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扩大内需,公众号点赞多少钱一个

多少钱 4
12时评 2021年2月3日星期三责任编辑/杨继学电子信箱:llplb@ NINGBODAILY “有肉同胖”与扩大内需 易其洋 我国的消费水平和品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居民消费优化升级同现代科技、生产方式相结合,蕴含着巨大的增长空间。
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是潜力最大的内需,要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说起消费,不由得想起一个场景:早上上班,电梯里,一女同事一手端手机,拇指刷屏,一手端一杯咖啡,杯上写有8个字:有福同享,有肉同胖。
一大早,不喝开水不喝茶,而是喝咖啡,是许多年轻人的习惯,背后则是消费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
以前,兄弟盟誓,夫妻结心,常说“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现在,年轻人已很难体味爷爷奶奶口中的“饿肚子”“吃不饱”是啥滋味,我国惯常流行的“吃苦文化”也越来越不被人接受,代之而起的是消费文化、享受文化、体验文化等。
现如今的年轻人或者说越来越多人,不是愁“吃什么”“有没有”,而是愁“怎么吃”“好不好”。
对于爱美如命的“女生”来说,更在意的是怎么才能既大饱口福,又能不“惹膘上身”。
于是, 就算吃肉,闺蜜们也要约好“有肉同胖”——不是怕我不能胖,而是怕只我一个人胖。
这样的“口号”,反映的是变化了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动力则是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外部需求波动显著的情势下,全面促进消费,就得让内需消费的引擎作用更加强劲。
而影响消费的,概而言之有三:一是消费能力,二是消费意愿,三是消费环境。
对症下药,全面促进消费,就要做好三篇文章:能消费、想消费、敢消费。
消费就是花钱购买商品或者服务,一般而言,钱多,消费能力就旺。
要让大家能消费,首先口袋里得有钱。
要有钱,一是得有活可干,有业可就。
没工作,别说扩大消费了,社会稳定都成问题。
这也正是“六稳”“六保”都把就业放在首位的原因所在。
二是要让老百姓的劳动更值钱,而不是“付出太多,得到太少”。
要进一步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率先形成“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三是要提高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水平。
教育、医 疗、住房、养老等刚性支出,个人花钱太多,哪敢消费?要突出民生导向,补齐民生领域存在的短板,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好地激发内需活力。
有钱了,却不愿意消费,这听起来有些矛盾,实际上不是。
一则,中国人长期社会保障缺失,养成了存钱自救的习惯,改变有个过程。
二则,我们的好多产品和服务,已经无法满足老百姓的需求。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的两个基本方面,不敢消费,供给就无从实现,没有供给,需求就没法满足。
此前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在提“需求侧改革”,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端。
释放消费潜力,产品适销对路是前提。
这些年,许多人连电饭煲、马桶盖也到国外抢购,暴露的正是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无法适配的问题。
就我们宁波来说,一些企业常年供货海外,欧美市场的高标准、严要求塑造了“宁波制造”的产业优势,这也是我们扩大内需的底气所在。
我们的企业要在巩固和扩大国际市场的同时,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趋势,全面推动商品优化升级,让“宁波制造”转化为国人的“买买买”。
新型消费,像文化教 育、医疗卫生、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网络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等的增长,是生活水平提高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
扩大新型消费,关键是推出一批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培育发展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把一些消费需求潜力充分激发出来。
