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公众号怎么做好看的图文

怎么做 3
Tel(押010)82614599E-mail押dszk317@ READING 读书 主编:麻晓东编辑:杨新美校对:王心怡2011年9月20日星期二A5 □本报记者李芸 一草一木总关情 “春天等着花一朵一朵一棵一棵地开、叶子一点一点地舒展,湖边的山桃烂漫笑东风,水杉的小叶子在夕阳的光线里仿若琉璃;夏天坐在老生科楼前七叶树的树影里就远离了所有尘嚣,风过是静,花落亦是静;秋天看着47楼东边的白蜡慢慢变黄,干燥的翅果如同簪子末梢的银坠,跑到图书馆抢北边对窗的位置,只为一抬头就是一教楼前满树金黄的银杏,灿烂得让周围的一切都霎时间黯然;冬天就是苍松翠柏,临湖轩的早园竹响着萧瑟的声音。
” 听了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学生闫昱晶在《燕园草木》首发式上的发言,真是心生羡慕,为她能有那段长长的时光去体会燕园里季节的更迭与生命的轮替。
近日,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和生命科学院副院长顾红雅共同主编出版了《燕园草木》一书,或许能弥补我们的遗憾———这本全面介绍燕园草木花卉的图书,将185种校内常见及特色植物最美好的一瞬呈现于读者面前。
编这样一本书是许智宏很久以来的心愿,也是他卸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做的第一件事。
“我是学植物学的,每当出访海外的大学时,常会被邀请去参观他们的植物园。
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都有自己的植物园,如牛津、剑桥等,不少大学也出版其校园植物志、植物图谱,但这在中国还很罕见。
北大虽然没有专门的植物园,但我想燕园就是一座植物园,而且燕园是独一而不能复制的。
”许智宏说。
北京大学校址所在地———燕园,历史悠久,从明朝米万钟的勺园算起,至今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校内有古树500多株,其中最古老的早在康乾盛世的和珅府邸内就已经开枝散叶了。
加上校园绿化和教育的需要,过去几十年中,又引进了不少种植物。
据资料所载,燕园内约有90多科300多种植物,是北京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园林之
一。
也正因为如此,许智宏的这一想法得到了北大人热烈的响应,包括很多非生物院系的老师和同学提供照片、收集资料、撰写短文。
83岁的植物分类学家汪劲武,他也是许智宏在北大读书时的植物分类学老师,常常骑着他那辆老牌永久自行车在燕园转,不时给编写组打来“通风报信”的电话———哪儿的树开花了,哪儿的果熟了…… 植物在北大不仅有重要的自然和历史意义,对北大人的生活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每年6月荇菜开花对学生们来说,是他们期末考试来临的信号;宿舍楼前核桃树上结出的青色核桃见证校园里同样青涩的爱情;许智宏最无法忘怀的是南门内道旁的两排槐树,因为“毕业后,每次回校,基本上都是从南门进的,一见这两排槐树,就觉得像回家了”…… 为了让《燕园草木》更体现这种文化感,在图书编排时,该书一改植物志编写的体例“,书中的物种基本按照其在校园中的开花时间排的序,而不是按拉丁名或英文名排序。
同时我们在选照片时,更多地从美的角度来选,而不是一定要选择清晰呈现植物的根、茎、叶、花的照片”。
顾红雅说“,部分植物还附有隽永的散文短文,或者节选自季羡林、宗璞等名家,或者出自其他北大师生饱蘸深情之笔触”。
许智宏说:“我们希望《燕园草木》能呈现一座几百年园林的丰富自然生态和深厚人文积淀。
” 《燕园草木》,许智宏、顾红雅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许智宏(左二)为《燕园草木》揭开“面纱” 李芸摄 对话 不可复制的燕园 《科学时报》:燕园不仅是一座植物园,听说生物多样性也极好,鸟类有150种以上,刺猬等时常出没。
北大以兼容并包著称,您能说说生物多样性与文化、观念多样性的关联吗? 许智宏:就全球来看,凡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方往往也是文化多样性丰富的地方。
你看中国的云南,有那么多少数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化, 云南也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
一。
