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将军到“树司令”,武汉坐地铁用什么微信小程序

武汉 6
公益·故事 2022年4月12日星期二E-mail:ying1211@联系电话:010-88146993 责编/赵莹莹校对/耿斌排版/侯磊 11 爱心档案 aixindangan 戎马倥偬40年,从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的岗位上退休后,张连印毅然回到家乡山西省左云县致力于绿化荒山。
19年来,他带领当地村民植树1.8万余亩、205万余棵,为左云县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老兵张连印: 从将军到“树司令” 本报记者赵莹莹 “我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 仲春之月,春山浅黛。
在山西省大同市左云县张家场乡北梁山坡上,草木已舒展筋骨抽枝发芽,一抹抹新绿从一座红顶凉亭边如涟漪般荡漾开来。
这座凉亭由当地群众自发捐款修建,竖立着一块“张家场乡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纪念碑”。
在当地群众言谈话语间,能听到它的另一个名字——“将军台”。
绿意环绕的“将军台”,铭刻着乡亲的质朴民心,见证着老兵的绿色情怀。
年逾古稀的老兵叫张连印,河北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军衔。
迎着拂面的春风,山坡上,张连印与老伴王秀兰、儿子张晓斌给不久前栽种的树苗又浇了一茬春水。
“曾经,这里到处是高低起伏的沙丘,现在树长得很好、很茂盛,郁郁葱葱的。
”这些年来,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张连印对每棵树都有着很深的感情。
他告诉记者,19年间,就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他和乡亲们共同植树1.8万亩,其中6000亩是义务植树,1.2万亩是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如今,樟子松、油松、侧柏、云杉……一排排、一行行,205万余棵树漫山遍野。
张连印还在昔日荒芜的河滩上建成300多亩苗木种植基地,却分文不取,并签下协议:“一不要林权,二不要地权,30年后无偿交还集体。
” 无偿的背后,是张连印这些年不计回报的付出。
育苗基地要选址,他一趟一趟到县、乡政府汇报协调;资金不足,他动员全家人筹措;不懂种植技术,他就跑大同、上北京,向苗木专家请教,并购买书籍自学种植知识。
荒山、铁锹,风沙、日晒……塞北左云,雁门关下,戎马一生的他脱下军装、扛起锄头,饮风咽沙、倾尽所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让绿色在沙海里一点点、一块块地浸染,最终在长城脚下筑起了一道造福百姓的绿色屏障。
时过境迁,而今的左云县,青山绿水花草香,塞北大地穿新装,林木覆盖率由2003年的38.6%上升到45.03%。
数不尽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经把荒山、荒坡变成了林地。
采访中,张连印却谦虚地表示,“我只是作了一点点贡献”。
“植树造林、防风治沙,利国利民、造福子孙。
我在这里多种一棵树,就多培养一名环境‘卫士’。
”张连印说,他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麾下205万个“环境卫士”的“树司令”,“和它们在一起,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
” “没人吃这个苦、受这个累,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 19年前,从军40载的张连印退休。
解甲归田后干点儿啥? 就在他冥思苦想的时候,那首在家乡张家场村流传已久的民谣,又一次在耳边响起,“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白天点油灯,晚上堵门风。
” 想到小时候每天早上起来,透过油纸窗往外看,屋外漫天黄沙,上学走路都要用胳膊挡住脸,张连印当即决定——回到左云县植树造林、治理风沙,尽自己所能改变家乡面貌。
2003年10月,张连印带着妻子王秀兰回到家乡,迎着塞北的寒风,望向河尾滩旁的荒山秃岭,走上了人生的“第二战场”。
左云县土地贫瘠,树木成活率低。
带兵内行的“老将军”,在种树方面明显经验不足。
第一年,张连印自掏腰包,买来1万棵樟子松苗种在荒山上,结果转年全死了;再栽6000棵,又是成片枯萎…… “改善生态环境,不像我最初想得那么容易,光有满腔热情不行,得有方向有规划,知道朝哪里努力。
”张连印告诉记者,种树是个体力活,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和耐心,需要科学指导、整体规划。
