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纵深CORPORATE·INSIGHT,B2公司纵深

要多 5
CORPORATE·INSIGHT 2020年3月9日星期
起底优刻得核心募投项目: 8亿元数据中心IPO时标价48亿元“同股不同权”下中小股东如何维权? 本报记者谢岚见习记者郑馨悦 “云计算第一股”、科创板上市公司优刻得近日股价接连逆势下跌。
3月6日,针对《证券日报》日前接连推出的质疑公司业绩变脸和成长性“神话”的报道,优刻得发布《关于媒体报道情况说明及风险提示公告》。
从公告来看,优刻得表示“丑话已经说在前头了”,但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除了“丑话”之外,还有什么呢?《证券日报》记者日前进一步起底其IPO核心募投项目,发现不仅其市场前景要打上一个问号,项目本身亦迷雾重重。
募集巨资建数据中心是支撑还是烧钱黑洞? 同一批注册上市的公司中,优刻得是最后注册生效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募集资金数额过大。
2019年12月9日,优刻得收到证监会出具的《发行注册环节补充反馈意见落实函》,问题仅有一个,即要求公司结合现有业务规模、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一步说明募集资金(47.48亿元)和投资对发行人影响。
随后,优刻得对IPO方案进行了调整,募资额大幅缩减至19.89亿元。
关于为何IPO最终募集资金缩水,优刻得创始人、董事长季昕华曾对媒体表示,更少的募资对我们的未来更有利。
一位不愿具名的互联网行业分析师则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上市是优刻得的救命稻草,但是这棵稻草究竟有没有用,现在已经很难说了。
“这次回调是表达了对监管层的尊重,但背后真正的原因还是竞争过于激烈,公司压力过大(想要尽快上市)。
” 从募资投向来看,位于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优刻得数据中心项目是优刻得募资项目中最重要的项目,逾五成的募资额——原计划募资(47.48亿元)中的26.01亿元,以及调整后募资(19.89亿元)中的10.1亿元——都拟投入该项目。
上马这一数据中心项目,对于优刻得来说,恐是进退皆难境地下的战略选择。
云计算行业巨头虎视眈眈,不自建数据中心,就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在与巨头的竞争中更加没有招架还手之力(详见《证券日报》此前报道)。
一位私募公司人士亦对记者表示,内蒙古项目对优刻得极为重要,该区域允许建设数据中心,且位置合适,成为各大巨头争夺之地,而该项目也是优刻得能跟上大佬们的脚步,在公有云业务领域建立自身优势的重要战略。
优刻得称,未来随着公司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数据中心机柜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该项目将为公司云计算业务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据了解,云计算厂商自建数据中心安置服务器,相关的产品主要包括公有云产品中的云主机、云硬盘、云数据库、物理云主机等。
除了前期的投建资金投入大,数 据中心的后续运营也需要源源不断投入资金。
“24小时不断的供电和制冷费用、人力成本、安全防护产品、带宽费用等这些都很烧钱,可以说是无底洞。
”一位云计算生态从业人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这也是为何自建数据中心通常是巨头的游戏,而中小企业一般选择租赁运营商的数据中心机房。
但根据优刻得招股说明书,近年来其服务器经营效率却呈现下滑趋势。
2016年至2018年,公司的云主机经营效率分别为94.26%、109.77%和92.99%;物理云主机的经营效率分别为81.80%、97.68%和78.47%。
2018年下半年开始,为积极争取大客户的引入,公司对服务器进行了战略性提前采购。
结果,2019年上半年由于下游消费互联网行业增速放缓导致产品销售增速放缓,导致优刻得的服务器资源短期出现了利用率不足,云主机和物理云主机的经营效率分别下降至76.76%和66.6%。
而下游市场需求的增速放缓已是长期趋势。
