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和供应保障两手都要硬,个人公众号如何吸粉

公众 4
A2青评论 2022年4月26日星期
疫情防控和供应保障两手都要硬本报评论员樊大彧 针对近期北京疫情反复以及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的复杂形势,有关部门要持续拿出实招硬招,做好生活必需品供 应保障工作。
包括做好日常供应监测、货源组织、政府储备等一系列保供工作,切实保障首都生活必需品市场稳定; 按照“点对点”监测补货机制,指导企业加大调货,确保做到购买量大幅增加时补货迅速及时,督促电商平台加大货 源组织力度,并确保及时配送。

4月25日,北京市召开 第314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日工作新闻发布会,北京市疾社控中心副主任、全国新型冠 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庞星 评火介绍,自4月22日以来,本 最快速度管控风险、流调溯源,坚决阻断病毒传播链条。
初步流调结果显示,近期北京疫情传播链条基本清晰。
摸清疫情传播链条,有利于迅速开展流调及各项防控工作,但仍需高度关注社区传播扩散风 向社区、单位报告,配合各项防控措施。
有序组织好核酸检测,是至关重要 的实招硬招之
一。
朝阳区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目前朝阳区全部544个社区、144个行政村都已开展核酸检测工作。
扩大核酸筛查面,早发现、快处置, 松、垡头等地区出现不同程度的绿色蔬菜供应不足或者运力不足,导致消费者无法在网上下单。
与此同时,在线下也出现封控小区周边短时间消费量增加现象,有些超市的部分区域货架出现短暂空置情况。
续拿出实招硬招,做好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工作。
包括做好日常供应监测、货源组织、政府储备等一系列保供工作,切实保障首都生活必需品市场稳定;按照“点对点”监测补货机制,指导企业加大调货,确保做到购买量大幅增加时补货 市累计报告70例新冠肺炎 险。
要坚持立足“早发现、早报告、早诊 有利于第一时间管控住风险,这项工作 其实,总体看本市各类生活必需品 迅速及时,避免货架出现空置情况;督促 病毒感染者,涉及8个区,其 断、早隔离”,坚决果断落实各项防控措 做得越早、速度越快,对经济社会发展的 货源充足稳定,供应有保障,广大市民完 电商平台,加大货源组织力度,增加前置 中朝阳区46例。
随着流调 施,与病毒赛跑,有效阻断疫情传播。
影响也就越小。
有关地区要以街乡为单 全没有必要过度囤货。
针对近期封控小 仓货物储备,增加线下配送人员,确保及 进一步推进,感染者分布区域及涉及场 首
都疫情防控事关全国大局,责任 位有序组织好区域核酸筛查,加强统筹 区周边短时间内消费量激增的现象,有 时配送。
所有所扩大。
(相关报道见A4版) 十分重大,当前要拿出实招硬招严管严 调度,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在实战中提升 关部门已经及时指导企业加大调度,货 当前,北京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时 当前,北京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 控。
各单位各部门要压紧压实“四方责 应急处置能力,努力用最短时间以最小 源供应基本得到解决。
目前,北京蔬果、期,同时面临境外、京外疫情输入及
杂,全市共有高风险地区1个,中风险 任”,建立人员台账,加强单位员工及流 代价实现最大防控效果。
肉类等各类物资供应充足,商超已加大 一假期人员流动增加等多重风险,首 地区6个。
本轮疫情感染者人群多样、动人员防控管理。
按照要求,餐馆、学 北京本次疫情来势较快,受一些地 备货力度和补货次数,不少连锁商超都 都防控压力持续增大。
为此,要一手 活动范围广,目前已涉及学校、旅行团 校、农贸市场等人员流动较大的公共场 方物资保障负面信息影响,不少居民赶 采取基地直采的方式,按平时的2到3倍 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供应保障,两手抓 及多个家庭。
这轮疫情来势汹汹,发展 所要坚持做好验码测温、通风消毒等防 紧“未雨绸缪”连夜囤菜。
还有不少市 加大备货量。
两手都要硬,才能更广泛地凝心聚力、 速度快,必须严防死守、以快制快。
各 控措施。
与病例活动轨迹有交集人员,民囤好了菜,又忙着在朋友圈“晒菜”。
针对近期北京疫情反复以及国内疫 齐心协力,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 级各部门各单位要采取最果断措施,以 以及接到健康宝弹窗提示人员,应立即 自出现确诊病例以来,潘家园、双井、劲 情多点散发的复杂形势,有关部门要持 击战、歼灭战。
