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只饥馋的猫,周末那只饥馋的猫□

打不开 4
秦文竹 大约五岁的时候,父亲带回了我生命中第一只猫——一只再普通不过的黑花狸猫。
初来乍到,它小小的身子哆嗦成一团,紧紧靠着沙发腿一动都不敢动。
父亲拿了牛奶喂它,它轻声“咪呜”着,把整个脸都扎在奶盆里迅速舔食。
此后,它便得名“咪咪”。
那时候,家中生活较为窘迫。
平日的饭菜中只得几粒肉丁,一两个月才能吃一次炖肉或鱼。
当时,我家是在两张单人沙发中间夹着的一张小茶几上吃饭。
吃饭时间,咪咪便趴在沙发背上,盯着桌上的饭菜不时轻叫几声,小心翼翼地表达它的渴望。
不耐烦的父亲总是用筷子尾部敲打它的头,打一下它便暂停一阵,但没多久又“咪呜”起来。
我受不了它可怜兮兮的模样,总会挑出几粒肉丁喂它。
此时,咪咪大而透亮的黄眼睛便闪出金光,没等我将肉丁丢到地上,它已箭一般蹿下沙发背,蹲在地上急切地叫起来。
待那一丁点肉粒终于落入腹中,它才陶醉地舔舔嘴唇,重新跳上沙发背,轻叫着继续等待。
长期过着捡食肉碎的日子,家里偶尔炖鱼的时光,便足以让咪咪疯狂。
记得父亲每次提着鱼走到院子门口,就高声叫母亲把咪咪关进卧室。
当时家里厨房小,父母就在客厅里开膛破肚地收拾鱼。
虽然隔着门,但咪咪灵敏的鼻子仍然第一时间嗅到了鱼腥味,那勾魂夺魄的味道使它瞬 我养过几只猫,还常常去喂流浪猫。
看着那些懒洋洋聚集在喂猫点附近的猫,我却总想起儿时那只凶悍贪食的猫 间癫狂。
咪咪玩命地用头撞门、凶勇挠门,同时高声嘶叫,叫声无比凄厉,尖锐而瘆人,仿佛有人在对它抽筋扒皮。
绵延不绝的吼叫配上“砰砰”的撞门声和“嘶嘶”的挠门声,往往会引来一两个邻居探头探脑地询问:“你们家在打猫吗?不怕打死了吗?”待看到父母手中正在收拾的几条半大不小的鱼后,才在不绝于耳的猫叫声中了然地离去。
终于,父母收拾完毕,把鱼内脏堆在咪咪的食盆里。
打开卧室门的瞬间,只见一道灰黑色的身影闪电般冲向放着猫食盆的角落。
回过神来,才发现咪咪已在不顾腥膻地大吃大嚼。
半晌,所有鱼杂都葬身猫腹,咪咪才满足地一弓腰跳上沙发,认认真真地洗起脸来,而刚才凄绝惨绝的一幕,仿佛从未发生。
可惜,这样的日子屈指可数,咪咪猫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寻鱼问肉中度过。
随着咪咪逐渐长大,它无师自通为一名技艺高超的捕鼠能手,老鼠也成为它主要的肉食来源。
那时,距离我家约2公里外,就是一片村庄。
那里种着庄稼、储着粮食,自然少不了老鼠出没。
咪咪每日晚出早归,跋涉2公里顽强捕鼠。
它柔软的皮毛总在冬日的凌晨挂 上冻霜,并不健壮的身体也经常沾着面粉和稻草。
然而,为了吃到鼠肉,咪咪不遗余力,每天数次在我家和村庄间往返,并时不时抓回一只肥大的老鼠。
但是,咪咪对肉的渴望并未因此而减弱分毫。
快过年的时候,咪咪在厨房里发现了一大块冰冻生牛肉。
它一下子扑了上去,一边对比它还要大的牛肉又抓又咬,一边发出兴奋而充满警示的“呜呜”声。
母亲第一时间发现了咪咪,她大叫着冲过去,但咪咪不为所动。
母亲于是抱起盛牛肉的脸盆奋力摇晃,试图把它甩下去。
可咪咪用锋利的爪子死死勾住牛肉,牢牢趴在上面。
母亲又劈头盖脸向它打去,咪咪却闭着眼睛耷拉着耳朵只管撕咬牛肉。
这时,在外面玩了大半天的我跑回了家,母亲急忙叫我帮忙。
我上前抱住咪咪用力向后拽,母亲则抱着脸盆奋力向前拉。
咪咪发出惊天动地的嚎叫,身体扭成一股绳、用尽全身气力勾住冻牛肉上的冰碴。
