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华佗究竟埋葬在哪里?,往昔HUA

文件夹 5
XILOU 责编:王碧君 152022年5月13日星期
电话:0558-5581191美编:李季审校:余华 神医华佗究竟埋葬在哪里? ◎张超凡李彬 华佗是历史上很少被冠以“神医”名头的历史名医。
在医疗条件低下的古代,被人们普遍寄予生命的希望,因而,华佗的庙宇在全国超过数百座,仅徐州彭城就有13座之多。
而华佗的墓地,在全国也有八座之多。
这八座华佗墓分别在许昌、谯城、华山、广陵(扬州)、彭城(徐州)、沈丘(河南)、洛阳、项城。
许昌的华佗研究者唐文轩认为,华山、项城、洛阳、扬州、谯县华佗墓,均为华佗的纪念冢、衣冠冢,只有许昌华
佗墓,才是“真冢”,并引证亳州考古学家李灿的话,作为重要依据。
华佗的墓葬到底在何处?时间跨度已经超越了1800多年,又缺乏科技支撑,难以作出不可推翻的实证,譬如DNA鉴定之类,那么,只有从道理上进行梳理探源,尽量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和情理上分析,扬州(广陵)是华佗弟子吴普的家乡,洛阳是华佗弟子李当之的家乡附近,华山可能因为姓“华”,谯县是华佗的祖茔之地,这些因素,导致的这些地方有可能为华佗建墓以纪念华佗,但显然属于“纪念冢”,抑或是“衣冠冢”之属。
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一个被杀的尸体,显然不可能运到如此边远的地方而不腐烂。
再从情理上分析,华佗家乡为谯县(亳州市谯城区),又有后人,古代法律,处斩之人除非极少数“枭首示众”之外,多数被杀之人允许家人收尸下葬。
像《三国演义》中董卓那样“暴尸街头”不准下葬的,属于乱世的特例。
从史书看,华佗犯的显然不是那样的极端之罪,因此处斩之后允许收尸下葬,是比较合理的。
那么,谁会为华佗收尸呢?一是华佗的家属子女,二是“视同父子”的徒弟——古代,师徒如父子,是写入“五伦”的。
华佗的儿子有几个?史书无载,但他有儿子这一点无可怀疑: 《后汉书·华佗传》:“佗行道,见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 载欲往就医。
佗闻其呻吟,驻车,往见,语之曰:‘向来道边有卖饼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当自去。
’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悬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小儿戏门前,逆见,自相谓曰:‘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疾者前入座,见佗北壁悬此蛇辈约以十数。
” “小儿戏门前,似逢我公”,“我公”在汉代相当于“我爹”,确凿无疑地记载了华佗的儿子。
但华佗的儿子显然没有为父亲收尸安葬,如果收尸的话,华佗应该葬在故乡谯县才对,以华佗的声望,即使当时墓葬名声不显,但到南北朝、唐宋之后,华佗墓也会按照华佗声誉的恢复与显赫,渐为天下所知,而直至清代,亳州地方并没有华佗的墓葬记载,这就反映出华佗的儿子们或者亲属,当时没有为华佗收葬而让其魂归故里,原因很明显,害怕株连的原因。
华佗当时被定的罪名是“大辟”,也就是死罪,汉法承秦法而来,以严酷著称,华佗的儿子们在父亲被抓时害怕遭到株连,纷纷避难他乡。
以古代的交通信息闭塞 状况看,并不能确切地知道父亲被害的消息,因此,华佗的儿子们未能及时到刑场为父亲收尸,也情有可原。
