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中国故事”何处书写,什么叫大数据时代

什么叫 5
2017年1月23日星期
主编:储召生编辑:李薇薇设计:聂磊电话:010-82296642QQ群:119117876 高教周刊03 高端访谈 大数据时代“中国故事”何处书写 ——就数据中国“百校工程”访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陈锋 本报记者李薇薇 大数据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深刻改变了世界,也让各国站在科技革命的同一起跑线上。
中国曾屡次与世界科技革命失之交臂,今天如何把握历史机遇? 世界科技产业的发展史证明, 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是推动科技进步和科技产业发展的关键性机制,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制度基础。
为服务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和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教育 部规建中心)与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科曙光)联合,于2016年5月启动实施了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探索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加快推进大数据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崛起。
数据中国“百校工程”点燃大数据梦 记者:启动数据中国“百校工程”是基于怎样的考虑,教育部规建中心和中科曙光团队都做了哪些系统的调研和设计? 陈锋:数据中国“百校工程”是教育部规划中心紧密对接国家大数据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动大数据产业崛起并引领高等学校改革的一项举措。
为实施好这项工程,在启动前,我们组织有关团队在20余所高校开展深入而系统的调研,围绕三方面问题进行顶层设计: 一是以校地企产合作为基 础,面向应用推动大数据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在地方政府和行业部门支持下,通过校企合作在试点学院建设大数据学院和应用创新中心。
二是以大数据学院和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为载体,形成集人才培养、资源开发、科研创新、行业应用及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大数据创新基地。
三是充分发挥大数据网络化特性,实现大数据创新基地多层网络联结,建设大数据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生态。
第一层是以中科 曙光和高校合作的大数据创新基地为核心,与当地智慧城市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和中小型科创企业紧密联结成网;第二层是以省会和中心城市的核心节点为核心,形成大数据区域网络,或以行业骨干高校为核心形成行业大数据网络;第三层是以总部基地,包括中科曙光、研究型大学、大数据研究院和教师培训中心等为核心,实现人才培养、课程开发、计算和存储、技术创新及创新创业的开放共享,形成平台化、生态化发展体系。
探索“大数据+”行业复合型人才培养 记者:大数据必须融入行业、产业才有价值。
目前“百校工程”项目院校正在深入推进大数据+行业、产业和专业的深度融合,“百校工程”将如何围绕行业应用培养复合型数据人才? 陈锋:“百校工程”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培养应用型大数据工程师,不仅要在大数据技术上有应用能力,还需要在具体行业有数据应用研究、开发和实施能力,即“大数据+”复合型人才。
大数据人才培养标准制定必须遵从“产学结合、知行合一”理念,强调以行业需求指导专业标准的设计,我们认为培养标准应包含三方面:一是专业核心技术与能力,即对大数据技术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二是深 度理解行业应用的实践能力,即参与行业项目工作的开发应用与成果验证;三是跨行业迁徙和学习能力,即能理解并适应不同行业间大数据应用的同质性和差异性。
同时,我们根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积极采用OBE模式(OUTCOMES-BASEDEDUCATIONAPPROACHES)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即以工程师的12个品质为培养目标,以预期培养结果来反向设计培养方案。
我们也以应用型课程研究院为基地,对近年来国内技术教育的前沿探索进行研究和总结。
近期我们将联合有关高校成立大数据课程开发委员会,这些成果都将应用到大数据工程师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模式流程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中。
高校与企业共建技术创新体系 记者:项目发布后,截至目前,共有158所院校提出申报意向,已确立41所项目试点院校和20所项目培育院校。
