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喝茶程序泡茶的基本步骤....茶道

程序 1

有谁知道关于茶道的所有步骤?怎么喝茶?

工具:茶壶、随手泡、茶盘、茶托、茶池(茶海)、茶洗、茶杯(品茗杯、功道杯、闻香杯)、茶针、茶勺、茶夹 茶壶(紫砂壶),是泡茶的咯;随手泡,是煮水的;茶盘,是沏茶时用来放茶杯的。茶托,是客人面前用来放茶杯的;茶池,是放在茶盘下面用来放洗杯的废水;茶洗,是一个大碗,用来洗茶杯的;品茗杯,是用来喝茶用的;功道杯,是在斟茶前,要把茶水从茶壶倒入公道杯,之后才倒入品茗杯的。闻香杯,是用来暖手和闻茶香的;茶针,用来通壶嘴;茶勺,是用来装茶叶的;茶夹,就是用来夹住茶杯,进行洗茶杯等工作。 步骤:温壶,烫杯,装茶,高冲,盖沫,淋顶,洗茶,洗杯,分杯,低斟,奉茶、闻香、品茗。 首先点火煮水,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 将茶叶放入茶壶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乌龙入宫” 沸水冲入茶壶中,“高山流水”,即高处直接冲入,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之后盖沫(将溢出壶顶的泡沫刮去)——“春风拂面”。 盖好壶盖,以沸水淋于壶上。即对茶壶进行淋顶。——“重洗仙颜” 第一壶茶为洗茶——“若琛出浴”,不喝,沸水倒入壶中,迅速倒出。 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称:洗杯。 第二壶茶,就可以准备斟茶了。“玉液回壶”——将壶中茶倒入公道杯,为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于茶盘。 将茶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茶水亦应合好斟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此过程称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方为上等功夫。 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将茶倒入品茗杯(将品茗杯扣在闻香杯上,一指扣品茗杯,两指夹闻香杯,向内翻转。),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最后,就可以品茗了,用三指取品茗杯(大指和二指捏杯两端,中指托杯底),分三口轻啜慢饮。——“三龙护鼎”。

程序

品茶的流程谁知道

品茶工序
一、烫壶: 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三、温杯: 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四、高冲: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五、低泡: 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六、分茶: 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七、敬茶: 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
八、闻香: 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喝茶的步骤是什么


