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地标”,电子商务专业找什么工作

电子商务 4
08教育展台电话:010-8229688882296879 2020年7月2日星期
融合·创新打造义乌电商“人才地标” ——聚焦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电商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2020年初夏,对于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来说,无疑是一个交汇着欣喜与豪情的时刻,学校喜报频传,5月,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电商学院完成全国首创的首批“电商直播专项职业能力”培训,并颁发相关部门认证的电商直播专项职业能力证书。
6月22日,全国首发《电商直播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培训教材》,这是电商直播领域全国首本国家级别职业培训规划教材。
如此骄人的成绩,得益于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共命运,深耕优势专业,紧紧抓住以直播为代表的新一轮互联网风潮,为直播产业化与直播电商催化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2018年,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电商学院获评“全国电子商务产教融合示范学校”。
2019年,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电商学院与家庭消费平台贝贝集团开展合作,参与创造了5000万元营业额,获得了企业颁发的“最佳CPD个人、最佳满意度个人、最佳CPD团队”等荣誉称号及表彰。
从主管部门认可,到合作企业认可,再到产业内部认可,近年来,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电商学院立足电商产业的融合性趋势和创新性要求,牢牢把握“融合”与“创新”两大关键词,通过建设依托企业真实项目的一维“平台”——“5+1”创业工作室,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二维“中心”——电商产业服务中心,实现“产学研”全面融合的三维“基地”——“融·创”电商学院,全方位提升产业服务功能,打造义乌电商产业的“人才地标”。
搭建一维“平台”,实现校企合作长线化 从2016年开始,学院持续推进校企“双元”育人,不断拓展企业参与的人才培养环节,与义乌地区的综合性电商企业合作,将阿里巴巴、天猫、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较为成熟和活跃的电商平台运作模式与一线运营人员引入电商专业,从而全面覆盖传统电商、移动电商、跨境电商和社交电商的产业领域范围。
依托企业的真实项目,在专业内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一方面提升学生的专业实操技能和创新创业素养,另一方面为企业参与教学找准着力点,实现校企长线化合作。
学院结合不同平台特点,建设形成了“运营”和“设计”两大工作室类型,其中“运营”类工作室5个,即“淘系工作室”“京东工作室”“拼多多工作室”“新媒体抖音工作室”和“跨境电商工作室”;“设计”类工作室1个,即“视觉工作室”,它在整体编制上与其他5个专业工作室平行,承接来自这些工作室的视觉设计任务,由此形成“5+1”创业工作室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5+1”平台的5个工作室合作载体,学院会根据行业发展情况进行动态调整,从而确保自身与行业发展的“同呼吸共命运”。
目前,“5+1”工作室已实现了与前沿的电商平台对接、学习任务与企业项目的对接。
工作室成员从二年级的专业学生中经过考核选拔产生,每个工作室平均人数在15人左右,内部进一步细分为由3—5人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3—4个,首先在规模上实现小而精。
每个工作室配备专业指导教师1—2人,企业专职指导教 师1—2人。
工作室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关系, 近乎于一种创业合伙人的关系,既可以共同开发创新创业自有项目,也可以承接来自企业的真实合作项目。
在这种新型导师关系下,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通过每天各一个小时的晨间会和晚间会展开。
其余时间,由专业教师负责将教学知识点转化成实操,融入企业的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企业导师则负责进行企业化管理及业绩考核。
以“视觉工作室”为例,师生近年来先后参与了义乌绿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乌伤情”品牌红糖包装设计、河南康百万庄园的文创产品设计等企业项目。
相关设计作品获得2019年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平面设计赛项一等奖、全省技工院校第二届师生创新创意大赛创意设计类二等奖、康百万庄园“澳洲河南商会杯”文创产品设计优秀奖等荣誉,工作室还获得了以义乌文化名人陈望道为主题创作的“真理的味道非常甜”系列设计作品的著作权。
工作室面向义乌传统红糖企业,设计开发了“糖舍”“食矣”等自有品牌,有效助推了本土红糖产业的电商化发展转型。
2018年,学院依托“5+1”创业工作室平台,校企合作共建的“乌伤情”品牌系列红糖产品,成功入选第十一届义乌国际森哈哈林博览会主展区、第十四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2019中国(浙江)技能培训教育博览会和2019中国义乌物流产业博览会,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认可。