那么,还有谁替华佗收尸安葬呢?就剩下了徒弟。
华佗“游学徐土”,在彭城、徐州一带行医讲学几十年,深受当地人爱戴,从学者众,其中见之史书著名者有李当之、吴普、樊阿数人,从广陵吴普、西安李当之不远千里投奔帐下就学的情形看,华佗的徒弟不止数人,仅仅因为《汉书》《三国志》诸书没有记载而失去名字罢了。
广陵和西安相距谯县和许昌甚远,消息不易获得,相距较近的,就数得着樊阿为首的彭城一带的徒弟了。
彭城得名于彭山,是老寿星彭祖钱悭的封地,后为徐国封地,所以称华佗“游学徐土”,后来为徐州市,彭城成为徐州市辖一个区。
樊阿等弟子距离谯县约360里,谯县距当时的汉献帝京都许昌约400里,用牲畜代步的话,徐州至谯县二日可达,谯县至许昌两日半光阴可达。
如果步行或者赶牛车,就要慢太多。

华佗的儿子们在父亲被捕“槛送许都”后,害怕株连,纷纷走避他乡逃难,“徐土”自然是逃难之邦,这样,樊阿就知道了师傅被捕入京的消息。
赶到许昌的樊阿,大约为狱中的师傅托了关系,所以才有《汉书》中荀彧曰“佗术实工,人命所县,宜含宥之”一段情节,但荀彧的面子没有抗得过曹操对华佗“挟术自重的恨意”,于是,太祖曰:“无忧,天下当无此鼠辈也!”华佗被绳之以法,开刀问斩了。
根据许昌、徐州两座华佗墓中主葬“断首石人”暗示华佗被刑杀推演,综合各方传说,按照当时水陆交通路径概况模拟,较为合理的史实方式是:樊阿和师兄弟们将师傅华佗的尸首从刑场上收殓入棺材之中,因为距离谯县400多里,无法靠人力抬棺行走,当时正值战乱,马匹短少,如用牛车,需要十几天时间,极为不便,斟酌来去,只有走水路运输较为妥当。
于是,便将华佗的棺木装上木船,顺颍河东下,准备从水路运至华佗老家谯县安葬。
许昌在谯县偏西北方向,路途400多里,而华佗的祖茔,并非在今日的华佗镇,而可能在谯县城南50里左右的油河岸边。
油河岸边古有华庄村,此地至今仍有“华庄户”一处,并有碑记一通,记载了华佗后代族人华云在元末弃家造反的事实。
元朝末年,由于蒙古人的酷政,各地农民起兵反抗,谯县人华云举家起义,为了显示毁家纾难的决心,华云的母亲将家中无法携带的器具全部碎毁,最后唯剩下一个溺器,也毅然碎之。
至今,亳谯一代还流传一句歇后语:华云的娘摔尿罐子——一心无挂,即是记录此事。
后来民间据此素材编演了一出地方戏《反徐州》常演不衰。
史书上确有华云此人,证明戏剧来自生活。
《明史·太祖本纪》记载:“二十春二月,陈友谅陷太平,守将朱文逊、院判花云.....死之。
”花通华,疑是一人,当初起兵之时,郭子兴起自濠州,彭大、赵均用起徐州,徐州被元兵攻破之后,彭大等人率众奔濠,与朱元璋共事。
华云《反徐州》的戏曲符合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华云造反后,华家庄被元兵焚毁,村庄无存,仅留下庄户遗址,其他族人迁居他处。
还原历史交通状况看,华佗魂归故乡的路线,最顺畅的是从许昌至谯县南油河岸边华家祖茔,方向是从西北直线东南,从陆路上走,既远且不易运送棺木,走水路显然更为直接而方便。
从许昌向东南流向有一条大河,叫作颍河,千年河道未改,顺流而下,从许昌到周口市,到项城,到沈丘县,到界首市, 到两河口转太和县,转入西淝河,转入宋汤河后,只有30华里即可到达华佗故乡华家村。
这条路线是最为经济、最为便捷,也是船运棺木最为可行的路线,舍此,别无更好的方法。
沿着这条路线行走,就合理解释了华佗死后分别在许昌、沈丘、徐州各有墓所的谜团,也较为圆满地贯通了历史传说的脉络,也解决了许昌、徐州两地华佗墓均出土断首石人的谜底问题。
华佗被处以斩刑之后,樊阿等弟子收敛了华佗的身首尸体,敛入棺木,装入大船,沿颍河东南下,一日到了周口,再一天到了项城,第三日到达沈丘槐树店。