纵深话题 理性储备生活物资也是助力抗疫 栗玉晨 这两天,北京一些封控区、管控区周边超市出现所谓“抢购”的消息在朋友圈流传。
“有的货架已空”、“网络代购因补货延时送达”的图片、截屏不时可见,似乎印证了“囤货”的说法。
有媒体记者探访一家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两家超市,发现生鲜供应量持续稳定,粮油储备充足,超市人流如常,没有货架被抢空的现象。
据一家大型超市集团新闻发言人介绍:4月24日,一些门店的米面油蛋菜销量翻番,但价格不变。
集团所有在京门店这几天将延长营业时间。
该大型超市集团将按照日常2倍以上规模加大外埠基地蔬菜直采量,按照日销量的1.5倍至2倍保持库存,确保肉蛋菜等生活必需品货源充足。
这就对了。
北京人储备生活必需品显然并不像朋友圈里渲染得那么邪乎。
北京这轮疫情来势汹汹,且呈现传播隐匿、来源不明、发展速度快等特点,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公众理性储备一些生活物资本是人之常情,不会干扰防疫大局,对此应当正确看待并积极引导。
公众在突如其来的疫情到来之时储备生活物资,并非出于对北京生活必需品供应会出现短缺的担忧。
北京突发局部疫情后,商务局积极协调批发市场组织货源,蔬菜上市量不断增加。
肉蛋粮油日均供应量保持稳定,商超门店、社区菜店及直营直供店等各类生活必需品和生活物资供应平稳,各类生活必需品绿通车辆运输畅通,完全能够满足运输需求。
此外,社区菜店、网点、门店、电商前置仓等末端配送基本正常,对于封控小区周边短时间出现消费量增加现象,市区及时按照“点对点”监测补货机制,指导企业加大调货, 满足市民消费需求,货源供应得到快速解决。
因此,公众对目前北京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物流配送的稳定性、市场供应的正常有序性是有信心的。
在这种信心的支撑下,公众仍希望储备一些生活物资,是对疫情发展不确定性可能带来的物资供应保障困难的关切。
这种关切说明,公众对目前的疫情防控没有掉以轻心,没有心存侥幸,没有麻痹松劲。
这种关切更说明,两年多的抗疫实践,让公众的应急意识得以强化。
在境外京外疫情高发多发的压力下,北京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公众对防控形势更严峻后可能出现的生活服务保障困难高度关切,对下沉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快递小哥日以继夜采购代购的辛苦付出感同身受。
未雨绸缪储备一些生活物资,既避免因管控措施升级 造成更大的生活不便,也能为服务保障人员减轻一些工作压力,可谓一举两得。
因此,我们对部分居民集中储备生活物资之举无需回避遮掩,而是要做好服务,加强引导。
应当明确告知居民,短期、中期、长期物资储备怎样搭配才能防止浪费;错时采购更有利于个人防护;家中燃气灶使用的一号电池别忘了备上一节,这与买肉蛋菜一样重要;皮肤风衣备上两件,可以在下楼做核酸检测的时候穿上,回家便于换下消杀,等等。
大量囤货大可不必,科学储备很有必要。
疫情当前,理性储备生活物资是公众对抗疫的助力和支持。
而疫情过后,储存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满足日常生活和突发情况之需也是值得提倡的。
这也是提升全社会应急意识和能力、加快形成家国一体化应急体系的题中之义。
理性看待“囤货”的缘由与转归 4月22日,北京两次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通报新冠疫情,显示了疫情的突变和严重。
4月24日,北京市新冠疫情防控第313场新闻发布会公布的初步流调结果显示,本轮疫情已隐匿传播了一周,感染者人群多样、活动范围广,随着排查力度加大,未来还将发现续发病例。
人们从上述信息中觉察出了不寻常的信息,有人开始准备囤货,有的超市的货品出现短缺。
然而到了25日,大部分超市还是存货满满琳琅满目,很多供应商、超市、电商平台都保证,按日常2倍以上规模加大外埠基地蔬菜直采量,按日销量的1.5倍至2倍保持库存,确保肉、蛋、菜等生活必需品货源充足。
此前少数地方的物资供应不足,主要是受大范围封控影响所致,而大范围封控的前提是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其预判,如 果难以切断传染源,就可能大范围封控。
现在北京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出来了,确认了源头和传染链,意味着能够对疫情传播范围有相对精准的判断,也就不会轻易走到大范围封控这一步。
北京市卫健委25日早晨通报,4月24日0时至24时,北京新增14例本土确诊病例和5例无症状感染者,结合此前通报,本轮疫情已有47名感染者,表现为两条主要的传播链,一是装修传播链,二是外卖员传播链,两条链的关系也进一步清晰。
感染源头是一个火烧店,感染者都与这个源头有直接和间接的时空交集。
