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TURE,culture怎么读

culture 2
A6主编:麻晓东编辑:杨新美校对:王心怡2011年9月29日星期
心走天下 CULTURE 文化 Tel(押010)82614599E-mail押dszk317@ 光影赏识 东方的那种香料 阴朱诺 那一刻佛和魔都在左近,永生不远。
过了这一刻,仿佛就是来世,来世你我素不相识,我们将重新相逢、相识、相知……然后相离,然后也许是遥远的思念,也许就慢慢将彼此遗忘。
那杯叫“苏丹”的热茶闻着像酸梅汤,喝起来还像酸梅汤,“亚历山大”却有着中草药的味道,清香,微苦。
一小篮脆薄面饼蘸着芝麻茄泥,吃起来十分可口,中间那颗黑橄榄酸得惊天动地……还有那种椰子、可可、咖啡混杂的浓香,在小粒炭火的炙烤下,透过净水,越过古埃及花纹,经过悠长的甬道,再穿过神秘的阿拉伯音符,迤逦而来。
在这个初秋的黄昏,我们小心地把生命里种种无法言喻的秘密,交付到一筒水烟氤氳出的东方情调里……暧昧而不可思议,欢喜并忧伤无限。
我知道这不是开罗的卡利利市集的咖啡馆,也不是伊斯坦布尔夏夜星空下游轮的甲板上,更不是传闻中苏丹的后宫,而是纽约,纽约的东村。
此刻,我们正坐在一家叫“东方撒哈拉”的呼喀吧(HookahBar)里,吞云吐雾,任凭思绪在恍惚之间走出很远很远,远到尼罗河的风、博斯普鲁斯海峡的水、迷朦而透明的往昔……一一在我们四周弥漫轻漾。
第一次听人说到“呼喀吧”时,吓了一大跳,因为Hookah(水烟筒)与Hooke(r妓女)发音相同,我还以为是什么新潮情色场所呢,结果却是中东水烟馆。
水烟馆就水烟馆吧,听着十分好玩,于是好奇心顿起。
据说水烟在埃及叫“SHESHA”,SHE-SHA-,嗯,念起来“细细沙沙”,挺让人迷醉沉沦的,不是吗?更绝的是一位台湾朋友告诉我说,台北有一家水烟馆,开在忠孝东路,中文名字叫“叫床”,因为生意好,又开了第二家,叫 水烟馆 “叫床2”。
天哪“,叫床”!跟水烟相关的名字怎么都这么邪乎? “谁知道呢!也许是因为含着烟管吸气抽烟时,壶里的水咕咚咕咚作响,比较香艳?或者是因为大多数水烟馆都设有沙发矮榻,引人不当遐想?反正,你还是自己去试试吧。
”台湾朋友一脸坏笑地回答着。
当然要去试试。
《纽约》杂志推荐了城里的五家顶尖水烟馆,“东方撒哈拉”排在第
一,说是光水烟的口味就有40种可供选择,那就先从这家试起吧。
“对不起,今天没有薄荷的”,想不到当我在烟草单上左琢磨右推敲,好不容易从苹果、草莓、樱桃、哈蜜瓜、菠萝、香橙、芒果、蜜桃、香草、蜂蜜这些的甜腻诱惑中一路突围而出,确定了一款清凉型烟草时,却一下子就被否决掉了。
最后,同去的朋友敲定了凤梨椰子味混搭卡布基诺烟草。
侍应生叫萨伊,热情周到,说是从埃及的亚斯文来,曾在亚斯文的中餐馆打过工,得知我们是华裔,马上“你好”“、筷 水烟筒 子”“、酸辣汤”地秀了一番中文,十分和善。
见我好奇心十足,便又示范起烟草怎么装、烟灯怎么点,水烟怎么吸……一边摆弄烟具一边还介绍说,水烟是从印度传到土耳其的,又从土耳其传到埃及,吸水烟在当地是再普通不过的社交休闲活动,后来又在欧美流行开来,成为一种时尚,现在的水烟烟草经过了改良,大多为水果萃取物,只剩下30%左右的真烟草了,客人可以任选两款自行搭配……临了,萨伊又说“,东方撒哈拉”是曼哈顿开设的第一家中东水烟馆,我们算是找对地方了。
于是我们满怀中奖式的幸福感,神情雀跃地盯着萨伊给我们端来一个一米多高的宝蓝色玻璃樽。
玻璃樽顶端搁置的炭火已经点燃,底部大圆瓶里的清水,透过瓶壁上华美的烫金图案,静静地传递着邀约信号,烟草的香味缓缓释放出某种慵懒颓靡的妖娆风情…… 同去的朋友是个资深烟民,就见他急急地拿过烟管,猛吸了几下,随即从鼻孔里往外呼出一片白烟,顿时,一股浓香四下里飘散开去……“嗯,还行,就是差点儿 烟味,还不如来支万宝路过过瘾。
