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qq小程序哪些可以双人游戏

双人 7
2022年4月28日星期
热点聚焦FOCUS A3 拆解“百亿元营收药企”财报之盈利能力: 过半药企销售毛利率下滑行业跨入创新驱动转型时代? 本报记者张敏见习记者张安 当下,医药生物行业正处于改革的风口,叠加疫情影响,身在其中的企业面临着来自各个维度的挑战。
过去一年,找到新利润增长点的乘风破浪者有之,难以踏浪前行乏力掉队者亦存。
截至4月27日,据同花顺数据显示,在A股、H股已披露年报的医药生物行业上市公司中,总计有44家公司2021年营收超过百亿元。
但与此同时,过去一年,这44家药企的市值合计缩水超1.7万亿元。
众所周知,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对于医药生物企业来说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这一指标不仅意味着公司向头部进击,更意味着公司在战略选择、发展实力、抗风险能力等领域构筑护城河,是企业走向成熟、具备足够实力的标志。
鉴于此,《证券日报》记者选取这44家“百亿元营收药企”作为样本,以衡量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销售毛利率为准绳,拆解其财报表现,以探析头部药企及行业发展的新态势。
三家公司销售毛利率超80% 据同花顺数据显示,在上述44家营收超百亿元的医药生物上市公司中,有13家销售毛利率超50%,仅3家销售毛利率超80%。
从排行来看,44家公司中,长春高新以87.61%的销售毛利率居首。
长春高新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主营业务为生物制药及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辅以房地产开发、物业管理和服务等业务,其中制药业务毛利率整体高达91%。
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两家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也在80%以上。
其中,恒瑞医药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医药制造业务的毛利率为85.61%,其中抗肿瘤产品的毛利率为90.68%;麻醉业务的毛利率为89.08%,造影剂业务的毛利率为72.24%。
此外,有8家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在10%以下,包括国药控股、英特集团、南京医药等,其中,南京医药以6.5%的销售毛利率位居44家公司末位。
“毛利率直接反映的是产品的竞争力。
简单来说,就是价格高、成本低的产品毛利率较高。
”东方高圣财务总监杨秀仁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就医药行业而言,独家品种的毛利率相对较高。
“影响上市公司销售毛利率的因素有很多。
”广州圆石投资医药行业首席研究员李益峰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包括市场的竞争格局、企业的营 销策略、企业投入的研发成本及固定资产成本等。
” “一般而言,制药企业毛利率较高,而医药流通企业毛利率较低,这是行业普遍现象。
”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
过半企业毛利率下降 从同比数据来看,2021年,上述44家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平均值是37.39%,较2020年平均值下降0.98个百分点。
其中,21家上市公司的销售毛利率实现同比增长,增长最高的是白云山,2021年销售毛利率为19.17%,同比增长2.25个百分点。
此外,太极集团销售毛利率同比增长2.08个百分点,中国生物制药同比增长2.0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23家上市药企销售毛利率下降。
其中,新和成、复星医药等企业销售毛利率下降较多,分别为9.66%、7.54%。
记者梳理多家上市公司财报发现,带量采购、医保谈判价格下降、竞争加剧、成本上升等因素拉低了企业的销售毛利率。
例如,复星医药在2021年年报中提及,公司制药业务毛利率同比减少8.27个百分点,具体到细分业务板块,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的毛利率较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主要系马来酸阿伐曲泊帕片执行医保谈判价格后销售单价下降所致;代谢及消化系统核心产品的毛利率较同期下降5.9个百分点,主要是非布司他片于集采后销售单价下降所致。
过去四年,医药生物行业内部调整加速,药品集采进一步压缩仿制药的价格水分,药品审评审批加速让创新药品更快进入市场,改革的推进正在重塑行业竞争格局。
同花顺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1年,上述44家上市药企的平均销售毛利率分别为38.71%、39.25%、38.37%、37.39%。
“随着集采的推进,药品的中间环节成本被大大压缩,这部分产品不需要‘高开高返’,因此部分企业出现销售毛利率下降也是正常的。
”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
此外,李益峰向记者表示,集采将常态化存在,倒逼企业“创新+整合”加速。
竞争格局激烈的赛道和单一产品型公司的经营风险将进一步加大。
