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1,互联网大数据行业有哪些优势

网大 5
中国经营报CHINABUSINESSJOURNAL2015.7.6 编辑/陈伟美编/范凡校对/陈丽chenwei@611982852@ A11 黄向平国美在线副总裁兼新闻发言人 彭小峰SPI绿能宝董事长 张晓梅山水文园总裁 变革从痛点开始 范宣勇海尔集团北京中心总经理 张新亮和道国际副总裁 本报记者周丽北京报道 互联网正在改变着传统行业。
传统行业日益显露的痛点都是什么?传 统行业在互联网冲击下如何生存?如何借助互联网转型升级? 在《中国经营报》主办的2015年夏季峰会的圆桌论坛上,来自能 源、房地产、家电、零售和商贸等传统行业的企业管理者,以“互联网+从痛点开始”为主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对话。
传统行业痛点倒逼转型升级 《中国经营报》:互联网时代,传统行业的痛点逐渐显露,作为传统的能源、房地产、家电、零售和商贸企业,如何认识本行业的痛点?又该如何解决本行业的痛点? 黄向平:从线上电子商务而言,我觉得现在面临的一个痛点就是消费者的需求确实越来越挑剔,用户的比较成本、时间成本非常低,所以我们要长期赢得用户的信赖,确实还需要做非常多的工作。
彭小峰:第一个痛点是我们发现过去一年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烈,但是有参与意识、参与动机却没有参与渠道,这是非常大的痛点。
第二个痛点是我们国家的能源体系是基于计划经济来的,包括五大发电集团,包括输送配送电网,要让千万个企业自己建发电厂最大的挑战就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张晓梅:以前房地产开发时代不关注客户,因为房子建好以后销售额巨幅增长能带来很大的利润,所以成本和精细化管理做得不好没有关系,哪怕在管理过程中成本涨了一千倍,但因为土地价格和成本原来很低,所以仍然能够获得很高的利润。
但当利润空间不复存在的时候痛就开始了,未来十年,所有中国企业真正要开始 在精细化管理中通过效率去提高利润空间,最终为用户带来最大的价值,所以必须开始加强管理,而且要脱离原来民营企业初创时粗暴管理的简单思维。
范宣勇:我觉得最大痛点是传统家电企业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转型。
制造业是一个传统行业,网上优势不大,以前很多公司叫互联网企业,现在随着移动端发展,很多桌面互联网公司已经成为传统,所以说它是一个迭代过程。
对于我们来讲不管是企业以实体为导向还是以互联网为导向,它一定是个融合,这个融合是指从云端到地上,从地上到云端。
现在我们也在研究跨界融合,海尔是开放的,能与很多企业进行跨界融合的合作。
张新亮:和道国际从2000年开始就在白沟服务商户,现在白沟光市场交易额一年有800亿元,在互联网、“互联网+”出现以后,白沟有了原始产业基地,我们也在思考如何把整个产业和现在的互联网相融合,而不是单纯的1+
1。
《中国经营报》:如果各位互相跨界到对方的行业,你们会怎么做? 彭小峰:如果进入房地产行业,我们要做新能源房地产、绿色房地产,太阳能是必备的,自己生产电自 己储电,电力生产都是自己供给,通过绿色电力建设绿色环保产业,把房产做成完全符合消费者需求的绿色地产。
张晓梅:互联网的根本是把孤岛式效益全部打开,把原来孤岛式信息全部打通,打通过程中让供方和需方产生最大程度的对接。
所以如果我们做能源,要做的不是能源生产者,而是一个能源整合平台商,在整合平台过程中把世界各种能源基于原产地对接清晰,了解每一个地方不同能源构成以后去建一个大的整合平台,再建一个大的数据库把所有用户需求整合到一起,通过整合平台和大数据进行相关的衔接,最终在流量和需求产生过程中形成平台的最大效益。
黄向平:国美事实上部分进入了家电行业,有些合资品牌像三洋电视、伊莱克斯空调实际上是国美在生产,这样我们将以更低价格推给用户产品。
中国家电制造行业在互联网转型方面相对来说还是做得比较快的,海尔、美的互联网转型就走得比较快。
对国美而言进入到家电制造行业不是核心工作,更多是要做跨界或者去颠覆一些其他行业,像国美在线目前已经在做的互联网家装,推出了“国美家”的产品。
“互联网+”变革传统行业 《中国经营报》:“互联网+”的后缀产业正在不断扩充,如何理解“互联网+”的本质?如何认识“互联网+”在变革传统行业中发挥的作用? 张晓梅:“互联网+”的本质和实质究竟是什么?现在所有企业都忙着转型,好像不说互联网就落后了,其实本质不是这样,前段时间我们跟雷军对话时他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他讲李克强总理所说的“互联网+”核心思想是首先要制造出最好的产品,有了这个产品以后我们用互联网思维加上信息化技术让整个经济升值、成本最低。
其中,最佳的合作方式是大家成为合伙人,联合打造一个平台。
黄向平“:互联网+”最大的价值就是让信息传递更加快捷高效,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打破了信息壁垒。
“互联网+”首先改变的是线下供应链,高效的ERP系统和互联网产生的大数据对我们降低成本、提升运营效率至关重要,可以和供应商进行数据共享,以销定产,还可以根据 消费者需求C2B反向定制。
物流层面,依托互联网分析用户 大数据,可以对一级、二级、三级等不同城市仓储中心货物调配进行合理规划,缩短配送半径的同时减轻库存压力。
大数据还可以指导大件小件混装配送,可以降低物流成本。
营销层面,根据用户不同的生命周期推送不同的唤醒信息,还可以预测需求。
国美通过会员体系可以打通线上线下的用户,对他们进行PC端、移动端、线下大屏幕跨屏营销。
彭小峰:第
一,现在大家都在谈用户,在新能源领域我们希望把最专业的东西给用户,“互联网+”一定是“+”专业,如果没有专业思维没有专业服务很难做到“互联网+”,单纯跨界是非常危险的,很多创新需要点点滴滴长时间积累,这样的“+”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才能真正服务好用户。

