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病毒为何频发,孩子病毒感染怎么来的

病毒感染 4
2020年6月23日星期
科普 周刊 兵团网:新闻线索邮箱:btrbxwxs@ 责任编辑:魏巍电话:0991-5509362客户视觉:任延雪校检:曹艺丹实习生冯明月端 兵团科技局科协协办 7版 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近30年来,新的病毒病不断出现,甚至大规模流行,如尼帕病毒性脑炎、SARS、埃博拉出血热、禽流感等,不仅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们在积极防控疫情的同时,也应反思—— 新病毒为何频发 任延雪/绘 ●王琦 “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强调“天”与“人”的和谐关系,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受生存环境(“天”)的影响。
反思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认识到,病毒和传染病疫情的暴发,与生态失衡有很大关系。
种种证据表明,许多流行性疫情的暴发,离不开人类社会行为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生态破坏,包括但不限于全球变暖、过度开发、捕食野味等。
法国医学教授让-路易·维尔代在《新疾病可以被预测和预防吗》一文中指出:“传染病和可传染性疾病,是特定时期中人与周围微生物环境关系的结果。
每一方都在不停发展,使这种关系发生变化,建立起新的平衡。
”也就是说,新病毒之所以频频暴发,其实并非偶然,除病毒本身的因素外,主要还在于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城市化与居住环境、社会治理等因素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生态失衡促使病毒传播与“进化” 人类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给生态系统造成了直接影响,导致生态失衡。
病原微生物是传染病的重要源头,生态失衡一方面导致一些野生生物的病毒直接传播给人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病毒的“进化”——产生全新的病毒,或在致病性、抗原性、传播途径和感染宿主的类型等方面发生改变,导致一些对原生宿主无害的毒株跨越物种屏障而感染人类。
人类对自然不同破坏行为引发的病毒流行问题,具体分为三类: 全球变暖——提供病毒流行的温床。
一方面,全球变暖为病毒的传播媒介和中间宿主提供了良好环境,如蚊虫、鹿鼠等物种大量繁殖;另一方面,气 候的变化引起鸟类迁徙,促进其携带的微生物传播至其他地带,出现病原与传播媒介分布地区的扩散。
例如西尼罗病毒,以鸟类为主要的贮存宿主,原来主要流行于气候干燥、气温较高的南半球非洲地区,但随着全球变暖,鸟类迁徙,1999年在纽约出现一次暴发流行,结束了西半球无人和动物间感染报道的历史。
过度开发——野生动物被迫走向人类。
由于人类对大自然的大规模开发,野生动物被迫从森林深处迁移至森林边缘的农场等处寻找食物,导致野生动物之间、野生动物与人类之间发生接触,使得以野生动物为自然宿主的病毒传染给人类,或通过家养动物间接传染。
1999年,尼帕病毒在马来西亚猪农中出现一次暴发流行。
研究发现,由于当地人肆意砍伐森林,致使森林面积减小,狐蝠由于缺少食物被迫迁移至森林边缘附近的果园取食,尼帕病毒于是从狐蝠传染给猪,偶然机会造成人类感染,引发大规模流行。
又如,源于非洲刚果的埃博拉病毒,虽然最初来源尚未明确,但中间宿主大猩猩、黑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均可将埃博拉病毒传给人,继而造成病毒在人类之间暴发流行。
贪食野味——舌尖上的病毒新物种。
2002年暴发的SARS、2012年暴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以及2019年末发展至今的新冠肺炎,均有证据显示与蝙蝠有关。
蝙蝠与人类不论是活动时间,抑或是栖居环境,重叠都不强,使二者发生联系必然需要特定的社会行为。
在一些地区,蝙蝠会被用作食材,因此,从捕猎、加工到制作、食用等一系列活动均使人类与蝙蝠有机会发生接触。
2019年2月,一种被称为“僵尸鹿”的传染病在美国、加拿大等地的鹿群中传播。
“僵尸鹿”病是一种朊病毒导致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主要感染野生的麋鹿和驼鹿等鹿科动物。
美国研究人员指出,未来几年,存在人类捕食感染的 野生鹿科动物而患上“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可能。