企业加速创新转型 当下,医药生物行业的改革仍在持续,考验着企业转型的速度和力度。
近日,国家医疗保障局党组在《求是》刊发署名文章表示,医保改革已经到了涉险滩、啃硬骨头的关键时刻,未来将进一步破除复杂的利益藩篱,坚定不移推动医疗保障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国家医保局将继续常态化制度化开展集采,力争年内国家和省级集采药品在每个省合计达到350个以上。
同时,国家医保局表示,持续优化药品动态准入机制,全面落实谈判药“双通道”管理机制,让群众以更低价格、更快速度享受到更多救命新药。
全面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科学确定和动态调整机制,推动形成医保与医疗机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新格局。
排排网财富研究部副总监刘有华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药企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发展,一方面加强创新药研发,创新药的稀缺性是药企提升竞争力的有利保障;另一方面扩展海外业务,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值得一提的是,公开数据显示,过去一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76款新药(不包括疫苗),其中进口新药37款、中药创新药12款、国产创新药27款,年内获批的新药数量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头部企业都在加快创新转型步伐。
例如,面对严峻复杂的竞争环境与产业变革,恒瑞医药2021年累计研发投入达62.03亿元,同比增长24.34%,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3.95%,创公司历史新高。
中国生物制药在2021年业绩报告中指出,集采的压力在预期之内,前四批集采影响基本消化完毕,后续面临集采常态化的新局面;第五批集采的影响将在2022年继续消化。
公司2021年研发总开支约38.2亿元,占集团收入的比例约14.2%,当中大部份已计入损益表中。
其中,创新药及生物药的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0%,投入金额同比增加约64.7%。
“差异化创新将是龙头企业第二次洗牌的关键。
”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向记者表示。
李益峰向记者表示,一方面,企业需要自研或收购形成平台化优势,以抵抗依赖单一产品的风险;另一方面,需要在创新研发上加速投入和产出,以应对成熟产品集采降价的情况。
“药企的转型升级大概有三条路径:一是做创新或战略出海;二是发展难仿药,找好自己的位置;三是优化生产工艺或规模后,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 国际市场疯狂“抢煤”高煤价导致电厂亏损 本报记者李春莲见习记者贺王娟 近期,国际市场疯狂“抢煤”,让整个煤炭行业陷入“缺煤”恐慌。
受此影响,国际煤价高位运行,进口煤价格高于国产煤,导致我国进口煤数量大幅减少,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煤炭市场供应偏紧的局面。
“目前电厂的煤炭相对库存并不高。
”某券商能源行业分析师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市场供应已有所好转,但高热值煤供应增量有限。
此外,进口煤数量大量下滑也影响了国内煤炭市场供应。
而随着迎峰度夏用煤高峰的临近,加大煤炭供应刻不容缓。
易煤研究院研究员杨洁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用煤旺季即将到来,进口煤缺口下电厂的补库存需求仍然存在,而随着长协定价新规落地、哄抬价格违法行为认定标准明确,将切实维护煤炭市场价格秩序。
多家煤电企业业绩承压 因煤炭资源紧张,今年以来多国上演疯狂“抢煤”戏码,尤其是3月份以来更为明显。
国际煤炭价格已连续两周跳涨,不断逼近历史高位,这也影响到我国煤炭进口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3月份,我国进口煤炭 5181万吨,同比下降24.2%。
“进口煤减量对于沿海地区影响比 较大,电厂难以承受过高的进口价格,沿海电厂的库存累积低于内陆地区。
”谈及煤炭进口量下滑带来的影响,杨洁对记者表示,部分沿海省份补签了进口煤长协,帮助电厂渡过难关。
中宇资讯分析师苏嘉表示,受国际煤价高位运行、进口煤价格优势减弱影响,国内终端用户采购进口煤的积极性不高,煤炭进口量同比明显减少,对国内供应的补充作用减弱。
《证券日报》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大唐发电,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国际市场的变化导致海外进口煤价格偏高,不过因国内保供政策,国内市场煤价格会优于进口煤,因此我们更多的是采购国内煤炭,进口煤偏少。
” 4月25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显示,今年以来电煤价格总体呈持续上涨态势,导致一季度全国煤电企业电煤采购成本同比额外增加1300亿元左右。
燃料成本的大幅上涨,远高于煤电企业售电价格涨幅,导致大型发电集团仍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煤电企业处于亏损状态。