一时间,猫嘶声、人喊声响成一片,两人一猫僵持不下。
突然,咪咪的爪子钩下来一小块牛肉,它马上一个急翻身,咬着到嘴的小肉块瞬间消失。
也许是当年的物质生活太过匮乏, 也许是咪咪从骨头缝里对肉食极度渴求。
它掏过麻雀窝、叼过菜青蛇,并趁着夜深人静,吃掉了邻居送我的一只刚满月的小兔子。
月黑风高的夜里,咪咪还时常窥视周边邻居家养的鸡。
那轻巧的身影、冒着凶光的眼睛,让鸡们又惊又怕,也引得养鸡的人家对它憎恶无比。
父母为此非常担心,却阻止不了咪咪觅食的天性。
终于,在一个冬日的凌晨,一位邻居急匆匆来,催父亲快去看看,原来她发现一只猫死在我家院门外,从毛色看正是咪咪。
父亲急忙跑出门,不多时面色阴沉地回到家。
我看到他无声地点着头,一下子失声痛哭。
母亲哀伤地看着我,不知如何安慰,只能任我趴在床上哭泣。
几天后才听说,咪咪去一户人家偷鸡,被那家养的狗咬断了腿。
它一瘸一拐地逃到我家门外,却无法像平日一样从墙头跳入院内,结果被追来的人打死了。
后来,父亲用一件旧衣服裹了咪咪,埋在附近的一片小树林里。
而我始终不敢去看死去的咪咪,没有见它最后一面。
再后来,长大的我见过许多猫,也养过几只猫,还常常去喂流浪猫。
看着那些懒洋洋聚集在喂猫点附近的猫,我总是想起咪咪那双闪亮的黄眼睛,还有它如狼似虎的嚎叫。
也许,只有那个人都难以温饱的年代,才会出现像咪咪一样凶悍觅食的猫吧。
拒绝“升级” □俞益萍 在我的心目中,所有的电脑词汇里,“升级”是一个最恐怖的字眼。
我听到“升 级”两个字就头皮发麻,但这样的呐喊多么微弱,我可不可以不被“升级”?我自愿“留级”。
每天,电脑上都有诱惑,只要在键盘上按“下一步”,某种“升级精灵”帮人下载新的版本,自动安装,让人自动“升级”。
你不觉得这是阴谋?好像每隔一阵子就有人以小人之心臆测,电脑病毒到底是谁散布的。
而我猜想,这些诱惑使用者免费“升级”的程序,也是生产电脑的人放在网络上的。
只要无意中安装了“升级”的软件,为了与这新软件相容,必须加大内存、更换主机板,软件硬件周边设备包括防毒软件,通通鸡犬升天地全面“升级”。
不久必须抱回一台全新的电脑,旧电脑“升级”余地毕竟有限,它跑不动了。
Word需要“升级”,Office也需要“升级”,从Windows98到WindowsXP(我的同事阿凡教我,不念“XP”,要念“叉P”),WindowsXP之后还有XPSP2,还有WindowsVista,再来Windows7,Windows10。
其实对我而言,看不出任何必要。
明明够用,我无须用到太多功能,不过是文字处理、上网找资料,不过是把照片贴进相簿、不过是与联络人写电子邮件,如是而已。
我可不可以停在原地﹙哪里是原地?﹚,就好像长大之后还想死命抱住我的玩具熊,虽然它又脏又破,眼睛的黑扣子掉了一颗,我就是喜欢那只瞎瞎的玩具熊。
同样的,我就是觉得旧电脑好看,旧操作系统好用,里面还有我特爱的输入法,据说已经绝版,它没有继续“升级”,但我偏觉得舒服,我对它有信任。
它是我安全感的来源。
拒绝“升级”?这个留在原地的坚持异常困难,就好像女人硬要留在原来的少女群组,尽管她竭尽所能,想要拒绝一步步成为广东话里的“师奶”,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不可能不被升级,因为“相容性”是个大问题。
意思是,电脑需要升级,要不然就无以与继续升级的电脑环境相容(告诉我,什么是“相容”?什么是不“相容”?这些环境为什么不学着彼此和睦相处?),我的ThinkPad需要“升级”,不,甚至需要更换,也因为已经买不到“支援”它的配置。
