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传播先锋2022年3月,科学传播先锋2022

公众 7
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本期目录 【思想】潘建伟:科学强国的精神支撑...................................1【信息】《Science》预测2022年科学热点...............................3【趣味】冬奥纪念钞是塑料做的?还这么好看?............................8【推荐】中科院物理所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科普路子新................13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潘建伟:科学强国的精神支撑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前赴后继、接续奋斗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感召之下,一大批留学海外的爱国科学家纷纷回国,为新中国的科技起步、为国防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老一辈科学家经过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实现了“两弹一星”的壮举,奠定了我们国家稳固的大国地位,完成了那一代科学家的使命。
改革开放后,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肩负起科教兴国、科技强国的使命,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持续时间长、竞争力强的新优势。
因此,新时代的科学家要努力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跨越,将更多的关键核心技术牢固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国家前途命运,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着人民生活福祉。
在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弘扬科学家精神。
如同我国核物理研究和加速器建造事业的开拓者赵忠尧在他写的《我的回忆》里专门讲到的那样,“回想自己一生,经历过许多坎坷,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国繁荣昌盛,科学发达。
我们已经尽了自己的力量,但国家尚未摆脱贫穷与落后,尚需当今与后世无私的有为青年再接再厉,继续努力”。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
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重要价值,就是鼓舞当代科技工作者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个人的科学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去。
在新时代践行科学家精神,需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
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一些“卡脖子”问题开始显现,对我们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创新是科技进步的灵魂。
当代科技工作者更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胸来努力推进科研工作,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当代的科技创新一方面要聚焦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打破国际垄断和技术壁垒,有效支撑相关产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聚焦事关国家长远发展、可能催生变革性技术和产业革命的战略必争领域,占据科技制高点,成为领跑者和开拓者。
近年来,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等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如果说杨振宁、李政道等向世界证明中国科学家在国外可以取得杰出的科学成就,那么近年来所涌现的这一批重大原创成果表明中国科学家在国内一样能够取得杰出的成就。
只要广大科技工作者进一步发扬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一定能够在更多的领域实现新突破。
在新时代践行科学家精神,需要以开放的态度、“可控开源”的方式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代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几乎都是全球范围内科技人员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的结果。