由于华佗救活病人无数,民间声名远播,被害的消息,沿途传闻,超过了船行速度,每到一地码头,都被当地百姓拦住祭奠,愈行愈慢,天气炎热,尸体腐烂日甚,到达沈丘槐树店时,尸体已经腐烂,当地百姓见状,出于对华先生的崇敬之情,要求就地挖地窖将华佗尸首“暂厝”起来,待冬季天冷时再启运返乡。
樊阿等徒弟虽不舍,但也无奈,只好在颍河南岸下船,由当地百姓挖地洞、券砖窑,暂时收厝了华佗的尸身。
樊阿到底与师父感情甚深,遂以药敷在华佗的首级上,背负而去,将华佗骨殖暂厝在地窖里。

华佗在民间的声誉太隆,又被神话,于是远近之人都奔赴前来祭拜他,贫苦人家无以为礼,都裹土而来,撒在地窖上,为华佗“添坟”,来人越来越多,数月之间,暂厝华佗骨殖的地窖被垒成了方圆几百步的高大土山,以至于冬季华佗后人敛取华佗骨殖时,面对庞大的土山,竟然无从下手,更无法挖掘,只好尊重民意,让华佗的骨殖入土为安,长眠于此。
所以,沈丘槐树店这一处的华佗墓在历史上口口相传为“华骨冢”,而不称“华佗墓”,记述了华佗的骨殖埋葬于此、而肉身已腐的事实。
后代在“华骨冢”前修建华佗庙一座,历代皆有修缮。
樊阿为代表的“徐土”一带弟子,皆期望华佗能埋骨彭山,神灵守护后世徒子徒孙。
所以,樊阿在无法将师父尸身运归故乡时,一不做二不休,干脆背负华佗的首级归葬“徐土”。
这也间接证明了华佗是被刑斩首,身首分离的,不然,作为华佗弟子的樊阿肯定不敢将师傅的头颅砍下带走,一是他不敢背弃人伦,行此大逆不道之举;二是汉法严苛,断人尸骨形同掘墓,罪不容诛;三是同伴护送,有人监护,加之师徒如父子的行规约束,对于尊敬有加的师傅尸身,樊阿也不忍行此不孝之举。
所以反复考断,樊阿觉得与其将师傅的头骨归葬于谯县华佗祖莹,被凡俗视为“身首分离”之不祥,不如将其葬在师父早年游学、感情甚深的“徐土”,以尽师徒之谊。
于是,将华佗首级背负“徐土”彭城,成殓入葬,并在“徐土”弟子中广为流传,时有祭拜,以至于传之后世,妇孺皆知。
这才有了《大明一统志》记载徐州知州杨仲节修风雷坛时“掘地得一头颅骨,甚巨,疑是佗首”的故事。
为什么扬仲节知州“疑是佗首”而“不疑他首”?因为此地一直有前人记载并流传华佗头颅葬在本地且有“华佗墓”的事件,后墓遭水患淹没,河土淤积,古墓无存的缘故,这才是杨仲节“疑是佗首”而不怀疑是其他人“首级”的原因。
由于战乱水患,杨知州当年修筑的华佗墓也失去了踪迹,后代官绅又在旧址修筑华佗墓,墓中殉葬一具断首石人,象征华佗被曹操斩杀的事实,这与许昌乾隆年间兴建华佗墓中殉葬一具“断首石人”,几乎一模一样,实在是不能称为“巧合”,而是中华文化观念高度一致性的原因。
据此推断,全国八座华佗墓中,许昌、沈丘、徐州、谯城四座,较为有实际意义:许昌是华佗生命终止之地,此地虽是“衣冠冢”,无尸骨留存,但人死为大,生死之地,非它方可比拟。
谯城故地,生于斯而未葬于斯,华佗是“心有憾焉”的,尸骨虽未埋故土,英灵岂能忘故乡!这地的“衣冠冢”上,也应有华佗的信息存在。
徐州彭城埋藏了华佗的头颅,英气所钟,或许成为徐州华佗庙历史上多达13所的原因,其实是百姓善良,弟子们孝心不改,孙以继子,才没有忘记华佗千年之前的恩惠。
一饮一啄,皆非偶然,世上哪里存在无缘无故的爱恨?沈丘县槐树店颍河南岸埋场了华佗的身骨,万民抔土,竟成山丘,可见民心爱恨如山,实在不可搬动。
只是不知槐树店在后来的城市扩建中,有没有削山填湖,这个过程中,推土机履带下有没有碾压历史?但愿华佗尸骨安好。
一个被称作“神医”的苍生大医,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埋骨无忧。
这是一个古老民族的文明应有之义,也是让千秋万代人心安定的最好归宿。

标签: #文件夹 #好用 #文件夹 #华为 #华为 #文件夹 #便宜 #新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