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祎蓝、司圆直:寻觅乡音,广州学编程哪里好

广州 3
主编:刘丹编辑:吴益超校对:王心怡E-mail押ycwu@ 学人 2013年8月2日星期五Tel(押010)519494017 “从世界各个角落采撷中文故事,通过讲述者最自然的方言呈现,向世人展示汉语语言的丰富性。
” 柯祎蓝、司圆直:寻觅乡音 姻本报记者吴益超 因为喜欢中国的方言,来自美国的柯祎蓝(KellenParker)和司圆直(SteveHansen)从2009年就开始决定做一件很酷的事:他们创立了一个名为“乡音苑”的网站,在这里你能听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方言故事。
这个网站自2013年4月正式上线以来,已经收集了200多段录音,比如以下几段对白: “今天我在这儿给大家讲一个,嗯,费劲巴拉,喝啤酒的故事……”内蒙古网友“飞翔的西红柿”说的是东北官话;“夜晚嘅话真系可以见到好多星星,我觉得应该系我呢世见到嘅最多星星嘅一次喇!”来自广东佛山的网友“Gulu”分享了一段旅游故事;台湾的林女士则用闽南语讲述了她那个年代的读书往事:“阿齁,诶咖炸湾塔诶静修女中齁。
(恩,以前我们读的是静修女中喔。
)” 大洋彼岸的来客 2006年,感觉到自己“更喜欢亚洲的生活”的柯祎蓝踏上了中国的土地。
他最初的工作是教授英语,空闲时则会利用时间学习中文,但当柯祎蓝往返于南京、常州和上海等地时,却发现自己学的汉语居然派不上用场———从那时开始,他就着迷于中国方言。
一年后,司圆直被公司派往北京工作,尽管普通话以北京方言为标准音,但司圆直还是从日常交往感受到了一种北京人才能说出的“北京味儿”。
对此饶有兴致的他,开了一个名为“北京的声儿”的博客,专门贴一些他录制的北京方言。
因为这个博客,两个同样热衷于中国方言的美国人结识了对方。
“如果两个人有相同的爱好,那么一定会有一个事物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柯祎蓝说。
2009年柯祎蓝萌生出一个创意:何不把缤纷多彩的中国方言收集起来,通过网站的形式免费展示给世人?柯祎蓝把这个创意分享给了司圆直,两人一拍即合。
这样一个庞大的项目,应该从何入手?“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在想应该怎样做,我们曾 “乡音苑”的两位创始人柯祎蓝(左)和司圆直。
想过让一个会讲方言的人读一段文字,但讨论之后又觉得这不合适,因为这种情况下说的方言不是最自然的,无法展示方言的原汁原味。
” 之后两人很快找到了一个既有意思,又不失自然的方式:用方言讲故事。
“让他们随心所欲地讲自己想说的故事,让志愿者采访他们的亲人,因为这时的语法、声调、发音就一定是最自然的,就是我们想要的方言。
” 接下来的几年,曾做过程序设计工作的柯祎蓝负责网站的编码和设计,司圆直则负责招募志愿者,通过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教授的身份,司圆直也将这个项目推荐给一些北大的教 吴益超摄 授和学生。
网站的建设费用则由他们自己承担。
2012年“乡音苑”推出了测试版,一年后正 式上线前,“乡音苑”已经拥有了45段录音和75个注册用户。
“从世界各个角落采撷中文故事,通过讲述者最自然的方言呈现,向世人展示汉语语言的丰富性。
”这句显示在“乡音苑”网站醒目位置的文字,就是这个方言收集网站的创立目的。
“乡音苑”的方言故事呈现形式,是通过“说者地图”来实现的,在这个地图上星罗棋布地散落着一些带不同颜色的符号,每一个符号都标注有方言故事及其讲述者的信息,而颜色则用来区 分方言的种类,比如紫色是粤语,深蓝色是闽南话,褐色则是晋语。
三个多月里,这个地图已不再是寥寥可数,但两人显然还不满足于此:“如果中国的每个县都能上传好几条录音,包括县内的每个村里不同的老人、年轻人,我们将拥有几万条录音!不过可惜我们还离这个目标很远。
” “最大的难题是未知” 2012年,“汉字叔叔”理查德·希尔斯(RichardSears)无偿研究汉字演化历史20余年的故事曾感动了很多中国人,但他在建“汉字源”网站时曾遭遇资金困难,“乡音苑”会否面临同样尴尬? 几个月前,“乡音苑”曾在美国众筹平台Indiegogo开展过一次募捐活动,司圆直和柯祎蓝用募捐来的钱购置了一台笔记本电脑以及一些录音设备,剩下的则用作网站的运营维护费用,“这笔钱现在已经快用完了”。
但面对《中国科学报》记者关于资金方面的提问,两个人的看法是:钱并不是最大的问题。
“其实每天都有新的问题,比如一开始一个方案我们觉得很OK,但过了两个星期我们才发现另一种做法更合适,所以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你不知道下个月会面临的问题是什么,所以最大的难题是未知。
” 目前正在台湾清华大学读语言学的柯祎蓝,说自己从未把钱看得那么重“,从清华毕业以后我会回到上海生活,到时候只要有房子住,有钱吃饭,交得起水电费,就挺好,我不需要那么多钱。
” 与他相比,司圆直则更关注“乡音苑”能否得到更多类型的录音,“我最希望得到的是中国老人的录音,因为与年轻人相比,他们的声音肯定是更原汁原味的。
” “乡音苑”属于所有人 近几个月来媒体对“乡音苑”的密集报道,却让司圆直发现,很多人并非真正关注“乡音苑”项 目,而是将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他们二人的“外国人”身份上。
“我期望媒体更着重关注我们的项目而非我们两位创立项目的人。
这个项目是共同属于那些慷慨工作的志愿者和我们。
我担心过度将注意点放在我们身上,尤其因为我们两个是外国人,可能导致目标的偏离。
