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B042021

程序 3
年7月7日星期三责编:海鹰美编:江龙投稿邮箱:yy1220@ Citsyupplement身/ 边/ 人/ 身/边/事 XIAMENDAILY 我的退役故事征选文登 厦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厦门日报社联合主办 投稿邮箱:csfk@ 爱较真的老吴 ♥张继辉 刚转业到单位上班的那些天,听到最多的是大家对老吴的议论:说话直、爱训人、特较真。
当时,我心里一阵嘀咕:“这感觉不太好相处啊,以后要小心!”不承想,越害怕越躲不掉,这不,战战兢兢过了没几天,就被老吴的一通电话叫到了他的办公室。
“小张,你好啊!”话音刚落,一双大手已经伸出:“我跟你一样,也是一名转业军人,欢迎你的到来啊。
”“初来乍到,今后还请您多多关照啊!”握着老吴温暖的手,我感觉心里少了些胆怯,多了份亲切感。
坐下、喝茶、聊天,像相识许久的老朋友见面,一切都自然地发生着。
通过自我介绍,我知道老吴叫吴志荣,是1987年入伍的老兵,2010年转业。
他一边给我介绍单位情况,一边又以老大哥和军转前辈的身份给我传授经验,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转业军人心态很重要,一定要克服那种‘抹不开面子、放不下架子’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早日融入新环境。
” 在后来的接触中,我逐渐了解到老吴曾是“鼓浪屿好八连”的兵,曾被原南京军区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
1991年,他在一场火灾中冒着煤气罐爆炸的危险,英勇地冲进火场关闭和转移煤气罐,被评为“厦门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就算脱下军装,老吴身上也始终保持着“鼓浪屿好八连”的作风和精神。
一天,单位召开工作例会,刚开始会议的气氛还比较活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心情都比较放松。
终于,轮到老吴讲话了,没想到,他一开口就把“火”给点着了,一连串的批评像机枪扫射一般,着实让人招架不住。
正当大家头脑有点发蒙的时候,老吴的一番话给我很大触动,他说:“我说的话是重了些,但希望大家能够理解,如果每次出现一些小问题我们都听之任之,一旦发展成大问题,到那时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 老吴有个习惯,那就是每天上班都会准时到各个办公室转转,时间久了,我发现老吴还真是个爱较真的人。
记得有一次,他突然问我:“小张,你来单位工作也有一段时间了,你说说看,我们单位的职责都有哪些?”我摸了摸头,低声回答:“好像有……”“等等,什么好像,对单位的职责都不能做到一清二楚,以后可怎么开展工作啊?”还没等我说完,已经被老吴好好数落了一番。
后来我想,我们的工作岗位虽然平凡,却也联系着老百姓的民生大事,不处处“斤斤计较”,又怎能干好工作,老吴的较真逐渐让我敬佩。
转业这些年,老吴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职务提升了,状态却没变。
他说:“我不图什么名利,只求能多为老百姓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工作一分钟,干好六十秒,直到我退休的那一天。
” 老照片♥阿洪 前不久,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黄惠珍同志与世长辞,让我十分悲痛和不舍。
前几天,我到她家看望她的家人,家人打开珍藏的一本旧相册给我看,端详着她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留下的几张老照片,望着她那清秀端庄的面容,我更加怀念这位和蔼可亲的老大姐。
怀念和蔼可亲的老大姐 惠珍同志出生于1935年,21岁那年,她光荣入党。
1988年,我从部队转业,分配到老干局干休所工作,她就在同一幢楼的老干部活动中心工作。
第一次去老干部活动中心时,我看到她正在刷洗茶杯,还以为她是活动中心的清洁工。
经工作人员介绍,我才知道,她是老干部活动中心的负责人。
经过
段时间,我发现,她同工作人员一样,满腔热情地为到活动中心参加活动的老同志服务,整理桌椅、沏茶倒水、打扫卫生、清洗茶杯茶具,她从不嫌烦嫌累。
再后来,我才知道,她的爱人是市领导,她却没有一点官太太的架子,服务老同志特别周到、细心。
