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物联网和大数据哪个更有前景

更有 1
技术经济 TECHNOLOGY&ECONOMY 周刊 2016年8月16日星期二Tel:(010)62580722 执行主编:赵广立编辑:贡晓丽校对:傅克伟E-mail押glzhao@ 为能源互联网安装智慧大脑 本报记者李惠钰 《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作者杰里米·里夫金对能源互联网这样设想:“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我们需要创建一个能源互联网,让亿万人能够在自己的家中、办公室里和工厂里生产绿色可再生能源,多余的能源则可以与他人共享,就像我们现在在网络上分享信息一样。
” 能源互联网可以把普通的能源分布网变成类似信息互联网,毫无疑问这将掀起一场能源变革,而我国已做好变革的准备。
继今年2月三部委联合出台《关于推动“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日前国家能源局又下发了《关于组织实施“互联网+”智慧能源(能源互联网)示范项目的通知》,能源互联网的征途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可以说在未来一个阶段,将是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互联网+智慧能源’试点的机遇期,无数的产业在这里面跃跃欲试。
”8月10日~12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的2016中国能源互联网大会暨智慧能源产业博览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苗韧预测,到2030年,能源互联网有望达到GDP的0.5%~1%的水平。
上述比例看似很低,但苗韧表示,到2030年,整个工业占GDP比重可能只有30%。
这也意味着,如果能源互联网能占到GDP的1%,就已经能够与不少传统行业比肩。
但是,如何搭建起能源互联网神经式的互动网络,将互联网更好地与能源生产、传输、存储、消费以及能源市场深度融合,仍面临太多难题。
电气化、低碳化、智能化是趋势 实际上,看似高大上的能源互联网并不是一味地跟风“互联网+”,既是大势所趋,也非常接地气。
“如果说是一个信息互联的网络,能源互联网则是一个利用、为重塑能源服务的有力网络。
因为能源互联网有众多先进的传感器、控制软件、大数据技术,他们把能源生产端、传输端、消费端的数以亿计的设备、机器、系统连接起来,形成能源互联网的物联基础。
”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作出上述阐释后强调,能源互联网把新的能源技术、新的用能方式和新的管理模式集合在一起,其目的就在于建设高效、安全、低碳、经济、共享、可持续的现代化能源体系。
在杜祥琬看来,能源互联网将向着电气化、低碳化、智能化三大趋势发展。
电气化是指终端能源中电力的比例应大幅度提高,这就意味着直燃煤(特别是散烧煤)需求量大幅度下降,被电、气或工业余热取而代之;交通耗油要逐步下降,并发展电替代、生 未来将是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开展“互联网+智慧能源”试点的机遇期。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物油气替代、氢替代、太阳能替代这四种交通能源的替代技术。
“这两个减法将使终端能源中的非电比例下降,我国终端能源中,电力的占比将从目前的20%上升到2020年的25%以上,并进一步达到最高的比例。
”杜祥琬说。
而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低碳能源也将是必由之路。
杜祥琬表示,可再生能源、核能和天然气(含非常规)这“三匹马”将合力拉车,逐步实现高比例替代煤炭。
未来,非化石能源将成为主导能源,我国低碳电力在电力中的占比将从2015年的27%上升至2020年的约35%,并进一步到50%以至最高。
最重要的是,能源系统的设计、运营和管理也将与IT和DT深度融合,使其自动化、数字化程度与效率大为提高。
智能化应用有多种技术,如智能感知技术、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微网技术等。
能源系统中管网监控、运行、能源交易和用户用能及各类分布式电源负荷数据极大,大数据分析的应用则可大幅提高系统的效率;云计算则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的高性能计算,快捷便利地获取计算资源并提高其应用价值。
共享绿色电力并非易事 可以说,能源互联网=智慧+能源系统。
能源互联网是智慧能源应用在能源系统中,在技术层面与能源系统中的分布式能源、储能设备、节能低碳技术等协同性技术相互配合;在运营模式上,借鉴互联网的运营管理和创新商业模式思路,推进能源系统的安全、高效、低碳运行。
杜祥琬表示,实现能源互联网的途径是“两个结合”,一是将分布式与集中式相结合,既可构成独立运行的微网,也可自下而上地与集中式的智能电网连接互动,利用智能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高效管理,构成新型的能源网络,使低碳化、智能化落地;二是将横向的多能互补和纵向的能源“源、网、荷、储、用”优化结合,例如用火电调峰,提高间歇性能源的并网率,或者根据气象情况调动不同的能源,也可根据能源侧的波动启动调峰或峰电的有效利用。