每一种民族的先民在特有的生存环境中往往孕育出特有的文化,包括食品、传统等等。
全球人口的增加、工业文明的 发展带来了对生物多样性的明显破坏,比如欧洲、北美加起来现有的高等植物种类还不及我国多,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我们应该牢记,人只是生物的一员,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而存在的。
《科学时报》:您称燕园“独一而不可复制”,您最欣赏的燕园特色在哪? 许智宏:应该是燕园的那种“野味”,燕园有400年历史,现存的植物并不完全是靠规划做出来的,很 多花花草草都是自生自灭,燕园未名湖的北部不少地方几乎还是半原生态状态。
现在不少单位做绿化,喜欢铺上一大片人工草坪,好看却很费水,也不好打理。
我们校园虽也有这样的草坪,但多数地方特别是山坡上还是让原来的植物代复一代、年复一年顽强生长下来,它们适应本地的环境,其实也很美。
如春天里校园里极多见的二月兰,一到开花时节,成片紫色的小花,充满了生机与活力,难怪季老要专门为“二月兰”撰文“,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我注意到小山上的二月兰……遇到大年,则山前山后开成大片。
二月兰仿佛发了狂。
我们常讲什么什么花‘怒放’,这个‘怒’字下得真是无比地奇妙。
二月兰一‘怒’,仿佛从土地深处吸来了一股原始力量,一定要把花开遍大千世界,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一种野草在季老笔下写得如此传神,正是燕园的草木。
《科学时报》:我想很少有人不爱花花草草的,但实际上我们接受到的这方面知识特别有限,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在您看来,认识植物 与教育有何关系?许智宏:长期以来我们就是技 术立国,倡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忽视对自然兴趣的培养。
我在英国留学时有一段时间住在英国人家里,发现房东老太太自己园子里很多植物她不仅叫得上名,连拉丁名、属什么科都知道,我想这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素质。
了解我们周围常见的植物、动物,是一个公民必须知道的常识。
我们的教育要更多地改进,使我们学生有机会接触大自然、了解大自然、培养对大自然的兴趣。
一段时间里,不少年轻人一有时间就在开心网上种菜种花,却不知道自然界里真正的西红柿、茄子是什么样的,有时间为什么不在家里种一盆花,甚至一盆蔬菜呢? 要知道,人类未来面临的问题,譬如粮食生产、食品安全、健康、环境等,都与植物有关。
在和大自然的接触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形成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敬畏,这样人类才会少做一些蠢事,少做一些违背大自然规律的事。
阅读现场 《杨振宁传》在京首发 杨振宁:科研也要顿悟 阴文并摄影本报记者李芸 9月15日,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京首发新版《杨振宁传》。
首发式现场嘉宾均为“重量级”,不仅传主杨振宁和传记作者、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院退休教授杨建邺到场,更有数学家丘成桐、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名誉教授陈方正、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刘钝受邀出席。
按陈方正的说法,“这是一次盛会”,对于现场观众来说,“有机会来瞻仰科学大师的风采,听他们闲话家常,不是一件寻常的事”。
实际上,两位科学大师杨振宁、丘成桐的对谈不止“闲话家常”,更多谈到了如何做科研、做学问,对现场观众特别是年轻学子来说,确是金玉之言。
当有人提到年轻人该如何向诺贝尔奖努力时,杨振宁正色道:“如果一个人的目的只想获奖的话,他成功的可能性很小。
” 丘成桐亦赞同杨振宁的观点。
他直言不讳地指出,国内的学术气氛很多是为了拿奖、为了成名成家,而这种人为因素追求学问,是不能够形成做学问的环境的。
“在中国应该培养学生有浓厚的好奇心,走他们自己喜欢走的路。
现在中国的国力和以前不一样了,到中国来访问的名教授比以前多很多,中国应该把握这个机会,鼓励学者为做学问而 做学问,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形成好的学术氛围。
