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信球”遇上“野狐禅”,公众号排版怎么做好看

怎么做 3
□□□ 142015年7月28日星期二投稿信箱:hnrbzyf@ HENANDAILY 责任编辑冻凤秋中原风 当“信球”遇上“野狐禅”□冻凤秋 敢于自嘲者有大智慧。
反观我们文化界人士日渐脆弱的内心,听不得任何批评的言辞,因而才会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砸电脑”闹剧。
能够跨界者有大视野。
现代文明让各个领域的分工越来越细,这样那样的专家在各自狭窄的领域内精耕细作,作家不会琴棋书画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会,倒奇了。
于是,当“作家的书画”之张宇的书法集《信球》遇上冯杰的书画集《野狐禅》,引来一场重量级的跨界聚会。
一 7月17日午后,走进位于郑州市经开区的省新华书店整体书房,一股清凉的气息携着书香扑面而来,我们像是汇入了书的海洋,又像是梦游般闯入了一座古雅的城堡。
世界在这里是暖橘色的灯光,开阔,优雅,且宁静。
早到的先生们在光的深处坐着喝茶聊天。
我们在曲径通幽的空间穿梭,不同的书房,别样的风格,让人顿生时空穿越的感觉。
时空真的穿越了。
不然,那一日,在读书会现场,为什么会看到年过八旬的南丁先生,鹤发童颜,用清朗的声音回忆起30年前首次为张宇作品开研讨会时的往事。
那时,张宇年过而立,在河南文坛崭露头角,那时,南丁先生正值盛年,扛起文学豫军的大旗。
那时参与研讨会的人很多都已不在了,文学的河流依然水花飞溅。
他说,张宇已经从聪明走向智慧,从对生活的轻拉浅唱进入一种敢于自嘲的境界。
而冯杰,从最初看他的诗集《一窗晚雪》,就觉得首首都是精品。
两位都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原风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七月号 是有根的作家。
不然,那一日,省文联副主席邵丽为什么那 么动情,甚至有些语无伦次?她说,南丁是张宇的老师,张宇是我的老师,我们算是三代作家。
我的这个老师并没有教我怎么写作,也没有亲自给我改文章,帮我分析优缺点,但他给我了自信心。
他看似漫不经心地看我的小说,漫不经心地评论,却总是在不经意间以言语或行动给我输入满满的自信。
不然,那一日,省作协秘书长乔叶为什么不惜调侃自己?她在两位老兄的新书中看到他们对生活惊喜地发现和智慧的表达,羡慕他们玩出了品位和诗意;羡慕他们才华横溢所以跨界到艺术的天地,抵达心灵的自由;赞美两本书精致的装帧设计,以至于冯杰《野狐禅》中的附页的“猫头鹰”印刷品被她当成了真画拿去装裱。
文学的河流,从来都是情感的河流。
一代代,这情感的酒酿,醇美醉人。

近旁,一条叫书画的河,幽深幽深,铁马冰河入梦来。
那一日,却不见铁马冰河,晴天丽日,只有古风悠悠。
那风,应是从史前的彩陶花纹吹来的。
画家、原省书画院院长曹新林鼓励打开眼界,打破惯性思维,大胆地去跨界。
他甚至说,笔墨功夫如果离开了思想性、精神性,离开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底蕴,我觉得也没多大意义。
那风,可能跨山越海而来。
书法家、省书协副主席李强以专业书家的眼光说,目前日本韩国的书法有很多种类,书法家也分不同的层次。
我们专业书法家干的是拼命往深处去的 ◀欢喜聆听 ▼读书会现场 邓放摄 河南日报中原风读书会之“作家的书画”部分嘉宾合影。
本报记者邓放摄 工作,这个工作没有一定时间是体会不到里面的妙处的,但是如今谁有那么多的时间来钻研?所以我赞赏书法爱好者以趣味的形式来接触这种高深的、神圣的艺术。
我甚至鼓励你们举起“作家书法”的旗帜,这么多作家,都可以从个性上寻找自己的位置,不求法度,但求表情、情绪、情感。