可以想象,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数亿人将在能源互联网上共享绿色电力。
虽然能源互联网被寄予厚望,但其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也不可小觑。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就提出了三重挑战:首先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经费来支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其次要解决应用的问题,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消纳问题,这相应地需要降低可再生能源价格、大幅度压低成本;第
三,还需要进一步解决政策环境、机制体制问题。
不仅如此,能源互联网想要实现成熟运转,需要的技术准备也是只多不少:比如需要极强的信息流处理能力,来预测和监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极端不稳定的能量生产供应变化;同时它还要指挥相应的能量调配部门完成上载与下载能源的分流与整合等等。
另外,能源互联网中的“能源”还不仅仅限于电力这种二次能源,也包括电力之外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次能源。
当前,互联网与能源融合不仅需要突破分布式发电、储能、智能微网、主动配电网、柔性直流等能源领域关键技术,还需要探索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在能源领域的深度应用。
区块链技术或将加速落地 未来,能源系统要连接数以十亿计的发电设施、光伏面板、储能电池、充电网络、用能设备,使之像一个交响乐团。
面对这些超大规模数据之间的流通,亟须一个服务能源互联网的智慧大脑,区块链技术或将是最佳选择。
区块链是由区块有序链接起来形成的一种数据结构,其中区块是指数据的集合,相关信息和记录都包括在里面,是形成区块链的基本单元。
其核心功能就是不依靠中心或者第三方机构,保障数据的真实可信,打破信任壁垒,极大降低了业务开展需要支付的信任成本,促进业务的高效开展。
这与能源互联网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十分吻合,使区块链未来有潜力成为能源互联网中重要的技术解决方案之
一。
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智慧能源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高坚表示,能源互联网融合信息技术与能源技术,是实现智慧能源的基石。
而区块链技术被普遍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信息和互联网科技之后,最有潜力触发第五轮颠覆性革命浪潮的核心基础技术,可以显著降低全社会的交易和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
两者的碰撞与融合,将产生全新智慧能源的推动力。
“区块链交易是真实、不可篡改的,所以可以加速金融机构的清算、结算。
”北京大学区块链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朱皞罡也表示,“区块链是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用积极的方式,重新构建全新的信用体系。
这个信用体系不是靠政策、规章、制度建立的,而是靠客观的技术建立,一个是永久的融合,形成永久数据的痕迹,其次就是双向的安全。
” 朱皞罡表示,区块链可以完整地解决能源过程中的信息流、票据流,还有电力流,实现能源的追踪,实现电能代替这个柔性交易平台。
不过,区块链技术在能源互联网中的应用仍然在计算能力及响应速度、异步共识网络的容错以及智能合约的责任主体缺失等问题上存在诸多挑战。
声音 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 键阶段,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信 国息化手段发挥着重要作用。
能源互联 网和智慧能源是“互联网+”的重点 家领域,国家对其高度重视。
去年7月, 国务院颁布了积极推进“互联网+” 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明确要求,为 质智慧能源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智慧能源需要能源产业、信息产 量业的融合发展,需要传统能源、新能 源和可再生能源等一系列的能源技 术,需要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云 技计算等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涵盖能源 生产、存储、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
术从各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 发展智慧能源产业,实现智慧能源系 统的优化和节能减排离不开计量、标 基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国家质量 技术基础的有力支撑。