” 让柯祎蓝感到无奈的则是一些网友的议论。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有人认为不能让两个美国人随便分析中国的方言,很危险。
”作为语言学家的他认为这是一种很狭隘的想法,“对语言来说,国家不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语言学家眼中,某一语言并不单独属于某一个国家,对汉语和英语来说都是。
” 还有媒体将“方言保护者”这样的标签帖到了柯祎蓝和司圆直身上,“但其实,‘乡音苑’只是一个很小的项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来分享方言的美感,但说到保护,我想我们并没有那么大的权力。
”司圆直说,“如果没有那些热心于此的中国教授和志愿者的帮助,我们做不了那么多事情。
” 同时,由于媒体的宣传报道也让“乡音苑”的录音迎来短时间内的爆发式增长,这让原本人手就紧张的“乡音苑”有些吃不消。
对“乡音苑”来说,一段成熟的方言故事,既包括述说者的故事和信息,也包括方言文字直录、普通话翻译、拼音和英文翻译,每一句话都需要精心编辑。
司圆直曾亲自花时间做这份工作,后来主要由志愿者完成,但面对庞大的音频数据,现在他和志愿者们也有些力不从心。
作为一个免费分享资料的网站,“乡音苑”目前主要采取招募志愿者的方式来运行维护数据资料,2012年语言学家谢瑛慧(KatieTang)的加入为两人减轻了不少工作量。
采访的最后,柯祎蓝询问了记者的籍贯,当听到记者来自于福建时,司圆直毫不犹豫地说:“你一回老家就帮我们录一点方言吧,我们很需要新的地方志愿者!” 廖玮:从“格物致知”到“格知致道” 姻徐芳芳 绝大多数人对我们所生活的星球、所接触的物质习以为常,偏偏有这样一群爱“刨根究底”的人,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尽自己所能去探究物质存在的根本、世界运行的规则、宇宙产生的源头。
他们所从事的正是理论物理研究。
从兴趣引导学习物理、钻研理论物理,到前往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从远赴意大利国际理论物理中心、加拿大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国家实验室工作,到回国助力祖国物理科学的发展,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廖玮在这条旁人看来高深莫测的物理探索之路上,已坚定前行多年。
除了在粒子物理学取得了较深的学术造诣,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学术思想亦具有创新性。
也许很多人都会说“格物致知”,但是大概很少有人能够回答:如何正确、有效地“格物致知”?为什么要“致知”?廖玮认为我们国家和社会对这两个问题缺乏清醒的认识,这阻碍了物理学这类以格物致知为己任的基础科学在我国的发展,防碍了我国科技创新力的持续提高。
基础科学与创新 基础科学的进展终将产生实际应用,但基础科学的价值并不仅限于此。
邓小平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竣工时曾说:中国一定要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因为这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能力。
科学技术最大的“应用”就在于可以改造人的思维、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具有科学精神的“醒过来的人”。
简言之,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思想力”。
基础科学的这一价值就在于它可以教人学会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如何思考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也就是可以教人学会“正确地格物致知”。
经过漫长的历史,人类终于超越了自然哲学,摆脱了“对自然的空想”,发展出了科学,学会了如何提出正确的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并获得关于自然世界的正确知识。
在此基础之上,人类发展出大量的应用技术,对人类社会和人的生活产生广泛、深刻和持续的影响。
基础科学的教育和研究最重要的“应用”就在于培养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基础知识扎实且具有良好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譬如,在欧美国家大量的物理专业学生毕业之后并不从事物理研究,他们转向生物、医药、化学、材料、信息、金融等众多领域,并且在这些领域作出卓越贡献。
物理专业的学习和经历对这些人的成长产生了极大的推动。
物理学这样的基础科学不太可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此类基础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事关中国的长期竞争力,事关我国是否能够不断地提高国民的素质、是否能够源源不断地培养出杰出的创新型科技人才。
廖玮认为,不仅我们国家和社会应该提倡基础科学这样的“格物致知”之学,个人也应该自觉地追寻自己的“致知”之路,在这条道路上锻炼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能力,格知以致道,在其中实现个人自我的觉醒。