有能力作出世界一流科技创新的科学家应具有国际化视野,能敏锐地跟踪和把握国际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与国际同行之间积极进行思想碰撞和学术交流,互相取长补短。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进行国际合作交流,必须坚持底线思维,不能仅满足于直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成果,而是要以“可控开源”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智力资源。
“可控”是要在若干环节具有非对称优势,他国就难以在其他环节对我“卡脖子”;“开源”是在此基础上互通有无、博采众长。
在新时代践行科学家精神,需要关注青年人才的成长,让处于“黄金年龄”的优秀青年人才潜心学术,充分发挥旺盛的创造力。
提携后进是将科教报国的使命薪火相传的责任,也是学术界应该一直恪守和提倡的胸襟与情怀。
我曾经看过严济慈在法国留学期间的家书。
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在信中多次提及熊庆来、何鲁、胡刚复等老师给他寄钱资助他留学。
正是这些老师的资助,才使
1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得他得以完成学业,成就一代科学巨匠。
研究表明,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取得重大成果呈现年龄集中特点,往往在黄金年龄时期创新思维活跃,取得重大的科学突破。
例如,诺贝尔获奖者取得成果的平均年龄为40多岁。
因此,应使正处于黄金年龄的创新型科技人才对科技资源分配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和主导权。
同时,处于黄金年龄的科技人才往往处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状态,应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使他们没有生活负担和后顾之忧。
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从“科学救国”“科学报国”再到“科学强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
当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应当坚定践行科学家精神,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贡献。
(文档来源:《学习时报》。
)声明:本文转载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刊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刊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2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Science》预测2022年科学热点 【导读】新冠疫苗成为抗击疫情的有力武器,超级计算机即将“上新”,月球探索任务接踵而至……这些科学研究和发现带给我们更多希望。
近日,《Science》对2022年全球科学值得关注的领域进行了预测,一起来梳理一下其中部分热点吧。
新冠病毒仍是焦点2022年,研究人员、公共卫生当局将继续监测新冠病毒新变异毒株,以及病毒对新冠肺炎康复者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
与此同时,科学家正在开发新一代疫苗,可以提供更广泛的免疫力,或在呼吸道粘膜中引发更强的反应。
富裕国家已开始为其人口提供现有疫苗的加强注射,但世界上近一半的人口尚未接种过一剂疫苗。
2022年可能会看到针对特定变体的mRNA疫苗研发,基于蛋白质的疫苗是更传统的免疫接种方式,一些疫苗已经用于对抗肝炎和带状疱疹等疾病数十年,并且在III期COVID-19临床试验(2021年)中显示出希望。
基于DNA的疫苗比mRNA疫苗制造成本更低,并且不需要冷藏,对于低收入国家来说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离子束生成稀有核素在美国的密歇根州立大学,稀有同位素束流装置(FRIB)将于2022年初开始运行。
这台多级加速器(价值7.3亿美元)旨在合成数千种已知元素的新同位素,将开展核结构、中子星和超新星爆炸等研究。
未来在FRIB上进行的高束流强度的短寿命稀有(即自然界不存在的)放射性同位素束流实验,将推动解决核技术在材料科学、医学和核武器储备管理等领域应用的关键问题。
中国将推出百亿亿级超算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有什么用途?研制一架大飞机要做全机风动试验,过去的计算机要耗费2年,利用超级计算机模拟仿真,6天就能完成;做500人规模的全基因组信息关联性分析,原有计算机需要1年,利用超级计算机只需3个小时。
超级计算是发展核武器、加密技术、导弹防御和其它系统的必要技术。
天河3号原型机 2021年11月下旬的超级计算会议上,有消息称中国已经建造第一台“百亿亿级”超级计算机,能够执行超过1万亿次(1018)每秒计算。
据悉,中国的下一代超算神威海洋之光(OceanLight)和天河三号(Tianhe-3)将有望进行每秒1千亿次以上的计算。
预计到2022年,中国将展示世界上最快、最强大的两台计算机。

