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多了,路在哪?,2017年5月3日

盘根 8
星期三13 共享单车火了,城市骑行系统匹配、停放管理体系问题相继浮出水面—— 共享单车多了,路在哪?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袁勇 留住“老百货”要有“新思维” 在网络商城兴起、实体百货唱衰的语境下,北京永安路百货商场却依旧保持着“原始”的经营风格。
四块五一盒的友谊牌护手霜、九块钱一瓶的宫灯牌杏仁蜜、几十元的布鞋等大商场买不到的商品,依旧在这家“老百货”的货架上存在;这家“老百货”还用着快40年的老式柜台,售货员还在流利地使用着算盘。
这里卖的不仅是商品,更是一种“老北京”情节,不少老顾客都会搭乘一个多小时的公交车来这里转转。
当前,不少“老百货”由于经营利润低、人员年龄老化、顾客群有限等问题,生存愈发艰难。
像永安路百货商场一样保持独特性、展现“新思维”,不失为一条走出经营困境的可行之路。
办法还有很多。
比如参照“博物馆式”管理思路,政府出台保护政策,给予适当财力支持,像保护古建筑那样,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对“老百货”进行升级改造,使其继续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满足市民怀旧的一道“风景线”。
再比如探索“景点式”经营路子,通过媒体推荐、专题宣传等,让更多市民参与其中,形成更大的顾客群。
还可以创新“融合式”营销模式,拓展进货渠道,开辟线上批量销售,同时采取志愿服务的方式,吸纳新鲜血液,传承“老技艺”,让“老百货”经营管理与时俱进,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山东付彪) 南京用设计扮靓城市 城市设计是落实城市规划、指导建筑设计、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江苏南京市启动城市设计3年行动计划,对城市格局、空间环境、建筑尺度和风貌进行精细化设计,用设计塑造南京特色、延续历史文化。
陈银建摄影报道 多年来,南京形成了以梧桐树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行道树系统,其丰富的暖灰色调被定位为南京的主色调。
共享单车的火爆,让自行车骑行重新回归城市交通的主舞台,但随之而来的各种不匹配又让诸多城市交通管理问题迅速显现。
便利与规范,鱼与熊掌如何兼得—— 左图机动车占据自行车道,大大增加了骑行的安全隐患。
本报记者袁勇摄下图地铁站口的机动车停车位被随意停放的共享单车包围。
本报记者王薇薇摄 短短的一年时间,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形形色色的共享单车。
一出门就骑上共享单车去地铁站、公交站,甚至直接骑车去上班,已经成为很多市民新的出行方式。
伴随着单车数量的增加和用户规模的扩大,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另一个问题却变得越来越突出:车多了,路在哪? 自行车回归城市 曾几何时,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自行车王国”。
1972年,意大利著名导演安东尼奥尼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中国》,在镜头中,自行车如流如织地行驶在北京街头,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最著名的世界形象之
一。
20世纪70年代,自行车不但是代步工具,还是象征家庭财富的“三大件”之
一。
其后20年,自行车数量继续攀升,有报道显示,1995年,北京的自行车数量曾达到831万辆。
进入21世纪,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开始大幅度增加,公共交通系统的覆盖面不断扩展,自行车在城市出行方式中逐渐被边缘化。
直到近来共享单车的出现,自行车才回归城市出行的“主舞台”。
正如摩拜单车提出的公司愿景——“让自行车回归城市”,共享单车激活了城 市居民潜在的骑行需求,也让自行车以更加重要的角色回归城市。
一份报告的数据直观地体现了这一回归现象,4月12日,北京清华同衡设计研究院联合摩拜单车发布了《共享单车与城市发展白皮书》,报告显示,共享单车出现前,小汽车出行占总出行量的29.8%,自行车只占5.5%;而共享单车出现后,小汽车占总出行量的比重下降至26.6%,而自行车骑行的占比则翻了一倍,达到11.6%。
徐开慧是共享单车“骑行大军”中的一员,她住在北京南三环附近的一个小区,距离住所最近的地铁站需要步行15分钟,而坐地铁到上班的公司也不过20分钟,如何缩短这15分钟曾让她很纠结。
现在,徐开慧每天骑共享单车从家到地铁站,只需要不到5分钟时间。
