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匠”,cdr和ps哪个难学

cdr 2
2012年9月10日 城市记忆 奇人轶事⑦——师者风范 教师是个神圣的职业,老师素有春蚕、蜡烛、园丁等美誉。
立三尺讲台,凭三寸舌、三寸笔,孜孜不倦,教书育人,他们享受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喜悦。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到了,人们沐浴在崭新的“尊师重教”社会良风之中,对旧日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可能所知不多。
早在上世纪30年代,济南就是一座教育发达的城市,老舍、胡也频、季羡林、陶钝、李广田、卞之琳、楚图南等文化名人均曾在此任教,本期老济南,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那时的师者及其生存状态。
上世纪30年代的胡也频和丁玲。
第二三三期B5 1935年青年季羡林回济南当国文教员 他说当年“教书匠”竟然最怕放大假 重读《季羡林自传》,追忆上世纪30年代的教坛往事 文/瞿雷 【从教初始路难行】 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 王,青年季羡林“怯教书” 1934年季羡林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出国留学无望,饭碗难觅,面临窘境,正可谓毕业就是失业,他陷入彷徨无措之中。
此时喜从天降,他的母校济南省立高中校长发来邀请函,聘他回校担任国文教员,真可谓绝处逢生。
季羡林又进了济南省立高中的大门,他深知自己吃了几碗干饭,心虚是在所难免的,他如履薄冰地拿起了教鞭,走上了省立高中的讲台。
旧时老师们自嘲是“教书匠”,季羡林就在这所学校当了两个学期的“教书匠”。
季羡林先生在《季羡林自传》一书中对他在母校济南省立高中教书就有鲜活的记录。
季羡林回忆道:“我要教三个年级的三个班,备课要顾三头,而且都是古典文学作品。
我小时候虽然念过一些《诗经》、《楚辞》,但是时间隔了这样久,早已忘得差不多了。
现在要教人,自己就要先弄懂。
可是,真正弄懂又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现在教国文的同事都是我从前的教员,我本来应该而且可以向他们请教的。
但是,根据我的观察,现在我们之间的关系变了:不再是师生,而是饭碗的争夺者。
在他们眼中,我几乎是一个眼中钉。
即使我问他们,他们也不会告诉我的。
我只好一个人单干。
我日夜抱着一部《辞源》,加紧备课。
有的典故查不到,就成天半夜绕室彷徨。
窗外校园极美,正盛开着木槿花。
在黑夜中,阵阵幽香破窗而入。
整个宇宙都静了下来,只有我一人还不能安静。
我仿佛为人所遗弃,很想到什么地方去哭上一场。
” 记得刘宝瑞先生早年有段单口相声叫《怯教书》,说有个大众俗语:“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
”这句俗语道破了旧时当教师不是件轻松的活计。
旧社会教师这个职业是个自由职业者,没有固定的饭碗,去留完全看校长脸色,每到寒暑假放假前夕,直到拿到了下学期的聘任书,那颗战战兢兢的心方能平静下来,否则一家老小的生计就没了着落。
笔者的一位远亲在抗战时曾“流亡”四川,他是四川大学物理系毕业的高材生,战后辗转回到济南,吃了教员这碗饭,但他人地两生没有人脉,教学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只当了一个学期的初中物理老师就被解聘了。
失业后的他无奈摘下眼镜,丢掉“斯文”,小棉袄子不扎腰,腰间系上根草绳子,混迹南门外的人头市(劳务市场),打了半年的短工,才勉强维持了半年的生活。
【一纸聘书愁煞人】 “教书匠”不是铁饭碗, 假期里忙公关,只为被续聘 “春天刚过,夏天又来,这正是中学教员最紧张的时候。
在教员休息室里,经常听到一些窃窃私语:‘拿到了没有?’不用说拿到什么,大家都了解,这指的是下学期的聘书。
” “当时山东中学界抢夺饭碗的搏斗是异常激烈的。
常常是一换校长,一大批教员也就被撤换。
一个校长身边都有一个行政班子,教务长,总务长,训育主任, ▲1934年在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后,季羡林回母校济南省立高中教了一年国文。
放假之前的“雅园”生意兴隆、人声鼎沸,忐忑不安的“教书匠”们在觥筹交错中大献殷勤,主宾席上端坐的大都是校长、主任之流。
男人在外公关,这时的女人们也不能闲着。
时值深夜,麻将桌上仍然噼里啪啦作响,“教书匠”的夫人们正忙着“公关”呢!当然,和牌的总是那些校长、主任的太太。