反思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环境的破坏就是灾难的降临,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的重要命题。
工业文明发展后,人类对大自然开展了更深、更广的征服行为。
这种行为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升,也收获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人类对自然改造与探索的行为破坏了自然环境与生态平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面临严重危机。
原本,人与自然以及自然界中的病毒长期共存,如今疫情大规模频发便是生态给我们的反噬,促使我们思考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善待自然,同时防范不良环境对人类的报复,这是现代环境安全问题的核心内涵,也是对人类盲目征服自然带来恶果的反思。
人类的生存环境与其健康的关系实质上是生态平衡关系,疾病—病因模式表明,任何流行病的发生发展或多或少地与环境发生联系。
SARS、禽流感与新冠肺炎等疫情的出现,都和动物有关,如果没有生态平衡破坏带来环境整体上的巨大改变,疫情不可能大规模流行。
新冠肺炎促使人类重新审视自身的自然属性,认识到自然是人的本质之
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便是具有自然价值的生态系统。
正因为这样,人类善待自然就是善待人类本身。
对疫情的防控不止于病毒本身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全球传播性的特点,任何国家很难独善其身。
目前, 全球已有上百个国家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化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风险。
在这样一个全球化视野下,我们更应建立国际合作的防控体系,共同商讨应对,合作来抗击疫情。
对疫情的防控不止于病毒本身,而需要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治理,并向地理环境、气象等多学科延伸,从全球化视野推动可持续发展。
过去的几十年,全球可持续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其中便有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的不可持续,表现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和谐,诸如全球气候变暖、全球资源短缺、全球污染加重等。
现代文明让我们拥有征服自然的创造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同时又是强大的破坏力,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显露。
我们应当重新审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进而更好地在新型现代化道路可持续发展。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告诉我们,自然环境是社会进步绝不容许忽视的因素。
虽然目前对新冠病毒产生的原因尚未有定论,但不少有识之士认为其与生态环境破坏有关。
我们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放在自身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地球是一个有机体,它的任何一个部位的病症,都会引发整个机体的危机。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波及全球,任何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全球合作,万众一心抗击疫情才是正确的做法。
我们应当克服现行医疗卫生体制的种种弊端,化危机为重建全球公共卫生体系的契机,超越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实现全人类一起抗击疫情。
据《光明日报》 手足口病进入多发期医疗专家为防护支招 近日,各地气温逐步上升,儿童常见急性传染病手足口病也进入了多发期。