二,金融人士跟互联网人士有点格格不入,金融领域的人天天穿西服,互联网的人天天穿牛仔裤,我们 利用互联网进行跨界融合 《中国经营报》:我们注意到各行各业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转型升级,各位在利用互联网跨界融合方面有哪些可以分享的实战经验? 黄向平:以“国美家”为例,“国美家”进入的是号称标准化程度最低的家装行业。
我们采用开放的态度,与合作伙伴一起打造,设计方案是我们和国内家装行业知名上市公司东易日盛金牌设计师一起提供的,可以在网上通过3D建模模拟出来,放入虚拟的家电家具,位置尺寸都可以调整,让用户提前预见自己装修后的家,这个技术是我们和新途网合作的。
我们还在和百合网合作,在百合网成立十周年的时候向会员推荐每平方米799元一价全包的婚房装修,百合网帮我们把潜在用户找到了。
东易日盛提供装修设计施工,新途网提供3D技术,国美在线提供家电家具商品,百合网做会员营销,这 样我们通过一条链条把用户黏住了。
范宣勇:海尔从传统制造型企 业向能为用户提供智慧家庭平台转型的同时,也在做跨界融合合作。

一,海尔搭建一个B2B的平台叫巨商汇,不仅在平台上卖家电产品,还卖五粮液等,工厂把产品直接放到平台上去,在平台下单后海尔通过快速物流系统送到终端去,减掉企业中间商,对消费者而言,能提高产品价格透明度。

二,农村电商发展很快,我们要搭建农村电商,让地方特色产品不仅仅是在区域内消化消费,而是真正全国性销售。
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在做的一个是跨界平台,另一个是通过建立农村电商把城市产品卖到农村去,把农村产品卖到城市来。
张晓梅:第
一,我们发现所有房地产公司现代化、精细化作业管理体系包括信息技术是不够的,我们用合伙人的方式让员工成为企业的合伙 要将两类人融合在一起,所以绿能宝是“互联网+新能源+金融”。
范宣勇:“互联网+”是能够使万物互联的,它是一个非常超前的先进的生产力,能够不断推进经济演变发展,对传统企业来讲它是更好、更大的机遇,不仅能够使工厂互联,而且通过消费者的需求把两者真正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生态圈。
“互联网+”是在互联网背景下衍生出的大数据、大生态系统,包含数据系统、物联系统、线上线下的融合、从云端到终端的环节,形成互联网下的生态圈。
基于以上互联网+金融以及+文化,海尔通过创业创新创客实现跨界融合,成为真正的互联网公司。
张新亮:互联网给大家带来的好处我们都有深刻体会,但是互联网现在面临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是两点:一是信用危机,二是互联网提供的产品质量不稳定,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认为看待互联网应该是:互联思维是魂,用户为王,产品第
一,服务至上。
人,成为合伙人以后我们研发133的管理模块,133的管理模块可以帮助一家房地产公司在一年半的时间之内,从前期拿地到后期的研发策划设计、房地产的计划管控模块到最后的投资收益测算整个一体化管理,通过133模块房地产管理者可以清晰了解企业管理状况。

