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兼施,大数据好不好

好不好 1
42013年7月17日星期三Tel(押010)51949387 综合 主编:肖洁编辑:张双虎校对:王心怡E-mail押news@ 视点 发现·进展 不久前,中国“天河二号”重返超级计算机世界之巅,舆论叫好的同时也引发对“中国超算欠缺实用性”的关注。
对此,专家表示——— 中国超算须“软”“硬”兼施 姻本报记者闫洁 有着“现代科技大脑”之称的超级计算机,正日益成为各国争夺的一个战略制高点。
在中国,超算发展迅速,“天河二号”更是在日前重新成为全球最快的超级计算机。
不过,中国超算实际应用效益的显示度不高一直饱受诟病。
在日前于西安举行的“西北工业大学—浪潮集团高性能计算联合实验室成立仪式暨超级计算技术研讨会”上,专家呼吁加强中国超算软实力建设。
中国航空研究院航空数值模拟技术研究应用中心主任白文告诉记者,与美国等先进国家相比,中国超算事业发展受到资源管理与服务乏力、应用支持与水平不高、投资回报率缺乏科学和量化分析研究等因素制约。
白文介绍说,超级计算是解决国家 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等领域一系列重大挑战性问题的重要手段。
以航空领域为例,飞行器气动设计、飞行载荷设计、隐身设计、发动机燃烧室数值模拟、飞机结冰数值模拟等都离不开超级计算机。
航空领域对超算存在着巨大需求,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给出的目标是:算的和工程师想的一样快。
基于航空航天方面的需求,日本研发了“数值风洞”;为解决地球环境和气候模拟问题,美国研制了“地球模拟器”。
但是,除航天、气候等“高端”领域,美国超算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也较为普遍,甚至“如何设计一个薯片包装才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薯片的完整性”都用超级计算机来模拟演算。
而在中国,超算目前只主要应用于地球系统模拟、分子信息学、石油勘探、气象预报、新药研制、汽车制造等领域,仍需进一步在国民经济 和工业部门发挥更大作用,产生更大的实际应用效益。
在专家们看来,花一二十个亿建一台超级计算机,如果用不好就会变成烧钱的机器。
避免超级计算机成为烧钱机器,须进一步破解应用瓶颈。
白文认为,应用水平跟不上,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在超算资源管理技术、应用支持队伍建设、应用软件和应用项目研究等软实力建设上的投资和支持力度,与计算机硬件不相称,软实力跟不上硬实力。
比如,美国NASA超级计算中心网站可实时展现超级计算机几万个核的运行情况,管理水平高、用户服务好、应用支持力度大,带动了应用水平的提升,使所属超级计算机几乎是长期满负荷运行。
而在中国,一方面,超级计算机硬件资源很难达到满负荷运行;另一方面,却存在用户排队等待的现象。
“绝大多数用户并不是高性能计算技术专家,如果超 算中心能提供一个更好的服务和应用支持平台,应用需求会被进一步激发出来。
”白文表示。
复合型人才缺乏也限制了中国超算应用发展。
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后,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并不缺人,重要的是高性能计算应用人才。
这就需要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既要有超算领域的知识和背景,又要熟悉材料、生命科学等各个应用领域。
正是基于此,此次西北工业大学携手浪潮集团,成立高性能计算联合实验室,将在科学研究、项目合作、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人才交流等5个方面加强合作,以期成为三航领域高性能计算的典范。
与此同时,浪潮集团高性能服务器产品部总经理刘军表示,双方正考虑专门成立高性能计算应用的工程硕士班或者工程博士班,以加强应用人才的培养,推动中国超算进一步发展。
简讯 基因农业网开通上线 本报讯7月15日,由中国生物学会、中国分子与生物学学会、中国植物保护协会、农业技术协会等联合发起的“基因农业网”宣布开通上线。
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农业部主管转基因科普与生物安全管理的相关领导出席开通仪式。
该网站开设观点、专题、资料库等栏目,利用视频、图片等方式向公众普及转基因技术相关知识与科技进展。