回乡后,他依然保持着在部队养成的作息习惯,每天早上5点起床,带着镐、锹和树苗,上山植树,“挖坑种树,肚子里是凉饭、浑身上下是泥水,一天下来耳朵、鼻孔里都是沙子。
” 黝黑的脸庞,粗糙的皮肤,扛着铁锹,一身旧迷彩服。
初见张连印的人,很难相信这是一位退休的将军,反倒更像一位朴实的农民。
妻子王秀兰记得,种树的头几年,脸和耳朵常常被风吹得掉皮,嘴上起水泡肿起老高,有时水泡裂开,血就顺着嘴唇往下流。
一次大女儿回乡看望,看着迎面走来被风沙吹打得“面目全非”的父母,心疼得掉眼泪。
苦不苦?累不累?“没人吃这个苦、受这个累,乡亲们的日子咋会甜?”张连印对记者说,为了学习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的方法,他先后20多次到林业部门咨询专家,协调专业技术人员现场指导,“每遇到一个会种树的人,就拉着人家打破砂锅问到底。
” 在专家的指导下,对栽培技术、操作规程以及能种什么树、不适宜种什么树等问题,张连印心里慢慢有了谱儿,渐渐摸到了在沙化地上种树的门道儿,整地、挖坑、植树、围圈、浇水、覆土……对种下的每一棵树苗都倾注了心血。
2005年,张连印从辽宁彰武买来160万株优质樟子松幼苗进行培育。
这些幼苗成活率达到95%以上,成为“防沙卫士”,实现了左云县及周边地区樟子松首次大规模成功种植。
“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 去年8月,张连印与王秀兰在北梁山坡上栽下500棵沙地柏,纪念他们结 婚50周年。
(受访者供图) “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我才能长大,乡亲们对我的恩情一辈子也忘不了。
”张连印终生难忘要去当兵的那一天,村里锣鼓喧天,乡亲们把炒好的瓜子、煮熟的鸡蛋塞满他的口袋,嘱咐着“到了部队要争气,听党话、好好干”。
尽管从军报国了半辈子,但在他看来,党和人民的恩情远没有报完。
无论他走得多远、职位多高,儿时那个风沙漫天的张家场,还有哺育他长大成人的乡亲们,始终是无法割舍的乡情。
“退休了,可我还是党员,这是我一辈子的职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我一辈子的义务。
”40年军旅生涯,张连印清晰地认识到,在每一个岗位上都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从“五好战士”、原北京军区“四好连队”优秀代表,一直到副军长、河北省军区副司令员……每个岗位,张连印都成绩斐然。
2021年10月18日,他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山坡上,张连印干完活便席地而坐,讲起话来中气十足。
很难想象,他曾徘徊在生死线上。
2011年,得知自己身患肺癌,张连印只说了句“冷静面对,科学治疗”。
手术前,他默默地把这些年种树欠下亲朋的钱一一还清,同时叮嘱子女一定要把为民造绿的事业坚持下去。
同年7月接受了手术治疗,第二年正月,张连印就带着妻子从石家庄坐火车到大同,再坐客车回到了张家场村,他惦记着那些没种完的树,担心“要是我不回来,这摊事就散了”。
哪怕后来又经历了肺癌骨转移,这位性格坚毅的“老兵”也没有离开植树造林一线。
住院一个月后,他又回到了家乡。
如今,张连印的肺癌已经钙化,骨转移也没有进一步扩散,他还是每天早出晚归,顶着烈日风沙,运苗、栽种、浇水,在昔日的不毛之地播下乔、灌、草科学配置的绿色屏障,让绝大部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 植树至今,张连印把政府提供的退耕还林补助都交给了乡亲们;为鼓励更多的群众加入植树造林、管林护林的行列,他把自己繁育的樟子松、侧柏、新疆杨等苗木,无偿提供给需要种树的乡亲们;修路、通电、打井、修渠……全都自筹资金;逢年过节,他总会买些东西去看望村里生活困难的乡亲。
望着满目苍翠的树林,2015年以自主择业的方式退出现役、回村跟着父亲种树的张晓斌,越来越理解他当初义无反顾的那个选择。
张连印曾站在林子里告诉他,“人这一辈子要经受的考验很多,我们是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为人民服务、为党奋斗终身的诺言践行好。
” 2018年7月,在县乡党委的帮助下,张连印在林场建起清风林党性教育基地,如今,基地成为右玉干部学院现场教学点。
接下来,他还计划建设一处生态园,让生态文明理念厚植人心,助推当地生态振兴。
“30年是我的‘目标’,种树要种到88岁!”张连印说,每天和树打交道、和老百姓在一起,心情好、身体就好,“我种树,为党和人民做事,不觉得辛苦,反而很快乐。
看着树苗一天天长大,我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
” 凡人善举 fanrenshanju “无臂硬汉”书写大爱人生 他没有臂膀,却成了书法家,依靠双脚完成了很多健全人都无法完成的事情。
对自己,吝啬得连20元的盒饭都不舍得吃;对公益,他却经常一掷千金。
有着南通市人大代表、如皋市星光残疾人艺术团团长、爱心助残基金创始人、“中国好人”等多重身份的“无臂硬汉”石晓华,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已累计捐款逾300万元。