此外,学院立足“5+1”工作室平台,与企业合作开展以培育电商专业学生“双创”综合素养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培养了一大批具备创新创业综合素养、专项技术能力过硬的优质人才,满足了行业的中高端人才需 求,孵化了一批优质学生创业项目,奠定了学院在电商专业人才培养和供给上的引领地位。
构建二维“中心”,拓展产教融合辐射面 伴随着直播电商的迅速兴起,义乌的小商品交易模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转型、迭代。
而学院的电商产业服务中心,也将在其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2018年,学院为了进一步深化校企在人才培养、产品研发等领域的融合程度,与义乌市澜蓝汇电商产业园区合作,建设集电商直播、短视频拍摄制作、电商运营、社会培训四大服务板块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性电商产业服务中心。
目前,通过不断强化平台管理和保障运行制度建设,中心已签约合作服务大中小型企业100余家,其中主要包括以工厂、产品供应为主的货源型企业和第三方服务型电商企业。
中心通过整合企业资源完善产业链,已在内部形成了完整的产供销流通闭环,产教融合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宽。
依托电商产业服务中心,学院现已开展网红直播方向的现代学徒制实训和新型学徒制培训500余人次,孵化大学生创业团队30余个,为义乌市场商户输送专业人才1000余人。
接下来,学院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着力把中心打造成为全国大学生直播领域的创新创业基地和全国一流的特色产业服务基地,同时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国际化商务平台,通过政、校、企、行多方联动,共同打造零售新业态下的电商“浙派”模式,从而引领浙江,辐射全国。
升级三维“基地”,打造“融·创”产业学院 2016年,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主动顺应义乌电商产业的转型升级需求,成立电商学院,致力于培养符合义乌地区电商行业发展特色、适应电商行业整体转型升级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
除了传统电商专业的技能培养,进一步注重培育人才熟练掌握移动网络工具应用、自媒体营销和社交化电商运营等新型职业技能。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院着眼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四链合一”,立足于电商产业人才需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精准对接,进一步构建完善了基于“双师共导、六能进阶、四域融通”的创新型电商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逐级递进的线性人才培养结构,充分延伸了人才培养的企业端。
其中“双师共导”即发挥校企“双主体”的互补作用,由企业导师和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导师团,与学生形成“创新合作伙伴关系”。
由此,在专业工作室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拥有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受到学校的统一管理,并且每月总结自己的学习知识点;又是企业准员工,完成来自校企合作项目中的业绩任务,对自己参与的子项目负责。
“六能进阶”即确立了以专业认知、技能建模、模块学习、专项训练、项目运营和职业指导为六大阶梯的学生综合能力培养路径。
“四域融通”即打破固有教学体系,实现“课业 学习、职业体验、创新创业、社会服务”四大领域的跨界融通,坚持引企业案例进课堂、引企业导师进课堂、引优秀学员进课堂,让课程同时是企业项目、学生作品,从而在校内学习中完成有效的工学结合、平行轮岗。
学院既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的教学场所,也是为中小企业转型提供技术支持、带动学校周边中小企业进行互联网转型、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运营维护的服务基地。
随着当前直播电商热潮带来的行业变革,电商人才的培养也有待发展升级。
在此背景下,学院立足于“融合”与“创新”并举的两大行业根本属性,提出要进一步凸显“融德、融技、融智、融商(义乌商帮文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同时积极强化“创新、创业、创造”的产业服务功能,以全面服务电商产业发展升级为目标指向,着力打造立足义乌、辐射金华、面向全省的“融·创”区域产业学院品牌。
力争通过未来一个周期的建设发展,全面提升电商学院的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整体效益和辐射能力,使学院成为全省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模式开发和推广中心。
放眼未来,学院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服务于义乌传统行业的电商化转型、小微企业的电商平台创业和相关电商企业的员工培训,将学院打造成为集教育、培训、科研、创新、创业于一体,业内认可度高、社会知名度广的行业人才培养基地,展现出支撑义乌电商产业持续发展升级的责任担当。