(孙爱民) 国内首个“智能稻草人”问世 可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综合监测 本报上海7月16日讯(记者黄辛)记者今天从复旦大学获悉,该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郑立荣课题组在完成国家“863”项目过程中,突破了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实现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低功耗、智能化、多源感知物联网节点,研制创建了国内首个云平台“智能稻草人”。
据介绍,所谓“智能稻草人”就是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农作物生长环境综合信息进行智能监测,是集农作物种植环境信息数据采集、存储、传输和管理于一体的,无人值守的农业综合信息智能监测系统。
目前已在30多家农产品生产企业投入使用。
农田里施肥喷农药不再需要农民去检查,“智能稻草人”通过对土壤中肥料含量和水含量的分析决定什么时候施肥,还能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喷洒农药。
每一批农产品生产过程 中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情况都及时上传到云平台,消费者购买时只需要扫描二维码,就能知道自己手中的农产品生产过程是否安全…… 为保障安全,“智能稻草人”可实现手机等查询功能。
如果有人想修改其数据,或者随意关闭“智能稻草人”,稻草人都会直接报警。
“智能稻草人”收集的所有数据都上传到国家编码中心,现在还和智能包装箱联网,未来不论是从农民散户收来的牛奶还是蔬菜,都可以从包装上看出来。
这一“智能稻草人”只需每隔2到4公里安装一个,每亩地每年投入约5元。
根据课题组的调研,“智能稻草人”如果用于农村的大棚,可以增产30%,而每个大棚额外增加的投入大约300元。
郑立荣表示,该研究有望帮助实现全国性联网的食品安全物联网监管平台,为百姓和各级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服务。
药用植物卡瓦成分提取获进展 本报讯(记者彭科峰)7月16日,记者从中科院武汉植物园获悉,该园污染生态学学科组研究员王俊在提取药用植物卡瓦有效活性成分卡瓦内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食品科学与技术学报》。
卡瓦内酯具有调节神经、减轻压力、缓焦虑、战胜抑郁、松弛肌肉、消除疲劳、解除失眠等功效。
英国将卡瓦收入《植物药典》,美国将其收入新版《美国药典》,欧美许多国家将卡瓦列为非处方药或处方药。
在许多岛屿国家,人 们普遍认为,适当地使用卡瓦提取物对健康有益,卡瓦提取物无成瘾性。
王俊等人以药用植物卡瓦为研究对象,使用5种不同的有机溶剂,尝试从卡瓦根及植物茎部提取6种有效活性组分卡瓦内酯,使用气质联用仪分析了不同来源的卡瓦根部及茎部6种卡瓦内酯的含量。
结果显示,乙醇对卡瓦内酯的提取效率最高,正己烷的提取效率最低,同时,卡瓦植物根部卡瓦内酯的含量高于植物茎部。
专家研讨推动“CCSDS建议在我国应用” 本报讯7月16日,“CCSDS建议在 我国航天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第三届专 题研讨会在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 开。
本次研讨会以“互联开放的空间信息 系统”为主题,来自国内20余家单位的 100多位代表着重探讨了CCSDS(国际 空间数据系统咨询委员会)建议在天基 信息网络中的研究及应用。
在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CCSDS 开发和制定了275个空间数据系统技术 的文件,其中大部分已成为国际标准,并 广泛应用于各国际空间团体。
据不完全 统计,截至2013年5月,国际上采用 CCSDS建议书标准的航天飞行任务达 到609个。
(陆琦) 未名兴旺成立国际学术指导委员会 本报讯7月16日,北京未名兴旺系 统作物设计前沿实验室国际学术指导委 员会在中关村高端人才创业基地成立。
中科院院士许智宏、朱玉贤和美国科学 院院士PeterQuail、董欣年、邓兴旺等
5 位专家成为委员会首批成员。
该实验室于2009年在北京市倡导 下成立,主要致力于作物育种前沿核心 技术研究。
当天,实验室还与中关村海淀园达 成合作意向,将共同致力于主要作物全 基因组分子育种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推 动实验室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就 抗逆基因在作物中的应用进行合作研 究。
(郑金武) 食品安全评价与质控国际培训班广州结业 7月15日,在上海市金山区山阳镇的一个果蔬合作社,工作人员展示“拇指西瓜”。
这种被称为“拇指西瓜”的迷你西瓜经过近3年的栽培,日前在上海市金山区山阳镇开花结果。
“拇指西瓜”源自南美的一种水果“佩普基诺”,仅有3厘米长,内瓤为青绿色,口感微甜,不用切开,可以连皮一起食用,市场价格约每公斤160元。