现年46岁的石晓华,出生于江苏如皋长江镇一户农民家庭,6岁那年被一场意外夺走了双臂。
“当时生活中最简单的穿衣、吃饭都要依靠别人帮助,有时甚至连走路都容易摔跤。
”对石晓华来说,长大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历历在目。
“身体上的任何缺陷,都不代表困难,我的人生格言就是永不放弃。
”面对如潮水般涌来的困难和父母担忧的眼神,在经历绝望的挣扎后,石晓华重拾 生活的勇气,在父亲的帮助下练习刷牙、洗脸、穿衣、吃饭、写字……常人用手完成的事,他都要学着用嘴、用脚去做。
为了让石晓华拥有一技之长,将来能够养活自己,在他17岁那年,父亲托人找到书法家沈正,让石晓华开始学习书法。
“那段时间,老师除了教我写字,还教我做人,自己感觉非常充实。
”石晓华坦言,由于长期用嘴含着笔写字,他的上下门牙都变了形。
但在一天天的坚持和努力下,书法技艺进步很快。
困难,不但没有将石晓华击垮,反而催促他更强大地掌握各项生活技能,和健全人一样站上每一个人生舞台,展示才华,获得社会的尊重。
一个偶然的机会,文化馆有位老师了解到石晓华的事迹,专门写了一个以“口书”歌颂残疾人的小品请他“真人真演”。
没想到,这个名为《求》的小 品代表南通市参加江苏省残疾人文艺汇演,喜获一等奖。
紧接着,石晓华又代表江苏省残疾人群体,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了全国残疾人文艺汇演,小品《求》摘得金奖。
从此,石晓华把口书和演出艺术视为生命的全部,用坚强换来了另一片晴空:2009年,他主演的小品《飞翔的维纳斯》获得全国戏曲大赛金奖;2012年,小品《地铁里的太阳》获得江苏省第八届残疾人文艺汇演一等奖…… 深知没有别人的帮助就没有自己的今天,抱有感恩之心的石晓华一直想回馈社会。
2008年,从电视上看到汶川地震后的景象,石晓华开始琢磨如何帮助当地受灾群众。
他牵头组织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残疾人演员,到贵州等地巡回义演,募集善款、物资近50万元;不顾余震危险,到汶川慰问灾后困难群众,为他们表演节目、捐赠爱心款,鼓 励灾区群众重建家园。
打开演艺的“大门”后,石晓华牵 头组建成立如皋市星光残疾人艺术团,帮助更多残疾人自强自立,他们排演节目在全国各地演出,收入盈余用于资助山区希望小学、困境儿童及残疾人学生。
每当看到那一张张开心的笑脸,石晓华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即使折翼,也能飞翔。
2014年,石晓华与来自云南、安徽、重庆、江苏、浙江等地失去双臂的6位残疾书画家成立“无臂七子公益书画联盟”,常常义卖自己的书画作品,所得善款均用于公益事业。
在《无臂汉子》新书首发式上,石晓华与如皋市慈善基金会达成协议,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爱心基金,用于帮助贫困残疾人改善生活水平。
爱心基金成立以来,石晓华通过捐赠售书款等方式,先后为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学生捐助现金、物资20余万元。
近日,他再次为该基金捐款5000元。
“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不管命运怎样安排,都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石晓华说。
如今的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带动着身边的人尊老爱幼、传承孝道、和谐互助,未来他更希望能让关爱的阳光照亮每个残疾人的心灵。
(吴光明) 暖心故事 nuanxingushi “关键时刻我们要‘疫’往无前” 本报记者照宁 “妈妈,测体温的志愿者是我的教练,太厉害啦,长大后我也要当志愿者!”4月5日,在福建省南安市水头镇新营村核酸检测现场,10岁的黄思宇一眼就认出了眼前的志愿者是自己的跆拳道教练范栋,不禁激动得又蹦又跳,“我要给范教练点个赞。
” 令黄思宇雀跃不已的这支志愿者队伍,由南安市政协委员、市博武堂跆拳道馆馆长刘云龙召集11名教练自发组成。
“3月16日,南安全市要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同时启动的50多个核酸检测点急需志愿者去协助工作。
”第一时间得知这一信息后,刘云龙马上向南安市水头镇防疫相关负责人主动请缨:“我们跆拳道馆可以组建一支志愿者服务队,听从指挥、随时待命!” “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关键时刻我们要‘疫’往无前。
”刘云龙坦言,接下志愿服务的任务后,馆里的教练们热情高涨、纷纷报名。
为了做到招之能来、来之能干,加入志愿者服务队的教练们吃住在馆内并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没有任务时就每天坚持体能训练,以保持最佳的精神状态。
随着新一轮局部大规模人群核酸检测开始,博武堂志愿者服务队也紧急出发,披星戴月地赶往位于水头镇新营村第二小学的核酸检测点,协助医护人员等开展工作。