数据中国“百校工程”项目建设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推动高校改革创新? 陈锋:数据中国“百校工程”的顶层设计,试图充分体现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指导思想,与推动高等教育的结构性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紧密结合,推进大数据产业、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打造大数据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书写大数据时代的“中国故事”。
一是探索高校高级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按照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要求,形成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将中心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流程及模式改革的探索融入其中。
二是推动高校相关学科专业的适应性改造。
大数据同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都有密切关系。
因此,大数据创新基地建设不仅是服务于大数据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高校各学科专业的调整、更新和再造,特别是加快培养大数据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可以将大数据创新基地建设取得的人才培养改革探索成果向其他学科专业转化辐射。
三是推动高校融入技术创新体系。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特点,但在这一技术创新体系中,高校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创新是高校的本质特点。
通过与全球领先技术优势企业深度合作,使高校和企业在科学技术积累创新的大体系中各有分工、各展所长、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形成符合科 技进步规律的先进产业技术转移应用机制和富有活力的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四是推动高校按照大舰战略思路实现弯道超车。
教育部规划中心从去年以来,一直倡导高校要聚焦国家和区域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集中资源和力量取得突破,建设学科专业集群超级平台,即大舰战略。
高校要局部突破、后来居上,真正实现有特色、高水平,关键是要抓住新技术、新产业和新业态的发展机遇。
五是有力推动高校“双创”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高校的专业建设水平、技术创新能力是高校“双创”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基础。
该项目设计,在学校层面着眼建设大数据创新基地,从整个项目层面着眼建设大数据创新生态,将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提供有力支撑。
全开放平台激活行业应用协同创新 记者:数据的价值在于应用,数据的汇聚在于交流共享。
“百校工程”将如何围绕行业领域开展行业应用协同创新? 陈锋:近日,太原理工大学联合太原钢铁集团、山西焦煤集团和山西省大数据研究院发布工业大数据协同创新方案,建立工业大数据协同创新体。
西南大学基于“百校工程”项目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面向农业产业生态链开展大数据应用服务。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以“百校工程”项目和河北省航天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为依托发布遥感大数据协同创新方案。
承德市政府全面支持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建设“承德市大数据应用创新中心”,将为承德智慧旅游、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等 全方位大数据服务。
这只是项目实施短短半年来其中一部分例子。
这些案例显示了大数据网络创新的本质特性和创新潜力。
“百校工程”的目标本来就是多重叠加的创新生态系统,因此要求试点高校坚持开放共享原则,坚定不移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推动高校与地方政府、行业及产业园区紧密联动,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开放共享、协同创新。
不久前,我们和中科曙光共同发布了“金融万象,数据归一”金融大数据项目及“数据中国,教育未来”教育大数据项目,重点聚焦教育领域和金融领域的大数据研究。
同时,还将与清华大学联合启动大数据研究院,并尽快启用大数据师资培训中心。
大学有画 义写春联贺新春 春节即将到来,许昌学院举办“义写春联贺新春”活动,多位当地书法艺术家在该校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前,为市民义写春联、送福贺春。
