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82021

做一个 8
年11月1日星期一联系电话: 兵团论坛0991-5509381·知 行 投稿邮箱 本版主编孙剑责任编辑王颖视觉任延雪 团炬客户端 btrb381@ 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 ●闫韶华 核心阅读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使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情感纽带更加牢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更加坚定,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战略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兵团上下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这一重要思想,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社会基础、物质基础、法治基础、群众基础。

一、强化宣传教育,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 宣传教育具有统一思想、引导舆论、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途径。
兵团要通过各级各类学校、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社科院以及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兵团党员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中,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主题教育多元一体的教育平台,教育引导各族职工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精选宣传内容,优化宣传方式。
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个认同”、各民族一家亲等内容,突出新时代特色,以“面对面”“草根化”的方式,采用贴近群众、通俗易懂的语言,以图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为渠道,努力做到宣传有氛围、有成效。
同时,要进一步深化理论研究,协同多学科、多机构、多领域,聚焦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进行研究,为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二、推进文化润疆工程,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引导各族职工群众,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认同 和行为习惯,赓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要采取家庭教育、课堂讲授、社会实践等方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让各族群众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
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国民教育、道德建设、文化创造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贡献。
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繁荣发展,增强各族职工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要丰富具有兵团特色、兵团精神的文化产品,深入挖掘兵团红色文化和屯垦戍边文化内涵,建设具有屯垦戍边文化标识的教育基地。
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兵团精神为载体,不断创新实践,切实履行好兵团“先进文化示范区”功能。
要深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夯实中华民族情感相融、心灵相通的基础。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情感相融、心灵相通的基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增进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要坚持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鼓励企业、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党政机关、科研院所、教育机构、新闻媒体等行业发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全社会营造广泛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浓厚氛围。