1、备具候用:按正确顺序摆放好茶具。主要有:紫砂水平壶、公道杯、品茗杯、闻香杯等。
2、恭请上坐:请客人依次坐下。
3、焚香静气:焚点檀香,营造肃穆详和气氛
4、活煮甘泉:泡茶以山水为上,用活火煮至初沸。
5、孔雀开屏:向客人介绍冲泡的茶具。
6、叶嘉酬宾:请客人观赏茶叶,并向客人介绍此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特点。
7、孟臣沐淋:用沸水冲淋水平壶,提高壶温。
8、高山流水:即温杯洁具,把紫砂壶里的水倒入品茗杯中,动作舒缓起伏,保持水 流不断。
9、乌龙入宫:把乌龙茶拨入紫砂壶内。 10、百丈飞瀑:用高长而细的水流使茶叶翻滚,达到温润和清洗茶叶的目的。 11、玉液移壶:把紫砂壶中的初泡茶汤倒入公道杯中。 12、分盛甘露:再把公道杯中的茶汤均匀分到闻香杯。 13、凤凰三点头:采用三起三落的手法向紫砂壶注水至满。 14、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壶口的泡沫。 15、重洗仙颜:用开水浇淋壶体,洗净壶表,同时达到内外加温的目的。 16、内外养身:将闻香杯中的茶汤浇淋在紫砂壶表,起到养壶的作用,同时可保持壶表的温度。 17、游山玩水:用紫砂壶在茶船边沿旋转一圈后,移至茶巾上吸干壶底水。 18、自有公道:把泡好的茶倒入公道杯。 19、关公巡城:将公道杯中的茶汤快速巡回均匀分到闻香杯至七分满。 20、韩信点兵:将最后的茶汤用点斟的手式均匀地分到闻香杯中。 21、若琛听泉:把品茗杯中的水倒入茶船。 22、乾坤倒转:将品茗杯倒扣到闻香杯上。 23、翻江倒海:将品茗杯及闻香杯倒置,使闻香杯中的茶汤倒入品茗杯中,然后放在茶托上。 24、敬奉香茗:双手拿起茶托,齐眉奉给客人,向客人行注目礼。然后重复若琛听泉至敬奉香茗程序,最后一杯留给自己。 25、空谷幽兰:示意客人用左手旋转拿出闻香杯热闻茶香,双手搓闻茶底香。 26、三龙护鼎:示意客人用拇指和食指扶杯,中指托杯底拿品茗杯。 27、鉴赏汤色:请客人观赏茶汤的颜色及光泽。 28、初品奇茗:在观汤色、闻汤面香后,开始品茶味。 29、二探兰芷:即冲泡第二道茶。 30、再品甘露:主要让客人细品茶汤滋味。 31、三斟石乳:即冲泡第三道茶。 32、领略茶韵:边介绍边让客人体会乌龙茶的真韵。 33、自斟漫饮:让客人体会亲自冲泡茶的乐趣。 34、敬奉茶点:根据客人需要奉上茶点,增添茶趣。 35、游龙戏水:即鉴赏叶底,把泡开的茶叶放入白瓷碗中,让客人观赏乌龙茶“绿叶红镶边”的品质特征。 36、尽杯谢茶:宾主起立,共干杯中茶,相互祝福、道别。

泡茶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1、备具备水:准备好需要的茶具,如茶杯、茶壶等,然后用热水壶煮好沸水备用。如果是使用茶具套装泡茶,还要依次排放好茶具。
2、赏茶:用茶荷量取适量的茶叶,并把茶荷呈给宾客,邀请大家欣赏茶叶的外形和色泽,嗅闻茶叶的浓郁清香。
3、润杯:泡茶的第三步,逐个倒入少许沸水到茶具里,稍微转动茶具,促使每个茶具内壁湿润。然后把开水倒掉。
4、置茶:根据茶水1:50的比例,把茶荷中的茶叶分别投入各个茶杯或茶壶里。然后往茶具里倒入少许开水,水量以没过茶叶为宜。使茶叶充分浸润,更好的促发茶香和析出茶味。
5、冲泡:使用高冲法,右手提壶,把沸水注入茶壶或茶杯子里。若是使用茶杯直接冲泡,水量则以七八分满为宜。俗语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
6、奉茶:根据茶叶的种类、紧结程度等各种因素,决定冲泡的时间。泡好后,双手把茶依次端给客人,并伸出手掌行礼,邀请宾客品茶。
7、品饮:品饮茶汤前,不妨邀请宾客和自己一起先闻香、赏茶,感受芬芳怡人的茶香,欣赏茶叶在茶杯中沉浮飘舞的优美姿态。再细细品尝,小口品缀,感受茶汤醇厚回甘的滋味。
8、续水:泡茶的第八步为续水,在品饮过程中,时刻留心宾客们的茶杯。当他们茶杯里的茶汤只剩三分之一时,就要及时为其续水。续水温度以80度左右为佳。
9、收具:这一步骤,也可在提前在奉茶后进行。整理收好泡茶的茶具,按先用后收回的顺序把不需要用的茶具收回。 10、净具:每次泡完茶,都要养成及时清洗茶具的好习惯。先冲洗干净茶渣,然后用清水反复清洗。最后再用热水冲烫,进行消毒处理,放到通风干燥的地方,以备下次之用。

沏茶的程序有哪些

泡茶技法之传统泡法


1.特色:道具简单,泡法自由十分适合大众饮用。
2.冲泡步骤: 烫壶:将沸水冲入壶中至溢满为止. 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置茶:这是比较讲究的置茶方式,将一茶漏斗放在壶口处,然后用茶匙拨茶入壶。 注水:将烧的水注入壶中,至泡沫溢出壶口。 倒茶:


1.先提壶沿茶船沿逆行转圈,用意在于刮去壶底的水滴,俗称“关公巡城”(是因为一般壶都是红色,刚从茶池中提出时热气腾腾,有如关公威风凛凛,带兵巡城),注意磨壶时的方向,右手执壶的欢迎喝茶时要逆时针方向磨,送客时则往顺时针方向磨,如是左手提壶,则反之。
2.将壶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汤均匀。
3.另一种均匀茶的方法是在用茶壶轮流给几杯同时倒茶,当将要倒完时,把剩下的茶汤分别点入各杯中,俗称“韩信点兵”。注意倒茶时不能一次倒满一杯,至七分满处为好。 分茶:将茶中的茶汤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奉茶:自由取饮,或由专人奉上。 去渣:用渣匙将壶中茶渣清出。 以备后用:客人离去后,洗杯,洗壶以备下次用。  

喝茶怎样喝?步骤

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应该选择不同的茶来喝。六大茶类分别为绿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他们是按其茶多酚的氧化程度而划分的,绿茶为不发酵,燥性物质含量高,提神心脑好;黑茶为后发酵,燥性物质已转化掉,对胃很好。像现在是冬季,一般选择黑茶比较适宜。黑茶可解油腻,暖胃。

泡茶流程是如何的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瑰宝,如今茶文化更是风靡全世界。这不仅仅是因为喝茶对人体有很多好处,更因为品茶本身就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

泡茶流程:


一、烫壶: 在泡茶之前需用开水烫壶,一则可去除壶内异味;再则热壶有助挥发茶香。
二、置茶: 一般泡茶所用茶壶壶口皆较小,需先将茶叶装入茶荷内,此时可将茶荷递给客人,鉴赏茶叶外观,再用茶匙将茶荷内的茶叶拨入壶中,茶量以壶之三分之一为度。
三、温杯: 烫壶之热水倒入茶盅内,再行温杯。
四、高冲: 冲泡茶叶需高提水壶,水自高点下注,使茶叶在壶内翻滚,散开,以更充分泡出茶味,俗称"高冲"。
五、低泡: 泡好之茶汤即可倒入茶盅,此时茶壶壶嘴与茶盅之距离,以低为佳,以免茶汤内之香气无效散发,俗称"低泡"。一般第一泡茶汤与第二泡茶汤在茶盅内混合,效果更佳;第三泡茶汤与第四泡茶汤混合,以此类推。
六、分茶: 茶盅内之茶汤再行分入杯内,杯内之茶汤以七分满为度。
七、敬茶: 将茶杯连同杯托一并放置客人面前,是为敬茶。
八、闻香: 品茶之前,需先观其色,闻其香,方可品其味。
九、品茶: "品"字三个口,一杯茶需分三口品尝,且在品茶之前,目光需注视泡茶师一至两秒,稍带微笑,以示感谢。

泡茶的程序?