制约居民消费的核心堵点是消费能力。
在保障和提高消费能力的同时,还要认识到,营造让人放心和舒适的消费市场和环境,让消费者敢消费也是重要内容。
这些年,假冒伪劣产品少了好多,但产品品质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服务水平低下的报道,时常见诸媒体,消费者花了钱却受气的现象并不少见。
解决之道,一是商家、店家要善于捕捉新消费、新需求的火花,不断提高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二是监管部门要敢为有为,创新消费维权机制,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放心大胆、心情愉悦地掏钱消费。
无题 群众“盼的事”与政府“干的事” 卢玉春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被媒体称为报告中暖心又给力的九句话之
一。
笔者认为,这是对群众的庄严承诺。
群众“盼的事”,可能是“小事”。
从各地政府问政平台上看,群众关注的,往往是与他们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小事。
比如,小区附近菜市场太远、公交车太少、公厕太脏、建筑施工噪声太扰人…… 群众“盼的事”,可能是“急事”。
孩子入园、老人看病、老小区雨季积水等,是等不起、慢不得,群众急于盼着政府解决的现实问题。
群众“盼的事”,可能是“难事”。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这里面,涉及方方面面,哪项不需要财政资金投入,又哪件不需要政策法规来保障? 当然,群众盼着解决的“小事”“急事”“难事”,是相对来说的。
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至少应注意“三忌”。
一忌“贪大”。
推进城市发展,政府自然少不了干一些前瞻性的大事,但不能好大喜功、劳民伤财,热衷于“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不切实际地上所谓大项目、大工程。
俗话说,有多大能力吃多大饭。
首先着力干好群众盼着解决的“小事”,才是政府应有的执政理念,而不是哗众取宠干那些被群 众普遍非议的“大事”。
二忌“画饼”。
最近,电视剧 《山海情》热播。
剧中有段人物对白:“政府老说未来未来,未来这个好未来那个好,未来是啥嘛,未来就是还没有来嘛,啥时候能来,谁又能知道呢。
”政府部门制定政策,不能盲目设定目标,只是“看上去很好”,落实起来“雷声大雨点小”,结果成了“短命政策”“僵尸政策”,最终伤害的是政府部门形象和公信力。
应竭力避免给群众“画饼”,只有深入群众中调研,广泛听取民意,把“政府意愿”和“群众需要”更好地统一起来,政府“干的事”才会真正是群众“盼的事”。
三忌“畏难”。
难与易是动态变化的。
难的事,只要敢破,它就不难,如果久拖不干,就会难上加难。
反之,容易的事,只要不干,也会变成难题。
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一直被公认为世界性难题。
这里要特别提一下,我们宁波的地面公交。
据《2020年度中国主要城市交通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度,宁波地面公交出行幸福指数最高,为76.39%。
为解决城市拥堵问题,地面公交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微公交、定制公交,满足了群众出行个性化需求,受到普遍欢迎。
有困难不怕,关键看想不想破难、敢不敢破难、能不能破难。
把群众“盼的事”变成政府“干的事”,关键在干、在落实。
拿 出钉钉子精神,一件一件去干,实实在在去干,以群众认可的成效,惠及群众、取信于群众,这就是最大的政绩。
让践行“文明餐桌”者获得更多积极回应 丁安绘 “人文社”的道歉为何能够获得网友点赞 苑广阔 2月1日晚,“人民文学出版社”微信公众号发布致歉信称,出版社文创部此前推出新年礼盒《五福迎春·人文年礼2021》中“有一个错字”,“我们为这次严重的工作失误向各位顾客致以诚挚歉意,并深刻反省”。
出版社表示将全线下架错版《五福迎春·人文年礼2021》,并对买到错版产品的顾客进行退款等方式补偿(2月2日澎湃新闻)。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这款文创产品中,本来是选择了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五个“福”字,结果却选进去了一个疑似“祸”字。
事情被曝光以后,网友们关注的焦点,并不是“人文社”的这个错 误,而是其随后的道歉。
“人文社”发布的这封道歉 信,以及后续采取的弥补措施,可以说赢得了网友们的一致肯定,被网友称为“教科书式”的道歉,甚至有网友为这样的道歉所折服,乃至主动为“人文社”开脱,认为作品有“福”有“祸”,“福祸相依”,祝福之中带有警示意义,更显珍贵。
