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周刊,家教周刊请扫描关注

北京 2
“家庭教育之声” 主编:杨咏梅编辑:杨咏梅设计:丁京红张鹏校对:赵阳电话:010-82296652邮箱:jiatingjiaoyu@ QQ群:371368053 助力家庭建设涵养教育生态 家教主张 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家长 周国平 我想套用最著名的湖南人毛泽东说的“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表达我对教育改革的阻力来自家长的强烈感受: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家长。
我女儿曾经就读于北京的一所重点中学,那位校长非常有见地,决定减少初三的一个课时,给孩子们一个小时的自由时间。
我女儿回家特别高兴,我也特别高兴。
可仅仅两个星期以后,这个举措就停止了,校长说是因为家长们纷纷抗议。
这就是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被应试教育绑架的情况。
很多家长觉得应试教育再不好,也是孩子唯一的出路。
所以学校对应试教育做一点改革,他们都觉得吃亏了。
孩子是应试教育的直接受害者,多数家长却不由自主地成了应试教育的奴仆甚至帮凶,帮着应试教育来“迫害”自己的孩子。
孩子成绩不好在学校抬不起头,回到家里还要挨家长的指责甚至打骂,这个问题很严重。
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空间和感受,这是很可怕的。
另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是价值观的扭曲,社会上唯经济利益是图的价值观导致了畸形的家庭教育。
家长往往喜欢对孩子的一生做出功利性的安排——成功的家长想在孩子身上延续和扩大自己的成功,不成功的家长想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的不成功,都把孩子当作功利诉求的承受者和执行者,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一个独立的灵魂。
很多家长都有一颗糊涂的“雄心”,想安排孩子的整个人生,从入学、升学到工作、出国,从结婚、生子到买房、买车,规划得非常详细。
其实,孩子的命运一半是上帝决定的,他的外部遭遇谁都决定不了,归上帝管。
还有一半在孩子自己手上,就是他面对这些外部遭遇时的心态和能力,而这一半家长可以出一点力,就是给他正确的教育,让他从小就具备好的心态,让他具备真正的能力,能够自己去争取幸福并且承受苦难。
有了这样的能力,孩子将来不管外部遭遇怎样,都不会过得悲惨,都不会成为心智上的弱者。
父母仅仅是孩子的临时监护人。
多么心肝宝贝的孩子,都只是暂时“寄养”在你这里的,孩子会长大,送行的一天必然会到来,父母再舍不得也不能同行。
父母仅仅生了孩子的身体,他的灵魂另有来源,就像纪伯伦所言:他们只是借你而来,而不是从你而来;你可以给他爱,但是不能给他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想法。
不管你怎样精心设计、运作,孩子的未来也不会听从你的安排,往往还让你大吃一惊。
所以父母做好监护人,给孩子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就可以心安了,孩子将来走什么样的路不是你能规划的。
他的荣耀不是你的功劳,他的暗淡也不是你的过错。
人生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为了下一个阶段做准备,儿童期本身就具有独立的崇高价值。
“长大成人”这个概念本身就很荒唐。
长大才是人吗?儿童不是人吗?所以,童年的价值一定要在儿童期实现出来,让孩子有一个幸福而有意义的童年,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打好基础。
这个基础太重要了,所以我们不要急于定位孩子的未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他的决定会比我们好一百倍。
不要在孩子身上施展我们的宏图,孩子健康快乐就够了。
他现在的状态对头,将来错不了;现在不对头,为将来操碎心也没有用。
家长现在对孩子操心太多、太细,他的状态就已经不对头了。
家长真的不能做应试教育的同谋,要坚定地站在孩子这一边,不要站错立场。
现在大部分家长把“赌注”下在应试教育这一边,即使赢了也只是孩子在应试上占了便宜,上了比较好的学校,可一旦输了可就全盘皆输,什么都不会得到。
如果“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哪怕应试上吃一点亏,我相信只要素质好,就一辈子起作用。
据我所知,北大、清华等名校毕业生平庸的人多得是。
好的种子遇到一个好的环境,将来自然长成参天大树。
家长的紧张心理和苛责行为,往往是笼罩在孩子心灵上最沉重的阴影,是导致孩子痛苦乃至崩溃的直接原因。
我从来不给孩子报课外班,并且让她对应试成绩抱轻松的态度。
家庭教育应该做的是给应试减负,给素质加分。
我们期待新家庭教育,其实,新家庭教育就是最古老的家庭教育,就是回归到家庭教育的正常状态,回归到人性,回归到常识,回归到孩子的天性和童年的价值。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本文摘编自作者在首届新家庭教育文化节上的演讲,已经作者审定) 4月20日,西南石油大学幼儿园苗苗班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叔叔老师”,他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传统文化课——风筝的故事。