钟伟平供图 学者观点 打牢专业基础提升师范生创新能力 程奎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社会分工和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造就需要系统化、专业化的教育,在这一教育过程中,基础教育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要提升基础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培养创新型师范人才,这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和主要路径。
新形势下,创新型师范人才培养如何打牢专业基础、拓展知识面及提升创新能力?可以从“推进理论课程体系改革“”组建校内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机构“”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搭建‘真枪实弹’的实践基地”四个方面进行探索。
首先,推进理论课程体系改革。
高师院校应成立包含校内外有关专业的知名专家学者、一线中小学教学名师在内的理论课程 体系建设委员会。
该委员会专门负责构建培育师范生的教材遴选、课时设置及教学安排等工作,列出拓展知识面、培育专业素养和提升教师教育技能的书目清单,详细制定这些教材所需的教授课时和教授时机。
需要注意的是,委员会中的知名专家学者不仅要有理科教师,还得有文科教师,同时他们还需要经常深入中小学校了解最新基础教育的改革动态与相关教学要求;委员会中的一线中小学教学名师在参与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不能只是过过场、举举手,还需要通过相关机制的建立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决策权;委员会要根据教学实际和社会发展,定期对人员构成、书目清单、课时设置及教学安排进行认真研讨分析,妥善给予完善、修正。
其次,组建校内教师教育技 能培训机构。
高师院校组建校内教师教育技能培训机构,旨在有效整合校内教师教育资源,统一协调,合理配置,在校内为师范生提供相关资源和平台,为他们提升自身教师教育技能服务。
在人员配备上,这一机构的负责人最好为学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其他成员为熟悉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方面的工作人员。
培训机构的主要职能是打造教师教育信息共享系统,具体而言,就是依托新媒体技术,收集、汇总全国教学名师的公开授课录像、授课技巧交流录像、电子教材及教学案例等资源,上传至教师教育信息共享系统,通过协议购买、协同共建等方式获取其他院校教师教育资源的使用权,并及时向师范生免费开放,配套微格教室、多媒体教室等场所设备,便于师范生开展模拟练习,取长补短、汲取养 分。
此外,培训机构的另一大职能是定期组织师范生教师教育技能考评大赛,精心遴选具有理论功底又有实践经验的评审专家,向获奖师范生颁发证书并给予具有一定规模和效应的校内外报道,发挥他们榜样示范性作用、辐射性作用。
再其次,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度。
高师院校不仅要在校内为师范生配备指导教师,还要与中小学校加强沟通合作,聘请一些教学实践水平较高的中小学教师担任师范生的指导教师,弥补高校教师实践教学水平的不足与短板,促成师范生在校期间能一方面接受校内导师在专业课程方面的教导,又能接受到校外导师在课堂教学设计、备课、磨课,组织、设计班级活动和课堂教学反思、改进等方面的指导。
需要注意的是,担任师范生导师的中小学教师要经常 (最好1周一次)邀请师范生前去观摩听课,参与备课、磨课,积极与师范生沟通交流,引导师范生亲身参与课堂教学实践、观摩教师教育技能,推动师范生专业课程知识与教学实践有效融合。
最后,搭建“真枪实弹”的实践基地。
高师院校要与国内中小学校、地方政府通力合作,相互配合、有效对接,成立统一负责协调机构,切实打造制度化、常态化的师范生志愿支教、顶岗实习的实践基地。
同时,师范生不仅要在较发达城市的中小学进行实习,还要到欠发达的农村中小学进行实习,深入掌握教授不同区域学生群体的特点、难点,及时反馈给所在师范院校,便于母校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上作出相应调整。
(作者系东北师范大学助理研究员) 教改现场 动物生理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访问量近2万人次,相关教学网站点击量已累计超过30万次—— 谁说教授不能网红 通讯员刘涛 的内心几乎是崩溃的”“吓死宝宝 了”等网络用语。
每晚,他还会浏 览各大网页和重点新闻,做了500 多页的备课笔记。
“如果说课堂讲授给学生打开了 一扇窗,那么课下在线课程则给了 学生一个‘接口’。
”李大鹏说,将 翻转课堂运用到教学中,借助爱课 程网上的动物生理学慕课和资源共 享课在线课程,将传统教学方式转 变成“线上+线下”和“真人授课+ 虚拟学习”相结合的混合式授课方 式,改以“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为 最近,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
以“学”为本的教学价值取向,驱 41岁的李大鹏教授火了。
动学生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 如果你到过他的课堂、看过他“主人”。
的教学视频,可能会以为是在看
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懂的问 台综艺节目:哼一段小曲、秀一手题,李大鹏还开辟线上互动课堂, 魔术…… 采取最流行的“网红主播”形式, 2016年4月,他的动物生理学通过网络社交群及小视频等及时为 课程被录制成“慕课”在中国大学学生答疑解惑。
