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公安厅初选、公安部考核选拔前,仍有,公众号怎么编辑文章内容

文章内容 9
周刊综观综论综治 2015年9月20日星期日第五版《综治周刊》第213期周刊部主办 综治成员动态 我国向联合国利比里亚任务区派遣第14支维和警队 我国第14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队于9月17日凌晨从首都国际机场启程,赴联合国利比里亚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
第14支赴利比里亚维和警队主要由江西省公安厅组建,共12名队员,分别来自省公安厅、南昌、九江、宜春、上饶等地以及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
经过 江西省公安厅初选、公安部考核选拔后,队员们在中国维和警察培训中心接受了任务区形势、国际法准则、维和行动概况、急救知识、驾驶技能、英语和射击等课程的强化训练,掌握了执行维和任务的基本理论和警务技能,顺利通过了联合国甄选考试。
据公安部国际合作局介绍,今年是中国警察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第15年。
我国自2000年1月首次向东帝汶派遣维和警察以来,15年来共向东帝汶、利比里亚、海地等9个联合国任务区派出维和警察2290人次,派出警察人数居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首。
目 前,仍有161名中国维和警察在利比里亚、南苏丹等3个任务区执行任务。
15年来,中国维和警察共出动总警力26余万人次,处置大规模暴骚乱及非法游行示威700余次,参与围剿武装分子、抗震救灾等重大勤务128次,收缴各型武器9500多支,协助18000多名难民返乡,解救人质390多人,抓捕犯罪嫌疑人2436名。
据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今后中国警察将更加积极、深入地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力争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安全产品,为维护世界和平承担更大的国际责任。
院长话综治 推行社区法官助理促进化解基层纠纷 □广东省东莞市第二人民法院院长陈葵 本刊特稿 □本报记者王银胜本报通讯员王治国 “法眼观察”:一个法官的法治坚守与雄心 如今在法律圈内,提起微信公众号“法眼观察”或者“上里巴人”,不少用户会说:很亲切,很有名!而在全国法律自媒体排行榜和上海法治传播新媒体联盟排行榜榜单上,“法眼观察”也是名列前茅。
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戴姣。
“我想讲好法院人的故事”,面对记者,在自媒体探索路上尝尽甘苦的戴姣初心不改,他要把“法眼观察”打造成传播法律知识和法治理念的新平台。
近3年来,我院结合工作实际,与辖区的长安镇试点推行“法官助理进社区”制度,助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效果显著。
目前长安镇专职社区法官助理已达16名,实现了全镇社区全覆盖,并与当地派出所、交警、劳动分局等部门建立重大敏感和群体性纠纷的信息互通和对接机制,成功协助化解多起基层纠纷,基本实现“小矛盾不出社区,一般矛盾不出镇”,形成了有效的基层社会治理合力。
由于司法工作本身的特性,使得社区法官助理可以提前主动介入纠纷,把很多案件化解在萌芽状态,减少当事人打官司的成本,也减轻了法院的办案压力。
我院推行的社区法官助理在该镇的综治办、信访办、司法分局都有专职联络人,并定期到各社区值班,有效整合社会治理的各方面资源,为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这一创新制度在案多人少的东莞基层法院,尤其有它的积极意义。
为确保专职社区法官助理制度发挥积极作用,我院与长安镇委镇政府采取了共同招聘、联合培养的合作方式。
在选任上,法官助理均为长安镇本地大学毕业生,熟悉社区情况,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和基层工作能力,在各社区驻点办公。
首批助理由法院与长安镇政府共同招聘,制度逐渐成熟后,由长安镇司法分局负责选任和管理,并进行业绩评定。
该制度的落实情况还纳入长安镇政府对各社区综治信访维稳工作站年度工作考核的参考指标。
为了提高专职社区法官助理的解决纠纷水平,入职前会安排他们分别在法院立案庭和镇综治维稳中心实习,积累纠纷处理经验。