﹙告诉我,什么是“支援”?这是另一个问题。
为什么厂商可以自行决定拒绝“支援”卖出去的电脑?﹚这么多想不出来的问题,导致事实上,我的人脑才亟需要一并“升级”,一旦被“升级”之后,说不定,这个复杂的世界就豁然开朗。
否则,我不明白为什么电脑需要“升级”,这完全没有道理。
我输入的还是一样的字,文章里还是一样的名词与动词、逗点与句号,这不可能“升级”。
但拒绝“升级”会怎么样?我的同事警告我说,将打不开送给你的档案文件,进不去你想要进去的网站。
有一天,所有这世界正在发生的事都从此与你无关。
这件事不进则退:拒绝升级,就被这个继续前进的世界推到另一边。
大青山之秋 任军川摄 岁月的清唱 □沐墨 波澜不惊的岁月里,总有久唱不衰的老歌和胸怀里的人间灯火 城中逗留数月,回到乡下准备上班。
晚饭后去串门,见伯母戴着老花镜,正在灯下观察被孵的鸡蛋。
孵场非常简陋,却又极其讲究,一个个敞口的柜子上,铺了些新近晒干的稻絮,再盖几张小毯子,正好与屋外的秋后一伏相得益彰。
我悄悄走过去,伯母亲发觉我进门,向我示意打了个静止的手势,我明白她的意思:轻点,一些新生命正在破壳而出。
就这样,我停在那儿远远地望着,带着与伯母一样祈祷般的眼神,安静地,让那些小精灵们的到来,充满了诗意。
而这诗意的策划人,却是眼前这个斗大一字不识的村妇。
你甚至可以在那些轻微的破壳声中,感觉到生命的律动,还有快乐。
打小我就知道,伯母是个急性子,嘴皮子躁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
泼辣的个性,总让人以为她来自火星,而此刻灯下的她,是那样安静,让你想象不出她内心的细腻。
唯有从她轻轻抚摸那些鸡蛋,注视那一个个新生命到来时,你才能够感觉到,原来世间种种热爱,都是福分与厚待。
可是,在这喧嚣的世界,有谁,能够真正体会到种田或者说劳作的快乐呢?起先喊苦喊累的,总是我们这些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的年轻人。
破壳后的雏鸡们叽叽喳喳地闹着,自火星而来的“接生婆”一旁咯咯地乐着。
看那残破硬壳里跳出来的柔软的生命,我突然想到独自的核心是一种坚定,被抚去重重灰尘腐垢之后,依然呈现一如既往的真心。
这个火星来的粗简的女子,此生甘为村妇,可她的心,她的爱,依旧灼然如初。
伯父大概来自木星,个儿干瘦,话 不多,眼神有些呆滞,喜欢蹲坐在角落里一个小板凳上,貌似思想者大卫的忠实粉丝。
由于长期面对火花闪烁的伯母,难免发生碰撞,碰撞多次的结果是,木星也带上了火药味。
伯母总跟人说,伯父的坏脾气都是她惯的,这话绝对符合自然规律。
这会儿,只见他坐在小院门口,啪嗒啪嗒地抽着旱烟,嘴里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些怨气话。
原来,他们一家晚饭还没开伙,说是一家,其实,儿女早搬到城里自己住了,家中两个老人不甘寂寞,又种田,又养鸡,外人看来也许很是操劳,但他们不觉得累,反倒觉得快乐。
终于,伯母从孵房里带着张笑脸出来了,伯父还不忘唠叨几句。
来自火星的伯母像进化后的水星一样,面对木的坚硬,火攻易至内伤,水攻适中,以柔软化之,如十里春风,朽木也会开花,这也许就是一个平凡村妇营家的智慧,知所守,知所戒,攻坚者莫之能胜。
伯父似乎说顺口了,火药味越来越大,伯母按捺着性子,好声好气地回应,马上就钻进厨房忙了起来。
伯父随后也跟了进去,打下手,择菜,烧火。