随着互联网人口红利逐渐消退,行业竞争加剧,部分互联网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
同时相关监管机构也相继推出政策,对互联网金融、网络游戏等行业加强监管。
加上巨头的不断挤压,对于优刻得来说,这意味着如果没有足够的业务需求支撑,这个数据中心也可能成为烧钱的黑洞。
对此公司亦表示,由于投入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未来整体市场环境尚存在不确定性,可能面临项目实际业绩不达预期,导致发行人利润下滑的风险。
从8亿元到48亿元不同价格背后的真相 而据《证券日报》调查发现,优刻得这一数据中心项目本身,无论是投资金额、规模还是项目启动与运营时间,都相当令人迷惑。
根据招股说明书,优刻得位于内 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数据中心项目,主要建设内容是自主开发、运营和运维数据中心,提供公有云产品和机柜托管服务。
项目规划用地面积约13.4万平方米(约合201亩),建筑面积10.72万平方米,规划建设5栋数据中心,可以容纳6000个机柜,总投资金额为48亿元,计划分五期建成。
在第一版募资47.48亿元的招股说明书里,公司的计划是,该项目第一年至第五年投资金额合计26.01亿元,拟使用IPO募集资金投入,第六年至第七年投资金额合计21.98亿元,拟由公司自筹投入。
该项目投资主要支出包括土地费用约2881.12万元,土建费用约3.16亿元,机电工程投入约10.38亿元,以及预计投入约24.24亿元购买服务器34049台及交换机725台。
同时,优刻得表示,公司计划从募集资金到位当年开始该项目的实施。
然而,《证券日报》记者日前查阅到,2018年3月26日,乌兰察布集宁区政府官网发布的消息称,2018年3月24日,优刻得投资18亿元的大数据中心项目落地察哈尔开发区,双方于当天签署了云计算产业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该数据中心承载服务器约20万台,项目将于近日启动,预计2020年年初建成投入运营。
到了当年7月17日,上述官网又发布了7月16日优刻得数据中心项目在集宁区开工建设的消息,还配有开工仪式的图片。
但该消息又称,该项目优刻得投资20亿元,规划6栋机房建筑,总机架数月1.8万架,可承载40万台服务器. 接着,当年10月15日,乌兰察布政府官网在披露优刻得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情况时又称,该大数据中心项目总投资8亿元,占地290亩,建设1.5万个机柜,承载30万台服务器。
在上述地方政府的相关告示中,几个可比的关键数据里,投资金额的表述从18亿元、20亿元又变成8亿元;承载服务器规模表述则分别为20 万台、40万台和30万台。
而若再对比最后落实到招股说 明书上的该核心项目的相关数据,更令人不解的情况出现了。
不过半年,同一个项目的总投资金额一路从8亿元膨胀到了48亿元,暴涨了5倍,但另一方面项目规模却缩了水:项目占地从290亩变成了大约201亩,机柜数从1.5万个变成了6000个,而承载的服务器则从30万台,变成了34049台。
尤其是总投资金额,无论是8亿元、18亿元还是20亿元,都和最后的48亿元相差甚远。
这不禁让人忍不住发问:优刻得的这一核心募资项目的关键数据中,哪些才是靠谱的? 对此,前述云计算生态从业人士也告诉记者:“(总投资8亿元)这组数据更符合常理,经得起推敲。
” 事实上,优刻得于2019年4月份上市申请时,当其报出47.48亿元的募资额,当时就有市场人士批评这家总资产不过21.33亿元,净资产更是只有17.31亿元的企业募资额不合理。
随后,在注册期间,优刻得对募投项目进行了调整,改为前述位于乌兰察布市集宁区的优刻得数据中心项目(一期和二期)计划总投资14.94亿元,其中拟使用IPO募集资金投入约10.1亿元。
优刻得称,上述数据中心项目(一期和二期)剩余部分所需资金将通过自筹方式获取。
未来,公司将通过再融资、银行授信贷款、经营活动现金留存以及债务融资工具等多种方式保障自筹资金的来源,满足开展项目的资金需求。
这也不免让人好奇,在该项目二期建成后,剩余三期是否还会按照48亿元的总投资规模来推进?如果是,剩余的30多亿元的资金缺口又该如何补? 律师建议交易所问询调查 “乌兰察布市政府和上市公司有义务对这个矛盾的东西做出说明。
” 关于前述优刻得谜一样的核心募投项目的问题,上海汉联律师事务所宋一欣律师近日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接下来还应该继续追踪,看募集资金用途是不是正常,有没有挪用。