3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多项月球探测任务启动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降落在月球,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踩下印记。
50多年后,探测计划大规模开启并重燃探索月球的梦想。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于2022年2月发射“阿尔特弥斯一号”无人轨道飞行器,这是对拖延已久的太空发射系统(SLS)的首次测试,该系统旨在将航天员送至月球表面。
美国宇航局的猎户座宇宙飞船和太空发射系统火箭面临发射前测试“阿耳特弥斯一号”是NASA重返月球计划的第一步,该机构的“地月空间自动定位系统技术操作与导航实验”(CAPSTONE)轨道飞行器将进行实验,为第一个环绕月球运行的空间站“网关”作准备。
NASA的计划有两个目的:对月球微量水的范围和可用性进行研究;通过向月球表面运送低成本有效载荷为人类探索月球铺路。
俄罗斯月球25号将开始登月之旅
4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印度、日本、俄罗斯和韩国的探测器也将加入2022年探索计划。
印度的第3次登月任务“月船3号”,旨在让印度探测器首次在月球上实现软着陆,并将印度的月球车送上月球;日本也将尝试首次在月球上进行软着陆;俄罗斯计划用“月球25号”着陆器重现苏联登月计划的荣光;“探路者”月球轨道飞行器将开启韩国的探月之旅。
联合国成立专家组解决污染问题2022年2月,联合国环境大会将就一项提议进行投票,该提案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为蓝本,设立一个科学咨询机构来研究化学污染和废物的风险。
联合国已经就某些类型的污染制定了多项公约,例如汞和持久性有机化学品。
但新小组的支持者表示,需要进行广泛评估,以帮助政策制定者发现新出现的问题并确定研究需求。
超过1800名科学家签署了一份支持请愿书,将在大会上传达他们的呼声。
黑洞合并的低频引力波探测黑洞是极为致密的天体,其引力强大到连光都不能够逃离。
目前,天文学家只看到两种大小的黑洞:一种被称为恒星黑洞,是在恒星坍塌时形成的,大小相当于小城市;另一种是超大质量黑洞,质量高达数百万甚至数十亿个太阳质量,整个星系都围绕它旋转。
2019年5月21日探测到的黑洞碰撞事件的数值模型 宇宙中充满了时空涟漪引力波的回响,2019年5月21日,天文学家利用引力波探测器发现了一个142倍太阳质量的黑洞,这是迄今为止观测到的最大规模的黑洞合并事件。
2022年,位于美国的激光干涉仪引力波(LIGO)天文台、位于欧洲的“室女座”(Virgo)引力波探测器以及位于日本的神冈引力波探测器KAGRA也将开始新的观测活动。
生物多样性公约或将加强栖息地丧失、其他与人类活动等有关因素使大约100万植物和动物物种濒临灭绝,各国希望制定一套新的目标,以减缓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如果各国为《生物多样性公约》制定新的框架(有效期至2050年),对濒危物种的保护可能会得到推动。

5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修订后的生物多样性协议可以针对入侵物种,将加利福尼亚王蛇(Lampropeltiscaliforniae)引入加那利群岛后,本地爬行动物的数量减少了90% 根据谈判代表为2022年在中国举行的会议制定的计划,涉及的196个国家将寻求扩大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强调可持续性,确保公平分享使用遗传资源的利益,并在2030年之前筹集至少7亿美元资助这些努力。
目标包括保护30%的陆地和海洋;减少入侵物种的传播;将世界污染减半,包括将农药使用量减少三分之二并消除塑料废物的排放;增加城市居民使用“绿色和蓝色”空间的机会。
甲烷排放监测卫星入轨科学、准确地监测温室气体浓度和来源是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查的基础,二氧化碳和甲烷因温室效应最为显著和监测技术较为成熟,是目前温室气体卫星遥感监测的主要监测对象。
已有研究表明,甲烷对全球变暖的贡献率约占四分之
一,其热量吸收能力远大于二氧化碳。
卫星计划监测甲烷超级发射器 为了完善对全球甲烷排放情况的监测和测量,美国环保协会分支机构MethaneSAT计划于2022年10月发射同名卫星MethaneSAT。
MethaneSAT搭载的高灵敏度的光谱仪能够检测出浓度低至2ppb的甲烷,其高空间分辨率和200公里宽的视野范围,将使MethaneSAT能够在大尺度内量化很小的排放源。
非营利组织CarbonMapper开发的两枚卫星也将加入这一行列,它们的监测目标不仅是甲烷,还包括二氧化碳。
大批疟疾疫苗运抵非洲
6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疟疾仍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儿童患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每年有超过26万名5岁以下非洲儿童死于疟疾。
研发了3年的RTS,S疫苗终于在2021年10月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批准。
2022年,非洲各国将首次用疫苗保护儿童免受疟疾的侵害。
虽然该疫苗提供的保护尚不完善,但在最初的试验中,它保护了许多没有睡在蚊帐下并且特别脆弱的儿童,使重症疟疾的住院率降低约30%。