冲泡方法 绿茶的冲泡,相比于乌龙茶,程序非常简单。根据条索的紧结程度,应分为两种。然而,无论使用何种方法,第一步均需烫杯,以利茶叶色香味的发挥。
1 外形紧成朵,鲜嫩如生。叶落之美,有“春染海底”之誉。 2) 一段时间之后,茶汤凉至低于40C,香气较低沉,味较涩。 这个时间不易控制。如用玻璃杯,我一般用手握杯子,感觉温度合适即饮;如用盖碗,则稍稍倒出一点茶汤至手背以查其温度。完全依靠经验,所以实践是最重要的。 3)第一泡的茶汤,尚余三分之
一,则可续水。此乃二泡。 如若茶叶肥壮的茶,二泡茶汤正浓,饮后舌本回甘,齿颊生香,余味无穷。 饮至三泡,则一般茶味已淡。 此种冲泡方法,除碧螺春外,同样适合于平水珠茶、涌溪火青、都匀毛尖、君山银针、庐山云雾等较紧结的茶。
2 条索松展的茶 这些茶,如采用上述方法,则茶叶浮于汤面,不易浸泡下沉。应采用如下方法: 1) 烫杯后,取茶入杯。 此时较高的杯温已隐隐烘出茶香。 2) 冲入适温的水,至杯容量三分之一(也可少一些,但需覆盖茶叶)此时需注意的是注水方法。茶艺馆中,普遍是直接将水冲击茶叶,我认为这种方法不妥。这种茶本身比较舒展,无需利用水的冲力,反而易烫伤嫩叶。我采用的方法是,如用玻璃杯,则沿杯边注水,盖碗则将盖子反过来贴在茶杯的一边,将水注入盖子,使其沿杯边而下。然后微微摇晃茶杯,使茶叶充分浸润。 此时茶香高郁,不能品饮,然恰是闻香最好时候。 3) 稍停约两分钟,待干茶吸水伸展,再冲水至满。 冲水方法如前。此时茶叶或徘徊飘舞,或游移于沉浮之间,别具茶趣。 4) 其它步骤,皆与紧结茶相同。 合适这种方法的,有六安瓜片、黄山毛峰、太平猴魁、舒城兰花等。有些条索不是特别紧结亦非特别松展的茶,两种方法均可,也是各人的习惯而已。 科学的泡茶讲究三素:
一、投茶量;不同的茶,不同的泡茶器皿投茶量也不相同;基本上六大基本茶类中的绿茶、红茶、黑茶、黄茶、白茶投茶量在容器水容量的2%~3%。如获至宝100ml的盖碗,投茶量仅需求2~3克;
二、水温;不同的茶所需温度略有不同:总的来说分不发酵和发酵茶两类,发酵茶的水温高于不发酵的茶,绿茶是不发酵茶,它的水温为65℃~75℃之间;而红茶、黑茶、乌龙茶的水温则为全沸水,特别是云南地区海拨高,沸点低,一定要涨透(但也不能过熟)才能激发出茶的香、韵、味;
三、浸泡时间;浸泡时间,长了苦涩并且可能将茶中不好的物质如农残量浸泡出来;短了淡薄无味;同时与投茶量、水温有恰当的比值,如投茶量高,浸泡时间短;反之时间则增加。所以三要素是喝到一杯好茶的基本条件。 科学饮茶则以健康为中心。所以略有禁忌。有九不饮:
一、不饮时新茶(才制成不足月的茶);
二、不饮异味茶(贮藏不当,制作不良);
三、不饮头遍茶(一些等级低的茶需洗茶);
四、不饮隔夜茶;
五、不饮空腹茶;
六、不饮过度茶;
七、不饮过热茶;
八、不饮醉后茶;
九、不宜用保温瓶沏茶。
1. 煮茶法 直接将茶放在釜中熟煮,是我国唐代以前最普遍的饮茶法。其过程陆羽在《茶经》中已详加介绍。大体说,首先要将饼茶研碎待用。然后开始煮水。以精选佳水置釜中,以炭火烧开。但不能全沸,加入茶末。茶与水交融,二沸时出现沫饽,沫为细小茶花,饽为大花,皆为茶之精华。此时将沫饽杓出,置熟盂之中,以备用。继续烧煮,茶与水进一步融合,波滚浪涌,称为三沸。此时将二沸时盛出之沫饽浇烹茶的水与茶,视人数多寡而严格量入。茶汤煮好,均匀的斟入各人碗中,包含雨露均施,同分甘苦之意。
2. 点茶法 此法即宋代斗茶所用,茶人自吃亦用此法。这时不再直接将茶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即冲点碗。但茶末与水亦同样需要交融一体。于是发明一种工具,称为“茶筅”。茶筅是打茶的工具,有金、银、铁制,大部分用竹制,文人美其名曰“搅茶公子”。水冲放茶碗中,需以茶筅拼命用力打击,这时水乳交融,浙起沫饽,潘潘然如堆云积雪。茶的优劣,以饽沫出现是否快,水纹露出否慢来评定。沫饽洁白,水脚晚露而不散者为上。因茶乳融合,水质浓稠,饮下去盏中胶着不干,自然称为“咬盏”。 毛茶法 即在茶中加入干果,直接以熟水点泡,饮茶食果。茶人自制茶,自采果,别具佳趣。 点花茶法 为明代朱权等所创。将梅花、桂花、茉莉花等蓓蕾数枚直接与末茶同置碗中,热茶水气蒸腾,使茶汤催花绽放,既观花开美景,又嗅花香、茶香。色、午味同时享用,美不胜收。 泡茶法 此法时清以至现代,为民间广泛使用,自然为人熟知。不过,中国各地泡茶之法高精亦大有区别。由于现代茶的品种五彩缤纷,红茶、绿茶、花茶,冲泡方法皆不尽相同。大体说,以发茶味,显其色,不失其香为要旨。浓淡亦随各地所好。近年来宾馆多用袋装泡茶,发味快,而又避免渣叶入150毫升。