建立社区法官与专职法官助理配套制度,由办案经验丰富的社区法官一对一进行业务指导。
专职社区法官助理的职责范围比较广,参与社区重大矛盾纠纷调处是其工作职责的重中之重。
法官助理会根据纠纷的性质和发展态势,适时与法院和镇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沟通,引导当事人通过合法途径解决纠纷,配合做好息诉罢访工作。
此外,法官助理也会积极参与社区法治宣传活动,联合社区法律顾问为社区干部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律讲座等公益法律服务。
随着东莞“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的推进,法官助理也参与协助社区法律顾问和司法行政日常工作,适时联系社区法律顾问参与社区重大案件调处,参与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和社区矫正工作等。
协助法院、检察院送达法律文书,查找当事人,完成其他诉调对接、检调对接等工作,也是他们职责的重要一环。
随着专职社区法官助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推进,法官助理人才的不断成长,该制度正在基层矛盾纠纷处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去年,长安镇专职社区法官助理共计协助法院送达、执行、调查38次,协助调解纠纷417次,协助法律援助工作35次,开展法律咨询和普法宣传工作74次。
经专职社区法官助理调解并成功引导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案件共542起,促成立案调解共702起,案件类型涵盖劳动争议、人身损害赔偿、建设工程合同等多种常见纠纷。
责任编辑联系电话电子邮件QQ群号 王银胜010-67550709zz@59261458 ■一位法院新人的思考:“法律在何处?法庭之外, 我能为法治做什么?” 戴姣并不是一位资深法官,他进入法院工作只有三四年的时间。
尽管资历尚浅,但法官梦、法治梦却常常促使他思考,除了协助法官升堂问案,自己还能做点什么呢? 2014年4月,戴姣收到了42件新案子,面对着如山的卷宗,他忍不住想,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案子,这其中又有多少案子原本没有必要起诉到法院?如果当事人多了解一点法律,对自己的权利多一分保护的意识,很多纠纷是不是原本就可以避免呢? 4月13日那天,戴姣协助法官开庭审理一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
这类纠纷非常常见,案情也不复杂,但审理时发生的一个细节,让戴姣深深感到普及法律常识的迫切性。
“当事人根本不清楚自己的权利,对法律程序完全一无所知。
比如,承办法官问当事人,要不要申请回避?当事人反问法官,什么是回避?”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戴姣仍觉得有些无奈。
当时,法治类微信公众号正遍地开花。
这件事也促使戴姣有了这样一个想法,何不自己办一个公众号,传播基本的法律知识,让许多因为不懂法律而发生纠纷的当事人,因为懂法而不再上公堂。
这位来自湖南岳阳的年轻人,没有犹豫,想到做到,只用了3天时间筹备,基于一个人力量的“法眼观察”呱呱坠地了。
2014年4月16日,“法眼观察”正式上线。
推送的第一篇图文信息,题为《法律在何处》。
文章结尾处描绘了这个尚且微小的公众号的愿景:“在这里,我们了解一点法律,学习一点法律,让自己维权的双手更有力量。
在这里,没有中国梦,但我们点滴的努力都是希望让你追梦的脚步迈得更加平稳。
” 这篇文章的署名叫做“上里巴人”,当然,它就是戴姣的笔名。
怎么会想到取这样一个有意思的名字呢? “普法是很大众的事,是下里巴人的、接地气的,但法律又是带有一定专业性的,比下里巴人稍微高一层。
”戴姣如是说。
■一名新闻门外汉的试错:“我是个外行,没想到做好 一个微信公众号如此难。
” 回过头来看,“法眼观察”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从最开始宽泛的普法,到厘清自身定位,以“讲好法官的故事”为主,再到固定 上海市司法局“六五”普法专题片制作组采访戴姣。
富心振摄 一定数量的精品栏目,从此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学过新闻传播学,或者媒体从业人员都知道,要办好一个媒体,必然要选择自己的受众,只有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影响的人群,才能精准地投放内容,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这些门道,戴姣一开始并不清楚。