”他不客气地评说着。
“来,你试试,要把烟吸进肺里去,看有什么不一样。
” 我真的就依样深吸了一大口,瓶子里的水呼噜噜腾起泡泡,带着咖啡凤梨椰香的轻雾将我们围绕,像潮水轻舔着海滩上白色的细沙“,细———沙———”,整个人醺醺然的,飘飘欲仙。
绵长的岁月仿佛只剩下一些简单的想念,不经意中浮出水面,而纽约也从陌生异乡沦陷成一个无比温柔的所在,人们陶醉其间,安居乐业,并通过一筒水烟间接接吻,相亲相爱。
记得基督山伯爵在《基督山伯爵》里说过一句话:“海黛讨厌雪茄的气味,而东方的烟草是一种香料,您知道。
”那一刻我想我终于也知道了,东方的烟草的确是一种香料,当伯爵燃起这种香料时,就有绛红的帐篷,镂空的壁灯,摇曳的烛火,跳着肚皮舞的曼妙女子,舒适的床塌,绣花丝绸手柄连着的琥珀烟嘴……在海黛眼前出现。
幸福离复仇之后的他们很近,幸福离我们也不远。
科学档案 编者按: 1953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丘宝剑(1923~2009)作为中科院第一批人员迁入中关村。
本文记述了50多年前的中关村往事。
沧海桑田,可堪回首。
中关村往事 中关村的第一批居民 1953年3月,我从北京外语学校(北京外语学院前身)调至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工作。
当时地理所尚在筹建阶段,准备由在北京的竺可桢副院长领导的中华地理志编辑部和在南京的地理研究所合并成立。
我去编辑部报到后即到南京地理所工作半年,10月回到北京,接替左大康(准备留苏)任编辑部秘书。
编辑部原在北京东城区干面胡同办公,宿舍则借用严济慈先生住宅的前院,院部要我们尽快迁入中关村新建的房子。
一天,我和左大康、曾尊固(后任南京大学教授)、李涛(后任遥感应用所研究员)四人去看房子。
建造好的只有由北而南、互相联通的四栋二层楼房,说可以由我们任挑一栋。
我们挑了阳光充足的最南一栋,楼上办公,楼下住人,比城里的房子宽敞多了,我们都很满意。
可仔细一看,水、电未接通,喝水、吃饭、取暖都成问题,根本无法立即搬来。
基建负责人说,水、电可立即接通,取暖等问题也可在11月15日前解决。
恰好我在物理所建筑工地遇到管理员赵同志,他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在北京外国语学校任炊事员时和我认识,愿意帮我们的忙。
他说“:物理所大楼已基本建成,只留下少数工人装修内部,你们几十人来吃饭、取开水不成问题。
”这样,我们决定立即搬家,回去花一两天整理东西,雇了近十辆马车,在一个夜晚,踏着月色,把中华地理志编辑部搬到中关村来了。
这就是中关村的第一批居民,人数不到二
十,时间在1953年10月20日至25日之间。
中关村原叫中官屯 我们搬到中关村后,很快就面临通讯地址如何写的问题,此时院部指示撤销中华地理志编辑部,成立地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我叫行政干事袁保诚印些公用的信封、信笺,印好一看,中官屯错成中关村。
我问袁“:你怎么搞的?三个字错了两个。
”袁说:“我听人说叫中关村(袁是上海人)”。
我说“:楼门口小店南墙上有石灰写的中官屯三个大字,你每天经过,怎么没看见?”他说“:我没注意。
”我问“:印了多少?”他说“:很多,越多越便宜,怎么办?”我说:“下次印时改过来。
”三反、五反刚过,我没敢说作废重印。
不久各所陆续搬来,都跟着叫中关村,想改也不能了。