”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委员会特聘委员、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主任杨兆全则告诉记者:“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如果信息披露有重大差错,属于违规范围。
交易所应该向公司进行询问,了解真实情况和动机,进一步了解公司董监高以及中介机构有没有责任。
”他同时表示:“投资者也可以向监管部门举报。
” 值得一提的是,在已上市的科创板个股中,优刻得除了因“云计算第一股”旗号备受关注,这家公司的另一大“吸睛”之处为,其是A股首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设置了特别表决权,也就是“同股不同权”的公司。
根据特别表决权设置安排,优刻得共同实际控制人季昕华、莫显峰及华琨持有的A类股份每股拥有的表决权数量为其他股东所持有的B类股份每股拥有的表决权的5倍。
也就是说,上市前优刻得共同实际控制人季昕华、莫显峰和华琨直接持有26.8347%的股份,通过设置特别表决权持有发行人64.7126%的表决权。
上市发行5850万股完成后,季昕华、莫显峰和华琨合计持有23.1197%的股份及60.0578%的表决权。
此外,三人已签署《一致行动协议》,股票上市交易后三年内均不得退出与解除,三年期限届满后,除非各方书面协商一致解除,《一致行动协议》自动顺延。
优刻得在招股说明书中提示,在这一特别表决权机制下,季昕华、莫显峰及华琨对公司的经营管理以及对需要股东大会决议的事项具有绝对控制权。
在特殊情况下,季昕华、莫显峰及华琨的利益可能与公司其他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不一致,存在损害其他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可能。
对此,香颂资本董事沈萌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既然公司设置了同股不同权制度,只要信息是完整披露的,投资者买入股票,那就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认为不靠谱,可以选择不买”,但不能既想赚投机的钱,又想有人兜底。
针对“同股不同权”的问题,宋一欣表示:“可以经理层话语权大一点,但这有一个平衡和限度的问题,超过限度就会侵犯投资者的利益。
”他认为,从投资者保护的角度来说,中小投资者、专业投资者和经理层三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因此建议监管部门针对同股不同权出台更详细的规章制度。
“股东大会需要表决通过的事项,大股东基本上说了算。
这是同股不同权的安排带来的表决权差异。
”杨兆全亦表示,“但科创板上市规则也规定了大股东不能滥用特殊表决权,不能利用特殊表决权损害投资者利益。
公司监事会以及交易所,要对此进行严格的监督。
” “对严重违法的上市公司,交易所可以根据退市规定,直接要求退市。
”杨兆全补充道。
财报之后京东技术服务再发力统一番号“智联云” 本报记者贺骏 财报发布仅3天后,京东又有了大动作。
3月5日,京东宣布正式推出“京东智联云”品牌,并同步发布新品牌的LOGO。
据介绍,“京东智联云”品牌是由原京东云、京东人工智能、京东物联三个品牌“合体”而成,融合三类技术,为客户提供丰富的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服务和一站式解决方案。
2019年12月份,京东集团将原京东云、人工智能、物联网整合成为京东云与AI事业部。
在京东的对外宣传中,“新事业部的成立,将极大提升京东集团在技术服务板块的竞争力,与零售、物流、数字科技组成京东四大核心业务版图。
” 尽管该事业部是新组建的,但业务早已有之。
业务的合并、部门的整合、品牌的融合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叠加关系,更承载了京东技术 “ABCDE”战略的有机体——即“以人工智能(AI)为大脑、大数据(BigData)为氧气、云(Cloud)为躯干、物联网(Device)为感知神经,以不断探索(Exploration)为好奇心”。
事业部总裁由京东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IEEEFellow周伯文博士担任,直接向刘强东汇报。