办“法眼观察”之初,他以为身在法院,拥有丰富的案例资源,只要将它们改编成故事并融入普法知识,就能引起转发和关注。
可事实是,花了大量时间改编的文章,只换来两位数的阅读量,这让他有些意外。
而这聊胜于无的点击量,大多来自亲友们的友情支持。
手机阅读是碎片化、快速的阅读,只有有趣、有料的文章才能吸引住读者。
竞争愈发激烈的法治自媒体环境,让戴姣意识到,因资源有限、无采编团队、无官方消息来源等先天弱势,自己能做的便是将优质文章以最快的速度传播出去。
于是,为了抢占第一手新闻,戴姣搜集关注了100多个法律类公众号,认真研究每一个号的标题制作、栏目设置、排版设计、选题策划等内容。
“白天的时间属于法院,晚上时间属于‘法眼观察’。
‘法眼观察’只是业余爱好,不能影响日常工作。
”所以,戴姣的工作模式基本是“白+黑”。
为了保证平台的每日更新,又要确保文章的质量,多少个夜晚,他不停地浏览网页或查看手机订阅号;为了在时间上抢占先机,每天晚 上,他至少花2个小时选编内容、排版制作,等到零点准时发布。
只有看到信息发送成功,他才能安心入眠。
那段时间,戴姣真的是在“孤军奋战”。
一方面,他常常为文章的内容、阅读量、粉丝增减情况而焦虑,曾经N次想过放弃,又N+1次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到底;另一方面,因为怕领导误解自己不务正业,所以,他一直没有在“法眼观察”上公布自己的真实身份。
就这么坚持了半年时间,2014年10月16日,“法眼观察”粉丝量突破了8000!兴奋之余,戴姣也反省:“我并不是真正的媒体人,我是法院人,我真正想做的是传播法律知识与法治理念。
” 这天,戴姣做了三件事,一是“法眼观察”实名登记,公布了自己的法院身份,以获得更多法律共同体的关注;二是向庭领导和同事们“坦白”了自己在做“法眼观察”的事情,结果大伙都给了他极大的支持;三是“法眼观察”调整了定位,从简单宽泛的普法,变为“讲述法官们的故事,展现上海法院的特色”。
“‘法眼观察’希望能还原法官的本来面貌,不拔高、不埋汰,法官就是一个个普通人,喜怒哀乐、人情冷暖。
如果说法官有何不同,那就是当法袍穿在身上的时候,他们并不代表自己,而是法律的化身。
对个人,我们可以不认同、不尊重,但是对法律,应该敬畏。
”在这篇题为《因为热爱,所以坚持——写在“法眼观察”半岁之际》的文章中,戴姣这样写道。
“每一个公众号后面都有一个苦逼的编辑,这种辛苦谁做谁知道。
我们的坚守不是因为自虐,而是源自内心深处的热爱,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 精准定位的“法眼观察”,重新上路了。
■一个自媒体人的愿景:“‘法眼观察’是我生活中的 重要部分。
” 定位清晰之后,2014年11月,“法眼观察”又进行改版,重新设置了“法苑心语”、“法治之声”、“法官说法”等精品栏目。
为了保证每周原创稿件的质量,戴姣强迫自己多思考、勤动笔,至今已累计完成近60篇原创文章。
为了通过文章展示法官们的真实生活,消除民众对法院和法官的误解,拉近当事人与法官之间的距离,戴姣还向许多同行约稿。
比如,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审理“的士司机伤人案”,“法眼观察”以专题形式讲述了案件的来龙去脉,解释法院判决的法理所在;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崔慧被打事件中,“法眼观察”第一时间推送联合调查组的调查结果,很好地维护了法院的形象,该文章阅读量直逼10万…… “如果你比对手更专注,你就能把他抛在身后。
”“法眼观察”创办至今,除了在戴姣女儿出生当天暂停一期以 外,已经无间断运行了16个月。
即便是回湖南老家无法编辑图文信息,戴姣也会提前编辑好内容,用手机发布。
这个公众号的关注者从最初的20多位读者,发展到如今的4.5万名粉丝;周阅读量也从原来的两位数,飙升到现在近20万。
从创立之初的默默无名,到如今成为上海知名的法治自媒体之
一,并在全国法律自媒体排行榜和上海法治传播新媒体联盟排行榜榜单上名列前茅。
“脱胎换骨”之后的“法眼观察”在上海法律自媒体圈中脱颖而出,已经形成独树一帜的自媒体品牌。
对此,上海法律界人士纷纷点赞。
上海市司法局在“六五”普法专题宣传片中,专程前往浦东法院采访戴姣,请他讲述主编法治自媒体的经验心得;浦东法院院长张斌在全院工作会议上,对戴姣及“法眼观察”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肯定,并请庭领导予以支持;上海报业集团旗下新媒体“上海法治声音”对他做了专访…… 外地法院工作人员纷纷写信鼓励。
一名法官在私信中这样写道,“刚到法院参加工作时,心情甚是激动,觉得自己终于可以坐在审判席上为社会、为人民分出对错,判断善恶了。