我曾问过当地的一些老农民:“这里为什么叫中官屯?”他们说“:当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召见群臣,宫中内官怕早晨出城赶不上,往往前一天在这里过夜,或租用民房,或造些简易房,汇集成屯,现在房子虽不在,但屯名却流传下来。
” “四所”点滴 我们搬来之后,动物室、经济所和数学所陆续搬来,各占一栋楼,这就是“四所”。
物理所虽在1954年搬来,可能因为保密关系,和其他所很少接触。
四所有个党支部,书记为关肇直(数学所),支委有吴振甲(数学所)、徐××(经济所)、于××(动物室)和我(兼任团支部书记),虽然各所的事归各所管,但支部组织生活严密,定期开会交流情况,协调关系,在政治思想上起着领导作用。
中华地理志编辑部的炊事员周文斌, 的房子,这就是乡政府的办公室,在前面有一个朝南开的大门。
我的主要任务,是沟通保福寺乡和科学院的关系。
中官屯属保福寺乡,科学院大规模建设,占用了很多农地,某些农民的出路就成了问题。
有些人由我介绍到所里工作,各所都需要人,一说就被录用;甚至农民自己找到所里,也常被录用。
中关村最早的一个合作社(后称副食商店)建在海淀东侧,四所居民嫌远,让我找有关领导,他说“:这里是中关村未来的中心。
”我说“:能否另在四所附近造个小合作社?”果然,过了不久,一个小合作社开始营业了。
值得记忆的小事 ▲2001年,丘宝剑在当年中华地理志编辑部门前(摄影时为微生物所行政楼) 为“四所”建造的四幢二层小楼(摄于2005年4月,现已拆除) 曾给梅兰芳做过饭,烹调手艺很好,他与各所的炊事员组成四所食堂,这个食堂在当年享有盛誉。
不但四所的单身汉在此用餐,地球物理所、化学所的人也到此用餐,甚至很多家属也常来买饭、买菜。
中关村初期交通闭塞,几乎所有的路,都是我们自己走出来的。
进城只能乘一种解放前留下的私人汽车,破旧不堪,烧木炭,每车坐6~8人,白天才有,人满才走。
从西直门经海淀镇街道至颐和园,我们可在海淀镇南口(黄庄)上下车。
保福寺乡人民代表 我已经记不清,1954年我怎么当了保福寺的乡人民代表。
我去乡政府开过几次会,乡政府设在保福寺,寺很小,很破旧。
只有一个约二十平方米的厅堂,有几条长板凳可供开会。
前面是一个大不了多少的露天场地,东、西两侧各有两间很小 1955年初,我奉派到地球物理所学习气候学,并参加竺可桢副院长领导的《中国气候区划(初稿)》的编写工作。
不久被任命为该所党总支委员、领导小组成员、团总支书记,兼任二室(大气物理所前身)党支部书记。
在1955~1957年三年内,开展了肃反、反右运动,开会、家访占用了我大部分业余时间。
在此期间,我结婚成家生了两个孩子。
也是在此期间自学了俄文,翻译了多篇论文在《地理译报》和《气象译报》上发表。
对我那时的干劲和精力,至今仍感惊讶。
其实,不但我能如此,绝大多数人都能如此。
无论办公室还是宿舍,深夜灯火辉煌,是极为平常的事。
地球物理所潘怡航丢了一辆自行车,向海淀公安局报了案,不到一个月民警就把车送回来了,并说“:凡是丢车报了案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找不回来的。
”现在听了会以为是吹牛。
1957年5月26日清晨,我爱人临产,急忙中我找到了一个车库,也不知哪个单位的车,司机姓什名谁,我将情况一说,司机冒着雷雨,把我们送到城里养蜂夹道妇产医院,不到一刻钟,我的第二个小孩顺利出生了。
出院时我抱着小孩,领着我爱人到文津街院部,坐班车回到中关村。
我两个小孩多病,常由我抱着到医院看病。
遇到风雪之夜,不得已去找住在五楼的一位大夫。
据说她是儿童医院住院部主任,夫妇都是从美国回来的。
她工作很忙,常赶不上班车和公共汽车。
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