下一步,针对这些传播链的管控可以把密接、次密接人员筛选出来,同时通过较大范围的核酸检测,查出阳性者并隔离和治疗,就可能隔离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
此次一些市民之所以预感要大范围封控而纷纷囤货,一个最重要的依据是,此前的隐性感染已持续6-7天,如果找不到源头和链条,接下来很快可能感染数千人,如果再扩散,就只有大范围封控,靠居家隔离中断传播链了。
所幸的是,流行病学调查找到了源头和传播链,也就让管控变得较为容易,大范围封控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小。
退一步讲,即便大范围封控,是否意味着市民一定买不到食品和货物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要让市民有基本的生活保障,而且不影响工作,需要物资充裕和供应链的畅通无阻。
城市的物资当然是充裕的,而且还有全国各个城市和大量的食品及货品生产加工企业的齐心支持,只不过要谨防供应链出现问题。
供应链的最大问题可能出 张田勘 现在末梢神经和毛细血管上。
末端群体和千家万户的需求如果不能上传到指挥中心,即便有需求的信息上传,指挥中心如果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和调度,物资到了千家万户的末端也无法进入。
如果面临大范围封控,城市应优先考虑如何让食品、货物有效地抵达居民手上,让城市和社会的末梢神经不能失去感觉、知觉,同时不能让城市和社会的毛细血管断供,否则就会出现社会和城市的组织“断肢”或“失血”。
概言之,疫情防控政策措施必须不折不扣严格执行,但不必轻易走到城市大范围封控的地步,而应当在疫情防控、生产生活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三者之间寻求统筹与共赢。
如此,市民即便有短暂的集中囤货,也会迅速转归为现吃现买、随时可买之常态。
一种说法 拒绝“隐形加班”需要劳资双方“断舍离” 天歌 “84.7%的职场人在下班后,仍会关注工作相关信息,‘隐形加班’成困扰”,“‘工作量过大,不加班无法完成’、‘发生突发紧急事件’成职场人加班主因”,“16.1%的职场人所在企业已出台禁止加班规定”……这是前程无忧近日发布的《职场人加班现状调查报告2022》披露的数据。
(4月25日《工人日报》) 曾经根深蒂固的职场“加班文化”,在近年来出现松动的迹象。
过去被很多企业所推崇的“996”、“白+黑”等加班模式,遭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质疑和诟病。
一些互联网企业相继宣布取消“大小周”制度,一些企业开始实行“1065”工作制,即上午10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一周工作5天, 这当然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现象,因为这可以充分保障劳动者休息的权利。
不过,调查报告却提出了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那就是劳动者的“隐形加班”现象。
所谓“隐形加班”就是劳动者在下班后的时间,依然不得不关注和工作相关的信息,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处理和工作有关的事情,处于一种“不是加班胜似加班”的状态。
“隐形加班”下的劳动者,表面上 看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可实际上在本该用来休息、娱乐以及陪伴家人的时间依然忙于工作中的事情。
而且,由于这不算是正式加班,单位自然也不会为劳动者支付额外的加班费用。
尤其是在智能手机高度普及的当下,很 多工作中的事情都可以通过QQ、微信以及各种办公软件来处理,这就导致不少劳动者下班后的“隐形加班”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客观而言,由于一些行业职业具有特殊性,有时遇到突发情况,确实需要 已经下班的职员紧急加班。
这种情况 实难避免,也不能等同于“隐形加班”。
但是,如果一些用人单位在劳动者下班 以后,仍旧通过电话、手机、微信群、办 公软件等等给劳动者安排大量的工作, 导致劳动者不得不利用下班时间来完 成工作,这就是典型的“隐形加班”。
“隐形加班”剥夺了劳动者的休息权, 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需要尽快得以 纠正。
要想遏制“隐形加班”现象,需要劳 资双方共同的“断舍离”。
从用人单位的 角度来看,既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 规,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要对自己 的员工多些体谅,断了让劳动者免费加班 的念想,舍弃对劳动者休息时间的挤占。