新华社发(庄毅摄) 上海发布大数据研发三年行动计划 本报讯(记者黄辛)由中国工程院和上海市政府发起组织的首届金桥产业技术创新会议近日在上海举行。
会上,上海市科委发布了《上海推进大数据研究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计划三年内重点选取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终身教育、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科技服务等具有大数据基础的领域,探索交互共享、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建设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陈鸣波表示,上海数据资源丰富,但上海数据资源的利用尚不充分,数据公开和共享动力不足,缺少 系统级、架构级的大数据产品。
如果能将分散在各领域的基础数据充分整合、有效抓取、深度挖掘并予以智能分析,搭建一个个大数据平台,有望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深刻改变上海市民的生活。
智慧交通就是三年行动计划建设的六个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之
一。
其中针对航班正常、安全、有效运行的需求,空中智慧交通的平台将会聚和整合机场塔台数据、雷达数据、航空公司数据等,提供飞行流量预测、特殊情况处置等功能,实现流量控制和航班运行协同决策,为民航管理和指挥提供一站式大 数据服务,提高航班准点率。
另外,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副主 任高解春表示,上海正在不断建立和完善一个电子诊疗档案库,涵盖3500万患者。
将为医生提供智能诊治、临床精细决策等支持,为政府提供医疗资源配置、流行病跟踪与分析、疫情监测及处置等关键决策信息。
除了推进六大公共平台,该计划还将在金融证券、互联网、制造业等六个重点领域开展行业应用研发,并力争在大数据一体机、新型架构计算机、大数据分析软件等技术方面取得突破。
智能型污水截流泵站研发成功 本报讯(记者潘锋)为改变我国污水治理装备落后的局面,江苏大学国家流体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江苏亚太泵阀有限公司研究人员经过一年多协同攻关,在国内首创集污水收集、排放于一体的智能型污水截留泵站。
日前,该泵站在山东菏泽、河南郑州等地投入使用。
该新型污水截流泵站的主体采用耐高温耐高压的高强度纤维玻璃钢制造预制筒体,潜水排污水泵、智能型自动控制系统等各 种设备部件,一体化置于可移动的预制筒体内。
预制筒体竖立式埋入8~10米深的地下,全自动控制,无须人工操作。
泵站最大功率可达135千瓦,最大污水流量每小时5000立方米。
该泵站高度集成化,泵体土建工程仅为传统混凝土结构的十分之一;泵站采用密封装置,整体埋于地下深处,无异味溢出。
可用于城市街道、大型工矿企业等的污水收集、输送和排放以及江河湖泊各类水系的调水排水。
黑河中游生态水文遥感试验数据发布 本报讯(记者王进东)日前,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获悉,“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综合遥感观测联合试验”(以下简称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中游试验数据正式在“黑河计划数据管理中心”网站发布。
据该所研究员李新介绍,本次发布的数据主要包括航空遥感原始数据及其产品、非均匀下垫面地表蒸、散发的多尺度观测试验数据、定标与真实性检验观测试验数据、生态水文无线传感器网络观测数据以及卫星遥感数据等。
用户可通过“黑河计划数据管 理中心”申请使用该数据。
“黑河生态水文遥感试验”的 总体目标是显著提升对流域生态和水文过程的观测能力,建立国际领先的流域观测系统,提高遥感在流域生态—水文集成研究和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能力。
中游试验于2012年完成,其采用的高密度、高强度的通量观测矩阵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国际上也很少见,研究成果将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的科学管理以及指导农田灌溉节水等起到重要作用。
本次试验所获取的数据根据统一的规范与流程进行处理,并严格实施了数据的质量控制。
本报讯近日,由我国科技部国际合 作司主办,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 程学院承办的“2013食品安全评价技术及质量控制国际培训班”结业典礼在该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校举行。