另一项研究表明,该疫苗与在高风险雨季预防性给予的抗疟疾药物联合使用时特别有效。
研究人员、公共卫生倡导者将仔细跟踪疫苗的使用地点以及它对疟疾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文档来源:微信号“科学媒介中心”。
)声明:本文转载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刊观点,亦无法证实其内容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刊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刊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不希望被转载,或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7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冬奥纪念钞是塑料做的?还这么好看? 化学研究所王笃金阳明书董侠 在北京冬奥会已经结束的比赛中,中国选手摘得7金4银2铜,以及数不清的“第一次”。
可你知道么,在赛场之外也有很多的“第一次”,比如下面这个: 冰上运动纪念钞外观在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钞中,冰上运动纪念钞是非常受大家喜爱的一枚,据了解,这是第一枚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塑料钞,也是亚洲国家第一枚自主研发的塑料钞,更重要的是,它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历史上的第一枚塑料钞。
仔细观察这枚塑料钞,你会发现下方的透明区域就像一片晶莹的冰层。
这种薄如纸、透如冰的透明效果,“透”出了这张塑料纪念钞基膜的秘密。
冰上运动纪念钞的透明部分
8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塑料膜?今天我们请这张膜的研发团队——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承担“面向国家金融安全的高分子材料”任务的科学家们来讲一讲。
塑料制成的钞票,并不简单塑料钞是以高分子薄膜为基膜的货币,采用多种防伪技术印制而成,具有使用寿命长、干净不易污染、环保等优点。
较之于传统的纸钞,塑料钞更加难于伪造仿制,可有效防止假币产生,是世界货币发展的主要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世界上虽已有30多个国家使用塑料钞,却只有三个国家具备塑料钞基材研制和生产的能力。
塑料钞票生产过程中主要有4大工序,首先是塑料基膜;其次是涂布,就是要将塑料基材处理成纸一样,这样油墨才能印上去;第三道工序是印刷;最后一道工序是防伪处理。
基膜要求极高,而塑料薄膜刚柔平衡难以兼顾等技术瓶颈,世界上先进的塑料钞基材制备技术掌握在澳大利亚和英国手中,其他国家印制塑料钞,基材均受制于这两个国家。
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年前就开始研究自己的塑料钞制备技术。
在国家科技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基于多年的基础研究积累,持续开展塑料钞基膜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广东中科华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密切合作,实现了塑料钞基膜的稳定生产,保障了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塑料钞的印制生产。
塑料钞的基膜如何制造?想想拉面和飞饼塑料钞的基膜是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经过双向拉伸技术制备的多层薄膜,简称BOPP薄膜。
BOPP薄膜是常见的包装用薄膜材料,各类生活用品包装都可以采用(如衣服、鞋袜、书籍等),与其他材料复合后还可用于食品、药品等包装。
比如:薯片包装袋的表面印刷层是BOPP,化妆品瓶上的标签也是BOPP材质的。
要想用它来印制钞票,必须要克服这种材料软塌、油墨难以附着、容易热变形、静电严重等缺点。
科学家们利用原料创新、结构创新、工艺创新等手段实现了薄膜的“变身”。
要理解这个过程,请想一想我们吃过的拉面和飞饼!薄膜的制备过程中,聚丙烯就像一个厚厚饼坯,经过前后左右的拉伸,变成了一张薄薄的、透明的、厚度均匀的薄膜。
具体来说,“做饼”(制造薄膜)的过程中,“面粉”就是特别创制的原料配方,“多层饼”就是特别的主体与表面结构设计,“擀饼”过程就是双向拉伸加工工艺,在这个阶段,赋予“大饼”(薄膜)刚柔平衡的效果,而“烤饼”就是进行表面极性处理。
最后,一张香喷喷的大饼(适合于印刷的透明薄膜)就做好了。
原料(面粉)
9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成型的薄膜(擀制出的大饼)表面处理后薄膜极性表面的微观结构(可见均匀微小凸起)(烤饼) 透明的“大饼”做好了,卷起来备用 经过这个特别的拉伸过程和表层处理技术,薄膜变得刚柔平衡、适合印刷,具有更加耐磨、不易折断、不怕揉洗、手感柔软,且无纤维、无孔隙、防静电、防油污、防复印等优点,防伪特性良好、使用周期长。
同时,通过控制聚丙烯的结晶结构与微尺寸,薄膜有了如冰般的晶莹剔透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绿色发展理念,正是通过这张晶莹剔透的基膜,在冬奥会纪念钞中有了精彩呈现。