为弥补男性教师教育资源的短缺,幼儿园让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爸爸们发挥自身的专长,收到良好的效果。
梁正伟曹正摄 热点聚焦 家庭教育需要稳定“三角” 杨雄 如果把家庭看成一个三角形,每条边分别代表着父亲、母亲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正常、健康的家庭应该是“夫妻关系”“母子关系”和“父子关系”构成的稳定三角形。
其中,夫妻位序第
一,夫妻关系比亲子关系更重要。
夫妻关系和睦,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孩子会感到安全与爱;父母双方能给孩子比较均衡的爱,孩子就能从父母那里同时学习到男性形象和女性形象,这对孩子未来成 长非常重要。
正常的家庭应该是一个“等边三角形”,每个家庭成员 在情感上互相支持、在心理上互相依赖、在物质上共同享受,家庭成为每个家庭成员的避风港与保护地。
对于身心尚未健全的少年儿童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正常家庭中的三种关系导出的“亲职教育”“子职教育”和“配偶(夫妻)教育”,就是家庭教育“新三角关系理论”的核心。
“亲职教育”——学会如何做父母 “亲职教育”由英文Parentseducation翻译而来,在德国称为“双亲”教育,美国称之为父母教育,俄罗斯称之为“家长教育”或“家长的教育”,我国台湾学者译为“亲职教育”,是教家长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称职的好家长的专门化教育,是立足于亲子关系基础上、使为人父母者明了如何尽父母职责与职分的教育。
“亲职教育”认为家庭教育是相互影响的过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心理学家提出 家庭教育“先要改变父母”,即家教先要教家长,因为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他不仅相貌像你,学习习惯、思想性格、为人处世也像你。
研究显示,“亲职教育”与家庭教育水平成正相关。
“亲职教育”被称为家庭教育的主导教育,涵盖了父母的自身教育、父母对子女教育两大范畴的教育内容,与“亲子教育”有所区别。
“亲子教育”更强调父母在与孩子“亲子互动”过程中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认识儿童不同于成年人的身心发 展规律,掌握孩子所特有的言教育素质,这也是当前我国推 行、思维、情感方式,获得与行素质教育一个重要课题。
孩子相处的特殊技能、技巧,“亲职教育”包括三个方 有效地对孩子的健康、幸福产面:指导现代父母扮演称职的 生影响。
“亲子教育”仅是“亲父母角色,使他们明确如何尽 职教育”在策略方法上的具体到父母的职责;为父母提供调 应用,是阶段性的,亲职教育整亲子关系的具体策略,改善 却是“终身制”的。
父母教育过程中不当态度与行 在家庭每一阶段,亲子关为;唤醒或指导未婚男女,提 系面临的挑战不同,“亲职教早做好为人父母的准备。
内容 育”水平要求亦不同。
社会发涉及优生学、生理学、卫生 展加速度,家庭教育常处于焦学、营养学、心理学、教育 虑与矛盾之中。
许多家庭教育学、人才学、伦理学、社会学 的困惑迫切需要推行“亲职教等,称得上是初为父母者的 育”,真正从根本上提升家长的“启蒙”教育。
“子职教育”——学会如何做子女 每个人一出生,就意味着脱离母体成为独立的人,成为有“别”于父母的人。
孩子的成长,最终要依靠自己的基本素质。
最贴切的比喻就是教子如种树,家长要在孩子的“根”上下功夫,而不要整天想着孩子应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
心理学家发现,孩子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10—20岁是对父母的轻视期,20—30岁又变为对父母的理解期,30—40岁则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40—50岁他们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
可见,10岁到20岁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最重要的心理现象是“自我意识”强化。
他们渴望独 立,又屡屡失败,常以苛刻甚至挑衅的目光审视父母和社会。
造成父母与孩子代际隔阂的原因,一是两代人心理发展水平的差距,二是两代人的知识、生活经验以及对新技术适应能力的差距。
“子职教育”就是探讨子女作为孩子应尽的职责与义务,让孩子了解、学习他们作为孩子应尽的职责:第一是学会独立自主,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对自己的学业、言语和行为负责,不让父母担心;第二是学会孝敬父母,包括生活协助、情感支持、传讯安心等方面。
不同的族群文化会使用不同的价值标准来规范子女应扮演的角色,中国社会与子女职 责相似的概念是孝道。
要教孩子平时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父母身体不适时,陪伴父母,协助照顾看护;提醒父母保持有规律的饮食起居。