” 杨振宁指出,科研工作有三部曲:“第一步,要对某个问题发生浓厚的兴趣;第二步,要做长期的思考和努力,而这种努力常常是不成功的,甚至使你非常沮丧;第三步,你做了很复杂的努力,不出结果甚至很沮丧的时候,常常不可避免地要休息一下。
”他以自己为例说,“我在1949年很不开心,那时候我在做研究生,我知道做物理研究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他观察上千研究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大部分研究生会在还没有取得结果的阶段止步不前。
“而只要有浓厚的兴趣,在休息时你的脑子也并不会停止思考,往往在这时可能会有一个顿悟,那成功之门也就打开了。
” 杨振宁是如何获得成功的?他的治学方法、成长道路以及伴随其间的心路历程又是怎样?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杨建邺所著的《杨振宁传》全面、系统而深入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新版《杨振宁传》自1922年杨振宁出生起一直写到2010年,记录了他的家世背景、学术生涯、科学成就、社会活动以及其私人生活,是迄今为止最厚实、最全面的杨振宁传记。
杨振宁对这本传记亲自审校认可,并提供了百余幅配图。
杨建邺、杨振宁、丘成桐、刘钝(从左至右)在发布现场座谈 阴本报记者杨新美 一则发生在“约翰—琼—约翰”身上两次变性的故事,告诉你一个道理,性别身份是我们在母亲子宫内时就被烙印在我们的大脑中,且余生保持不变;荷兰前总理马塞尔·凡·达姆的一次次亲身经历让你明白,有些人即使在承受巨大痛苦后也不会罹患抑郁症;抑郁与猝睡,贪吃与厌食,其祸根都是紊乱的下丘脑…… 在这本近40万字的《我即我脑》中,迪克·斯瓦伯通过真实的逸闻趣事,向我们描述了胎儿大脑是如何在母亲子宫内孕育,剖析了大脑在青春期和成年后等不同时期的演变机制,并展现了大脑在阿尔茨海默氏病中衰退消逝的过程,让我们从一个个案例中读懂———“为什么我会是现在的样子”。
这是斯瓦伯在其专业著述无数后,首次撰写的脑神经学科普著作。
45年来,斯瓦伯一直潜心脑神经科学研究。
他每天做着在常人看来沉闷无比的研究工作,在不同的学术研究期刊上大量发表着自己的研究发现。
2004年,斯瓦伯完成了厚达1000页的学术专著《人体下丘脑》上、下两卷后,他忽然想,没有什么科学问题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研究者是有义务将自己的研究发现及其发现可能对他们或者对社会的影响,清楚地解释给普通公众们听。
在让公众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公众对于 “出版不到5个月,其销量就突破了13万册,而今几乎是每100个荷兰人中就有一个人手中拥有一本。
希望在中国出版后也能如此,让更多人通过它读懂自己的大脑。
”被人尊称为“下丘脑研究教父”的荷兰著名脑科学家迪克·斯瓦伯说。
读懂自己的大脑 脑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支持”。
正是这样的念头让斯瓦伯开 始随时做笔记,记录下凡是自己能想到的———公众可能感兴趣的话题;在繁忙工作之余,斯瓦伯为荷兰最大的一家报纸撰写专栏,通过750字左右的科普短文为读者作脑科学知识方面的释疑解惑。
没料想,专栏迅速引起了反 响,出版商们不约而同地找到斯瓦伯,希望能将专栏内容集结出版。
虽然斯瓦伯再三推辞,但最终被一家contact出版社坚定而真诚的态度所感动,于是将专栏内容和笔记进行梳理,出版了《我即我脑》。
目前该书除了被译成中文外,并将相继以德语、意大利语、希伯来语及英语出版。
国外这类脑神经类科普书著述颇丰,尤其是西方国家出版的相关书籍更是数不胜数。
然而在《我即我脑》译者包爱民看来,该书与众不同。
“大部分关于脑科学科普书 主要关注的都是这一研究领域中 的某些方面,如聚焦于灵长类动物行为,或是成年人的脑部疾病,或是婴儿的脑发育等方面。
”包爱民说,而《我即我脑》整合了所有的方面,即从生到死,同时, 作者还清楚的显示了神经科学(脑科学)研究发现对于社会的影响,如从脑神经学科领域来看,关于精神病患者犯罪行为以及相关处置结果的思考和建议。
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向公众解释许多社会现象的生物学基础及其存在的客观理由,并引领人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并处理这些现象,或者说去观察、思考和解决相关社会问题。
“人类支配了世界的发展,大脑支配了人类的发展。