共享单车在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时的突出作用,是它迅速被公众所接受的重要原因之
一。
前叙报告的数据显示,以北京为例,当出行距离小于5km时,92.9%的情况下,共享单车+公共交通出行比小汽车更快。
单车回归城市,已经成为公共交通的重要补充。
数据显示,在北京,有44%的共享单车活跃在地铁站周边,在上海,这一比例则高达51%。
车与路矛盾突出 然而,共享单车的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并非只有便利,也让一系列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其中,城市骑行系统的落后与单车数量的激增之间形成了越来越突出的矛盾。
在0筑设计创始人、上海交通大学客 座导师王卓尔看来,长期以来,国内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都忽视了自行车的存在和重要性,种种不匹配在共享单车的爆发面前变得尤为突出“,在上海这样快速发展的大都市,骑行系统作为一个被忽视的系统,本身就很脆弱。
共享单车的非自然增长给城市骑行系统带来的负担显而易见”。
荷兰阿姆斯特丹被认为是“世界上对自行车最友好的城市”,城市中一半的交通出行量由自行车承担,发达的骑行系统让骑车在阿姆斯特丹十分顺畅,甚至有“穿越阿姆斯特丹,骑车半小时,开车一小时”的说法。
曾在阿姆斯特丹生活现在回到上海工作的王卓尔,深刻感受到两座城市在骑行系统上的巨大差距,而机动车停车占用非机动车道是她感受最为突出的问题之
一。
在北京,这样的现象同样突出,也困扰着很多骑行者。
孙玮住在北京景泰路旁边的一个小区,经常沿着景泰路步行去菜市场买菜。
有一段时间,她也曾骑着共享单车去菜市场,但是试了几天,复杂的路况又让她回到了步行。
机动车停车占用非机动车道只是国内城市骑行系统的众多问题之
一。
为了准确体现上海骑行系统有何缺陷,在上海交通大学船舰学院建筑系四年级“先锋建筑师设计工作室”的支持下,王卓尔带着17名上海交大的学生调研了上海的骑行系统。
他们制作了一份道路系统评级表,包含自行车道可容纳自行车数量、路边对骑行的干扰程度、红绿灯数量密度、自行车道旁是几车道、路面平坦程度、路边绿化程度、有无自行车道标识、占道现象程度、机非隔离程度等9项指标,以3分、2分、1分和0分分别代表各项指标的4个评级程度。
团队成员选择了上海主城区的46条城市主干道、75条城市次干道和29条城市支路,结果显示,大部分道路得分在20分以下,许多道路的得分甚至不到5分。
一方面是脆弱的城市骑行系统,一方面是共享单车和骑行用户数量的猛增,这不但让本已无序的自行车系统负重不堪,也让这种压力外溢,许多骑行者在机动车道骑行或者停靠自行车,造成了很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让骑行不再无序 在王卓尔看来,国内城市骑行系统水平不高,很重要的原因是设计缺陷,“如果你在上海街头骑行,会发现很多路是断的,好好的一条非机动车道突然在过河时就消失了,这样的结果就是设计思考不周全的现实反映。
” 近些年,环保问题凸显等因素开始迫 使许多城市重视绿色出行,一些城市开始从整体层面出发,进行包括骑行系统在内的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
北京市就提出,在路权保障上向自行车和步行倾斜,“十三五”时期,将大力改善自行车、步行交通条件,五环路内形成3200公里连续成网的自行车道路系统。
成都市则出台了《成都市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对自行车交通网做出了详细规划。
此外,成都市还编制形成了《慢行交通系统技术导则》,从断面控制、空间打造、交通管理等方面明确规划、建设与管控标准,指导慢行设施的建设实施,保障慢行优先空间。
在提升骑行系统的同时,针对单车数量猛增带来的问题,北京、上海等地也相继出台条例,对共享单车提出了总量限制和 骑行道路限制等措施,以缓解骑行系统的压力。
4月21日,北京市就《鼓励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的指导意见(试行)》向社会征求意见。
意见提出,对共享单车进行总量控制,拟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区级政府编制辖区发展和停放规划,设定辖区最大投放数量。
上海市黄浦区则在近期公布了淮海中路、福州路、人民广场地区等33条共享单车禁限路段,对共享单车的投放、骑行和停靠都做了相应规定,并配备管理人员实施监督管理和处罚。
而作为城市单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共享单车企业也有所行动,如摩拜单车便利用自己的大数据等优势,与北京、成都等城市在慢行交通系统规划和建设等方面开始进行合作。