你们的创意反过来也会启发我们的专业书写。
那风,带着暖意。
书法家、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谢安钧说,实际上,练习书法就是继承我们汉字的传统,用一种抒情的表现形式来进行艺术上的表达。
我们欢迎文人、大作家用书写的形式表现传统文化,我们书协今后也愿意做好各项服务工作。
那风,也带着锋芒。
两度荣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的吴行坦率地说,张宇的书法中有很多不合规矩的书写,不是自然书写的状态,我基本看不懂,我也认为写得不好。
他不是在写字,他是用笔墨在诉说自己的心路历程。
但冯杰的《野狐禅》,以专业人的眼光来看,是不得了的。
一个作家,一个诗人来画画,写书法,都能写得像模像样。
法度把握得很准确,这在作家当中是不多见的,我觉得很生敬畏。

那一天,见到很多陌生又熟悉的面孔。
听到很多睿智的发言或致辞。
想起大地传媒总编辑耿相新说的,“跨界”、“融合”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只有把握这一特征,才能把出版做得更专业;想起河南日报文体部主任张鲜明说的,这种读书与沙龙相结合的形式值得进一步探索,而他本身就是在摄影和诗歌等领域跨界的高手;想起新华书店发行集团副总经理张勇现场朗诵的激情澎湃的诗词;想起河南美术出版社副总编许华伟提出的“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理念。
想起大河报总编辑杨青说的,进入“互联网+”时代,我们不仅要有融入互联网的态度,还要有额外的技能。
张宇、冯杰是在做艺术上的加法,我从他们身上能够看到一种不断探索的激情和能力,这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需要学习的。
每个人都在各自的领域进行着尝试、探索,都在跨界中创造精彩。
包括一直静静聆听的出版界大腕,美丽能干的林疆燕、亲切随和的李文平。
还有一开口就显出智慧的南丁夫人张颖和文雅的张宇夫人、资深编辑陈静以及“90”后作家张笑尘。
终于等到主角开口。
在诗文中构建了“北中原”城堡的冯杰幽默地说,我是为什么画画?我画画没有什么更深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自己的书插图。
我也没有专业老师指导,没有上过大学,学画是很荒唐的,大家都想不到。
我当时跟我父亲在一个营业所,看到信封上面的邮票,是齐白石的画,我把邮票剪下来贴到纸上,然后慢慢临摹,我就是这样画画的。
为什么我画得这么小,就是我当初学画邮票的影响。
画画的颜料也很荒唐,有洗发水,有山西老陈醋,还有的是用过期咖啡画的。
其中纸张也比较不靠谱,有信封,有电话费单据,还有说明书、罚款单等。
所以大家说我画得不好,我也不会砸你的电脑。
在小说里不断再现豫西风情的张宇坦率地说,我就为了玩。
作家嘛,正事还是写小说,在写小说的闲暇,也练练书法,想写慢就写慢,想写快就写快。
后来我给自己总结一下,年纪渐长,不愿意出去应酬,内心也挺寂寞的,通过书法可以自己哄着自己玩,生活总要过下去。

那一日,现场的每一个人都在主持人王守国的眼里、心里。
他看似随意地点到这个那个,却都是有趣且犀利的评价。
他点评《莽原》杂志社副主编安琪的发言,说不愧是张宇的大弟子,能把浓浓的诗情画意表达得土得掉渣。
他评点文学博士任瑜的发言,笑说谢有顺的博士也不过如此嘛。
他介绍青青时对她的《落红记》高度赞赏,甚至用了最好二字。
他点我发言,说文采飞扬,但过于内秀。
还有特邀嘉宾张风雷、李红,都是书画、设计领域的专家。
年轻编辑李娟落落大方的介绍,张瑞芳的深情朗诵等犹在耳边。
他也自嘲只想听赞誉,所以是小聪明。
三个小时的时间滴滴答答,却感觉不到流逝。