二,不要把客户当成上帝,要把客户当成用户,因为用户会用你的产品会有黏质性,变成用户和朋友以后会有很大的信息库。

三,其实坐在你园子里的人就是消费者,用户就是住在每个园子的所有业主,可以把这个园区想象成购物中心,也可以想象成电影院和社交场所,消费者就在身边。
所以“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到人中间去,结合人的需求把他变成朋友,进而把各种方法进行融合,真正跨界思维就是不同行业的人可以进行联合。
本报记者孙然亦有贡献 武常歧:创新不局限于科技创新 本报记者袁媛北京报道 作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兼EMBA中心主任,武常歧曾经教过的学生中,不少是企业家,也曾经历过创业和创新。
他对中国工业中的企业集团、乡镇企业的出口竞争能力、中外合资企业合同的结构,转型经济中的企业战略,企业兼并重组和产业结构调整等课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近来,在一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呼声下,他也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新的驱动力。
《中国经营报》:所有人都在提创新,但是也同时诟病,在中国缺乏创新,尤其很多商业模式都是效仿美国等等。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武常歧:发现或者发明一个新的东西是非常不容易的,而所谓创新,就是不断试错的过程。
中国有些模仿,其实可以称作模仿式创新,算是后发先至。
但是从整个世界来说,创新也有一个链条,有些人算是原始创新,但是更多的东西,是靠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地去更新和完善。
而且,严格来说,你很难去真正界定谁是原始创新者。
当然,我们可以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严格界定出创新和抄袭的界限,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人去创新。
所谓创新的定义,其中要特别强调“有益于社会”。
不是所有新的发明,都能对社会产生效益,或者能提高社会效率。
所以,认定创新这个事情,还是要看,谁最终给社会带来了更大的效益。
《中国经营报》:现在似乎创新的舆论氛围是有了,但是真正的创新环境具备了吗?比如在BAT已经三分天下之后,小公司是否还有生存空间? 武常歧:过去分析产业都是用比较机械的方法,而现在更讲究分析企业的生态环境,我们可以套用达尔文的进化论来研究 武常歧 企业。
在整个商业环境下,适者生存,商业链同样都是“大吃小”。
但如果我们换一种心态去思考,就能理解这种状态是一种常态。
大公司有强大的实力,组织架构完整严格,资金充足。
但是并不一定能提供创新的最好空间。
正是因为大公司组织严格,很多创新项目实践起来,尤其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可能无法适应那些严格的规定。
所以我们发现,很多大公司的做法,甚至是把组织内的人员请出去,并投资让他自己创业。
等到他成立小公司并创业成功后,再收购回来,这就是所谓的生态。
《中国经营报》:那么除了商业本身的竞争环境,外部还应该提供哪些环境更有利于创新? 武常歧:其实国内的整体环境还不完善,比如制度环境、法律环境及契约精神等。
其中制度环境制约很大,与其说要创造怎样的环境,不如说政府尽量什么都别做,也就是尽量别管。
以科技为例。
每年我们国家财政都会大量拨款,支持科学家的研发项目。
但是研发成功后却无法商业化。
因为研究成果属于国家的,商业开发很容易陷入国有资产流失的官司中。
去年,政 府提议拟定“科技成果转化法”,即未来会将款项拨给大学,再由大学分配给科研项目。
科研项目如果商业化,大学根据情况占有一定比例的股份,以规避上述的法律问题。
但很可惜,一年多后的今天,这个法案依然没有出台。
《中国经营报》:所谓“万众创新”,如果所有人都去创新,进而不断的试错,会不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武常歧:创新不一定就是创业。
创新存在于各个方面,比如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甚至旧技术新用。