他主张,科研人员应该关注大的问题,同时多研究和试着解决一些具体的小问题。
一方面可以在这一过程中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积累经验,培养自己对物理的直觉。
物理研究有许多成功的经验,需要言传身教才可能让年轻人快速掌握。
廖玮说,欧美的科学研究之所以领先我国,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他们那里有众多具有成功经验的好的学者,这些学者营造了很好的氛围,有利于年轻人快速成长。
年轻的科研人员应该大胆地与众多前辈和同龄人接触、合作,多吸取他人的有益经验。
如果没有这样的氛围,或者离开了师长之后,年轻人只能靠自己摸索积累经验。
这需要研究人员意识到这一方面的重要性,如果意识不到就不可能通过研究工作有效地积累经验、锻炼个人的能力。
教育与创新 廖玮认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十分依赖于我们对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否具有清醒的认识。
他认为大学教育不应该满足于让学生仅仅学到某些可以帮助找到工作的具体知识,而应该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大学教育应该在教授具体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拷问这些 知识的根据和起源,通过对知识的拷问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吸收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一部分,同时锻炼他们的能力。
这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具体的应用知识可能很快过时,但是通过大学教育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将是学生一生的财富。
同时学生要对自己在大学阶段学习的目的有清醒的认识,避免越学越糊涂,争取越学越明白,为自我的觉醒和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只有明确了大学教育的目的,我们才能培养出大量的创新型人才。
在廖玮看来,物理系本科生特别应该对在大学阶段的物理学习有一个明确认识。
这些学生应该认识到在物理系学习到的知识也许在毕业后不太可能用到,但是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学到物理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如何思考问题以及如何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科学精神、锻炼思维、提高自己的个人能力;其次,学习具体知识的时候应该多问问这些知识和理论的根据和起源。
对物理知识的产生以及根基的追问毫无疑问将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可以学到成功的前辈物理学家如何思考物理问题,在其中学到成功的经验。
最后,在学习知识和拷问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最终掌握、消化学习到的知识,让学到的知识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并最终让自己能够自由地运用学到的知识,让知识成为帮助自己飞翔的翅膀,而不是障目之叶。
对研究生的培养,廖玮认为需要设定更高的目标,因为博士研究生一般是将来的研究人员或者高校教师,他们需要肩负培养下一代人才的责任。
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基本要求原则上不应该是发表了几篇SCI论文,而应该是“是否能够独立从事科研工作”。
他说,发表论文仅仅是对于工作能力的证明,但是现今的研究生培养常常是本末倒置。
许多博士研究生发表了大量论文,以“优秀成绩”毕业,但是在毕业后仍然需要导师的持续指导才能开展研究工作。
如果让这些自己都糊涂的人去作为教师教育学生,我们的教育水平如何提高,我国的整体创新能力如何提高。
女科学家系列报道 安妮·德让-阿瑟马:科学需要女性 姻郭奉孝 2010年3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10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授予了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女教授安妮·德让-阿瑟马(AnneDejean-Ass佴mat),以褒奖她为揭示人类肿瘤分子与细胞构成作出的贡献。
自2003年起,安妮就领导巴斯德研究所的细胞核组织与肿瘤形成组织研究小组和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的肿瘤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小组的工作。
为战胜癌症,这位法国科学家从穿上白大褂那一刻起,就时刻准备着战胜癌症并弄懂机理。
在癌症发病初期,有一些健康细胞转化或成为癌细胞,而转变的原因至今仍是未知数,正是这一谜团促使安妮竭尽全力去破译。
为此,她不知疲倦地俯身于实验室的显微镜前,观察无比小的人类细胞,几乎所有的遗传信息都存在于细胞核中。