(胡青玲蔡呈祥) 新时代新职教新征程 (浙江篇) 劳动情怀植心间红色基因代代传 ——山西兴县一二〇师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时 劳动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山西兴县一二〇师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将劳动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落脚点和抓手,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切实践行了“扬正气,树新风,传承红色基因,教育精准扶贫;守正道,讲科学,遵循教育规律,人民真正满意”的庄严承诺。
坚定不移开展劳动教育:弘扬传统立德树人 “小喜鹊造新房,小蜜蜂采蜜糖,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这首《劳动最光荣》在孩子中曾广为传唱,爱劳动的理念也深入人心。
如果劳动教育在学校和家庭中缺位,学生们离劳动越来越远,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育人成效,不利于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沐浴着素质教育的春风,如何“五育”并举,将中华民族热爱劳动、尊崇劳动、 一二〇师学校联合县域兄弟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现场研讨 勤奋劳动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让立德树人真正落地,成为广大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而这一课题对于学校来说,就更具有重大而特殊的意义。
山西兴县一二〇师学校是在一二〇师后代、晋绥儿女的关注下,由兴县政府部门出资兴建的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
学 校位于有“小延安”之称的革命圣地蔡家崖,以抗战时期驻守兴县、开创晋绥革命根据地的主力军——贺龙、关向应率领的八路军120师部队番号命名,校名由贺龙元帅夫人薛明题写。
自2015年创办以来,学校就将“团结勤奋诚实感恩”的校训精神一以贯之,秉承“立德树人为老区孩子成长奠基”的办学理念,积极弘扬晋绥精神,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红色接班人,努力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扶贫政策,让偏远山区的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基础教育良性均衡发展,争创一流特色名校。
学校男女足球队进行赛前训练 基于“思想引领全面育人收获成绩人民满意”的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尤为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将红色革命文化,优秀传统地域文化,回馈家乡、报效祖国的励志文化融入到德育工作之中。
作为一所农村学校,劳动教育一直是学校办学、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
学校努力使劳动教育体系化、课程化、校本化、常态化,在以劳树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过程中,切实奠基学生成长,赋能学校发展。
这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需要,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涵,是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学校责无旁贷! 内外兼修建立劳动基地:整合资源实践育人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组成部 分。
学生只有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才能接受锻炼,磨炼意志。
学校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建立了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让实践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方式。
校内实践基地——走进大自然,开阔视野 学校边上有一块空地,之前长满杂草,既影响环境,又有安全隐患。
为解决这一问题,结合劳动教育的需要,学校将这块空地打造成了“一二〇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们开辟了一片学习、成长的乐园,也为学校再添亮丽一景。
基地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体是占地200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栽种园,学生除草耕作,在玩的过程中了解“返季节果蔬”,感受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智慧;第二部分是一个100平方米的网状空间——小动物养殖园,学生们喂养兔子、白鸽、鹦鹉、鸡鸭等小动物,了解其生长过程,懂得养殖之道;第三部分是光伏发电示范园,不仅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清洁能源,同时也可提升学生对物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学习兴趣。
生态农业、循环经济等一系列看似复杂的理论在基地轻而易举便能找到答案,学生们在有趣的劳动体验中习得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校外实践基地——亲近黄土地,增长见识 兴县“宋家沟农业生态园区”是黄土高原上典型的小流域沟谷治理综合体。