如果有学生对其他 慕课网上播放。
也正是从那时起,人提出的问题进行抢答,答得好还 他颠覆了传统的严肃教授形象,朝会有“小礼物”,动物生理学教学团 着“网络主播”方向修炼。
他说,队就曾自费购买甜品、水果奖励给 自己并非爱表演,这些“疯狂的噱学生。
头”只是为了让学生喜爱听、听得 李大鹏的团队已形成“在线课 懂、学得好。
程+翻转课堂+开放互动”的理论课 教学模式,创建了动物生理学实验的 歌曲魔术舞台剧 EMDVD教学模式,即将课堂讲解 教学不板脸破挂科“魔咒”(Explain)、多媒体视频(Multime- dia)、现场演示(Demonstrate)、虚 “生理(动物生理学)生化(生拟实验室(Virtuallaboratory)和 物化学),必有一挂。
”这是华中农数字课程(Digitalcourse)有机结 大学生中流传的一句“魔咒”。
如何合形成新型实验课教学模式。
” 让枯燥无味的动物生理学课程变得 目前,动物生理学慕课学员已 鲜活易于接受,是李大鹏和动物生达1万余人,是该校最火的网课之 理学教学团队从2009年就开始琢磨
一。
这么多人的课堂怎么管理?水 的问题。
产学院教学副院长黄丹说,学生可 “在网络时代,我们不再是板着以不用来教室上课,只要考试通 脸孔的教学匠,而是想着怎么贴近过,依旧能拿高分。
受众。
”于是,李大鹏和团队成员打 散课程原有枯燥的课本内容,玩出 教研实践相融合 新花样。
精益求精的高品质教与学 为介绍“神经递质”的概念, 李大鹏曾在课上给学生唱《忘情 师资队伍建设是教研室优质教 水》。
“人体中有一种叫血清胺的递学的前提。
质,足量的血清胺能有效缓解失恋 “‘以训促教、以研促教、以 症状,功能和忘情水差不多。
”配合规促教、以赛促教’是我们打造精 一首《忘情水》,李大鹏使这些知识益求精高品质教学团队的法宝。
”该 深入学生心。
在一次讲“血液循校水产学院党委书记张韶东说。
环”时,他表演起让脉搏暂停的魔 新入职教师全程观摩经验丰富 术,他解释,有血压才会产生脉的教师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到年 搏,摁住左侧腋窝下面的主动脉血轻教师的课堂上听课,及时给予指 管,让血液暂时不向下流动,血压导,“另外,教研室还开展扎实有效 会瞬时消失,脉搏也会消失。
的教研活动,不断完善集体备课、 该校水族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预实验、课后小结和学期‘回头 学生田鹏印象最深的是:“李大鹏老望’等教研制度。
”张韶东说。
师在课上组织的‘跨膜信号转导’今年,教研室成功举办了“首 舞台剧,我扮演了‘第二信使’角届动物生理学实验技能大赛”,团队 色,以前晦涩难懂的知识变得简单秉承“严谨求是,精益求精,手脑 有趣,真是一辈子都不会忘。
” 并用,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理 “有段时间他跟入魔了一样。
”念,提出实践教学改革探索方案。
李大鹏妻子梁玲说,有一次李大鹏 大赛设置8个奖项,吸引了
8 买了一瓶香水,她以为是送给她个代表队24名学生参加。
一等奖获 的,一问才知道他是要在课堂上用得者水族1403班学生田鹏说:“实 香水味解释嗅觉产生的机制,“我被验就是熟能生巧的过程。
抓住实践 气得哭笑不得。
” 课堂机会,用心多做几次,总能做 得漂亮。
” 图文视频影片 一学期过去,“爱课程网”的动 “网络主播”在线答疑解惑物生理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访问量 近2万人次,“中国大学慕课”上的 1月5日,动物生理学慕课录制动物生理学慕课选课人数已超过
1 完成,李大鹏“网络主播生涯”要万人,并于2016年11月在“爱课 暂告一段落。
为期9个月时间,他程网”首页推介。
动物生理学课程 共录制了83节课,总时长768分在相关教学网站点击量已累计超过 钟,涵盖图、文及视频等内容,如30万次,李大鹏成了“真网红”。
“鳄鱼进食后为什么会掉眼泪”“心“利用在线课程平台,采用翻转 脏离体后为什么会跳得更快”“女汉课堂和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 子和伪娘是怎么产生的”等。
从传统知识传授者变成学习的促进 为活跃慕课氛围,李大鹏收集者和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接纳者 了装满5个500G硬盘的动物和医学变成学习的探求者和思考者。
”该校 类科普影片,还使用一些诸如“我副校长李崇光说。
校园动态 首都师范大学 艺术硕士十周年画展开幕 本报讯(记者储召生)日前,为纪念我国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走过第一个十年,“美育之路——首都师范大学艺术硕士十周年”书画展在首都博物馆顺利开幕。
据悉,首师大作为全国首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在美术、音乐、舞蹈及艺术设计四个领域招生,培养了全国第一位艺术硕士,共培养艺术硕士794人。
该校 将“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列入“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并在《首都师范大学“十三五”时期美育工作发展规划》指导下,组建美育指导委员会,成立实体性“美育研究中心”,以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为理念,努力构建理论功底坚实、创作能力过硬及艺术特色鲜明的艺术硕士人才培养体系,不断探索艺术创作与普及创新。

标签: #运营商 #管理系统 #数据 #统计数据 #企业 #统计数据 #技术 #云存储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