每次找她,不论多冷、多累,她都穿好衣服就来,很快作出正确诊断和处理,使小孩转危为安。
(麻晓东编辑整理) 万类霜天竞自由 阴张紫星 《海洋》这部影片的美几乎无法用语言形容。
这是海洋的协奏曲,这是生命的交响乐,这是自然之中的歌唱,这是天地之外的细语,这是宇宙间最动听的声音。
生态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在《微观世界》、《喜马拉雅》和《迁徙的鸟》之后,又一次把深情的目光化作唯美的镜头,投向了广袤无垠的大海,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海洋生态的瑰丽画卷。
相信很多人都曾经为《放牛班的春天》、《天堂电影院》中那深沉的师生之谊和伤感的怀旧之情而感动过,雅克·贝汉演而优则导,但他独辟蹊径与众不同,一脚踏进了自然之中,以纪录片的形式向世界展示着生命最原始的美和人类文明给这些美造成的缺憾。
世人都看到了这位法国艺术家独特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向,他的纪录片诗情画意壮丽唯美,有一种涤荡心灵的震撼力。
在雅克·贝汉的众多生态纪录片中,真正亲自操刀的是《迁徙的鸟》和这部《海洋》,这也是最能体现他影像风格的两部纪录片。
如果说《迁徙的鸟》把我们的目光吸引到了天空,那么《海洋》则让我们以遨游的身姿融入无边的大海。
如果说《迁徙的鸟》散发着轻灵奇巧的气息,那么《海洋》则洋溢着雄浑壮美的风骨。
如果说《迁徙的鸟》是以鸟的眼光看天地万物,散发着对自然的好奇和探究之情,那么《海洋》则以人的视觉感受沧海桑田变化,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地球家园的忧思,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呼之欲出。
占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海洋的形象从来都是壮美和神秘的,在它的面前,一切自然的形态和人类文明的痕迹都显得渺小无比。
《海洋》的镜头首先从大处着眼,表现海之广大和深沉,长镜头画面和大量的远景全景构图把我们在现实中倍感模糊的大海之远和大海之深变得无比清晰。
晴空万里之下的碧波浩渺,阴云密布之下的浊浪滔天,天海之际,世界之边……《海洋》把镜头的广度和深度都发挥到了我们肉眼看不到的极限,再辅以雄浑激越的配乐,分明就是对海洋的一首豪放和婉约兼顾的赞美诗。
如果有幸在大银幕上观看到本片,定会体会到那种穿透心灵的壮美,那种美让人瞬间陶醉。
对于人类而言,大海是辽阔无垠和刚猛无比的,但是如果放置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它同样也是渺小和脆弱的。
《海洋》先从一个孩子的视觉去感受大海之大,然后又从一只海鬣蜥的独特视觉去看人类文明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并把地球和海洋引向了更加浩瀚无垠的宇宙,在一瞬间大海变得微不足道。
在人类已探知的宇宙范围之内,唯一能孕育生命的就是地球这颗蓝色的星球,而海洋则是地球生命的起源之地。
然而在广阔的宇宙中,地球不过是空气中的一粒微尘,鲜活而渺小,海洋就是这个生命体的血脉。
这一大一小的对比,揭示了生命的伟大渺小并存的富于思辨性的二元对立,同时也昭示了越是渺小越值得珍惜的哲理思维。
大海之小又是具体而微的。
海洋中那些色彩斑斓的生命在镜头 下蹁跹起舞,互相竞争,述说着生命之强和生命之美。