三、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新疆各民族在长期历史交往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休戚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
各民族间交错杂居的社会结构,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
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要不断完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政策措施和体制机制。
将社区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营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的社区环境。
引导社区各民族职工群众采取多种层次、多种形式走动起来,相互交流。
将民族团结进步观念融入市民公约、连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增进感情融和。
要完善政策措施,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融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四、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以发展的成果 惠及民生、凝聚民心,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
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建设力度。
结合各地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
要着力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职工群众富足安康,让各族职工群众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五、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 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保民族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
要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等法律法规。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实际,以公平公正为原则,突出区域化和精准性,依法保障各族公民合法权益。
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
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各族职工群众尊法守法用法。
要严密防范、坚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主义,坚决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六、广泛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群众基础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好民族工作的有力抓手。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是一项战略性、基础性、长期性工作。
要全面动员、全城覆盖、全员参与、全面推进,按照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目标建设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打造一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
持续深化“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等活动。
以“五共同一促进”创建活动为平台,积极开展兵地民族团结进步共创共建活动。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纲”,使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情感纽带更加牢固,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理念更加坚定,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兵团党委党校) 观点速递 弹性供暖需精细实施 ●陈发明 从优化供暖质量层面看,弹性供暖是惠民之事;从提高能源效率层面看,弹性供暖也是利国之事。
让弹性供暖更好地利国惠民,需要从供暖体系的全流程进行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提升与完善。
随着北方地区天气日渐转冷,弹性供暖再次成为热议话题。
这本不是什么新鲜事,近些年每到供暖季,不少城市都在探索实施弹性供暖机制,但从群众反映看,落实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所谓弹性供暖,主要集中在时间和温度方面。
目前,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供暖季基本上是从当年11月到来年3月,有个别地方在10月中下旬就已开始供暖。
值得注意的是,有部分地方的供暖时间已数十年不变。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有的年份,供暖季到来前十天左右,冷空气比暖气来得早,让人感觉格外冷。
在温度方面,长达几个月的供暖季里,随着天气的变化,人们对用热温度的需求并非一成不变,整个供暖管网的效率也会受温度影响。
如果简单 机械地按照出水、回水的固定温度供暖,很难适应所有用户的需求。
部分人觉得室内温度过高,会因干燥感到不适;也有人觉得室内温度过低,达不到御寒的需求。
若千家万户都采取用电增暖的方式调节温度,又会加大能耗、增加开支。
从优化供暖质量层面看,弹性供暖是惠民之事;从提高能源效率层面看,弹性供暖也是利国之事。
既然双赢,弹性供暖为何在有的地方实施不够有力?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是与暖气的商品属性有关。
冬季的暖气是公共服务产品,但本质上更是一种热力商品,供热企业与用热群众两者是购销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弹性供暖不仅涉及千家万户在冬季的用热质量,也关系着企业的供热成本。
如果简单地通过行政手段强制推行延长或提前供暖,可能会增加供热企业成本或财政补贴压力。
因此,让弹性供暖更好地利国惠民,需要从供暖体系的全流程进行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提升与完善。
一方面,在软件上优化供暖机制,避免机械化地“一刀切”。
首先要科学合理地精细设置供暖时间、温度和区域,让供暖服务匹配气候变化和群众需求。
其次要细化供暖费用形成机制,将供暖、用热成本体现在商品价值上,避免煤价高低一个价、用热多少一个价,探索阶梯化、阶段化的供暖服务价格。
同时,对提前或延长供暖等特殊情况,要完善地方财政补贴机制,既要满足群众用热需求,也不能过度增加企业负担。
另一方面,在硬件上需要提升改造供暖设施。
弹性供暖面临最现实的问题,就是成本计量不好把握。
近年来,随着智能化供暖计量设备的推广,集中供暖、分户计量的模式已在新增建筑中得以普及,供暖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老旧小区。
因此,在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对老化、陈旧的供暖设施更新,也应该是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入户设施的改造费用,可以财政拿一点、企业担一点、群众掏一点,这在很多民生服务设施的改造中是有成熟经验的。
(摘自2021年10月28日《经济日报》) 让基层不再望“数”生畏 ●夏义堃 近日,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发展,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向基层延展。
但有的地方也存在信息系统重建设、轻实效,数字化反而增加了基层工作负担的问题。
数字化工具背后的“数字形式主义”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与传统任务摊派有所不同,新的“数字形式主义”更具隐蔽性。