在周伯文的带动下,京东吸引了大量技术牛人,同时,京东集团研发体系的员工数也突破1.8万人,2019年专利申请量3651件。
与新品牌同步推出的新LOGO由三种颜色构成,分别代表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与大数据等多种前沿技术。
“京东智联云的品牌形象传承着京东‘红’,代表可信赖;搭配世界通用的科技‘蓝’,代表在京东价值观下对技术与创新的坚持;交互融合组成的无限符号‘∞’,代表互联互通的智联世界,也寓意更多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沿科技”,周伯文表示,“未来十年将是智能经济的时代,作 为京东对外技术与服务输出的核心通道,我们将打造可信赖的智能技术,携手合作伙伴,始于信赖,胜于格局”。
京东高举技术大旗的时间要追溯到3年前,2017年2月份,刘强东在集团开年大会上表示:“未来12年我们只有三样东西:技术!技术!技术!” 3年过后,京东刚刚发布的财报显示,2019年京东集团净收入5769亿元,同比增长24.9%;其中净服务收入662亿元,同比增长44.1%,在总收入中占比超过10%。
662亿元的净服务收入主要包括平台及广告收入、物流和其他服务收入,其中物流及其他服务收入235亿元,在净服务收入中的占比从2017年的16.8%、2018年的27.0%增长至2019年的35.5%。
京东相关负责人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其他服务收入中,就包含云与AI事业部的技术服务收入。
尽管技术服务收入目前还未单 列,但已显露出巨大的增长潜力。
在AI领域,2019年京东AI研究院入选新一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将承建国家新一代智能供应链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在云计算领域,智联云累计建基地及落地城市云超过40个,合作伙伴超过2500家,注册用户超过69万,推出300多款产品与服务。
在物联网领域,京东智能家居互联互通平台连接高质量设备突破1.5亿台,连接设备品类超230种,品牌超1000家。
此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京东智联云推出了应急资源信息发布与匹配平台、智能疫情助理、云视频会议服务、线上课堂与编程课程、云桌面办公系统、远程家庭医生服务、城市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等多个技术产品,助力政府、企业、公益组织等解决燃眉之急。
对此,有分析人士指出,京东技术体系全面推动的中台化、组件化等举措,不仅有效提升了内部的研发效 率,更为对外技术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令其技术服务收入持续高速增长,服务的行业范围不断扩展。
财报显示,2019年京东体系所属上市及非上市企业合计研发投入达179亿元,同比增长47.8%,成为对技术投入最多的企业之
一。
研发投入的回报之一是运营效率的提升,2019年京东集团履约费用率进一步降至6.4%,比2018年下降0.5个百分点。
在业界看来,诞生于抗“疫”时期的“京东智联云”番号,在更广阔的视野里,恰恰也处在京东自身技术体系进化,以及互联网产业与社会经济的多重转型升级中。
从抗“疫”期间大量涌现的技术应用中不难看出,产业智能化项目的需求必然是多种技术服务的融合,以及一站式解决方案。
在此背景下,作为一家以供应链为基础公司,京东的技术战略融合、迭代既是必然,也是其未来10年-20年的重要看点。
新基建新动力 复工温度哪最高?三一挖掘机指数揭秘 本报见习记者肖伟 当前,举国严控疫情的效果逐渐显现,全国各地复工复产加速推进。
那么,国内各地分区分级复工复产进行的效果如何?春江水暖鸭先知,我们可以从三一挖掘机指数中触摸到真实的温度。
三一重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生成反映各地设备开工情况的三一挖掘机指数。
遍布全国的三一重工各类设备通过5G等高速通信技术,不断向总部发来实时数据,揭示出哪些地区是当前复工热潮中最红最热的靓仔。
疫情构成短期冲击 受疫情影响,今年的春节假期延长一周,三一挖掘机数据显示,1月30日至2月15日期间,全国工程机械设备开工率一直在6%上下浮动。
新冠肺炎疫情重灾区,2月以来,湖北省工程机械设备平均开工率未超过5%。