《海洋》通过诗化的镜头和优美的配乐,为我们展示了大海中各种美丽的生命形态,大到鲸鱼,小到微生物,从海滨天空到洋底深处,从南极到北极,各种生命形态既有合作也有竞争,合作演示着自然的奇迹,竞争彰显着进化的艰难。
奇妙之处,令人意趣盎然,艰难之处让人心生感动。
从大到小,从小复大,《海洋》已把生命和自然述说得唯美而动人。
在《海洋》的“大”和“小”的奇景之外,是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影响,这样的情怀在《迁徙的鸟》中就有所表现。
严重的污染,气候变暖,以及商业利益的驱动,势必导致北冰洋航线的开辟,而人类足迹所到之处就是海洋生物的灾难,大海中最后的一片净土或许从此不再。
人类以无与伦比的力量对鲸鱼、鲨鱼和海豚肆意猎杀,投下的围网困死了无数生命,鲜血染红的海水,让人不由得想到了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海豚湾》。
但是相比《海豚湾》,《海洋》的镜头语言是柔和而美丽的,它的重点不在于揭露人类对自然和生命的肆虐,而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展示海洋之美和自然之美,而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应该值得人类去珍惜和爱护———这无疑就是雅克·贝汉创造《海洋》、《迁徙的鸟》、《微观世界》以及他参与的所有生态纪录片的初衷。
雅克·贝汉以唯美的镜头为纪录片树立了新的标杆,他的纪录片旁白极少,用事实说话,真正做到了客观真实,而在震撼的视听之外是他对自然的爱,这才是最令人感动的地方。
人们把《微观世界》、《迁徙的鸟》和《喜马拉雅》称为雅克·贝汉的“天地人三部曲”,而我更愿意看到雅克·贝汉能再创作一部关于非洲草原的生命形态的纪录片,不妨和这部《海洋》一起组成雅克·贝汉亲自操刀的“天空、陆地、海洋”三部曲,那更能描绘出一幅人类之外的生命图画,让已经强大到严重威胁其他生命的人类靠边站,才算是真正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和谐世界。
片名:《海洋》导演:雅克·贝汉、雅克·克鲁奥德类型:纪录片片长:104min 一周热词 9月互联网十大热词发布 地沟油香精包子“出炉” 9月28日,全球最大中文百科网互动百科公布了9月互联网十大热 词榜单。
9月互联网十大热词形象展现了过去四周的社会热点,被广泛热议的 话题纷纷上榜:“地沟油”没走,“香精包子”又来了;“四大名爹”阴影未散, “京城四少”又在火拼;“天宫一号”择机发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社会呼吁 别因道德困惑误解“扶老指南”;通胀压力下民众体感敏感,各方激辩“税负 痛苦指数”;网友遣词造句不亦乐乎,“安慰体”爆红网络;“9·27上海地铁追 尾事故”为本月热词榜增添了一份令人遗憾的气息…… 针对9月的网络热词,互动百科通过网友投票,专家选取并结合互动 百科每月对全站词条浏览量及版本数的综合统计,发布了9月互联网十大 热词榜单:地沟油、天宫一号、扶老指南、9·27上海地铁追尾事故、四大名 爹、骆家辉、税负痛苦指数、香精包子、京城四少、安慰体。
对于互联网十大热词榜单,互动百科副总裁李咏梅表示:作为全球最大 中文百科网站,互动百科缔造了以“词”为核心的全新媒体形态,始终关注社 会热点,希望通过对网络词语的沉淀,清晰记录下这个时代的发展脉络和感 知这个时代的公众情绪。
(杨晶晶)

标签: #文件 #隐藏文件 #文件夹 #使用率 #文件 #文件夹 #满了 #文件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