专家提醒,家长应重视手足口病早期症状,并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延误加重。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以发热,手掌、足底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等为主要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复杂且极易传播,病毒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长,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鼻咽分泌物、唾液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水杯等物品都可以造成传染。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赵瑞秋介绍。
赵瑞秋建议,家长应当培养儿童养成 正确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注意个人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在手足口病高发季节,关注儿童体温变化并时常查看口腔、手及足底等部位是否有皮疹或疱疹,便于及时就诊、治疗“。
喝开水、吃熟食、勤洗手、勤通风、晾被褥。
”这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十五字口诀。
专家介绍,手足口病普通型病程多为7至10天,如果没有重症表现,可遵医嘱在家对症治疗,多喝水、饮食清淡。
儿童病好后应继续居家隔离10天左右,采取和患病期间一样的护理措施,妥善处理孩子粪便,勤洗手消毒,以防疾病传染。
据新华社 三种儿童眼病高发亟待重视 日前,专家指出,近年来,儿童近视、斜视、弱视这三种眼病高发,亟待引起重视。
儿童视觉系统未发育成熟,一些儿童眼病发病较为隐匿,导致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智宽教授介绍,很多人对于儿童近视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患上近视的青少年儿童不需要佩戴眼镜,即使戴眼镜也要选择比实际度数低的镜片,其实不对。
如果孩子近视了却不戴眼镜,近视度数反而会增长得更快。
孩子是否需要配镜需要医生根据临床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杨智宽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有眯眼、歪头等表现,要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
杨智宽表示,斜视是近年来高发的儿童常见眼病。
患斜视的儿童两只眼睛无法同时向前看,患儿除了外观上的异常,还会 有厌学、头晕、歪头视物等表现。
斜视矫正方法有很多,可采用光学配镜、遮盖、视觉训练等方法进行辅助治疗,也有部分患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杨智宽介绍,第三种高发的儿童眼病是弱视。
弱视有明确的病因,比如先天性白内障、远视、双眼度数相差过大及斜视等,弱视患儿如不能及时进行治疗,通常会引起难以逆转的双眼视功能损伤。
患儿的年龄越大,矫正就越困难。
杨智宽提醒,儿童应该科学用眼,应该保证每天2小时的户外活动,减少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不要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
家长应每年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做一次眼睛及视力检查。
当孩子出现近视时,应及时进行干预和矫正,以免近视度数加深。
据新华社 《柳叶刀》文章分析飞沫数据证实: 改善公共空间通风可减缓新冠病毒传播 科学家通过测量飞沫粒径分布、传播距离和速度、不同通风水 平的空气传播时间,对人们咳嗽和讲话时产生的飞沫进行了详细 分析,该研究证实:良好的公共空间的通风条件,是可以稀释并清 除潜在的传染性气溶胶。
相关文章近日发表在英国《柳叶刀·呼吸 病学》杂志上。
目前普遍认为,新冠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感染者的呼吸飞 沫。
而讲话和咳嗽时产生的微小飞沫(直径从亚微米级到接近
10 微米)含有病毒颗粒,病毒可以在气溶胶里存活3小时并保持感染 性,而这些飞沫,既可以通过气溶胶进入气道直接传播,也可以通 过被污染的手部接触而间接传播。
研究人员分别在无通风、只有机械通风、机械通风并打开一个 入口门和一扇小窗户这
3个通风水平不同的房间里重复了实验。
在通风状况最好的房间,30秒后的飞沫数量减半;而在无通风的 房间,飞沫减半的时间大约需要5分钟。
这一结果与空气阻力计 算结果一致。
该研究表明,良好的通风,的确可以极大降低呼吸飞沫在空气 中的悬浮时间。
这一发现有相当重要意义,因为尽管已经采取了 物理隔离措施,但在公共交通工具和疗养院等通风不良且人员密 集的地点,仍有病毒传播的案例出现。