她的踏实肯干、平易近人让我很是感动,我为她写了一篇文章,想投给《福建老年报》,给她审阅,没想到,她坚决反对,对我说:“工作要多做少说,有时甚至只干不说。
”这番话,我始终记在心里。
惠珍同志是位热心人。
早先时候,单位的卫生、绿化等工作都要单位工作人员承担,我们单位基本是每周组织一次劳动,大家一起打扫卫生,清运垃圾;劳动结束后,办公室会为每个工作人员准备一个包子或粽子当点心。
惠珍同志体贴人,她多次交代办公室的负责人多给我准备一个包子或粽子,说我在部队时饭量大,劳动流了很多汗,应该多吃一点。
虽说是小事,但我心里暖暖的!更让我难忘的是,1999年初,组织上决定让我负责老干局的工作,此时惠珍同志已退休多年,她第一个给我打来电话,勉励我保持和发扬好传统好作风,为老同志多办实事多解难事。
在此后的工作中,我尽心尽责,努力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各项任务,没有辜负老同志的期望。
在惠珍老大姐的身上,我看见了一位老党员的优良品质和作风,她是我学习的好榜样,我永远怀念她。
再回首♥张玲 矿山往事 小时候,因为父亲工作的关系,我曾在龙岩永定丰田煤矿的矿区住过一段时间。
矿山在非常偏远的小山村里,那里什么都没有,除了几栋楼房,剩下的就是水、天和连绵不断的山,来来往往的都是矿工。
这里,白天枯燥乏味,晚上更是乏善可陈。
矿区没有什么娱乐设施,外人也不进来,大部分时候安静得令人发慌。
孩子们却不在乎,每天要么上山采野果,要么下河捞鱼虾,每一天都过得很快乐。
山上有覆盆子,虽然它们长在荆棘丛中,但不妨碍我们这些孩子采摘它。
覆盆子一嘟噜一嘟噜红得诱人,摘一个丢进嘴里,就化成酸酸甜甜的果汁。
这滋味让我们甘愿冒着被家长责骂的风险,固执地跑上山。
还有一种叫金樱子的野果子,花儿开得很美,果子却带着硬刺。
成熟的金樱子长得像袖珍的香梨,顶上带着干硬的叶子,浑身都是硬刺,橘红橘红的。
当地人把金樱子叫作“糖盎子”,顾名思义,它的糖分很高,人们把成熟的金樱子摘下来晒干泡 酒喝,据说味道很好。
我们见了则是避之唯恐不及,因为它身上的刺太多啦,根本下不去手,那张牙舞爪的样子吓跑了我们这群馋猫。
入秋后,山上的桃金娘就可以吃了,一棵棵树上挂果满满,果实又大又圆,紫得发黑。
桃金娘的皮很薄,揭去顶上的蒂叶,轻轻一挤,酱紫的果肉就全都出来了。
我们边摘边吃,熟透了的桃金娘香甜诱人,不多一会儿,嘴唇、舌头、脸上、手上就被染成了紫黑色。
这下,不用说,大人也知道我们又上山“瞎闹”了,保准少不了一顿打骂。
下河捉鱼虾也是我们最爱的,呼朋引伴,赤膊光脚,先在水里戏耍一番,待凉爽后再开始捉鱼虾。
没有工具,就徒手捉,弯腰静静地站在水中等候,看鱼慢慢游过来,双手合并快速往上一拢,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鱼儿捞上来。
这是技术活,讲究速度与精准,没练过可别轻易尝试,没抓到鱼不说,还溅自己一脸水花。
虽然大多数时候,捞上来的也不过是些小鱼小虾,吃不了 也养不大,但丝毫不影响我们感受下水的乐趣,那些半透明的小虾、玲珑可爱的小鱼带回家养上两天就够我们乐呵一阵子的。
当然,为了下河捉鱼,我们也没少挨揍。
有一次,下大雨,发大水,大水还没退呢,我和弟弟就光膀子下河捉鱼了。
因为水急,不但没捞到鱼,新拖鞋还被大水冲走了。
刚好我爸从矿山指导安全生产回来,看到这情形,当即把我和弟弟押回家,一顿胖揍,打得我和弟弟号啕大哭,我妈在边上一点办法都没有,只能干心疼。
快乐的矿山时光,随着我上小学彻底结束。
新学年还没开始,妈妈就带着我和弟弟到坎市镇上学了。
坐车的时候,我在心里默念:再见了,我的好朋友们,我会经常回来的!没想到,我后来竟一次都没回去过。
现在想来,曾经的匆匆别离,总以为还有机会再见,以至于当时都没有好好告别,不禁有些怆然——留在记忆中的那些人、那些事,请不要在漫长的岁月中忘了我啊! 难忘时日♥石云松夏日蝉声 烈日炎炎,旷野的野草被晒蔫了,无精打采;一条土狗伸着长长的舌头,一溜烟从眼前跑过,阵阵蝉声,我倚着窗往外看,只见两个孩子在捉蝉。
他们将一个透明的塑料袋绑在铁环上,然后将铁环绑在一根长长的木棍上。
两个孩子在树下,看准了蝉的位置,其中一个孩子小心翼翼地将木棍往树上伸,快要够着蝉时,突然用力,塑料袋迅即套住了蝉,蝉在塑料袋里东撞西撞,不停地嘶叫,可是没有用,它怎么也飞不出来。
小孩快速地将木棍收回,伸手将蝉捉住,放进事先准备的一个玻璃瓶里。
他们玩得很开心,继续捉蝉,那些蝉好像被同伴提醒了一般,反应特快,他们有点郁闷,又 一棵树一棵树地找蝉,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又捉到了几只。