园区集黄土高原典型地貌、传统农业生产、传统民俗文化、林业生态、休闲旅游等于一体,距学校不足15公里。
2018年学校与园区建立长久合作关系,园区成为学校校外“教育教学实践基地”。
结合园区资源,学校开发了两个劳动教育项目。
一是由生物、地理、科学等科目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园区,将书本原理进行实践体验,学生在教师和园区管理人员的指导下开展义务劳动;二是聘请传统农业生产老农,在园区开辟专门农业生产基地,在其指导下,让学生亲自体验传统农业生产活动,认识各种农具和农作物,了解传统农业的生产过程,学生兴趣高涨。
校内外实践基地活动受到了学生的广泛喜爱,产生了良好的育人功效,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在实践中得到了锻造和升华。
初二年级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劳动体验 形式多样开设劳动课程:习得技能涵养品行 课程体系建设是学校办学理念落地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特色的“试金石”。
为增强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学校积极构建常态化劳动课程体系,真正使劳动教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学校引入STEM教育课程,结合地域特色,开发了STEM主题校本课程“山西民居之窑洞”。
学校集课程、生活、科技于一体,在校科技馆专门布置窑洞展区,从手工制作窑洞模型到机械加工制作窑洞模型再到3D设计打印窑洞模型,让学生充分体会“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创造未来”之理念。
学生利用废纸卡片、小木块、小石块、画笔、锯弓、小锉刀等,依据黄土高原窑洞的地域特色,设计制作搭建自己家乡的民居建筑,“爱思考、爱劳动、爱家乡”的课程目标得以有效达成。
每年毕业之际,学校团委都会开展“离校不忘本”劳动教育主题活动,全体师生徒步来到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缅怀革命先烈,开展义务劳动,学生们了解了红军经历的苦难,更明白了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2019年以来,学校正式将劳动课纳入校本 课程建设,每周一节,设有专门劳动课教师,同时由一名学校领导、一名体育教师、一名生活教师或保安组在劳动教育指导服务组帮助学生投入劳动实践。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围绕劳动意识的启蒙,主要分认识劳动、认知劳动、认可劳动3个阶段实施,层层递进,逐步深化教育形态,让学生学习日常生活技能,分担家务劳动,并适当参加校内外公益劳动,到小学毕业时完成全套劳动教育,从而感知劳动乐趣,养成劳动习惯。
学校还尝试将劳动教育课与科学课、音乐课、美术课等进行融合,形成多元化的教育形态,让学生们在劳动中学习科学知识,礼赞劳动者,绘制涂鸦墙,由此深化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外延和内涵,增强了学生的收获感和幸福感。
初中劳动教育课程分为“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了解农业生产”“了解当地民俗民情”“参加农业劳动生产实践”“维护美化校园环境”“积极参与各种义务劳动活动”等模块,学生体验劳动的过程,体会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喜悦,启迪智慧,习得技能,同时更加热爱学校、热爱家乡,培养了感恩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陶行知先生说:“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
”我们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非重在劳动而重在教育,旨在使学生在手脑并用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提升综合素质,将来能够更好地造福他人与社会。
通过红色浸润教育扶贫改善教育生态,通过全面育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坚定不移的办学目标,学校的办学实践也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会的广泛认同与赞誉,先后被评为“山西省足球特色学校”“山西省国防教育示范校”“山西省文明学校”“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教育部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试点校”等。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奠基幸福人生,劳动教育事关立德树人大业。
山西兴县一二〇师学校将持续探索构建更加丰富、完善、鲜活的劳动教育体系,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以更好地践行助力地区脱贫攻坚、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历史使命,让老区孩子们都能健康成长,筑梦启航! (山西兴县一二〇师学校校长冯冬生) 社址:北京海淀区文慧园北路10号邮政编码:100082电话中继线:82296688电报挂号:81108 印刷:人民日报印刷厂定价:每月30.00元零售每份:1.80元

标签: #电子商务 #网络广告 #要做什么 #是指 #概念 #概念 #农村 #职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