而变幻的冰雪效果,意味着北京冬奥会将会带动冰雪体育产业和冰雪经济的发展,“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10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防伪与美的结合,塑料钞就是这么优秀基于透明薄膜的可印刷性、透明性和美观特点,中国印钞造币集团有限公司在这张薄膜上实现了多重防伪技术特征的印制。
从垂直、倾斜等多个方向,均可以观察到全息防伪的动感特征,且美得不可方物。
11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时隔14年,奥林匹克运动激情和梦想又一次在北京被点燃。
而“绿色冬奥”、“科技冬奥”的理念,让不少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落进”生产线。
这场如期而至的冰雪约定不仅为运动员呈上了完美的体育盛会,也成为反映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大舞台。
(文档来源:微信号“科学大院”。
)声明:本文转载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刊观点,亦无法证实其内容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刊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刊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不希望被转载,或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12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中科院物理所积极探索——利用新媒体科普路子新 图①:科普实验现场演示。
图②:中科院2022跨年科学演讲现场。
图③:2019年公众科学日活动中,小朋友在体验科学仪器。
图④:科普团队在新媒体创作者大会上演示科普实验。
图⑤:科普团队以线上直播的形式,带领观众参观物理所。
估计您想不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物理所)的科普做得如此火爆:他们运营的各类新媒体账号粉丝量超过800万,在哔哩哔哩网站(B站)的视频直播最多时有144万人同时观看;2022跨年科学演讲连办3个晚上,约700万人次在线观看,热点话题整体曝光量超4亿…… 一个以严谨著称的传统研究所,做的科普节目为什么能频频走红、出圈? 起步“我们要做的话,必须做点不一样的”2014年11月,物理所创办微信公众号,并由当时刚毕业留所不久的成蒙博士来运维管理。
做了一番调研后,成蒙和同事发现,当时注册官方微信公众号的科研机构还很少,且发布的多是一些和管理工作、科研进展相关的内容,点击量有限。
“我们要做的话,必须做点不一样的。
”成蒙说,“像招生、科研类的信息,其实所里的官网上都有,而且很全,没必要换个地方再发一遍。
微信公号的内容,大家喜欢在朋友圈里转一转、传一传,内容最好要有一定的普及性。
” 13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什么样的内容具有普及性?成蒙和同事们分析、思考后,认为是科普。
“站在公众角度来看,他们和科学、中科院、物理所的‘交集’就是科普。
”成蒙说。
研究所做科普公众号看似轻松,实则不然。
粉丝数量、内容持续输出、较高的更新频率,是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
然而,在物理所这样的科研机构中,科研人员的时间和精力一向都投入在科研和学术上,多出重大科研成果才是主要目标,想要做到以上三点并不容易。
成蒙认为,时间不等人,当务之急还是要先做起来。
在最初的一年里,他和同事决定先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涨粉”上。
因为人手严重不足,他们只能先“取巧”。
大家就尝试把喜欢的物理类科普文章转载到公众号上,以保障公众号的日常运营。
结果,一年多的持续更新,为公众号带来了10万粉丝。
粉丝量有了一定基础,内容就被摆上了首位。
毕竟,一个新媒体公众号想要站稳脚跟、长远发展,还得靠高质量的原创内容来支撑。
但仅靠物理所的科研人员,无法满足高频次的内容输出需求。
成蒙想:何不在所里在读的研究生群体中挖掘一下?他们既有不错的物理学功底,又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潜力巨大。
2015年底,物理所举办了第一届科普展品创意大赛,吸引了20多名选手参加,还有不少观众,气氛相当热烈。
在现场,当时在读的博士生李治林为大家展示了名为“带你悬浮带你飞”的作品。
他先让石墨薄片在磁场中悬浮,然后用激光控制光照条件使得石墨片运动起来。
整个过程既直观又有趣,生动阐释了悬浮背后的物理学原理。
最终,这个作品获得了一等奖。
“没想到大家的水平都这么高,比我预想的还要好。
”赛后,成蒙把李治林和其他几位获奖者召集在一起,把初步想法告诉他们,几个人一拍即合。
出圈一个个设计巧妙的小实验,一场场充满奇思妙想的直播,让大家了解到“科学也可以很可爱”。
随着粉丝量的增加,后台开始收到越来越多、各式各样的问题:“太阳为什么没有蒸发掉?”“穿越回古代怎么发电?”“电磁辐射是否无害?”……团队特地做了调查,发现关注公众号的人中,70%以上是14至26岁的青少年。
“我们觉得对这些问题给予及时的反馈,可能会成为让更多年轻人喜爱科学的契机。
”李治林说。
