漠化发展或逆转过程的主要原因。
Aims,PrinciplesandMeasuresforCombating作为第一作者,对本文的选题、系统分析和论 DesertificationinNortheastAsia,2010年,排名:第
一,文撰写做出贡献。
分析归纳总结了我国沙漠化 是通讯作者,主要合作者:XianXue,发表刊物(出防治的目标、原理和区域尺度上的对策措施, 版社):GlobalEnvironmentalResearch,14
(1):11-16。
为全球尺度上生态系统恢复与荒漠化防治,提
8 供了理论和技术指导。
中国沙漠与沙漠化,2003年,排名:第
一,是通讯作为主编,确定全书的框架和内容。
集成前人 作者,发表刊物(出版社):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和现在团队的研究基础,系统总结了中国沙漠 出版社。
与沙漠化的概论、形成与演变、区域分布特征 和综合治理与开发。
负责前言、第
一、第二
十、
9 第二十一章撰写和全书修改与统稿。
中国风沙防治工程,2011
年,排名:第
一,是通讯全书构思者和主要执笔人之
一。
该著作是第
作者,发表刊物(出版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部全面系统的从理论到实践地总结我国防沙 治沙工程成果的专著。
提出了风沙防治工程 学,并明确了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内 10 容、方法和技术等。
10
九、工程设计、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的重要成果(限填五项以内) 序号 成果简介 本人作用和主要贡献(限
100字)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敦煌莫高窟保护利主持设计“敦煌莫高窟风沙防护工程”,提出风沙用”项目之“敦煌莫高窟风沙防护工程”。
根防护工程“以固为主,固、阻、输相结合”指导思据不同地带的具体风沙运动规律,建立一个想,构建风沙均衡场,据此实施的由工程、生物、 1由工程、生物、化学措施组成的多功能的综化学等措施组成的综合防护体系使危害莫高窟的 合防护体系,有效消除了风沙活动对莫高窟风沙活动减少了约80%。
的危害。
国家攻关计划项目“典型生态区综合整治与主持完成“中国北方沙漠化土地防治区划”。
与合可持续发展研究”和“973”项目“中国北方作团队一起,建立了适合于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区沙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为主。
提出典型地区漠化治理的若干技术和模式,并应用与实践,获得 2沙漠化土地防治的技术和模式,并加以实施。
较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 使典型地区沙漠化土地的发展趋势得到抑二等奖。
制。
11

标签: #有多少 #长江大学 #森都集成灶排名多少 #中山大学 #中国 #关键词 #初中 #宋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