经过研究安妮发现,在白血病患者的癌细胞中,类维 安妮·德让阿瑟马 生素A酸感受器的结构存在差异,而这一发现意味着,类维生素A酸对一类白血病的研究可能产生重大进展。
继而,她又发现同一感受器在某些肝癌中也发生变异,并 由此证明了病毒感染与健康细胞向癌细胞转变存在直接联系。
为取得这些成果,安妮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但她强调:“科研职业就是一个失败多于成功的职业,要有坚强的毅力,不能有太强的自尊心。
要知道,我们平均约两年的实验结果才能获得一次成功。
” 对安妮来说,从事科研工作是自己从童年时代以来就萌生了的理想。
“我的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数学老师,从小他们就带我进入植物和动物的世界,让我学会独立思考。
” 在她看来,女性完全可以在科学领域取得出色成绩,但传统观念却使她们对这一行业望而却步。
她说:“人们无需强迫女性从事科研事业,而是应该给予她们信心和鼓励,让她们发现科学的乐趣,我想对所有的女性传递这样的信息,‘科学需要你们’。
” 杨荣骞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杨荣骞是一位医疗器械研究领域的筑梦者。
十年间,他紧跟前沿科技,秉持“医工结合”理念,筑就了一条洒满梦想的求知之路。
自2002年于暨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起,杨荣骞就选择了现代医疗仪器作为研究方向,凭着在电子信息、计算机应用与仪器仪表的理论和设计方面的坚实基础,扩展吸收了基础医学知识,紧密结合临床对医学仪器的需求,负责完成了企业规划的多项医疗器械新产品的研发。
他师从中国无创医学领域开拓者之一的陈亚珠院士从事肿瘤物理治疗领域的研究,获得上海交通大学博士学位,通过深入研究实时温度测量的理论和技术,提出了基于结构光的三维红外成像方法,在结构光系统标定、三维表面数据快速重建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
进入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任职后,杨荣骞组建和带领由青年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组成的科研小 杨 荣 骞 : 前 沿 姻徐芳芳 科 技 筑 梦 人 组,开展以手术导航、心功能评价和放射治疗等为特色 方向的理论与应用研究,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 省、市级科技项目多项。
其中,“基于GPU的心脏DSCT 系列图像精确分割技术及三维可视化研究”(中央高校 基金面上项目),采用基于模板的配准技术实现创新的 四维心脏图像的全自动分割,不仅大大减少了医生半自 动分割图像的时间,而且提高了分割精度。
通过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放 射科密切合作,还获得了冠脉灌注测评和动态心功能评价方法等相关研究 的新成果。
为克服人工开颅手术入路规划经验方法的不足,提高定位精确度,减 小手术损伤,保障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他们研究成功了一种不依赖昂 贵设备,且操作简便,易于掌握的辅助开颅肿瘤手术入路规划方法和软件。
基于术前检查获取的医学影像数据,确定肿瘤病灶的三维形态和空间位 置,对肿瘤、头皮表面和设定标志点进行三维可视化重建。
在这个虚拟半透 明可视化模型中可直观地看到肿瘤在头皮的投影,通过人机交互辅助医生 进行手术入路规划设计,以实际尺寸等比例打印方式输出规划结果。
该项 技术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合作研发,已得到临床试用60多例, 明显比人工经验方法提高了定位精确度,减小了开颅创口,缩短了入路规 划时间。
该成果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将结合生物力学机理研究有效抑制开 颅后脑漂移对肿瘤定位的影响,把电刺激获取的脑功能区位置映射到 MRI影像中为医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规划手术路径。
鉴于导航技术在现代医疗设备中的重要地位和面对关键技术难点提 出的挑战,他主持承担了“高精度近红外光学导航技术”(中央高校基金重 点项目)和“手术导航中高精度大视场光学定位技术研究”(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提出创新的能够自动跟踪手术器械的大视场高精度近红外光 学定位技术,每个摄像机的内外部参数都通过光学测量精确标定,实现了 多件手术工具高精度定位和实时跟踪。
基于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新 设计了一种近红外光学定位单元,他还实现了多摄像机的动态图像信号同 步采集,很好地消除了由于图像采集不同步而产生的抖动现象。
目前,他们 正朝着术前计划、术中导航和术后评估一体化的目标努力。
秉持医工结合 的理念,他们力推关于光学导航技术在射频消融治疗肝癌中的应用,通过 研制一种快速准确、操作简单的肝癌消融手术导航系统,这对推广肝癌射 频消融治疗技术和发展导航技术都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哪里找 #小米 #文件 #镜像文件 #夹在 #文件 #华为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