王守国先生随口吟诵起龚自珍的一首诗:游山五岳东道主,拥书百城南面王。
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
他说,这首诗就像是为今天的雅聚写的,这期读书会真是轻松、愉悦又深刻、丰富。
结束时,中原风读书会的横幅首次被高高地举起,在我们的头顶轻飘,周围洋溢着浓浓的书香画意。
心里生出想要提笔涂涂抹抹的念头。
自嘲的智慧,跨界的勇气,你有吗?④
6 雅韵 诗说中岳 ——为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五周年而作 嵩山中岳庙 松柏森森庙多古?黄云盖顶秦汉祠。
配天作镇苍生福,宇宙俱瞻兴替诗。
铁人争渡助鹏举,新道革新有谦之。
子晋鹤笙新曲唱,中州正是扬帆时。
谒嵩山太室阙 汉家陵阙太室铭,精魂千载刻痕清。
阙基巨石显宏阔,阙身浮雕露峥嵘。
阙顶瓦当雄兵在,阙文篆隶信笔成。
细察段落圆标识,排版空前世界惊! 嵩山启母阙 丝绸之路嵩可有?晚抚阙身阅春秋。
西域幻方吐焰火,波斯魔法易牛头。
啄鱼斗鸡果下马,执毕猎兔人不休。
夏功汉业篆隶刻,中外交流汗青留。
张 谒少室阙 国臣 怎寻汉代艺风骨?少室阙身刻画图。
嫦娥奔月燕翻尾,玉女踢球兔引狐。
羽人展翅翱天界,舞伎惊鸿捧连珠。
以线写形气势阔,则天惊赞岳之符! 嵩阳书院 汉武巡视嵩阳宫,启门三封震天中。

入云唐碑铭圣德,经霜汉柏写大风。
程朱儒理新篇创,司马著书资圣躬。
满园春色催桃李,峰响山呼飞彩虹。
嵩岳寺塔 龙腾太室空,古塔穿云通。
筒体圆心下,火焰券门中。
密檐层叠合,糯泥砖始终。
十二边形座,惊倒五洲翁! 少林初祖庵 一苇渡江悟大乘,石雕斗拱亮禅灯。
达摩有意净世界,面壁无声成祖庭。
塔林纪行 五乳峰中绕白云,少溪河畔飞禅音。
四海大德雕砖石,九洲圣僧刻塔林。
沧桑世变方圆里,形境缘生高下心。
此曲只应祖庭有,人间何处可相寻? 少林寺 少室丛林寺接天,清溪五乳秀峰连。
达摩面壁创禅业,豪杰劈峰化武拳。
断臂鉴诚红雪厚,怀仁护国铁衣寒。
花开五叶绿何处?地涌金莲四海传。
谒嵩山会善寺 拾阶读书后,曦光照晚秋。
元宫云佛在,唐塔梵音流。
一行建戒坛,龙泉载桂舟。
可叹颜公去,惟余天中留。
观星台 元代观星郭守敬,四海测量树丰碑。
嵩山南麓垒高表,颍河北阴建石圭。
呕心研制正方案,沥血精做计时晷。
授时历法惊世界,华夏科技耀日辉。

1 读书 走过鲁迅在山——由《鲁迅创作五种》想到的 水要是小人书也算作书的话,我最早间读到的署名“鲁迅”的书是电影连环画 《药》。
记得是在姥姥家的厨房里,晚上,一灯如豆,表哥捧着书大声念,我在边上 相看画。
那样一册“电影截图”式的连环 画,看得半懂不懂,只记住了黑乎乎的人 遇血馒头和夏瑜坟头的白花,偶尔想起来, 心里一紧。
生消解对鲁迅的刻板印象,哪怕一点点也好。
事实上,做这小小的工作,倒让我自己洗去了记忆中的阴霾。
犹记得读大学的时候,学生宿舍旁的河岸边,周末总有一个一个的旧书摊。
屡次看到装帧粗陋、排字密密麻麻的《鲁迅小说集》《鲁迅散文集》。
翻一翻,实在是不愿意买,觉得这样的出版物 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本里已经有简直亵渎他的文章。
但是遇到有特点的 《在仙台》(《藤野先生》节选)和《少年闰版本,就不计重复。
先后买过漓江出版 土》(《故乡》节选),课文中描述的捕鸟和社的《鲁迅小说全编》——因为配了丁聪 刺猹,曾让我无限向往。
初中语文课上,的插图,为了裘沙、王伟君的插图,则买 鲁迅更成了我们最熟悉的作家。
老师讲过一套“创作五种”的单行本,也买了有 李《孔乙己》时,特意强调一个所谓的知识丰子恺、赵延年插图的其他版本。
周 建点,文末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 心境总会随着年龄发生变化。