在新技术运用、大数 据驱动变革等口号之下,追求数字留痕成为数字化管理和服务的泡沫化“副产品”。
比如,一些地方将数字任务层层加码,使基层疲于应付不同主管部门的电子台账、数字表格,使数据多头上报、重复上报成为普遍现象。
有的部门片面强调痕迹管理,把数据作为政绩展示的“秀场”,短视频、截屏、数字表格等既是工作过程的证明,也是政绩宣传的素材,重复制造,进入了“数字化循环”的怪圈。
各类数字平台和公众号一哄而上,系统一个接一个地装,其中不少可谓华而不实“。
短平快”的数字大屏、数字平台、公众号等异化了数字政府推动治理手段、方式改革的“长远实”,使得具体工作任务停留在网上“空跑”的状态,“停卡慢”现象出现。
一些部 门硬性摊派的移动应用App,不仅要求上传姓名、电话、身份证号、工作单位等个人资料,还需要进行人脸识别,提交医保卡号、银行卡号,甚至与其他软件捆绑,令人望“数”生畏。
更有甚者,个别地区在流动人口排查中,先是建群布置工作,后是硬性要求所有人员在群内报送个人身份和轨迹数据,导致隐私数据群内共享,徒增数据风险和群众怨言。
上述现象是形式主义的新变种、新表现,本质是以数字摊派、数字留痕等形形色色的数字挡箭牌来遮掩实际上的不作为,既加重了基层负担,也使各项工作流于形式,并造成数据封锁、数据欺诈、数据侵害等弊端,需要引起警觉。
数据是现代公共事务管理的神经中枢,有效的数字治理不是简单的数据堆砌与炫目的可视化展现,而是深层次数据洞察与应用融合的完美实现;不是高高在上的数字任务层层摊派,而是统筹各方促进数据共享的上下贯通。
今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对加强基层智慧治理能力建设提出了要求。
数字治理的初 衷是服务人民,而不是任务转移。
因而,需要明确数字治理的权责清单,充分运用数字工具推动数据共享、实现数据洞察。
通过跨系统、跨业务、跨层级的数据无障碍流通,包括技术、标准、工具、流程与制度的优化完善,为公众和企业服务真正带来数字化便利,并以高质量数据利用实现治理水平的集成赋能。
有温度的数字治理更有效度,摄像头安装、个人信息填报以及App工具应用等,需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强化用户意识和服务导向。
为此,应充分考量数据采集、流通的应用场景、规模、对象等要素要求,统筹管理数据资源。
通过数据“聚、通、用”的实现,最大限度地保证数字化服务便利,避免数字服务的空心化、表面化。
同时,还要加快数字服务环境的升级,以安全和人本化的数字生态来提升社会的数字信任。
换言之,数据采集上报的尺度、频度应合法合规,努力做到让群众放心用、愿意用,不给用户添堵,并能够精准识别数据假象与无效数据,彻底挤压“数字形式主义”的延伸空间。
(摘自2021年10月27日《光明日报》) 把党以民为本,党 因民而兴。
作风建设 实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 相关,必须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理念,坚 事决纠治发生在群众身 边的腐败问题和作风 ●新 办问题。
作风建设必须 疆 坚持人民利益高于
中国 好切,防范和克服脱离 特 人民群众这个最大危 色 险。
社 习近平总书记在 会主 把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 义 五次会议新疆代表团 理 审议时强调,“要从稳 论 好疆安疆的战略高度出 体系 发,紧紧围绕各族群 研 事众安居乐业,多搞
究 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中 的项目,多办一些惠 心 办民生的实事,多解决 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 肚的问题,让各族群 实众切身感受到党的关 怀和祖国大家庭的温 暖。
”我们要自觉践行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的宗旨,在感情上贴 近群众,在行动上走 进群众,在工作上惠 及群众,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把关怀 和温暖送到各族群众心坎上,让各族群众 更加自觉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一是做好惠民工程。
近年来,新疆坚 持把本级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 改善民生,深入实施扩大就业、增收致富、 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社保扩面、安居保 障、煤改电、兴边富民、公共安全保障、稳 定惠民“十项惠民工程”。
通过实施更加 积极的就业政策,突出抓好城乡富余劳动 力、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困难群体 就业。
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方面,通过持 续开展全民健康体检,加大基层医疗卫生 资源投入,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 分级诊疗体系等,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与此同时,通过实施社保扩面工程,不断 完
善基本医疗、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制 度,扎实做好社会救助和兜底保障工作, 着力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 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二是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
在全 疆开展的“访惠聚”驻村工作,是党员干部 扑下身子,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重要举措,它不仅 形
式创新、方法创新、理念创新,而且把 “访惠聚”驻村工作与农村基层治理、乡村 各项事业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农村 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之路。
三是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
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是贯彻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实现新疆 工作总目标的重大举措,是深入践行党 的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是顺应各族干 部群众期盼的民心工程,是做好群众工 作的必然要求,是推进脱贫攻坚的有效 途径,是转变干部作风的现实需要。
对 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国 家安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夯实基层基 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 史意义。
四是为群众办实事。
党史学习教育 开展以来,新疆各单位坚持把学习党史同 总结经验、对照现实、推动工作结合起来, 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同开展“民 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等结合起来,紧扣工 作
实际,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基层的困难 事、群众的烦心事,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基 层,广泛听取意见、了解群众需求,解决群 众的“急难愁盼”问题。
真正把好事实事 办到各族群众心坎上。
通过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让群 众有事干、有钱挣、有盼头,不仅有利于团 结群众、争取人心,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 的胜利成果,有利于各族群众的交往交流 交融,而且有利于实现新疆工作总目标。

众感受到党的各项惠民政策、富民措 施、安民举措,才能真正凝心聚力,坚定不 移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
(执笔人:陈君) 任延雪/绘

标签: #多少钱 #公众 #公众 #要多 #多少钱 #多少钱 #多少钱 #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