于是,他们就开设了公众号的第一个专栏“问答”,每周在后台选出一些最有趣、最受关注,同时也最有科学意义的提问进行解答。
之后,公众号又相继开设了“正经玩”和“线上科学日”两个专栏,前者演示和讲解物理小实验、说明某个物理常识或现象,后者介绍物理学的发展历史和趣闻轶事。
其中,“正经玩”栏目的灵感来自于一段视频。
有一次,一名科研人员往物理所的微信群里传了一段视频,内容是他在外面吃饭时,用两个空饮料杯制作了一个连通器,给孩子演示“水往高处流”。
“其实,这属于一种气压现象。
我们觉得这种形式挺棒的,可以在公众号里尝试一下,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素材就能完成一个物理小实验,既易上手操作,又有趣好玩。
”成蒙说。
团队成员们利用业余时间开会,琢磨、设计小实验。
“我们的设计核心理念就是,孩子们看了小实验后,自己在家就能动手做,材料都是身边的东西,不需要去买一些特别的零件。
”李治林告诉记者,“同时,为了能体现新媒体的互动优势,我们也希望网友把自己做实验的过程拍成视频发给我们,再评选出优秀的作品进行奖励和展示。
”试了两期之后,效果很好,网友们参与的热情很高,“正经玩”栏目就此固定下来。
在微信公众号上小有成绩后,团队继续不断探索和拓展科普的更多可能性。
2019年3月14日,物理所以“二次元的中科院物理所”的账号名正式入驻B站。
第二天,第一个视频直播超导体的磁悬浮演示刚刚出炉,便收获36.5万观看量。
不到一个月,他们在B站的 14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粉丝就涨到了10.5万。
直播人气最高的一次,有144万人同时在线观看;时间最长的一次,从晚上8点一直播到凌晨。
2019年12月30日,物理所又策划和推出了“新年悟理”跨年科学演讲,超百万网友在线收看了当天的演讲。
此后,跨年科学演讲从物理所走向了中科院,并成为保留节目。
其中,2022跨年科学演讲一连举办了3个晚上,总共约700万人次在线观看,活动热点话题在“新浪微博热搜榜”累计曝光量超过2.3亿,“抖音热榜”上曝光量1.34亿,整体曝光量超4亿。
就这样,他们用一个个设计巧妙的小实验,一场场充满奇思妙想的直播,把科普做“出圈”,让大家了解到“科学也可以很可爱”。
创新环境和努力缺一不可。
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大家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成功出圈后,团队成员们有时会被邀请分享成功经验。
他们的答案是:环境和努力缺一不可。
出书、开讲座、建科普基地是“常规科普”,最初也有人对做公众号、开直播提出质疑,认为这样不符合物理所严肃、严谨的特征,但是物理所的领导们仍以宽容的态度,给予年轻人空间。
物理所副所长顾长志认为:“新媒体时代,科普的场景也不再局限于学校、科技馆,科研机构不该把自己框住,要适应新事物,勇于革新。
”为鼓励和引导更多年轻学生参与科普创作和科普活动,物理所还在人文必修环节设置了相应的学分。
每年新生入学前,科普团队的负责人会为团队招新,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和科研人员被吸纳进来。
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大家的才华得到充分施展。
“我们是伴随互联网成长的一代,了解互联网语境,知道该怎么表达。
”团队成员袁嘉浩说。
2017年,物理所第一次在公众科学日做直播。
当时,刚刚加入科学传播协会的袁嘉浩自告奋勇做了主播,和几个小伙伴一起创造了连续直播近8个小时的纪录。
此后,他成了团队的主力。
在袁嘉浩看来,好的科普在保证科学性的同时,还是要尽可能让更多的人看见、接受。
“所以,推广传播的渠道和表达创新同样重要,要时刻站在受众的角度,去思考他们能够接受的内容和形式。
”李治林认为,做科普不必避讳复杂的原理和公式,这样人们才会对科学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
包容的文化,造就了这些年轻人轻松、幽默的直播风格。
“每次直播,我们都不会事先特别设计什么,都是想到哪儿说到哪儿。
”袁嘉浩说。
直播间是由一个小房间改造而成,屋子里堆满了各种实验器材和道具,想要什么随时就能拿到。
一次直播恰逢火险高发季节,他们就给观众演示了一个反直觉的实验——烧纸产生的烟没有向上飘,而是像水流一样顺着纸筒向下流动。
通过这个实验,他们解释了火灾中窒息的危险,强调遇到火灾时一定要用湿布捂住口鼻。
因为事先不进行专门设计,直播时也难免有卡壳的时候。
李治林说:“一开始会觉得很尴尬,但从弹幕的反馈看,大家都特别喜欢看我们‘翻车’,可能因为这样很真实吧。
”在选题方面,他们更喜欢关注跟大家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比如:雨滴从那么高的地方落下来,为什么不会砸伤人?都说两点之间直线最短,闪电为什么不走直线?有时也会紧追热点。
2021年7月,我国滑板运动员在奥运会赛场上取得佳绩。
物理所科普团队成员秦坤很快写了一篇介绍滑板运动中物理原理的科普文章,瞬间成为爆款。
当然,也有过不太成功的尝试,比如最初入驻短视频平台。
“有的科普视频我们事先并不寄予厚望,推出后却‘火了’;有的费了很多心思制作,却反响一般。
这让我们一度有些迷茫。
”成蒙说,“后来我们发现,短视频平台更适合播出一些不超过1分钟的作品,不需要把来龙去脉讲得特别完整清楚,截取最精彩的那一段,配以简单的文字说明,效果反而更好。
” 拓展 15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他们还想把科普延伸到更多的地方,去影响更多的人2021年12月31日晚,中科院2022跨年科学演讲迎来最后一场直播。