后来 岩 新约”和“的确”是否矛盾?为什么?答案觉得,装帧更好的鲁迅著作,还是民国时 森 是:不矛盾。
“大约”表示“我”的推测,不期的版本。
鲁迅本人以及陶元庆作的封 知孔乙己其人是否死了,可是根据当时面,清朗、大方、自然,有象征,却毫不做 的社会背景,他的死又是一种必然,所以作。
《诗经》被尊为“经”以前,就简简单单 用“的确”。
这样写看似矛盾,实际上却地叫作《诗》,因为天地初开,没有那么多 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现实,表达了作烦琐的花样。
作为白话文的主要开拓 者对社会的批判。
者,鲁迅的创作也有一种“自兹而始”的 有关《孔乙己》的这道题,果然在大自信。
配合他的文字,书的形式最好也 大小小的考卷上出现过无数次。
我想,是健朗质朴的。
就是这样的题目和讲解坏了胃口。
海燕出版社的《鲁迅创作五种》,作 2006年是鲁迅去世70周年,我为供装帧者是深切体会了鲁迅文字三昧的。
职的《中学生阅读》杂志约周海婴先生写看似简单的设计,在细节上其实很讲 一篇短文,想请他谈谈自己眼中的父亲,究。
护封的基本元素,隐隐映照各个集 我希望他的描述是亲切的、有人情味子的内容及书名。
精装的硬封用了真正 的。
只是时间紧张,来不及新写了,于是的布面。
这些处理,相信不会被读者忽 从他的《鲁迅与我70年》中选出一个片视。
段,经周海婴先生本人认可,发了出来。
在未来,部分纸质书也许会被各种 同期杂志上,我另选了一组别人谈鲁迅电子文本取代。
留下来的,一定是内容 的文章,有许广平的回忆文字,以及萧红和形式结合得特别好的,值得反复阅读 的《回忆鲁迅先生》、陈丹青的《笑谈大先乃至把玩赏鉴的。
很可能,《鲁迅创作
生》片段。
我希望这些文章能够帮中学种》是一个开始。

6 曾经在郑州倏忽即逝的大巴车身上,看到过豫西大峡谷的影子,在滚滚车流中,她绿衣飘飘旋至眼前,显得虚幻和遥远,来不及探究其为何方神圣,就又消失在喧嚣和纷乱的深处,但记得她投下的那清凉、灵动的一瞥。
有幸参加“豫西大峡谷豫秦晋三省作家联谊笔会”,站在古藤造型的“豫西大峡谷”大门前的那一刻,我憧憬:城市中那份飘忽的邂逅,又会演绎出一段怎样的传奇呢…… 诗人变“湿人” 沿高低起伏的峡谷往前走,但见一个个橡皮筏像狂风中的树叶一样被抛上掷下,漂流者惊恐的尖叫和开心大笑在山谷间回荡…… 下午2点半,阳光正烈,我们下水了!我和12岁的女儿从来没玩过漂流,要求和热情淳朴的吴元成同船共渡,这分明是寻求保护啊。
元成二话不说,覆住额头的那一绺头发一甩,脸笑得像一朵鸡冠花:“没问题,走!”元成坐船头,我船尾,女儿中间,我俩紧紧抓住船上的扶手,单是坐着就已应接不暇,哪里顾得上划呢?可怜元成一人弄潮,眼观六路,左右挥舞,稍微招呼不到,船就横冲直撞……一会儿,浑身湿透,小风一吹,感觉凉飕飕的。
在平缓处,数条小舟挤作一团,不相识的也互相泼水、滋水,闹得不可开交,我被旁边一男的当头泼了一桶,狼狈不堪。
元成则镇定自若,独立船头,不失时机帮我教导女儿要勇于战胜风浪……进入飞龙洞及凤祥洞,洞内一片漆黑,没有一丝光亮,只听见耳边呼呼的风声和船下突突的水声,激溅的浪花拍到脸上,简直无法呼吸。
紧紧抓住扶手,像在死亡之旅中穿行……一时又想,时光飞逝的意象,如此黑暗、如此湍急的河水之中,是最能被清晰捕捉到的吧?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终于迎来微弱的亮光,那光越来越大,然后是高空坠落的失重感,重重落入水面那种虽然惊恐却又幸福的感觉伴随着飞扬的水花一起四散开去……折腾了一个半小时,到达终点,当船工帮我们靠上岸,那颗悬着的心才从浪尖落地,不由得要感谢元成,元成浑身滴着水,开心地笑了:“咱们可是做了一回真正的‘湿人’!” 作家爱偷菜 晚饭后,一行人沿着山路信步走去,渐渐远离了住处的灯光,天并没有黑透,依然可以看到远山的剪影。
白天强烈的阳光将路旁艾蒿等各种植物的香气炮制出来,夜晚凉意之中,那香味更加浓郁。