饮茶步骤及礼仪 学会怎样饮茶

喝的时候左手端碗托,右手拿起茶盖把茶叶往一边拔一拔,这是喝绿茶用的。像江浙一带的最多。 另外还有在别人给斟茶的时候,右手食指中指前部弯曲,在桌面上扣两下,以示谢意

泡茶,品茶的具体步骤是什么?

泡好一杯茶或一壶茶,首先要掌握茶叶用量。每次茶叶用多少,并没有统一标准,主要根据茶叶种类、茶具大小以及消费者的饮用习惯而定。 茶叶种类繁多,茶类不同,用量各异。如冲泡一般红、绿茶,茶与水的比例,大致掌握在1:50--60,即每杯放3克左右的干茶,加入沸水150—200毫升。如饮用普洱茶,每杯放5--10克。如用茶壶,则按容量大小适当掌握。用茶量最多的是乌龙茶,每次投入量几乎为茶壶容积的二分之
一,甚至更多。 品茶,就是品评茶味;饮茶。一般来说,这是一种较为优雅和闲适的艺术享受。 明 杨慎 《和章水部沙坪茶歌》:“君作茶歌如作史,不独品茶兼品士。” 柳亚子 《寄毛主席延安》诗:“云天倘许同忧国, 粤海难忘共品茶。”

品茶的程序

品茶是一种心情,在是茶的味道,通过品茶把我们的内心放松下来. 品茶因茶叶的种类不同而异,泡绿茶首选玻璃器皿,喝花茶 以细瓷盖杯为优,品乌龙茶则以宜兴紫砂为上。 品茶讲究审茶、观茶、品茶三道程序。审茶是指泡茶前要先审看茶叶,内行人一眼就能分出绿茶、红茶、花茶、青茶(乌龙茶)、 黄茶、白茶、黑茶等不同的种类来。更讲究的还可以分出“明前”、“ 雨前”、“龙井”、“雀舌”等。什么茶用多高温度的水,沏、冲、泡、煮方法各不相同。观茶是看茶叶的形与色。茶叶一经冲泡后,形状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几乎会恢复茶叶原来的自然状态,特别是一些名茶, 嫩度高,芽叶成朵,在茶水中亭亭玉立,婀娜多姿;有的则是芽头肥壮,芽叶在茶水中上下沉浮,犹如旗枪林立。茶汤此时也会随着茶叶的运动 而徐徐展色,逐渐由浅入深,由于茶的种类不同而形成绿色、黄色、红色……此时此刻观茶形赏茶色甚为赏心悦目。第三步才是品茶,品茶既 要品汤味还要嗅茶香。嗅茶香先是干嗅,即嗅未经冲泡的干茶叶。茶香可分为甜香、焦香、清香等,茶叶一经冲泡之后,其香味便会随之从水 中散溢出来,此时便可以闻香了。品茶的茶具包括茶壶、茶海、茶盘、茶托、茶荷、茶针、茶匙、茶拨、茶夹、茶漏、过滤网、养壶笔、品茗杯、闻香杯等20余种,其中的闻香杯乃专供闻香用的。闻香之后,用拇指和食指握住品茗杯的杯沿,中指托着杯底,分三次将茶水细细品啜, 这便是“品茗”了。 在与客人共同品茶时,由茶海向客人的闻香杯中斟茶通常只斟七分满,留下的三分是情谊———这是中国茶文化的特殊含义。