主动与父母沟通;问候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增进父母彼此的感情,让父母开心,当父母心情不好时,学会安慰父母;主动关心父母的生活状况,让父母感受到他们对自己的重要性。
外出后,应与父母保持联络,让父母安心,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联络方式;让父母知道自己的交友状况;外出时不因从事危险的活动而让父母担心;若晚归时,应主动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若有重大事件要主动告诉父母,并与父母讨论解决 问题的办法;让父母能够清楚了解自己的状况,不至于担忧。
“子职教育”可通过对儿童进行“爱父母的教育”来实施,让儿童体验父母在教养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所付出的爱与辛苦,并心怀感激;让儿童感知父母身上的优秀品质和对社会的贡献,并为此感到自豪,愿意模仿;让儿童知道父母也是需要爱、关心与帮助的,相信自己有能力给父母以爱、关心和帮助;让儿童学习关注、感知父母的需求,学习主动帮助父母,并从关爱父母的行动中得到鼓励和成功。
总而言之,子职教育首先应进行“爱父母的教育”,然后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配偶教育”——学会如何做夫妻 夫妻关系决定家庭氛围的好坏,对成长中的儿童至关重要。
正常的家庭中理应“夫妻关系”第
一,其次才是亲子关系。
正常的家庭关系中,妈妈是情感的代表,爸爸是理性的代表,孩子靠情感来滋养内在的生命,靠理性来发展外在的世界,两者必须是同步的,这样的序位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感受到被重视。
“配偶教育”更多发生于新生命诞生之后。
新生婴儿给小家庭增添了快乐,同时也让小夫妻遭遇许多困扰和羁绊。
夫妻生活从此以宝宝为重心,生活作息从此不同。
不少小家庭迎接新生婴儿的喜悦很快转变 为无止境的争吵,备受期待的宝宝往往变成争议的焦点。
初为父母者因教育孩子引发的冲突,往往是两种家庭文化能否在孩子身上延续的较量。
每个人都在一个特定的家庭中长大,家庭文化的基因会通过分离、配对、重组,植根于夫妻双方各自的意识深层,影响着双方的内在感觉和价值判断。
婚姻中的根本问题是关系,父母的关系越融洽、越稳定,越有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的关系越糟糕,越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配偶教育”的第一要点是重新寻求不同标杆,两人世界变成三人世界,夫妻从 单纯的配偶关系转为双亲关系,夫妻角色需要重新定位。
孩子的诞生是一项严峻的考验,这一方面没有特效药,夫妻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沟通,倾听对方的意见,重新思考、重新调整彼此的互动关系。
有些家庭有了孩子后,妻子全心全意投入照顾孩子中,忙碌得筋疲力尽,无暇多花一点心力在夫妻关系上,丈夫的角色地位无形中降低了一级,丈夫觉得似乎被排挤,忌妒心因此产生。
其实,夫妻感情的维系乃是维护家庭的基础,做妻子的不能一味把自己沉浸在小宝宝的世界里,小两口偶尔 也可以把宝宝交给可信赖的人照顾,相约到外头透透气,像初恋时一样下下馆子,重新寻求生活的重心和平衡点。
教养孩子有了矛盾如何破解?关键是要明确夫妻就像一个小团队,彼此之间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合作伙伴。
要使小团队发展良好,就要通过不断沟通、不断协调、不断整合。
一旦发生争执,就应该面对面将事情摊开来讨论,寻求双方都认同的最佳教育方式。
双亲角色需要共同经营、互相扶持,伴随孩子成长而来的教养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2017年5月4日星期四09 大视野 家庭教育从经验走向科学,正在经历从个体到集体、从感性到理性、从未经检验到经过检验、从有对有错到基本正确的变化过程。
大数据颠覆经验常识 对家庭教育而言,科学和经验有着很大不同,大数据有时候会颠覆我们根据经验所得的结论。
中国教育报曾经报道过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4年对北京、黑龙江、江西和山东四省市2万名小学生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进行的家庭教育现状调查,结论是:学前班不能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择校并不能带给父母期待的效果、课外班不能提升孩子的成绩。
根据经验,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早一点上学有好处,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大数据研究却发现,是否提前上学、上不上学前班,对孩子的学习成绩没有显著影响,说明把孩子拼命往学前班赶完全没有必要。
很多父母认为择校很重要,几乎每天都有人请我打招呼帮孩子进好学校,北京的学区房价格也因此居高不下。
但 父母请学会﹃三朱永新要三不要﹄ 大数据研究却告诉我们:成绩 优秀的学生中,择校生和就近 入学的学生并没有显著差异, 择校的影响并没有那么重要。
从媒体报道也可以看出,出自 普通家庭、普通学校的优秀学 要陪伴。
从空间和心灵上 生,比出身名门的多得多。

陪伴孩子是家庭教育最好的方 现在几乎没有孩子不上课法,有没有父母的陪伴,孩子的 外班,父母纠结的是班上的学生活完全不同。