如果总使“小聪明”让员工多劳动,不仅会 让员工反感,引发员工的抵触情绪,还不 利于企业培养凝聚力、向心力。

劳动者的角度而言,如果不是客 观原因,比如突发状况导致的“隐形加 班”,那么就要勇于用法律武器对不合 理的“隐形加班”说不,积极维护自己 的合法权益。
人力和劳动保障部门也 要对职场的“隐形加班”问题给予密切 关注,进行积极调研,主动维护劳动者 合法权益。
漫画/陈彬 非常视点 全民阅读视野下“刘畊宏热”的别样风景 乔杉 魔性的毽子操动作配上《本草纲目》动感十足的音乐,这几天,朋友圈几乎被各种“打卡”刘畊宏健身操的视频“攻陷”,演艺事业一度不温不火的刘畊宏一跃成为了现象级直播顶流明星。
截至4月24日,刘畊宏的抖音号已吸粉4534.4万,获赞3551.1万。
这几千万的涨粉,就在短短10天内完成,最近两天更是一天涨粉1000万。
(4月25日《北京日报》) 有人说现在全网争做“刘畊宏女孩/男孩”,这可能有些夸张了。
互联网上,常常用粉丝和点赞来形容影响力,不过有时这也不代表什么。
具体分析不同的关注点赞,有的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进而紧紧跟随主播的脚步;有的是一时的兴趣,其实并没有当多大一回事;有的人只是赶时髦,正如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
真正检验刘畊宏的影响力,恐怕还得两三个月,乃至半年后,看看还有多少人跟着他跳操。
尽管并非健身直播的首创者,但刘畊宏却是首个让健身直播出圈儿的人。
这里面固然有疫情导致一些居家隔离人群需要解压,但也不能否认刘畊宏个人的原因。
他丰富的形体语言,有些“话痨”的直播风格,加上妻子在一旁戴着“痛苦面具”的陪练,都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效果。
这里面更重要的是健身直播的风口,刘畊宏站到了这个风口,并抓住了这个风口。
这些年来,全民健身始终处于流行之中。
然而,线下健身是有门槛的,不仅需要抽出专门的时间,还要花费一定的费用。
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具备条件。
再加上近期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线下健身无法开展,必然导致健身需求从线下向线上转移。
当然,网上有不少健身直播,但也存在鱼目混珠的现象,有些主播纯粹就是为了流量,既不专业,也不道德。
很多人担心,跟着这些主播健身,不仅做无用功,而且有可能掉进坑里、被人卖了都不知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畊宏以专业形象出现,给了健身直播一个出口。
有些巧合的是,刘畊宏的出圈儿,正处于全民阅读日之际。
4月23日下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了“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调查发现,2021年国民阅读的多项指标均有提升:2021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6本,高于2020年的4.70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30本,高于2020年的3.29本。
有心者不难发现,现在的全民阅读,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纸质阅读,而是包括线上线下两个层面。
其实,就知识普及而言,也不只是阅读。
现实中,很多人可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读”书,但并没有放弃学习,原因就在于通过“听”书的方式接受知识。
而且,现在的网上学习,也不是习惯以为的碎片化、肤浅化,也有着很多深度内容,原因就在于,很多学者和专业人士也加入到知识培训和普及,让普通人拥有了接受专业内容、深度知识的机会。
刘畊宏的健身直播,其实也是通过现代的方式、流行的方式,让普通人也拥有了学习跳操的机会。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何尝不是一种网络学习? 全民阅读视野下的“刘畊宏热”,有着不一样的风景。
有人在关注刘畊宏的流量奇迹能不能复制,会不会变现。
其实,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下的网络传播,是不是只能停留于娱乐、肤浅、碎片,乃至大量庸俗、粗俗、低俗,能不能生产和提供更多专业、优质、深度的内容,惠及到更多人?这不仅需要刘畊宏们的努力,也需要互联网平台作出呼应,乃至进行深度调整。
主编/潘洪其编辑/王涵美编/司徒晓春责校/武军李克明 本版邮箱:

标签: #公众 #公众 #公众 #公众 #公众 #程序 #公众 #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