从目前上市公司发布的一季报数据也能看到,煤价过高仍是电企亏损的主要原因。
4月27日,华能国际发布2022年一季度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归母净利 润亏损9.6亿元,同比下降129.96%。
此外,因煤价上涨,公司一季度营业成本同比增长51.07%。
豫能控股也在2022年一季报中透露,因煤价仍在高位运行,导致公司2022年一季度营业成本同比增长62.70%,归母净利润亏损4.6亿元,同比下降671.11%。
杨洁告诉《证券日报》记者,“今年以来煤价最高涨幅达112%,原因在于内陆电厂在政策要求下提高了库存可用天数,煤炭需求激增。
2月份开始寒潮带动日耗创近几年同期新高。
此外,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也导致能源价格上涨。
” 对于后市走势,前述券商分析师表示,后续复工复产叠加居民用电旺季到来,若库存不能及时补上维持高位,那么煤炭价格仍有走高的可能。
且随着国际煤炭市场“抢煤”状况愈演愈烈,过高的海外煤价也会抑制我国进口煤需求,减少煤炭市场供给量。
长协定价新规即将实施 在进口煤减少、用煤高峰即将来临的情况下,保证煤炭供应、稳定煤炭市场是各方关注的重点。
4月26日,央行表示,将增加1000亿元再贷款支持煤炭开发使用和增强储能。
对此,杨洁表示,煤炭行业目前的 主要任务是增加产能,建立煤炭储备包括煤矿端筒仓、存煤基地等都需要资金的助力,上述政策体现了对煤炭能源保供的支持。
事实上,为了做好煤炭保供稳价工作,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举措。
在保供方面,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发挥煤炭的主体能源作用。
通力合作优化煤炭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等核准审批政策,落实地方稳产保供责任,充分释放先进产能。
通过核增产能、扩产、新投产等,今年新增煤炭产能3亿吨。
在稳价方面,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作出专项部署,要求指导督促企业严格落实煤炭中长期合同签订履约要求,采取切实措施保障煤炭中长期交易价格运行在合理区间。
同时,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及时查处市场主体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价格串通等违法违规行为,密切监测煤炭市场和价格运行情况,加强煤炭市场价格调控监管,保障能源安全稳定供应。
而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此前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明确了煤炭(动力煤)中长期交易价格(以下简称“长协价”)的合理区间,该机制自5月1日起实施。
对此,杨洁表示,长协价区间内,煤电双方都能够保持正常运营,尤其能够缓解目前电厂成本过高的困境。
但规定落地后的长协履约情况极为关键。
年内230家上市公司获“自家人”275亿元增持力挺 本报记者曹卫新 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4月27日,沪深两市共有230家上市公司获得重要股东增持。
以增持时参考市值计算,增持总额达275亿元。
其中,35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累计增持金额超亿元。
具体来看,实施增持行为的有持股5%以上的一般股东、实控人、第一大股东以及对上市公司经营情况最为了解的董监高,其中,上市公司高管为增持主力军。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共有186家上市公司获得高管增持,占上市公司增持总数的80.87%。
对于增持原因,各上市公司给出的理由大致相同。
多数公司披露称,增持对象主要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成长价值的认可,决定增持公司股份。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股东增持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利益绑定,大股东和小股东利益一致,持有更高比例份额的大股东和实控人对公司经营更有信心,也更加积极。
对于股权较为分散、没有实控人的上市公司,股东增持还可以进一步明确控制人,解决部分上市公司管理者缺位的问题。
” 对于上市公司高管增持,盘和林表示,“高管持股能够和上市公司、小股东利益绑定,能够优化企业经营架构,提高高管经营的积极性,对于上市公司未来发展有利。
高管主动增持的方式比股权激励的方式更有效,有利于提振资本市场投资人信心。
” 近期市场波动调整,记者注意到, 又有多家上市公司打出了“增持牌”。
4月26日晚,锦富技术发布公告 称,公司控股股东泰兴市智成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合伙)拟通过包括但不限于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等方式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为不低于6000万元且不超过1亿元,增持计划实施期限为2022年4月27日至2022年10月26日。
无独有偶,当日晚间麦迪科技也披露了一份高管增持计划。
公司总经理陈剑嵩拟自2022年5月5日起至2022年11月4日止,增持公司股份,增持金额不低于500万元,不超过1000万元。