研究人员表示,在这类通风 不良的空间中,小呼吸飞沫的持续存在可能会导致新冠病毒的传 播,而改善公共空间的通风条件,则可以稀释并清除潜在的传染性 气溶胶。
据《科技日报》 臭氧能灭活新冠病毒 日前,日本奈良县立医科大学与日本
MBT(感染症部会会员 企业)联盟组成的研究小组于全球首次确认,臭氧气体可以灭活新 冠病毒。
此外,还通过实验明确了灭活条件,从科学角度证明了其 实用性。
该研究小组培养了新冠病毒细胞系,将不锈钢板设置于安全 柜中安装的耐臭氧气密盒(丙烯制)内,并涂覆了作为实验对象的 新冠病毒。
然后运行耐臭氧气密盒(丙烯制)中设置的臭氧发生 器,将耐臭氧气密盒内的臭氧浓度控制在
1.0至6.0ppm左右。
实验结果显示,CT值为330(在6ppm臭氧浓度下,暴露55分 钟)时,病毒的存活率为1/1000至1/10000;而CT值为60(在 1ppm臭氧浓度下,暴露60分钟)时,病毒的存活率为1/10至1/ 100。
据《科技日报》 新研究有助早期防治神经性疼痛 神经性疼痛如不及时治疗,发展为慢性疼痛后会对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
德国研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抑制神经性疼痛的方法,这有助于对该疾病的早期防治。
神经性疼痛由神经系统损伤或紊乱诱发,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
手脚出现刺痛感、麻木感和灼烧感可能是神经性疼痛的征兆,如不及时治疗而发展为慢性疼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会因长期疼痛而大大降低。
德国弗劳恩霍夫分子生物学与应用生态学研究所日前发布公报说,该所研究人员分析了神经性疼痛的机制。
神经系统在受伤等情况下会向免疫系统发出“警报”信号,但免疫细胞被诱导到受伤部位后,有时会导致长期炎症,从而造成持续的神经性疼痛,最终演变成慢性疼痛。
在这个过程中,前列腺素E2是一种重要的信号物质。
常用的布洛芬和双氯芬酸等止痛药就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2的产生,起到止痛效果。
研究显示,在布洛芬等药物无法起作用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抗体抑制CCL2信号分子的功能,也能显著减少疼痛发作。
研究人员说,这种方法有望用于神经性疼痛的早期防治。
据新华社 注意!防晒霜涂太厚可导致中暑 天气越来越热,出门前做好防晒是重中之重。
但没想到,近 日南京的一位王女士在出门前,用防晒霜在裸露的皮肤上厚厚的 涂了一层,结果却出现呕吐、发烧等现象,险些晕倒在路上,经医 生诊断后是中暑了。
防晒霜通过其中含有的有机和无机成分起到防晒作用。
无 机防晒成分是氧化锌、二氧化钛等无机物,主要用于反射和散射 紫外线辐射;有机防晒成分则是通过吸收紫外线起到防晒作用。
中暑的原因主要是我们人体内热量不能及时排出,导致体内 温度过高,使体温调节中枢紊乱。
如果身体大面积并且长时间裹 着
一层防晒霜,只会让体内热量越来越高。
夏天防晒虽然很重 要,但也要适量而行,出门前半小时再涂防晒霜,回家后立刻洗掉 皮肤上涂的防晒霜,让皮肤多透透气。
还需要注意,辨别防晒能 力千万不要只看防晒霜上SPF指数,SPF虽是防晒的重要指标, 但并不是SPF值越高防晒能力就越强,涂抹不当反而会出现适得 其反的效果。
据《科技日报》 炎炎夏季,谨防急性肠炎炎夏胃季,天气闷炎热,细菌大量滋生,急 性肠胃炎进入高发季 来节,不幸“中招”该如何袭应对治疗呢?了解这 些知识,谨防急性肠胃 !炎来袭。
急性肠胃炎是啥病? 急性肠胃炎是胃肠黏膜的急性炎症,因微生物感染引起,也可因化学毒物或药品导致。
几大症状 恶心 腹泻 腹痛 呕吐 发热 哪些原因会引起急性肠胃炎? 饮食不当暴饮暴食。
摄入由细菌或其它毒素污染的食物。
摄入生冷不洁的食物。
摄入烈性酒、浓茶、咖啡、辛辣食物等。
出现哪些症状需及时就医? 腹泻,呕吐持续1天以上。
发烧超过38.5摄氏度。
严重腹痛超过2小时。
便血。
有脱水迹象(口干舌燥,排尿次数减少或尿液颜色加深)。
患病后该如何治疗? 尽量避免在呕吐的时候服用吗丁啉等胃肠动力药,这样会加剧患者的腹痛和腹泻。
如果在家服药1至2天后症状无缓解,应迅速就医,避免因脱水和严重感染导致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在治疗过程中饮食应少量、清淡。
避免食用冰镇、油炸等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生活中如何预防急性肠胃炎?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避免摄入刺激性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任延雪/绘

标签: #病毒 #数据 #固态 #数据 #怎么改 #密码 #密码 #系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