而作为工程机械重点城市,同时也是本次疫情中心的武汉市,2月27日设备开工率仅为1.6%,开工设备数量同比下降96.9%。
值得一提的是,自1月23号封城至2月19号,武汉市工程设备开工峰值集中在“火神山”及“雷神山”医院建设期间。
两大医院的建设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三一重工各类设备大显身手的战场。
中西部加速复工 2月15日,全国各地相继吹响正式复工的冲锋号。
三一挖掘机指数显示,除湖北省外,全国工程机械开工率较2月上旬已有较大攀升。
在严格遵守全国疫情防控政策的情况下,各省复工政策效果明显。
数据显示,截至2月27日,全国工程机械设备开工率的前三名分别是四川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上海市、西藏自治区、湖北省三地则位居末尾。
长江以南及西南部地区设备开工率明显高于北方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中西部地区在复工热潮中冲锋在前,以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为代表的西南部地区,由于当地对基建复工的大力推进,工程设备开工率亦有较快提升。
特别是四川省,2月27日的开工率已达41.5%,位居全国首位。
山东省在这次疫情中表现突出,除传统医药及医疗耗材企业在春节期间强力驰援武汉外,山东省早已开启了“基建狂魔”模式。
数据显示,山东全省开工率在2月10日起均值约在12%,是沿海复工最快的省份,2月27日开工率达31.6%。
重点省会强劲反弹 三一挖掘机指数显示,今年2月份,全国工程机械开工率走出了一条明显的“深V”曲线。
当前,除湖北省外,重点省会的开工率较2月上旬已有强劲反弹,经济活力大增。
素有“工程机械之都”称号的长沙在此次机械制造业复工行动中发挥了带头作用。
2月11日,随着三一重工等重点工程机械生产厂家相继复工,全市设备开工率已有了较大增长,增速较快。
2月27日,长沙市设备开工率已达到22.3%,期间设备开工数量已出现同步增长,其中25日同比增长达16.5%,显示出迅猛增长的势头。
作为珠三角经济圈核心城市之一的广州市,受此次疫情影响较大,2月1日至20日,工程设备开工率平均值仅3.9%。
随着复工政策不断推动,2月下旬增长迅速,2月27日开工率已增至22.8%,以日均2个点的增速上升,复工热度明显。
另一座核心城市深圳市,相比广州市受疫情影响更深。
此外,恰逢春节假期,流动人口未及时返程,导致深圳市的工程机械开工率增长缓慢。
2月20日之前,基本持续处于3%上下的低位。
2月24日以来,随着疫情逐渐控制,数据呈明显增长趋势,平均日均增长2个点。
早在国家大力倡导新基建之前,三一重工已经认识到5G通信技术、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的重要性,在公司内大兴新基建之风。
三一重工先后建立智能车间,建设“灯塔工厂”,打造物联网平台,推出多种搭载5G技术的三一神器。
借助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将一台台机械设备与一个庞大的网络连接,设备每挥动一铲行动一步,都会形成数据痕迹,可精准描绘基础建设开工率等情况。
诞生于三一重工创新工作的三一挖掘机指数具有强健的硬件、海量的数据和清晰的逻辑,获得经济学家贾康的鼎力推荐,并成为报送国务院作为决策参考的重要数据之
一。
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产业经济研究专家王连芬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在三一重工发布的三一挖掘机指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现象。
以5G技术为代表新基建和以混凝土为代表的传统基建之间并非是新旧替代、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共生发展的关系。
传统基建已有的经验和成果成为全社会开展新基建的前提和保障,新基建所带来的新变量又可促进传统基建更高质量发展,最终促进全社会全要素的经济效率提升。
” 本版主编袁元责编刘斯会制作王敬涛E-mail:zmzx@电话010-83251785

标签: #多少钱 #多少钱 #多少钱 #多少钱 #一台 #多少钱 #多少钱 #石家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