在计量监督管 础理方面,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将以推动协调发展为目标,把贯彻落 实计量发展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 支“质量强国”等重大部署有机结合起吴 来,完善计量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 清海 撑积极构建大计量的理论。
不仅如此,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 疫总局还将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 智关注和支持关键计量技术和测量设 备的研发,积极探索大数据平台,加 慧快构建资源、能源的计量服务体系, 以开放、合作、共赢为目标,大力推动 计量国际合作,为“中国制造”走出去 能提供计量技术支撑。
智慧能源产业目前还处在初步 源发展阶段,发展智慧能源产业,还要 做大量的质量技术基础工作。
首选应加强智慧能源计量、标准 产的研究、实施和推广工作,在智慧能 源的项目当中,科学合理地配备各类 业能源计量器具,培养专业人才,发挥 好计量、标准对产业的引领和技术支 撑作用。
逐步建立先进的、符合我国 发国情的节能标准体系,更好地参与国 际竞争,服务节能和智慧能源产业。
展其次应综合运用计量、标准、检 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质量技术手段, 在完善节能认证制度,发挥节能产品 认证和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在促进节 能技术进步,倡导绿色消费,提高企业能源管理效率 等方面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智慧能源产业是高度复合的科技型产业,产业覆 盖面广泛,希望国家能够对产业方向进行科学梳理分 类,明确产业链各个层次的类别,将质量技术手段和 智慧能源产业链上、中、下游和各个环节协同创新,搭 建好智慧能源产业和能源互联网服务平台,充分挖掘 智慧能源政、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探索智慧能源上 的各种合作模式,推动智慧能源产业商业模式创新。
(作者系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副局长,盛 夏整理) 按图索“技” ①会展现场观
众排着长队体验VR产品 ②虚拟三轮摩托赛车 ③杜比打造的影院级虚拟现实体验 生活,被虚拟现实改变 本报讯8月5日,2016年VRLA虚拟现实夏季博览会在美国加州洛杉矶拉开帷幕。
VRLA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虚拟现实博览会,在洛杉矶会议中心举行,为期两天。
130多家品牌公司参加会展,举办了30多场研讨会,展出当今最前沿的虚拟现实科技。
其中参展的著名品牌有:OculusRift,HTCVive,PlayStationVR,谷歌Cardboard,三星GearVR等等。
虚拟现实运用的领域非常广泛,会展上最夺人眼球就是大大小小的娱乐公司为观众带来的电子游戏、电影电视和体育赛事的VR体验。
惠普公司在会场上搭建了几个巨大的球形互动室,在这些互动室中,观众可以戴上VR装备,走进一个栩栩如生的虚拟世界。
同时惠普推出的VR背包可以让你将电脑背在身上,在任意场合戴上虚拟现实的装备,随时随地进入虚拟世界。
杜比环绕声的展台也让观众驻足,他 们为VR科技提供了最尖端的声效设计。
与3D电影的平面观感不同,在声音上杜 比的设计可以让观众随着在虚拟世界的 视角切换和空间变化而感受到声音的变 化。
体育赛事上,也有公司致力于打造全 景的虚拟观赛体验,可以让用户足不出 户,享受亲临比赛现场的
360度视角。
在展会的一角,还可以看到一个播 放着电子音乐的小型舞池,一场虚拟现 实的派对正在进行。
DJ戴着VR设备, 随着他手中软件的控制,屏幕上会出现 不同的画面,观众在舞池中可以通过眼 镜看到一个炫目的派对场景。
可以想象 不久的将来,我们派对的方式都将被虚 拟现实改变。
这些尖端的
VR产品技术也将瞄准 中国市场,不仅在科技上带来革新,也将 在内容上加入中国观众喜欢的元素,在各 个领域中为中国观众量身打造属于我们 的虚拟世界。
(陶朵朵整理) 行业观察 大数据时代:如何守护我们的数据安全 ■本报记者
彭科峰 不管你承认不承认,我们已经全面进入了大数据时代。
无时无刻,我们的很多信息都被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出去,这就必然导致安全问题的产生。
大数据的安全问题有多严重?在此前举办的“2016中国大数据产业峰会”上发生的一个实例,就可见一斑。
在360展区,市民严女士随手将钱包、手机放到安检筐里,空手走过安检门。
她通过安检门,突然发现大屏幕上显示出自己银行卡的姓名拼音、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卡片有效期、最近10次的消费时间、消费地点、取现记录、转账记录等等。
严女士惊呼:“遇到了魔术师”。
360安全专家刘洋解释,实际上,存放手机钱包的安检筐里存有一张具有NFC(近距离通信)功能的无线读卡器,旁边还有配套的信号接收器和电脑等设备,就像公交车刷卡器,只要银行卡靠近读卡器,卡片的信息就显示出来,安检门其实就是“安全魔术师”手中的障眼法。