笔者现摘录一副唐代进士孟迟到财主家教私塾,却遭欠薪时描述苦状的自述联,这副对联当年在“教书匠”中广为流传,正是他们彼时心境的真实写照: “伤心夜雨蕉窗,点半盏青灯,替诸生改之乎者也。
回首秋风桂院,剩一支秃笔,为居家谋柴米油盐。
” 【师生关系多微妙】 一字之误“架老师”、“轰校长”原是一出“苦肉计” ▲老舍一家在济南时的合影。
▲上世纪30年代的卞之琳。
会计,等等,一应俱全,好像是一个内阁。
在外围还有一个教员队伍。
这些人都是与校长共进退的。
这时山东中学教育界有两大派系:北大派与师大派,两者勾心斗角,争夺地盘。
” 每到寒暑二假,照例是教员们忙碌的日子,有人满面春风,有人战战兢兢。
这时,找门子、托关系成了他们的必修课。
因为饭碗掌握在别人手里,“教书匠”的神经也因此“一年二度”地紧张。
济南老城里小梁隅首街当年有个“雅园饭庄”,是一家远近闻名的鲁菜馆 子,这里是教育界人士集聚的地方。
学校 季羡林又回忆道:“我的学生有的比我还大,从小就在家里念私塾,旧书念得很不少。
有一个学生曾对我说:‘老师,我比你大五岁哩。
’说罢嘿嘿一笑,我觉得里面有威胁,有嘲笑。
比我大五岁,又有什么办法呢?我这老师反正还要当下去。
” 那个年代提倡学生自治,各校都建有“学生自治会”,这是“五四”运动以后诞生的学生组织,有很强的号召力。
当年济南各校风行的“架老师”、“轰校长”,大多为“学生自治会”所为。
“架老师”即架空某位老师。
老师如果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一桶水。
当年的学生要求教员一定要无所不知,学生以此要求教员,教员也多以此自居,一旦学生发觉某位老师学识不够、施教不当,就可以抵制他的课,迫使校方将其解聘,这件事即便放到今天,也有些残酷。
上世纪30年代,济南省立一中有位国文老师因上课时心不在焉,板书“乌鸦”二字一时疏忽,误写为“鸟鸦”,引来哄堂大笑,可这位老师没有道歉,还“醉死不认半壶酒钱”,对着学生发起火来:“乌鸦是鸟,也可谓鸟鸦,这不会错!”并唾骂学生是“蜀犬吠日,少见多怪”。
第二天的国文课,该老师走进课堂,讲台下竟空无一人,他顿时脸色惨白,大汗淋漓,如此三日过后,还没等校长下解聘书,他就卷起铺盖卷“溜之大吉”了! “轰校长”即驱除校长。
当年省立一中学生自治会为“九一八”事变组织爱国游行,后发展为罢课学潮,校长难违上峰之命开除了几名学生,引发“轰校长”闹剧———学生把校长堵在校长室,作出要痛打一顿的架势,校长跳窗而逃,学生则趁势到教育厅请愿,坚决弹劾校长。
后来,教育厅只得撤销开除公告,校园又风平浪静。
事后人们才得知,学生的爱国活动是在校长默许之下进行的,他们不过是演绎了一出“苦肉计”而已。
(注:除注明出处外,本版引文均来自《季羡林自传》。
) 责他们也曾在济任教 播撒革命的火种 留下美丽的诗篇 老舍(1899-1966),北京人。
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老舍自1930年春开始,两度在济南齐鲁大学执教,任“齐大”国学研究所文学主任、文学院国学系教授,在这里度过了他近四年半的时光。
他的夫人胡絜青亦在济南齐鲁中学任教。
胡也频(1903-1931),福建福州人。
现代作家。
1930年3月应聘到济南省立高中任国文教员,后来,丁玲也追随而至,受到同学们的追捧。
楚图南(1899-1994),云南文山人。
作家、翻译家、教育家。
1929年,楚图南受党组织的指派,先后到山东泰安省立第三中学、曲阜山东省立第二师范、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任教。
他常给学生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给学生以革命启蒙。
▲楚图南 陶钝(1901-1996),山东诸城人。
曲 艺研究家、作家。
1931年在山东省立
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同年到济南省立一■ 师任国文教员,后任训育主任。
东北沦 新 陷后,陶钝领导学生赴南京请愿,后遭 闻 当局逮捕,至1936年获保释,再入济南 热 正谊中学和济南省立一师任教。
线 96709 ■编辑组版 / 李 琳 ▲陶钝(中)与刘兰芳(左一)等 人的合影。
美编 / 卞之琳(1910-2000),江苏海门人。
石岩 新月派代表诗人、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于1935年应聘到济南省立高中任国文 ︱ 教员,在济期间,他看到济南美丽的桥、 楼、窗、明月,大发灵感,完成了那首脍 灸人口的散文诗———《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瞿雷) Email:shzmbjs@

标签: #国标 #国家 #平台 #培训机构 #平台 #好玩 #好用 #渲染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