可是很快我发现,那么多优秀法官伏案工作的成果,被几个法盲轻易抹杀……还好,有你为法官说话,希望你能再接再厉,佳作连连!” 读者的咨询留言如雪片般飞来。
对于每一条留言,戴姣都会认真回复。
其中,还有些当事人发过来的判决书,乃至信访材料。
对于这些内容,戴姣则尽可能从法律角度跟他们解释,并指引他们去有关部门解决问题。
“法官助理是我最重要的角色。
”戴姣说,“做自媒体是希望能向受众分享我在法院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法眼观察’就像是我的另一个孩子,我为推送哪些合适的文章而焦虑,为增加的关注人数而高兴,为阅读量的多少而牵挂。
‘法眼观察’已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 下一步,“法眼观察”有着怎样的发展计划?戴姣说:“我希望将平台从线上交流拓展至线下互动。
因为‘法眼观察’汇集了大量的法律人,如果能够通过线下沙龙等方式交流的话,应该会碰撞出许多思想的火花,有利于法律共同体的建设。
” □汤晓青周陈华 当人生的“最后一公里”与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发生交集,江苏省东台市人民法院家事审判庭法官用法治的阳光雨露,让老人们收获着稳稳的幸福。
扭曲的亲情:一本难念的“经” “今天好了,年关将过,咱老曹家总算是提前把这关给跨过去了。
”一上午的努力,当这起赡养纠纷达成调解协议后,原告曹大爷难抑激动之情。
今年2月17日,除夕前一天,外面呼啸的寒风肆意拍打着车窗,冻僵了的乡村小道格外颠簸。
但法官周庆海一行还是早早地来到了东台镇梁洼村村部,接过曹大爷家这本难念的经。
曹大爷夫妇育有一子一女,早年做点小生意,生活颇为殷实。
可让他们难 东台呵护人生“最后一公里” 以释怀的是,独子只给自己添了个孙女,把传宗接代的“梦想”给破灭了。
而女儿却生的是儿子,俩老人的天平自然就倾斜了。
就这样,婆媳在“唇枪舌剑”之间,老人和儿子一家的关系越来越僵化,以致形同路人。
“历史遗留问题!得既讲原则,也讲路径。
”周庆海选择了“弯道超越”策略,先让儿媳倒苦水,再一句理解儿子夹在中间的苦楚的话语则让被告瞬间泪崩。
“重男轻女的老观念是不对,但老人也在进步,现在不都认为生男生女都一样了嘛。
”周庆海在亲情鸿沟上架起桥梁,劝被告夫妇道,“得团结一致向前看。
你们也都有孙辈了,给下一代做个好示范吧!”这才将歧途亲情转入正轨。
褪色的恩情:一段难解的“结” 佝偻的身影,满头的白发,干瘪的皮肤……当第一眼见到这对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时,法官徐冬红的脑海里便打了个问号:“为何在最需要儿孙陪伴的年岁选择与养子决裂呢?” 多次沟通后得知,老何夫妇早年不能生育,便从某远房亲戚家过继了儿子小何。
从3岁开始到上学、成家,老人没少操心。
2005年时,当时24岁的小何因想做生意,便提出以养父母仅有的一套房子作抵押,贷款作本钱。
从一开始,老人便支支吾吾,最终还是没答应。
后来,还是在亲生父母的资助下,小何才凑足了启动资金。
虽然事业做大了,但小何在养父母和亲生父母之间的热度则截然不同:一头是寒冬,
头是暖夏。
“何总,《三国演义》讲官渡之战 时,曹操手下很多官员私下写信给袁绍表忠心。
等其打败袁绍,搜出这些信件时,他为何会付诸一炬?”见小何略有所思,徐冬红引导道:“曹操说,我都怀疑自己能不能赢,何况那些下属。
再想想,你当初做生意就肯定会成功?养父母省吃俭用的一套房,能轻易担保?” 在燃起小何的感恩之心后,徐冬红又劝说老夫妇放下心理包袱,与儿孙一起经营晚年,最终打开了这段死结。
生锈的爱情:一种难言的“苦” “胥庭长,您教会我的微信可真管用。
这就是天堑变通途呀。
现在哪怕是隔个千山万水,也能和家人天天见 面喽。
”回访过程中,老吴早把庭长胥苏江当成了知己,畅谈着自己的幸福晚年。
老吴去年还在和老伴闹离婚呢。
当时,老吴只说自己患有心脏病,而老伴却天天折腾他,吵架、摔碗,让他坚决要求一刀两断。
可胥苏江总感觉蹊跷:“俩老人都是退休干部,工资高得很,两子一女个个有出息。
这么令人‘艳羡’的一家咋还会闹分裂呢?” 为打开心灵枷锁,胥苏江为老吴请来了心理咨询师。
这才让老吴道出了心里话:“年轻时,总希望儿女飞得越高越好。
到如今,却是越飞越远。
跟着他们吧,他们又忙。
把我们夫妻都憋出病来了!” 原来,这生锈爱情的背后竟是空巢老人对精神慰藉的渴望。
胥苏江心中有了谱,手中也就有了招。
他动员老人的儿孙们组成“统一战线”,竭力撮合老人,也引导他们抽空陪老人说话、聊天,让亲情越聚越亲。
最终,这颗诉讼的苦果变得甜蜜。

标签: #公众 #店铺 #多图 #程序 #怎么做 #公众 #朋友圈 #交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