虽然“拖堂”了近1个小时,但物理所直播间里的网友们依然热情不减,最终观看人次超过130万。
物理所研究员曹则贤作为这场演讲的主讲人,从大家熟悉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入,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四元数、规范场论等数学和物理理论。
演讲内容既有严谨复杂的科学知识,也有对历史上各阶段顶尖科学家的致敬。
这是曹则贤连续第三年做跨年科学演讲直播。
此前,他对用新媒体方式进行科普并不太接受。
在他看来,科普应该是“向上”的,把大众的认知能力往上提升,而不是把科学“压低”了去给大众看:“科学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要试图去把它简约化、庸俗化甚至碎片化,要坚持用原本的科学语言。
”虽然对新媒体科普的一些语言风格等不太认可,但曹则贤也坦陈,新媒体介入科普的优势不容小觑。
“面对的受众更多,传播面更广,表现形式更丰富,表现力也更强,这些是传统方式无法企及的。
”在物理所新媒体平台上做科普的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于渌。
2020年5月,当时已83岁高龄的于渌第一次参加物理所公众科学日的线上直播活动,为大家作了题为《对称破缺的物理“美”在何方?》的科普报告。
“要做真正的原始创新,必须培养优秀的年轻一代,所以科普是非常重要的。
”于渌说。
“物理所在新媒体科普方面的成功探索,还源于多年来在科普领域里的深耕细作。
”顾长志介绍,“这些年来,我们由老中青科研工作者和青年学生组成的科普团队,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科学文化传播。
”2017年,物理所所长方忠院士在人大附中的开学典礼上,给高一新生讲的一堂物理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点燃了师生迎接新课改的激情,为在校园形成热爱科学、崇尚创新的意识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这一课程也引发社会关注“高考物理选考”问题,相关话题网络点击量超2亿次。
“正是这些深厚的积淀,为物理所科普事业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良好宽松的氛围。
”顾长志认为。
不做直播、不写专栏的时候,李治林、袁嘉浩和团队成员的时间基本都花在实验上。
毕竟在物理所,科研才是他们的主业。
他们做科普的初衷,也是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走近科学,爱上科学。
令他们欣慰的是,如今这些愿望也都有了回响。
有山区的小学生留言说,每期“问答”栏目他都看,还会和同学分享;有中学的物理老师直接“下载”,每周都带学生做“正经玩”的实验;还有许多大学生表示,以后要考物理所,和这些有趣的人一起搞科研……不久前,物理所科普团队又跨界推出12集科普轻喜剧《闹起来,费先生》。
“学物理的人都比较喜欢创新,不喜欢循规蹈矩,别人走过的路,我们总想着再选一条路走。
”成蒙说,未来,他们还想把科普拓展到更多的地方,去影响更多的人。
科普创新大有可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多种多样的新媒体在给人们带来全新生活体验的同时,也为科普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机遇。
新媒体快速发展,忽视新媒体就意味着错过了最广泛的受众。
中科院物理所正是深刻认识到了这一点,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主动用好新媒体,才得以在科普领域脱颖而出。
在理念上敢于革新,在实践上勇于尝试,做公众号、拍短视频、开直播……他们借助各种最流行的新媒体,带领大家走近科学,同时向大众传递“科学也可以很可爱,很好玩”的理念。
16 科学传播先锋 2022年3月4日 第3期,总第117期 创新是科研的永恒主题,科普也是如此。
在“把厚的学问变薄、深的学问变浅”的同时,中科院物理所适应新形势、探索新方式,总有奇思妙想迸发,精彩创意涌现,让科普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高校院所蕴藏着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最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在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活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中科院物理所的成功探索,无疑为国内的众多科研机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文档来源:《人民日报》2022年2月14日。
)声明:本文转载仅仅出于传播信息需要,并不代表本刊观点,亦无法证实其内容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刊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刊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17

标签: #如何写 #如何写 #程序 #程序 #公众 #公众 #公众 #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