作家们窸窸窣窣地走着,天马行空地聊着:文学、童年、人生、趣闻……不时爆发出一阵阵开心的笑声,惊起树丛中的锦鸡,扑棱棱飞走了;时而又一片静默,只听见唧唧的虫鸣…… 诗人马新朝在路旁最先发现一片用篱笆围起来的菜园,大家立即兴致勃勃,改散步为围观菜园。
借着微弱的天光,依稀可以分辨篱笆内有葱、辣椒、茄子的样子。
60岁的马老像个孩子一样反复念叨:“看看有黄瓜没有,有没有?”由于篱笆扎得很密实,又不得其门而入,大家只是围着菜园干转,连菜叶也没有摸到。
邓万鹏一口东北话:“那啥,看不清,明天早点过来!” 第二天晚上,一吃过饭,在马老的带领下,一行人开始寻找菜园。
先是在饭厅后面的山地上寻得两块,且都能进去,但西红柿、黄瓜这些能生吃的菜,架子上皆无,只有几个茄子还紫莹莹地挂着,傲视群雄。
冯杰顺手拧下一个:“茄子也能生吃!”马老及万鹏都说不行,冯杰已经剥开茄子啃了一口:“能,小时候我经常这样吃。
”并热情地邀请其他人都尝尝,大家连连摆手,退避三舍。
万鹏对小字辈的作家说:“我们这一代人有偷菜情结,小时候吃不饱,全靠去偷菜园……现在看见菜园还是老亲切!”据说,无论到哪里,他们都要找菜园。
经一位管理人员指点,大家径直向景区的30亩菜地开拔,马老一路感叹:“到一个地方,应该先问菜园,就好了。
”星光下,在山路的右手,果然看见一大片菜地,种植的主要是西红柿、辣椒、包菜。
西红柿倒有不少,可是由于天太旱,果子奇形怪状。
朦胧中,我摘到一把形态参差的圣女果,入口一尝,味道极好,甜丝丝的,入口即化,哪像城里的西红柿味同嚼蜡。
让人意外的是,马老、万鹏他们这次却是入宝山而空手回,只在菜地里逡巡了几圈,这儿看看那儿摸摸,视察部队似的,就走出去了。
马老说:“其实 感悟 不需要摘,在菜地里走走看看就满足了。
”菜园,他们那一代人心中的一方圣地,那是 对土地的依恋,对岁月的怀念。
蝶影来如梦 男作家钟情偷菜,女作家则情迷蝴蝶。
连接我们住所和景区大路的,是一条蜿蜒的小路,长约百米,路的一旁,种着五彩缤纷的非洲菊,菲薄的花瓣在阳光下开得热烈奔放,像夏日少女的衣裙。
发现花带中有大量蝴蝶的,是小萍和琳子。
刚早上六点,一出门,就见她俩衣冠不整、脖子上挂着相机,一头扎在非洲菊里,寻觅着什么。
小萍说“:你快来看,花叶子上蝴蝶可多了。
”猛一看什么也没有啊。
小萍说,你好好看,叶子的背面、茎上。
可不,有的还是蛹的样子,长长的一卷,像小宝宝在睡觉;有的如一小片枯叶、有的则如一段朽木,栩栩如生,不用心很难看出真假:我第一次知道,蝴蝶也是伪装大师啊。
不少则已经羽化成蝴蝶,各种花色:白的、黄的、粉的、带斑点花纹的、有复杂线条的;各种形态:有的合着翅膀像把扇子、有的翅膀打开像只鳐鱼、有的像降落伞,还有的像嘴唇,每一只都是那样独特…… 越看发现蝴蝶越多,几乎每一株花叶上都能找到一个或几个蝴蝶,这路可以叫做“蝴蝶路”了。
我们眼花缭乱,拿着手机、相机拍个不停。
忽然,我家女儿叫起来:看,小萍阿姨身上!原来一只蝴蝶爬上了小萍的白裙子:它头上缠着一圈红红的线,好像带着红冠,身上则是两片长长雪白的袍子,袍子的边缘是两条简练的黑线条,威风凛凛的,大家都说像白娘子或穆桂英。
这“白娘子”大概把痴迷花丛的小萍当成自己的同伴了,附在人家的裙子上,撵都撵不走……小萍因此有了个雅号:“白娘子。
” 第二天早晨,我们又相约至此。
但奇怪的是,昨天到处都是的蝴蝶竟一个也没有了,花丛中只有蜜蜂、金龟子、瓢虫在忙碌……“白娘子”,你去了哪里?是我们搅了你的清梦和安静吗?阳光下晒干了翅膀,你又找到新的“家园”了吧?真是“来如春梦无多时,去似朝云难寻觅”,一时恍惚起来,禁不住像庄子一样要问:是我们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们?④
6

标签: #收益 #公众 #公众 #公众 #公众 #公众 #程序 #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