近1个月的时间,这支志愿者服务队中的每名成员都在努力坚守。
他们有着一份坚定的信念:“为大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团结一心争取早日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 “我母亲旧疾复发,身边离不开人、需要轮流护理,以前我每天定时赶回家为母亲做近两小时的理疗。
成为志愿者以后,就再没回过家,每天和父亲用微信视频的方式,一步步指导他操作设备为母亲理疗。
”提及父母,队员王锦芳言语哽咽。
“我们除了在核酸检测点协助工作人员维持秩序、测体温等,还想着能多做点什么。
”队员黄锦彪告诉记者,休息间歇,他们就在核酸检测点旁边空旷的场地上练操和表演跆拳道,倡导当地村民开展体育运动和日常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
“新营村有4000多人,是个大村,博武堂这支由12名跆拳道教练组成的志愿者服务队,年轻而充满朝气,在测体温和维持秩序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
”水头镇宣传委员颜永祥介绍,在抗疫“第一线”,志愿者们挺身而出,带头示范、勇于担当,与工作人员拧成一股绳的工作状态令人印象深刻。
春意暖暖,志愿无悔。
刘云龙表示,疫情结束后,博武堂志愿者服务队将正式申请加入当地的志愿者组织,继续以饱满的热情与精神状态参与到志愿服务中。
善行录 shanxinglu 恒生中国启动“未来”系列社会责任项目 本报讯(记者舒迪)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4月7日宣布启动2022“未来”系列社会责任项目,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将在2021年社会责任项目的基础上,延续“种·未来”“兴·未来”“启·未来”三个主题并优化升级,聚焦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乡村振兴、青少年赋能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四大核心议题,致力为社会发展创变更美好的未来。
据悉,2021年,恒生中国围绕社区可持续发展,发起了以 “种·未来”为主题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以“兴·未来”为主题的乡村人才振兴项目,以及以“启·未来”为主题的提升青少年金融素养项目。
2022年,恒生中国延续并优化升级“未来”系列社会责任项目,启动森林和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保护生态、应对气候变化。
截至目前,恒生中国已在“未来”系列项目累计社区投入近1400万元,各项社会责任项目累计受益人数超过5000人次,有效地促进社区可持续和谐发展。
乡村困境妇女关爱活动在云南启动 本报讯(记者赵莹莹)4月7日是第73个“世界卫生日”,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联合京东个护,在云南省丽江市举行乡村困境妇女关爱公益活动启动暨捐赠仪式,借此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提高乡村群众疫情防控意识,突出解决好乡村妇女健康问题,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项目负责人表示,加强对农村妇女的关 爱服务,是提升农村群众健康素养,助推乡村振兴和提高农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的关键一环。
据悉,除口腔护理和卫生护理等物资帮扶外,此次活动还将围绕女性生理特点,为云南省丽江市周边乡镇及河南省荥阳市、安阳市等地的困境妇女开办公益课堂,发放女性卫生健康手册,进一步提高农村妇女健康安全意识,远离不良生活习惯,提升家庭生活品质。
“爱心替岗温暖江城” 4月8日,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风光旖旎的后官湖畔,来自城 管系统的数十名志愿者参加了由武汉市城管执法委工会、共青团等部 门联合组织开展的首期“爱心替岗温暖江城”活动。
人间四月天, 春光明媚时。
在草长莺飞的知音湖大道,青年志愿者们穿戴上“小行 大爱文明同行”“小行大爱清洁家园”的橙色马甲,接过环卫工人的 扫把,清扫马路上的落叶、捡拾绿化带里的垃圾。
与此同时,被替岗的环卫工人在志愿者的协助下,走进花博汇智 慧菜园体验种菜,享受难得的休闲时光。
武汉市城市管理技术研究中 心团支部书记杜石峰表示,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能够唤起社会各界对 环卫工人群体的关注与关爱。
严娟娟

标签: #程序 #有什么 #好玩 #什么用 #什么用 #有什么 #公众 #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