父母跟孩子共 霸都在上,我们不上怎么办?读、共写、共同生活,建立起共同 但调研数据却证明课外班并不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价 能整体提升孩子的学业水平。
值、共同的愿望,这种陪伴是相 当然,个别经验和案例是有差互影响的过程,是父母向孩子学 异的,有的孩子可能更适合一习的过程,也是父母跟孩子建立 对一的学习方式,但统计学意终身联系的机会。
义上的大数据分析,整体上来 要积极。
要注重养成孩子 讲是科学的,父母不要指望课积极的人生态度,一方面要鼓 外班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
励为主,一方面要让孩子学会 帮孩子成就最好的自我 悦纳自己。
即使孩子某些方面不如别人,父母也要悦纳孩 从脑科学研究的角度看,3子、鼓励孩子。
孩子的成长空 岁以后,人的大脑建立神经突触间是无法想象的,你给他多大 的情况已经与成年人区别不大,空间,他就有多大舞台;你在 可见大脑成长的重要阶段都在家多大程度上相信他,他就能演 庭环境中,家庭信息的丰富程度绎多大的辉煌。
一定程度上, 对孩子成长的帮助和影响很大。
是父母的期待和鼓励直接造就 心理学研究的一些经典实了孩子的未来。
验也给了家庭教育有益的启 要垂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 示。
比如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穷的,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父母 尔1968年在一所小学进行“未的影子,父母抱怨孩子其实是 来发展趋势测验”,他以赞许的抱怨自己,因为孩子是在你的 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 者”的名单交给学校并叮嘱他跟你在一起的时间远远长过他 们务必保密。
其实这些学生是跟老师在学校里的时间。
所 随便挑选出来的,但8个月后以,父母的人生态度非常重 奇迹出现了:名单上的学生个要,你怎样孩子就怎样,你成 个成绩有较大进步,且性格活长孩子就成长,你发展孩子就 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发展,你幸福孩子就快乐。
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这 不要极端。
要避免撒手不 个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证明:管和管得太多这两种极端。
很 父母、老师的期待和信心,对多爸爸拼命为家庭赚钱,把孩 孩子会产生不一样的影响。
子交给妈妈;很多妈妈也是职 美国心理学家萨勒对一群业人,孩子就交给爷爷奶奶。
4岁的孩子做了“棉花糖实验”,管得太多就是不给孩子留下成 结果是2/3的孩子选择宁愿等长需要的空间和时间。
孩子放 20分钟得两块糖,1/3的孩子1学就进入补习班,周末进各种 秒钟内就把一块糖塞到了嘴里。
课外班,完全没有自主发展的 经过12年的追踪,选择等待的可能性。
孩子一定要有属于自 孩子都有较强的自制能力,自我己的时间,一定要让他学会自 肯定、充满信心,处理问题的能己做计划,长大后他才会安排 力强,坚强,乐于接受挑战;而选自己的人生。
被父母带着走、 择立刻吃糖的孩子则表现为犹抱着走、捆着走的人生是走不 豫不定、多疑、妒忌、神经质、好远的。
惹是非、任性,顶不住挫折,自尊 不要攀比。
做父母的很难 心易受伤害。
可见,延迟满足会不把孩子和自己相比,我也曾经 让孩子更加自信。
对儿子说,你要是有爸爸一半的 新家庭教育的目标是“过勤奋就好了。
其实我的孩子很 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完聪明,但我总觉得他不够勤奋。
整就是成为最好的自己,意味但80后跟我们不一样,他的人 着身心灵的完整、家庭和学校生价值观有自己的标准。
用我 共育的完整、父母和孩子共同的标准去要求他不现实,用我的 成长的完整、发挥能量和挖掘目标不断地刺激他也不对。
让 潜能的完整、张扬个性的自由他成为他自己,让他选择自己的 和遵守秩序的自律的完整。
道路,才是最重要的。
新家庭教育应该是科学的 不要专制。
父母都觉得自 家庭教育,体现为内容和方法的己天生比孩子高明,总喜欢说 科学化。
家庭教育内容的科学“你的血肉都是我给的,我过的 化,应该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健康桥比你走的路还多,你当然要 力、交往力和学习力,让自然生听我的安排”。
其实父母的经验 命更长、社会生命更宽、精神生并不是科学”,每个孩子都有
命更高。
学习力可以分为阅读条属于他自己的道路,都有
力、写作力、探究力等,通过学把打开他自己真正身份的钥 习,人可以最大限度地突破自然匙。
父母的责任是用心发现自 和社会的局限,提高生命的精神己孩子的唯一性和可能性,为 境界,成就最好的自我。
孩子的成长铺平道路,呵护 方法从经验走向科学 他,助推他更好地成长。
(作者系民进中央副主席, 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可以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家庭教 简单地归纳为“三要三不要”:育专委会理事长,本文摘编自 要陪伴、要积极、要垂范,不作者在首届新家庭教育文化节 要极端、不要攀比、不要专制。
上的演讲,已经作者审定)

标签: #哪个城市 #数据 #企业 #spark #费云 #好用 #学校 #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