”包爱民说,了解大脑的构造及其功能不仅对医护人员有重要意义,对每 个普通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知识。
希望人们在掌握这些脑科学知识后,能通过合理地用脑,控制自己的情绪、排解心中的不快以及及时接受治疗,以避免情况恶化发展到不可控的地步。
《我即我脑》,[荷]迪克·斯瓦伯著,王奕瑶、陈琰璟、包爱民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E-mail:office@ 叶希望院拯救濒危动植物的故事曳定价院42.00元 电话:021-64367970传真:021-64702835邮购地址:上海康健路106号邮编:200235电话:021-64700526 叶创新2050院科学技术与中国的未来曳描绘中国至2050年科技发展蓝图 渊中英文版共18个领域冤 地址:北京东黄城城根北街16号,100717电话:(010)640345586400024664030255 《中国机械史》(图志卷)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对话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无论你是高智商的天才还是平凡人,无论你是“早起的鸟”还是“夜猫子”,无论你是“老实巴交”还是“圆滑老练”,无论你是“豁达大度”还是“小肚鸡肠”,无论你是“善解人意”还是“穷凶极恶”,无论你是“胆小懦弱”还是“勇猛果敢”……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特点。
而这一切正是因为———大脑决定一切。
《科学时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看似悲观的观点,曾经被人质疑,认为后天的努力可以去改变本性。
而如今您却在《我即我脑》一书中传递一个观念,人的许多天生的特质是后天所无法改变的。
迪克·斯瓦伯:是的。
我们的性格特征的许多方面,如天赋、缺陷,都是 早在娘胎里就已经被编入大脑程序中并确定下来,后天几乎是无法改变它们的。
实际上,我们“命中注定”的还远不止上述这些。
同性恋、恋童癖、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神经性厌食症以及肥胖症等,很多都是“天生”的烙印。
《科学时报》:您所指的“天生”是指父母所给的基因遗传? 迪克·斯瓦伯:这些“天生”并不等同于遗传,而是基因以及子宫内的环境对胎儿大脑发育影响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将性格、智商以及患脑部疾病的概率永久确定了下来,出生后在一些诱因的作用下,这些特征会表现出来。
这类例子屡见不鲜:母亲在怀孕期间因承受社会或心理压力而产生的应激激素会影响胎儿的大脑性分化,例如导致女性胎儿更加男性化,而男性胎儿大脑的男性化程度降低。
到青春期时,在性激素的诱导下,孩子的性意识觉醒,他们中会有些人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与众不同,便有了我们今天所称呼的“伪娘”“、同性恋”等。
而精神分裂症也是一种脑发育疾病,但它通常是在孩子的青春期之后,因为外部环境因素刺激以及体内性激素水平的改变等等而完全显露出来的。
《科学时报》:达尔文曾在自传中写道“,教育和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非常小,我们的大部分特征都是天生的”。
既然面对“被孕育”后,我们只能“被出生”;既然那么多的特征都在出生前就已注定,后天还需要努力吗?应该如何面对人生? 迪克·斯瓦伯:智力缺陷、精神疾病是可能发生在每个家庭,影响到每个人的。
如果我们认识到这点,就应该考虑到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而在孩子出生后就应该扬长避短。
这点适用于所有人,并尤其是适用于有脑发育缺陷的人。
天赋在出生后需要良好的环境、教育,才会显露,而缺陷才可能得到规避。
这种教育应该首先去了解孩子的特征,要寻找、培养并发挥其天赋,对于局限性和缺点则不要抱怨,尽量不要刺激或抑制其表现。
叶张元济年谱长编曳叶世界著名大学人文建筑之旅曳 地址:上海市番禺路951号(200030)电话:021-61675190传真:021-64073126网址: 北京市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向科普工作者赠阅《科学时报》

标签: #原文 #怎么做 #程序 #怎么回事 #公众 #怎么做 #怎么做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