郑州推出“单车之家” 让共享单车不再“流浪” 本报记者夏先清 为有效解决共享单车乱停乱放的问题,4月20日,河南郑州市公共交通总公司与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共享单车管理平台“单车之家”正式推出,打造共享单车绿色出行升级模式,实现共享与有序管理相融合。
“公交站点、地铁站点人流量大、覆盖范围广,如果能够与虚拟集中停车区相结合,就能实现单车、公交、地铁联乘,进一步扩大公交覆盖范围。
”郑州市公交总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单车之家”采用新型智能锁低功耗多通道技术、可伸缩信号覆盖技术、定位技术等,通过安装集中停车区设备结合区域划线等方式,规范用户在固定地点借车和还车,以便单车的集中管理和调运。
“有的公交站和地铁站没有单车站,找起来太麻烦!有的单车停放点没公交 通讯员王佳宁 和地铁,只能骑一段走一段,挺尴尬的。
”一位郑州市民抱怨道。
此次,通过对不同公共交通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单车之家”不仅能在配套的APP上查找附近的虚拟停车区,找到不同品牌的共享单车,而且还支持手机扫码和公交IC卡存取车双模式,市民使用一张IC卡即可完成单车、公交、地铁等公共交通的联乘。
“我们鼓励市民使用共享单车,但也要对用户的使用行为加以规范。
”负责人介绍,比如通过降低资费鼓励用户长期使用同一辆自行车;在虚拟集中停车区以外能够锁车,但不停止计费,以此培养市民在规定区域内停车的习惯。
据介绍“,单车之家”共享管理平台可根据城市公共交通各项数据分析城市客流规律,避免单车资源浪费,在国内尚属首次。
注重历史文化风貌的保存。
在明城墙等地实施周边空间退让和城市环境整治,并严格执行老城区限高方案,留出城市天际线。
河西新城是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城市景观,从总体规划到城市设计,全面体现并落实低碳生态智慧城市的指标体系。
执行主编王薇薇责任编辑秦文竹联系邮箱jjrbcs@ 管得好才能走得好 吉蕾蕾 扫码骑走、手机付费的共享单车自投放市场以来受到了人们的大力追捧。
然而,随之出现的私自上锁、偷窃破坏、挤占公共空间等不文明使用现象,无不考验着租车者的道德素养和各方的治理智慧。
其中,最为突出的“乱停乱放”问题更是发人深省。
3月20日,北京市西城区市政市容委发布消息称,将控制全区共享单车数量,在灵境胡同、西安门大街沿线、西黄城根南街、南北长街、府右街、大会堂西侧路、长安街沿线、太仆寺街、兵部洼胡同、石碑胡同共10条大街禁止停放共享单车。
这是共 享单车在北京大规模推广使用以来,首次被明确禁停区域。
共享单车的停放为何会如此“任性”?一方面,与共享单车本身推崇的便携性理念有关,随借随还,这也是共享单车广受欢迎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与租车者素质参差不齐也有关系,一些租车者只顾骑不管停,不愿意花时间到非机动车停放区域停放单车。
同时,由于单车企业前期为了跑马圈地,导致单车过量投放,而各平台企业的运营管理能力又难以与已投放路面的车辆规模相适应,也加剧了停车乱象。
此外,一些 城市在前期规划时,并没有给非机动车预留足够的停放空间,再加上如今的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停车点大量被小汽车占据,也让单车停放问题“雪上加霜”。
要让共享单车走得远,关键要停得好,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要管得好。
其中,政府部门的有效管理至关重要。
对于小汽车抢占非机动车道的,交警应加强巡逻频次,加大处罚力度;对于自行车停放区域不够的,相关部门要做好顶层设计,适当增加非机动车道、自行车停放区域的供给数量。
目前,有些城市街道利用治理“开墙打洞”后腾退出的空间,已经施划了非机动车停车 区域,用于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非机动车规范停放。
解决单车停放问题,单车企业也应进一步加大力度,依托企业运营的大数据,对单车实行精细化管理。
可以利用信用评分体系和举报渠道,强化规则,利用经济手段“、黑名单”机制,推动行业内用户信用评分的互通共享,从而规范和约束用户骑行、停放行为。
还要加大GPS、电子围栏等技术研发创新,通过技术手段让单车在非停车区域不能停止计费,倒逼租车者按规矩停放单车。
日前,摩拜、ofo两家共享单车企业已提交《承诺书》,表示将做好禁停区域巡视收车工作,并通过微信、APP软件等途径开展对禁停区域的宣传,实施对违规停车用户扣除信用分的措施。
欲求己方便,先与人方便。
租车者在享受单车便利的同时,也要遵守“游戏规则”,建立起“共享+共管+共护”的关系,爱护车辆,规范骑行,合理摆放,共享单车这一新生事物才能为你我所用,走得更远。

标签: #手机 #美工 #文件 #cad #管理器 #茄子 #模式 #固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