来自孟加拉、印度尼西亚、伊朗、 埃及、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文莱等7个国家的近20名学员出席。
“我们的成果请农民验收”培训以全英文授课方式进行,专家 们为学员们讲授了中国食品安全政策与 法规、现代药物分析技术、食品加工与保 藏、食品安全免疫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基姻杨鸿波本报记者张好成 收入,研究所也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本理论与技能。
(李洁尉黄琳祝和平) 黑龙江省黑木耳产量最高、品质最好,但很少 中外企业联手 通常,科研成果要经过同行专家或政府部门组织的专业队伍评价验收,但在黑龙江省科学院 有人知道这“最高、最好”背后凝聚着多少科技人员的汗水。
发力中国手机市场 微生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看来,对其研究成果最有发言权的是当地农民。
记者见到该所食用菌研究室副主任戴肖东时,他正在黑龙江省海林市进行栽培技术培训。
本报讯近日,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 近日,该所所长张介驰接受《中国科学报》记 “我们每年都依托科技特派员,在十几个市县 司、英特尔公司联合中国联通打造的新一者采访时说:“农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课题,我们进行食用菌栽培技术轮回培训指导,光海林地区 代智能手机战略合作计划,正式落地中国的成果需要农民验收。
” 就有十个乡镇,这个市目前食用菌生产规模达到 市场。
基于主频2.0GHz的最新双核英特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所始建于1959年,原12亿袋,收入可达2亿元以上。
”戴肖东说。
尔凌动处理器平台、面向中国联通网络的隶属于中科院东北分院,1971年转属黑龙江省科 尚志市元宝村村主任王广海告诉记者:“我们 中兴GEEK智能手机新品也即将上市。
学院,主要从事生物工程技术、微生物等公益性研村有30多户种植黑木耳。
我今年也种了5万袋,预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究与科技开发的综合性研究。
计产量2000多公斤,收入12~13万元。
他们的菌种 裁杨叙表示,中兴GEEK智能手机独具 近年来,该所根据农业发展需求研发的黑木质量好、产量高,我们信得过。
” 极客特质,与英特尔积淀的创新基因息耳、灵杆菌素、金葡菌素以及微生物肥料、农药、饲 该所食用菌研究中心研究员张丕奇表示:“我 息相通。
(计红梅)料等成果在生产中广泛应用,不仅为农民增加了们都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进行科研立项,筛 选培育优质高效的木耳菌种就是为助农致富而立的一项重要课题。
” 据介绍,黑龙江省有6株黑木耳菌种通过国家农业部食用菌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这6株均为该所选育。
这些优质菌种在黑龙江省及东北地区累计推广超过50亿袋,产值超过100亿元。
而且,该所选育的黑木耳去年首次在高海拔的西藏地区栽培成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
此外,该所还利用自身优势,依据农业和农村发展需求展开科研攻关,取得多项惠农科技成果。
福太尔生物拌种剂是一种以枯草芽孢杆菌为主的高活性微生物菌肥,也是该所近年研发的药肥双效新成果,具有生根壮苗、改良土壤、抑菌排毒等作用,广泛应用于瓜果蔬菜、大田作物和经济作物。
“目前这种产品应用面积达500万亩,防效达70%以上,平均增产10%,增产粮食15万吨,增收 达3亿元。
”该所研究员李晶说。
此外,该所微生物课题组经过多年分离筛选, 选育出ASP-15菌株,并以这种菌株为核心复配其他菌株形成菌剂组合。
这种生物肥可增强作物抗逆性及抗病能力,并可改善土壤、减施化肥。
近年来,通过技术服务、菌剂生产、菌株转让等形式,该生物肥在东北三省及山东等地推广15万亩,增加农民收入1000万元。
哈尔滨市太平镇立功村高家屯村民高洪宝高兴地告诉记者:“我家的玉米田去年使用了这种有机肥,在用其他肥料都减产的情况下还有所增产,专家研究的东西就是信得过。
” 该所微生物课题组组长曹亚彬表示:“通过与农民的接触,能够感觉到他们对农业科技成果的渴望,对能够带来效益的好技术是真心欢迎的。
的确,农民接受和欢迎的成果才是好成果!”

标签: #数据 #手机 #数据 #数据 #数据 #数据 #融云 #采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