“人文社”的道歉以及为错误采取的弥补措施,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首先是态度十分真诚,反省十分深刻。
“人文社”坦诚地承认了自己所犯的错误,没有任何辩解,而且还承认“对书法缺少专门研究”,所以才导致了“严重的错误”。
既然是道歉,态度诚恳是第一位的,没有一个诚恳的态度,道 歉就成了一种敷衍。
其次,补救措施十分到位。
“人文社”在承认错误、诚恳道歉的基础上,郑重承诺,全面下架出错产品,对已经付款,没有发货的消费者,将调换为正确版本发货;对已经付款,收到出错产品的消费者,想退款的,无条件退款,而且出错的产品不用退回;不想退款的,重发正确版本的产品,同样不用退回原产品。
最后,对于不选择退款的顾客,还可以在原购买平台联系客服申请补发一个大的启功福字(印章烫金版),同时还将附赠“网格本”笔记本一本以表歉意。
“人文社”的道歉和补救措施,可以说既有态度,也有实际行动,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大限度 顾及消费者的利益,所以才赢得了网友的一致点赞。
反观近年来一些企业或个人的道歉,因为缺乏诚意、敷衍塞责,频频被网友吐槽和诟病。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年前“全棉时代”因为一则涉嫌歧视女性的广告而被迫作出的道歉。
在这则道歉声明中,“全棉时代”用了大量文字和篇幅回顾企业的创办历程,包括介绍公司创立初衷、专利技术、质量把控、原料选材、公益活动,硬生生把一封道歉信弄成了自我吹捧的“表扬信”,结果是广告翻车,道歉也翻车,对企业形象和信誉带来了更大的损害。
相比之下,“人文社”的这次道歉,才是道歉的正确打开方式,也值得其他企业、公司以及个人学习。
朱晨凯 记者年前暗访餐饮企业发现,宁波一些酒店宾馆“文明餐桌”行动有点松劲,未专门配公筷公勺,食物浪费等现象依然存在(2月1日《宁波日报》)。
过年是餐饮业传统旺季,越是这样的时期,越能看出“文明餐桌”的推行效果。
记者暗访的旅游饭店和品牌宾馆尚且在“文明餐桌”行动上打折扣,那么一般的社会餐饮就更让人担忧:在“吃”这件事上的文明习惯,许多人还未养成,“文明餐桌”行动任重道远。
“文明餐桌”行动为啥松劲?笔者认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行动未能得到积极和及时的回应。
一种新行为,对应的积极回应越快速,该行为越容易持续,习惯也越容易养成。
比如一些孩子热衷玩游戏,因为每玩一局游戏,能够立刻获得输赢带来的感受反馈;再如成年人嗑瓜子,每嗑一粒瓜子,能迅速获得一粒“瓜子仁”的回报。
所以游戏玩起来常常没完没了,瓜子磕起来也一时半会停不下来。
反之,像通过健身跑步来强健身体,你若单单出入几趟健身房打打卡,一天两天肯定看不到啥效果,就很容易失去耐心,不再坚持。
要让“文明餐桌”的理念深入人心,变成好习惯,积极和及时的回应不能缺位。
以“倡导使用公筷”为例,推行伊始效果好,因为回应是积极和及时的。
时逢新冠肺 炎疫情,公众对公共卫生的重视程度高,各种餐饮场所的管理主动性强,既有“这样做健康”的认知回应,也有一些餐厅推出的“使用公筷可打折”这种物质回应。
有持续的回应,选择使用公筷的人多了,“倡导使用公筷”推行起来就“顺水行舟”。
但也应认识到,当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打折活动结束,原有的回应逐渐“剥离”,若没有新的回应注入,新习惯就缺乏韧性。
心理学家指出,当某种行为重复次数多了,它就会从有意识变成无意识;当某种思维重复次数多了,它就成了某种习惯。
“文明餐桌”“垃圾分类”等习惯养成,也遵循着这个规律。
可见,“重复次数多”是养成习惯的前提,而及时的回应,则是“重复次数多”的一种必要条件。
践行“文明餐桌”理念,对愿意践行的人,提供足够多的回应,持续久了,重复次数多了,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文明餐桌”行动松劲,很大程度上是公众看不到践行“文明餐桌”的回应:不用公筷没人劝阻,用公筷也鲜有激励,那用不用都无所谓,原来该咋吃现在还咋吃;剩了这么多菜没人打包,好像也没啥人过来提醒,那就甭麻烦了,早点结账走人。
换个角度想,当每个个体看到文明习惯是有及时且积极回应的,做比不做更好,回报更多,那么愿意去做的人就越多,就越容易形成文明共识。
警惕假期线上补课的违规行为 曲征 河北省“衡水市一中学假期从早到晚上网课”事件经报道后,1月30日,衡水市教育局发布通知称,重申寒假期间中小学停止线上教学。
据此前报道,有自称河北省衡水市第二中学学生的人反映称,寒假期间学校安排了网课的作息表,课程从早上5点半一直上到晚上10点(2月2日澎湃新闻)。
因为疫情原因,中小学教师只能进行网上教学活动,而这种网上教学活动,是指到了开学时间而学生没法到校学习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的,并非指假期里的线上教学活动。
假期里的线上教学与假期里线下教学并无二致,是典型的权力侵害权利的违规行为。
毋庸置疑,假期是属于学生个人的,除了完成定量、有限的假期作业,其他时间应该由学生自己掌管,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权力予以剥夺。