以富士胶卷为例,当初研发出防止胶片变黄的抗氧化技术,在胶片时代过去后,便思考将这种抗氧化技术用在护肤品上,这也是一种创新。
其实,关于社会资源分配,是经济学研究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常提到的,经济变化有没有最佳的速度的问题。
企业对于产品更新迭代是一种创造性毁灭,因为竞争会使他们陷入“囚徒困境”。
而经济学家需要思考,产品更新速度的合理性,进而通过政府实现加速或刹车。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政府可以通过政策进行调配,建立协同资源。
但是现在全球化时代,这种调节就变得复杂,可能需要通过行业自行进行。
从另一个层面说,创新和创业到底是应该大众还是小众,这也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比如,一个教授和一万个从大学辍学的人相比,哪一部分创业对资源的浪费更大?教授的成功率高,但是一万个人里出一个创业成功的人,概率也很大。
那么哪一种对资源的配置最有力?现在的成功学常常用比尔·盖茨来例证不上大学依然可以获得巨大成功,但这只是个例。
经济学家需要透过一系列的指标去评估创业的效果和成本。
金错刀:不被“互联网+”,就被“互联网-” 本报记者周丽北京报道 创新已经成为许多企业尤其是传统企业当下的着眼点,面对全民创新、全民创业的大热 潮,究竟是什么在阻碍传统企业“互联网+”、阻碍创新?而什么又 是企业创新的真正能量?6月25日,由中国经营报 社主办的“2015年企业竞争力 不“互联网+”,就被“互联网-” 金错刀 对于大型传统企业来说,转型和创新意味着打破现有的市场秩序,这就使得企业不得不舍弃一些已有利益,恐惧也随之产生。
微创新学院创始人、互联网创新教练、爆品会会长金错刀认为“互联网+”的本质在于,简单称为是价值链动刀,就是把过去传统企业的浪费、低效砍掉。
而那些把所谓互联网化创新当成锦上添花、当成狗皮膏药的企业全都走不长,反倒是能够把“互联网+”、创新变成一种危机状态下的绝地反击的企业能够转型成功,前两年可能有各种挑战,但是坚 夏季峰会”上,来自学界、企业界和资本界的嘉宾从多维角度,展开了对企业创新、传统企业转型的“互联网+”的激情碰撞。
持下去,第
三、第四年可能就会有勃勃生机焕发出来。
事实上,创新的事往往是小事,开始创新的公司也往往是小公司,但这种创新具有对自我认知的颠覆性破坏和重构产业秩序的作用。
企业需要意识到的是,你不“互联网+”,就要被“互联网-”。
而创始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发动机,在金错刀看来,首先要武装创始人。
更加关键的问题是,创始人必须要意识到自己的弱点,以及组织的惯性,打破这个惯性才能提创新,否则外部的压力就能将他逐步淘汰。
从0到1的互联网转型 现在任何一种模式都属于一个时代,每一次创新都是每一个新的台阶,创新的本质就是不断的否定和不断的进化,以及不断的变革。
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金错刀认为,互联网公司生存其实就一个法则,即一年生、一年死,这也是创新进化如此重要的原因。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是很多企业家面对“互联网+”的大潮、面对创新时却拿榔头都敲不醒。
万达董事长王健林有一句 话流传已久:转型就不怕打破瓶瓶罐罐。
万达的发展史,可以说是王健林的转型史,先是逃离住宅地产,后来做商业地产,再做旅游地产,现在又要去地产化、做电商。
可是这个曾经的转型强人王健林的三个观点,金错刀却坦言这会成为其在互联网转型和创新路上的桎梏。
他认为互联网的确是个工具,但这个工具已经产生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越是大佬级的传统企业,使用这个工具越痛苦。
其次,是可怕的盲 目自信,万达一上来就要挑战BTA,一上来就要市值千亿美元的平台。

三,万达用KPI驱动的互联网转型,也是最可怕的。
“王健林内心坚信法家,所以公司有几十万字的管理制度,在互联网转型上,王健林也是用一堆KPI指标来驱动管理转型。
这是一个可怕的杀手,KPI是从1到10的管理利器,但很多互联网转型都是0到1的不断试错,这种杀伤力随处可见。
”总得说来,还是太自信了,缺乏归零心态,金错刀认为。

标签: #数据 #案例 #统计学 #数据 #数据 #有哪些 #数据 #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