记者梳理发现,4月25日晚至4月26日晚,沪深两市共有14家上市公司披露增持计划,增持对象涉及公司实控人、董监高人员。
有不愿具名的江苏地区上市公司高管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注意到近日其他公司发布的增持计划,也有相关考虑,后续公司若有回购增持计划会及时履行披露义务。
” 截至记者发稿,A股增持大军仍在不断扩容。
4月27日晚,包括喜临门、惠泰医疗、泰和智能、斯瑞新材、爱柯迪等在内的多家公司,相继发布了持股5%以上股东、实控人、高管增持计划。
“无论是一般股东、大股东还是高管的增持行为,历来都被市场理解为是在积极释放信号。
近期市场出现回调,企业通过增持‘护盘’也可以理解。
”透镜公司研究创始人况玉清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股东和高管积极增持上市公司股份,把自己的利益和中小股东利益绑在一起,这可以说是在释放最强烈的信号。
” 创梦天地股价闪崩紧急回购能否提振市场信心? 本报记者谢若琳 4月26日,港股游戏公司创梦天地股价闪崩,盘中一度跌超70%,最终报收2.09港元/股,跌49.02%。
对此,创梦天地方面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日港股市场波动较大,(闪崩)应是有股东融资斩仓引发的连锁反应,公司业务进展非常顺利。
4月26日下午,创梦天地紧急召开投资人沟通会议。
当晚近23时,公司披露了回购公告,计划以不高于5港元的价格进行股份回购,回购总额不超过2亿港元。
尽管4月27日创梦天地股价企稳,但该公司市值在年内缩水已超五成。
在过去一年,这家游戏公司究竟经历了什么? 创始人年内18次增持耗资279.52万港元 股价闪崩后,创梦天地创始人、CEO陈湘宇随即在朋友圈表示,创梦天地经营一切正常,线上和线下业务不断突破,“我对公司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也会持续增持。
”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今年以来创梦天地股价一路下挫,截至4月27日收盘,年内累计跌幅达53.92%。
在这样的背景下,陈湘宇年内多次增持。
据Wind数据统计,自1月24日以来,陈湘宇共计在场内增持18次,涉资总额约279.52万港元,增持均价从5.07港元/股一路下滑至2.32港元/股。
最近一次增持是在4月26日,陈湘宇以每股2.32港元的均价,购入120.44万股,增持完成后持股比例提升至18.64%。
除了频繁增持彰显信心外,4月26日,创梦天地还紧急召开了投资人沟通会议,会上陈湘宇一直强调公司运营正常,并详细介绍了公司三大业务板块,即游戏业务、IP衍生品业务以及Fanbook业务。
在游戏层面,去年公司上线的《荣耀全明星》月流水已经过亿元,同时,新作《黑色沙漠》于4月27日刚刚上线。
此外,Fanbook业务趋于稳定,目前公司已经拥有超10万人大型服务器。
在业内看来,腾讯不仅是创梦天地的股东,还是其业务的保障。
据介绍,双方在多方面展开合作,比如,创梦天地在IP衍生品业务条线下展开的潮玩展是基于腾讯授权的。
公司方面表示,今年预计跟腾讯一起合作的SKU有15款至20款。
资深游戏分析师张书乐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创梦天地作为腾讯进击游戏衍生线下市场的先锋,叠加在游戏产品上和腾讯的深度合作,业绩上不存在难题,只是其线下市场开拓前景太过艰难,海外游戏市场在国内同行汹涌奔赴的大背景下,公司的先发优势过去了,资本市场对其未来的发展瓶颈存在担忧。
去年净亏损1.56亿元版号重启能否吹来暖风? 自去年7月22日至今年4月11日,因游戏版号停发,中小游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而排在第
二、第三梯队的游戏上市公司日子也颇为艰难。
2021年,创梦天地实现营收26.38亿元,上年同期为32.12亿元,同比下滑17.87%;实现毛利11.03亿元,上年同期为13.36亿元,同比下滑17.44%;净亏损1.56亿元,上年同期净亏损5.65亿元,亏损幅度收窄;经调整利润为4220万元,同比下滑74%。
一位专注于TMT行业的券商分析师表示,“尽管创梦天地强调公司拥有不同的业务板块,涉及线上线下,但从收入构成来看,过去两年,游戏收入占公司总收入的比重近九成。
2021年,公司实现游戏收入22.98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达88.3%,因此游戏版号停发对创梦天地影响非常大。
”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陈昱成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业绩因素是创梦天地股价闪崩的原因之
一,公司连续两年净利润下滑,同时用户流失严重,2021年公司月活用户、月付费用户和付费用户平均收入大幅下降。
值得期待的是,4月11日晚间,国产游戏审批重启,45款游戏获得版号,其中包括创梦天地自研的《小心火烛》。
上述分析师认为,受游戏版号重启利好催化,行业投资前景乐观,但衡量中小游戏厂商的核心仍是用户数据和流水,创梦天地背靠腾讯,游戏业务在运营和自研层面都有较为成功的案例,比如《纪念碑谷》、《梦幻花园》,公司目前大力发展的线下潮玩场景仍有待观察。
在投资人沟通会议上,对于线下店的流水问题,创梦天地副总裁王习透露,目前公司产品的SKU还不够丰富,加上疫情的影响,按照测算目前一年能取得的流水约为2000万元。
本版主编袁元责编陈炜制作闫亮E-mail:zmzx@电话010-83251785

标签: #小学数学 #公众 #公众 #公众 #编辑器 #第三方 #公众 #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