过了一会儿,他们坐在树下玩起蝉来,他们每人抓着一只蝉,使劲挠蝉的腹部,越挠蝉叫得越欢,他们笑得很开心。
我一直远远地看着他们,不说话,我喜欢看孩子们捉蝉。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捉蝉的往事,那时我们没什么玩具,只能下河抓鱼树上捉蝉,我们捉蝉的工具和他们差不多,不过那时在一起的孩子多,捉蝉十分热闹。
还记得那首歌吗?“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我喜欢蝉,就是从听《童年》开始的。
记得我们教室的窗外 有一排柳树,蝉总喜欢在上面叫唤,有的同学嫌它们吵,就去赶蝉,可是赶来赶去总也赶不走,只好作罢。
我倒是无所谓,习惯了它们的叫声,它们叫得越欢,我越觉得有趣。
“心静自然凉”,天再热,蝉声再大,我也无所谓,这正好可以锻炼我的定力。
可以说,小时候的暑假,就是在蝉声的陪伴下度过的。
当热闹的蝉声突然销声匿迹的时候,暑假也差不多过完了。
而此时,没了那熟悉的声音,我便感觉有些寂寞——原来,我一直是个喜欢热闹的人,虽然我表面上看起来是个安静的人。
树上的蝉声还在此起彼伏地响着,我喜欢这热闹的蝉声,仿佛在为这红七月喝彩! 脸谱 ♥小米粥 质朴的小姨 小姨阿菜是婆婆的亲妹妹,家住南安市霞山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她人如其名,为人朴实,待人真诚,个头虽小却能肩挑重担,年过七旬依然坚持劳作,每天清晨五点多便穿上雨鞋、戴上斗笠、挑着担子去田里干活,播种、施肥、浇菜、除草、采摘等农活,样样拿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天如此。
婆婆喜爱南安老家,因为那儿有青山绿水,空气宜人;有左邻右舍,可拉家常;有独居的妹妹阿菜,日夜相伴。
婆婆时常对我们说,在老家南安和小姨相互照顾,过的是神仙般的日子,舒心自在。
每年寒暑假,我都会开车带着家人一起回老家,儿子也非常喜欢乡村的生活。
每次我们回老家,小姨都会提前打扫房间,为我们晒好枕头被褥、备齐各种生活用品,然后杀鸡宰鸭,做一桌丰盛的农家菜迎接我们的到来。
小姨待我的儿子如亲孙子,疼爱有加,儿子也亲切地叫她“菜奶奶”。
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屋里屋外都没见到小姨,婆婆告诉我,她去后山挖笋了。
顺着婆婆指引的路线,我来到了离家一公里远的竹林。
茂密的竹林在金色阳光的照耀下,郁郁葱葱,美不胜收。
只见小姨戴着草帽,穿着长袖衬衫,拿着麻袋和锄头,弓着背弯着腰埋头不停地找笋、挖笋。
挖笋是眼力活和体力活,山上蚊虫叮咬,她也不怕,因长期劳作而布满皱纹和老茧的双手被竹笋的外衣划出一道道口子,看了让人心疼。
小姨说,我喜欢吃竹笋,只有新鲜采摘的竹笋才好吃,所以就上山给我挖笋。
那天晚上,小姨给我们做了三层肉炒竹笋,这道美味佳肴,它包含着小姨对我们满满的情意。
假期结束,我们启程返厦,车的后备厢装满小姨亲手准备的土鸡、土鸭、土鸡蛋、农家菜和黑豆等土特产。
儿子泪眼汪汪、依依不舍地与“菜奶奶”告别,小姨站在车窗外,不停擦拭着眼泪,我知道,她盼着我们再次来到小山村…… 三言两语♥杨素萍 好好吃饭 我是外婆带大的孩子,去年开始,我离开她的羽翼独自生活,外婆心中万般不舍,时常打电话千叮万嘱,第一句话总是:“你吃饭了吗?要好好吃饭啊!” 我一个人生活,虽然不会老叫外卖,但三餐也是尽量从简,大多是清粥配小菜,或者丸子青菜下碗面条或米粉。
外婆每每问起,我如实回答,她听我说自己的三餐吃食,又知我不善烹饪,虽然没有明说,但每次挂断电话,总能感觉到她的心疼和牵挂。
我怕她太过牵挂,有一回刚好看到冰箱里有亲戚送的牛肉,遂心生一计。
我到网上下载了一个教烹饪的App,里面有很多网友上传的炖牛肉的做法,我想自己毕竟是新手,就找了一个用料少、评分高的当教材。
周末的早上,我到超市买了需要的食材,回到家根据教材的步骤,把白萝卜、葱、姜洗净切好备用,牛肉切小块加料酒大火焯水,捞起后冲净,放入炖锅中,加入水、葱、姜、八角和花椒,大火煮开后换成炖汤模式,四十五分钟后再放入白萝卜,又继续炖了半小时,根据自己的口味添加调味料和些许葱花。
我自己都没有料到,第一次炖牛肉汤竟然色香味俱全,我换角度拍了好几张照片发在家族群里,然后打电话告诉外婆自己炖了牛肉汤,外婆看了照片开心地说:“好料,好料!” 从那之后,我经常会在周末照着App上的教程,变着花样学着炖汤、做菜。
我知道无论我身在何处、年纪多大,永远都是外婆心中的牵挂,所以,“好好吃饭”就是我对外婆爱的承诺。

标签: #坐标 #型号 #如何设置 #刀具 #央行 #数据库 #密码 #个人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