就在严女士将钱包放进安检筐的那一刻,严女士的个人信息就已经泄露了。
那么,我们靠什么来保障我们的数据安全呢?难道我们只能看着个人的数据和隐私到处泄露吗? 数据安全事件日益高发 近来,大数据安全事件呈高发之势。
日前,广东警方破获一起高科技经济犯罪案件,17岁的“黑客”叶世广,攻破了多个商业银行网站,窃取了储户的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支付密码等数据,带领一批人在网上大肆盗刷别人的信用卡,涉案金额近15亿元,涉及银行49家。
今年2月,发生了世界上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网络盗窃案。
黑客入侵了孟加拉国央行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账户,盗走了8100万美元,后来孟加拉国官方表示,黑客出现了一个拼写错误,否则随后还将进行一笔近10亿美元的转账。
今年3月,与叙利亚有关联的激进黑客组织对一个自来水厂发起网络攻击。
黑客操纵系统改变了进入到自来水中的化学物含量,阻碍净水过程。
类似的案例不胜枚举。
360公司总裁齐向东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接入互联网的设备越多,网络攻击的发生几率就越高,网络攻击首先瞄准大数据,攻击造成大数据丢失、情报泄密和破坏网络安全运行。
大数据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社会、造福人民,又可以被一些人用来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民众利益。
大数据安全体系构建势在必行 “在互联网乃至物联网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安全问题,就会影响社会各方面的发展。
因此,各级政府在鼓励发展大数据的同时,要同步考虑构建大数据安全体系。
”齐向东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传统的网络安全思路已经无法保障大数据时代的安全。
刘洋向记者介绍,传统网络安全的防护思路是划分边界,将内网、外网分开,业务网和公众网分离,用终端设备将潜在风险隔离。
通过在每个边界设立网关设备和网络流量设备,来守住“边界”,以期解决安全问题。
但随着移动互联网、云服务的出现,移动终端在4G信号、Wi-Fi信号、电缆之间穿梭,网络边界实际上已经消亡。
“很多传统的大企业认为,只要自己购买服务器并搭建独立的机房,安排专门的技术人员就能够保护企业的数据不被泄露,能够保护企业的信息安全。
但实际上,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种传统的方法更加容易被不法分子所攻破。
”阿里云安全资深总监肖力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这是因为从技术实力来看,绝大部分企业并不是专门做网络安全、数据安全,其设置的技术壁垒难以阻挡专业的黑客。
齐向东介绍,360安全中心每天发现木马样本近千万个,每天发现的各种软硬件漏洞、网站漏洞超过120个,“每一个木马每一个漏洞,都可能攻破预先部署的安全设备和安全软件”。
这种情况下,企业的传统防护的确难以奏效。
云平台和大数据需“双剑合璧” 在采访中,有专家认为,对付大数据时代的 数据安全问题,防止信息泄露,除了完善相关法制法规,更加需要云平台的防护技术,结合大数据技术来应对数据安全。
“在云计算不断深入发展的当下,将数据存储在云平台上,或许比传统的企业信息防护更加安全。
”肖力介绍,以阿里云为例,阿里云在架构设计之初就同步考虑了安全架构,不仅将安全的基因植入到整个云平台和各个云产品中,也将数据安全要求嵌入产品开发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
依靠专业的云计算平台,强大的技术团队能够更好地应付来自黑客的攻击。
不同用户之间,无论是CPU、内存,还是存储和网络,都默认相互隔离,既看不到对方的数据,也不会相互影响。
“就像一间五星级酒店被分割成多个房间,他们之间是相互独立和封闭的,从而确保不同租户互不干扰和数据隔离。
”肖力表示。
据介绍,目前全国35%的网站的数据安全防护都依托于阿里云平台的防护。
阿里云的云盾,涵盖网络安全、服务器安全、数据安全、业务安全和移动安全这五个安全领域,来保护数据安全。
360也有自己的云安全管理平台。
刘洋介绍,该平台将360独有的云安全漏洞挖掘能力输出给广大用户,通过统一管理、安全可见以及网络、主机、应用、数据的分层纵深防御,为用户全面解决云安全问题。
“用大数据技术来解决大数据时代的安全问题十分必要。
”齐向东进一步指出,必须建立“数据驱动安全”的思维,搭建全新的互联网安全体系—“传统安全+互联网+大数据”。
也就是说,要利用漏洞挖掘技术、网络攻击技术、软件样行为分析技术以及由网络地址解析数据库、网络访问日志数据库、文件黑白名单数据库等组成大数据系统与分析技术,构建全天候全方位感知网络安全态势。
“要基于强大的大数据库、利用先进的大数据技术和广泛的用户覆盖率,提前感知网络威胁态势,为大众提供未知威胁的发现与回溯功能并进行有效防护。
”齐向东说。
“未来还应当联合各方力量,共建互联网安全产业链生态,来应对大数据时代的安全风险。
”肖力表示。

标签: #学校 #胎儿 #计算机专业 #比较好 #部门 #数据 #数据 #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