“假期”,顾名思义,就是有别于在校期间的一个放松身心的时间段。
假期,意味着休整,意味着养精蓄锐,意味着增长学校课程以外的知识与能力。
放松身心,锻炼身体,了解社会以丰富阅历、拓宽视野,增强生活自理能力与生存能力,做义工志愿者增强服务别人的观念与意识,与家长沟通交流、一起郊游、爬山、欣赏音乐、制作手工作品等,都应该是假期的应有之义。
假期,不能演变成“第三学期”,更不能异化为线上、线下教学辅导的“怪胎”。
相对而言,学生是弱势群体, 其休息权利很容易被学校权力侵害,而假期里肆意线上补课行为,就是侵害方式之
一,对此,学生只能屈从。
本来是假期,却逼迫学生每天在家按照学校作息时间上课,只给学生20分钟时间吃饭,如此作为,这个寒假还能称其为“假期”吗?这样的“假期”还有什么意义? 假期就是假期,假期不是学校教学活动的延伸,更不是校方提升教学成绩以助长自我虚名的功利良机。
再说,教师假期里网上教学,不会白干吧?在教育经费支出账目日渐清晰的情况下,教师的这种教学补助从哪里出?会不会最终落实到学生头上?倘若如此,是否属于“乱收费”?尤其是,倘若向学生收费,这种线上补课行为与“在职教 师违规补课”有何区别?那样的话,事件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处理起来就不能仅仅当作一般违规事件来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与线下教学活动相比,线上教学更具有隐匿性,也更不容易被发现,且常常被校方以“在网上给学生答疑解惑而非正常上课”来遮掩,所以,要纠正假期线上教学活动,不能仅仅指望学生举报,教育主管部门还应负起责任,依靠抽查、暗访等方式来发现问题。
当然,要彻底纠正假期线上补课行为,只是出台红头文件、进行暗访还不行,还必须让学校负责人以及当地教育部门的不作为者付出代价。
否则,风头一过,假期线上违规补课行为还会继续进行。
关爱老人多从细微处着手 朱泽军 曾获“浙江省道德模范”称号的娄逢理带领10多位志愿者,来到宁海县岔路镇王爱山岗高塘村,为当地老年村民换水龙头、修抽屉、整理地面、搭建洗菜台……(1月29日《宁波日报》) 如今,物质条件日益丰富,老年人多衣食无忧。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当他们遇到电灯不亮了,电视看不清了,门锁不灵了,窗户关不住了,自来水龙头渗漏了,马桶堵塞了等琐事时,往往无能为力。
前些天,笔者熟悉的一位退休前辈,赴原单位参加新春团拜会。
会后,兴冲冲去门卫室领取年货。
当看到十多公斤重的一袋大米、数公斤沉的食用油时,不禁眉头紧锁,因为拎不动呀。
这对中青年人来说,轻 而易举,但对一些老年人来说,就成了一件烦心事,就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大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步入老年,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与困难。
敬老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一个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必然是一个有责任、有希望的社会。
敬老,是一个既宏观又十分具体和现实的问题。
一方面它离不开党和国家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的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有关部门和人员增强为老年人贴心服务的自觉意识,以及社会不同群体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
应通过公共服务的主动与细致,创新方法,用心去做,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摆花架子,满足老人们的真实需求,从而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渗入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
本报社址:宁波市鄞州区宁东路901号问询电话:87688768、87682114职业道德监督投诉电话:87654321邮编:315042电子信箱:nbdaily@法律顾问:素豪律师事务所罗杰律师、胡力明律师宁波市高新区光华路299弄研发园C区电话:87298700 广告部:87682193 发行中心电话:87685678、87685669 地址:宁波市鄞州区宁东路901号 定价每月35元 零售每份1.50元 宁波报业印刷发展有限公司 电话:87685550 昨日本报开印0时36分印毕4时40分

标签: #要多 #做一个 #要多 #多少钱 #多少钱 #做一个 #公众 #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