喝茶最标准的喝法流程是什么!

铁观音 的跑法流程··· 铁观音茶的泡饮方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首先,必须严把用水,茶具,冲泡三道关。“水以石泉为佳,炉以炭火为妙,茶具以小为上”。冲泡按其程序可分为八道: 一:白鹤沐浴 (洗 杯):用开水洗净茶具;二;观音入宫 (落茶):把铁观音茶放入茶具,放茶量约占茶具容量的三分;三:悬壶高冲 (冲茶):把滚开的水提高冲入茶壶或盖瓯,使茶叶转动四:春风拂面 (刮泡沫):用壶盖或瓯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五;关公巡城 (倒茶):把泡好后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六韩信点兵(点茶):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七:鉴尝汤色 (看 茶):观尝杯中茶水的颜色八:品啜甘霖 (喝茶):乘热细缀,先嗅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嗅,浅斟细饮。饮量虽不多,但能齿颊留香,喉底回甘,心旷神怡,别有情趣。 [注:铁观音如果选用工夫茶具来饮用,时间把握如下:第一道和第二道约30-40秒,第三道约50秒,第四道约60秒,第五道约80秒,第六道约120秒,第七道和第八道根据个人的口味来把握,还有水温以90oC~100oC沸水为佳,选用山泉水饮用效果更佳!] 以上仅供参考

喝茶的步骤

具体冲茶之法如下: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功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第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末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叶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汤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第四:冲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由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
C。   第五: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烫杯 潮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功夫茶中的功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功夫茶后说,功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共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功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功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
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功夫还要高明呢。确实,不会洗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的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第八:洒茶 几经数度工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档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委重要的。“尽”就是不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可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苛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泡茶的基本步骤....茶道

首先是泡茶用具宜小大不宜大,以瓷器最好,陶器和玻璃皿次之,一般不用金属茶具。现在有些人喜欢用保暖杯泡茶,其实不科学。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芳香油,在高温和恒温的水中,部分芳香油会挥发,香味因而减少,茶碱大量浸出,茶叶色泽变得过深,味变苦涩,甚至还有闷沤的味道。最重要的是降低了茶的营养价值。 其次是老茶嫩泡。茶叶靠高度的热力才能把香气挥发出来。所以,所用的茶杯都须用热水烫过,同时也是洗涤,这一步骤叫做“温茶”。然后,在壶内放入适量的茶叶。冲水中,水壶提高到30厘米左右,易于将茶叶冲开。泡茶的水温,则要视茶叶的质量而定,要掌握“老茶宜沏,嫩茶宜泡”原则。所谓“沏”,就是用开水直接冲茶;“泡”,即将滚水放一会,待水温降低时泡浸。从科学角度来说,用高温的水来“沏”茶,会破坏茶叶中的维生素,但水温过低,又难使茶叶的香气散发出来,为求两全,品尝高级绿茶和嫩名茶,水温可掌握在80摄氏度左右。 另外,善于饮茶的人,总把名茶与好水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优质的水来冲泡,就难以将茶固有的色、香、味充分发挥出来。现在自来水中含化学物质较多,如能静置一夜,使氯气散失后再煮沸泡茶,效果则更佳。

标签: #坐标 #型号 #如何设置 #刀具 #央行 #数据库 #密码 #个人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