伯母见我在,一边忙活,嘴巴也不闲着,有谈男朋友,这个问题见一次问一次,倒也不嫌问,总是抱歉地笑笑说没有。
伯父专心烧火,不时来替我解围,训斥伯母两句:别啰唆,菜要烧煳了!伯母依然故我,知道这个话题不能多问,便接着转移到另一个话题,东家长西家短的,一大箩筐。
伯父急了,骂上两句,伯母笑嘻嘻地,嘴巴却不肯闭上,看似没心没肺,其实是一种庸人不自扰人来扰也不必恼的境界。
三十岁的我,不了解他们的世 界,风风雨雨走过半个多世纪,烦恼、痛苦和孤寂对他们而言,太矫情了。
我实在想不出,用什么词才能形容父辈们的幸福,他们走过烦恼、痛苦和孤寂,早已波澜不惊。
去看姥姑娘(我对姥姥的昵称),她不来自任何一颗星,她是来自人间的天使,住在一个南瓜屋里,仿佛前世某个王子派来的南瓜车,一直等在爱情的路口。
姥爷离开她已40余年,她一刻都未曾离开过他们相守的地方。
在这个老围屋式的院子里,从结婚,生子,到她送他离开人世,祭奠,祈祷,到儿女成家,搬迁,欢声笑语寂淡,饮食起居寡味,长久的自处和过滤,她已融为岁月的一部分。
房子前后左右都爬满了南瓜藤,家里一年年积攒下来的南瓜种,风干了,个个都拴在起屋壁上,很有某小街上复古风味的小店味道,文艺得很。
我去时,她穿一件紫花秋衫,许是天骤冷的原因,还特地裹了我买给她的红丝巾。
去年给买的,没见她围,说不敢围。
我问:为什么?只说颜色太红。
但我固执地以为,那颜色依然适合她。
今日一看,姥姑娘到底是一个富有活力的人,面对新事物,凡能理解的都愿意接受。
美是健康,向上,一种淳朴的状态,即使衰老,仍在继续接受新事物。
不知道,年老以后的我们,还会不会有这种顿悟? 又一年秋天,一丝丝清冷,让人觉得放松。
有个地方,有一些人,于我而言,就像一个时空的隧道,当我累了,我需要休息,我就有了一首经年不衰的老歌和胸怀里的人间灯火。
2015年10月18日星期日
7 邂逅巧克力小镇 □陈颐 巧克力的味道苦涩中夹带 着浓浓的香甜,那么“世界上最 甜蜜的地方”——巧克力小镇又 是什么味道呢? 从没见过这么多品种的巧克力,以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的惊艳铺天盖地而来,这个称为“世界上最甜蜜的地方”的好时巧克力小镇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巧克力风情随处可见。
从酒店办理入住手续,服务员送了一大块巧克力开始,游客便开始了每一天和巧克力的亲密接触中。
在房间里,从洗漱用品到杯子,甚至是白色的床单的图案,也印制着巧克力控们都醉心的“KISSES”巧克力。
这个诞生于1907年的经典设计即使翻译成中文“好时之吻”,仍然保持了英文原意的浪漫和想象。
当游客漫步在这个只有2.5万居民的小镇上,不断会有惊喜的发现,就连巧克力大道上的路灯灯罩,居然也是“KISSES”巧克力的形状,在巧克力大道和可可大道交互处,则是小镇的中心地带了,这里有孩子们喜欢的巧克力游乐园和销售各种巧克力的“巧克力大世界”。
我的鼻子在弥漫着香甜芬芳的世界里呼吸,我的眼睛跟随巧克力的制作过程偷偷“学艺”,我的舌尖在巧克力丝滑柔软的抚摸中被彻底征服。
可可粉、牛奶、糖是制作巧克力的三元素,品尝着它们合成的香甜,仿佛让我走近了那个叫弥尔顿·好时的美国人倾其一生所做出的甜蜜事业,这也是许多人美国梦的缩影。
1857年,好时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一个普通人家,14岁之前只上过4年学。
15岁时,他在一家糖果店当学徒,学会了做冰激凌,焦糖和其他糖果。
19岁时,好时在费城开始了自己的糖果生意,大部分是制作焦糖糖果。
好时巧克力事业的成功契机是出现在1893年。
他去芝加哥参观博览会,购买了一台德国巧克力滚动机。
当时在美国,巧克力是昂贵的欧洲奢侈品,美国人对牛奶巧克力闻所未闻。
好时将焦糖生意以100万美元卖出,这在当时算是相当大的一笔金额,然后在宾州的德利郡买下了一个农场,在这个几乎荒无人烟的地方建立了好时小镇,并在镇子中心,按照白宫的模样设计了自己的房子。
每天清晨,他从这里出发,开始巡视这个由他一手创建的巧克力王国。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好时镇工作,好时不仅建立了牛奶巧克力与可可工厂、好时百货公司、好时银行、男子俱乐部、女子俱乐部、5所教堂、2所学校,还有包括花园,动物园,以及有云霄飞车的好时公园,另外还有好时饭店和高尔夫球场。
好时喜欢不断尝试各种巧克力配方,他把牛奶注入巧克力中,创造了独特的巧克力新口味。
当欧洲人在自己的作坊里手工制作巧克力时,好时开创了在世界上第一个大批量生产牛奶巧克力的工厂,好时巧克力很快就风靡了美国市场。
参观巧克力工厂很长知识。
吉米是好时金牌大师,他讲的这堂课叫巧克力101。
吉米从一块包装好的牛奶巧克力开始介绍,我们在美国看到的大部分巧克力都是牛奶巧克力,因为可可粉是苦的,因此必须加糖。
吉米又拿出一个像橄榄球形状的晒干了的可可果,告诉我们,可可脂来自可可豆,但很稀少。
可可树每年开两次花,从开花到果熟180天。
树身并不高,收割必须人工进行手工采摘。
可可豆需要在当地经过发酵后,再在太阳下晒干,才能发往世界各地的工厂。
此外,在美国,规定巧克力中不能加任何植物油。
为了让巧克力变得更加柔滑,里面需要放卵磷脂。
卵磷脂最早来自蛋黄,现在可从黄豆中提取。
巧克力里面的成分还包括香草香精,这种香草必须由人工手工进行授粉,它产生的神奇的作用就是使巧克力变得润滑。
参观巧克力研发中心的实验室也很有趣。
巧克力专家安娜展示了今年7月刚在中国上市的新产品,一款能量棒。
安娜将杏仁、燕麦、南瓜籽、大米、蔓越莓倒入一个容器中,经过搅拌几分钟,再将很稠粘的混合糖汁放入容器中使劲搅拌几分钟。
然后,安娜在桌子上铺上一层特殊的纸巾,将搅拌好的原料倒在纸巾上,再用铲子将它们铲平和压平,再用一个特制的切割刀,将做好的食物切割成所需要的尺寸大小。
“这不就是中国街边卖的切糕嘛。
”我告诉安娜。
她说“:我们有上千种食谱,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新产品。
这款能量棒产品研发了三年,关键的问题是配方,要讲究天然和营养,各种食材要相互搭配和融合。
这款产品有三个品种,在美国市场一推出来就非常受欢迎,特别是喜欢运动的人。
”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
”这句电影《阿甘正传》中的经典名言想表达的涵义不仅是巧克力。
从一家巧克力工厂开始的好时小镇已经成为美国负有盛名的巧克力主题旅游城市,每年数十万的游客来到这里,好时镇也被评为世界十大最美小镇之
一。
人们来到这里,在品尝不同品种的巧克力中,回味人生滋味。

标签: #三维图 #文件 #怎么改 #上有 #缓慢 #面积 #立体图 #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