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4,副刊河之洲2015

什么叫 10
年10月8日责编李啸美编季枫 邮箱dhwyfk@ A24 牵牛花 何频 □ 一团和气的叶圣陶先生,毕生喜欢牵牛花。
早年,他用清淡委婉的笔致写《牵牛花》,讲自己在上海的亭子间种牵牛花,——逼仄的水泥地,苦于无处取土,便用数个瓦盆摆成一行,下种浇水养牵牛花。
一年又一年,盆中土乏了,没办法,只好买来催花的骨粉,使种子发芽。
先生是文法和文章家,素朴的小文章,仅叙写牵牛花出苗、长高、吐蔓儿,生机盎然,嫩叶子绿绒一样层层满布,看得见花蕾花粒精巧地冒起,文章就煞笔了。
没有进一步写花开,但牵牛花笑逐颜开开花的景象尽在想象中了。
这是高手做文章的巧妙。
“文革”后期,老年叶圣陶和俞平伯不改种花赏花的习惯,年年种牵牛花。
日常频繁的通信中,应时要说牵牛花。
春天说花籽下种,看它发芽出苗。
夏季要报第一朵牵牛花开的花信,秋天更细致地描写烂漫盛开的牵牛花。
俞平伯常常派晚辈送信送牵牛花的种子到叶府,他通过上海友人,得到了据说是梅兰芳梅家传下来的花种子,叶圣陶欣喜珍重。
7月底,叶圣陶信里报告:“弟处牵牛仅有两种,一为紫色细白边花,一为粉色,花幅大而致有褶皱之花。
后者今已开花。
”紧接着8月初,俞平伯回信道:“牵牛着花,紫色,每晨可开约十廿朵。
在楼廊上立一竹竿,缤纷繁丽似一花幢,颇可观。
” 北京人家,就是住不上四合院 的普通人,至今仍延续着房前屋后或阳台上栽花种草的好风气。
女儿所住的团结湖社区,隔路就是北京画院。
我去看女儿,见清明前后,仍有老北京习惯用火箸在墙根戳一个窟窿,点丝瓜眉豆葫芦或牵牛花的种子,斜着靠墙搭根竿子,这样,一夏天的赏绿看花吃丝瓜就全有了。
甘草居室外也多牵牛花,和别人的不同,我家的牵牛花不用年年下种,上年的落籽可以应时出苗发花。
年年入夏,不时要给牵牛花浇水除草,确也看出了不同的景致。
类似梅兰芳说的,早开早落者,是初夏时节的牵牛花。
阳历五月末六月初,院里的草木芃芃绿大,南窗外面是苦楝树和冬青,北墙外的高杨矮柳也绿浓阴深,这时,自生自灭的牵牛花,一边袅袅吐蔓儿,一边开出娇嫩的红花,零星喇叭花静静地在草丛里,犹抱琵琶半遮面,害羞而楚楚动人。
这最早开放的牵牛花,娇嫩又娇贵,太阳一大,上午八点才过就闭合了。
仲夏端阳节,牵牛花长高长大,攀缘的牵牛花顺势而上,有的缠在月季花上,有的绕在夹竹桃和蜀葵花上,招摇开花,比着开花。
但是,阳光很强,牵牛花这时开不过中午,开谢的花朵活生生贴在绿叶里,一片片仿佛是十月寒霜打僵的粉蝶。
盛夏天热,牵牛花在三伏天也偷懒休眠,最热的季节,那俩月很少看见牵牛花开花。
牵牛花最好最烂漫,呈现出花瀑布的景象,是夏末秋 初。
新得秋凉贪秋凉,沐浴好露水,牵牛花爬高最发力,花开最盛。
这时不仅花开得多而均匀,而且花开的时间也逐步延长,晴天也开到午后,如果遇到连阴雨天,到了下午,牵牛花才恋恋不舍卷起边来。
清人邹一桂《小山画谱》记牵牛花:“草本,牵藤附木……花开叶间,有柄如鼓子,花色蓝翠,五色相连,不分瓣,尖蒂抱筒,花心,三白藏筒内,近心处花白色。
清晓开放,日高即殷,遇阴曀则花竟日。
”这是写实,但还不算奇特——大院的球场,网球场篮球场的网栏网篱之上,初冬时,霜降至立冬,蜡梅开早花,牵牛花都落叶与干秧了,枯藤如线,最后的牵牛花花朵变得很秀小,但寂寞地要开一整天。
牵牛花内在的光合作用如何,是科学家研究的事,不用我来辞费与饶舌。
还是咱家的事,冬日的窗台,玻璃窗上尚爬着牵牛花的枯线,落过籽的牵牛花壳,空壳似荞麦皮,映着户外的日光透明白亮,眨着小眼睛一样。
它的籽落于花盆里,等到把花盆搬回来过冬,阳台上君子兰或仙人掌的一侧,借助暖气的烘热,牵牛花严冬里发芽,每年元旦迎新,一拃高的小嫩苗,开放的牵牛花小花头朝下,似倒挂金钟,与水灵灵的蟹爪兰竞开争艳。
花出奇!一岁之间,冬夏春秋,牵牛花变着花样开花,花开花落令人入迷。
为此我觉得不可思议。
牵牛花的花形与颜色多种多 朝花夕拾 样,年年外出,在不同的地方和远方,总能发现不曾见过的牵牛花。
世界这么大,总有奇妙的牵牛花在和我们捉迷藏。
我好久没有看到大紫花细白边的牵牛花了,可今年在小街的闹市里,路边一个废弃的大花坛,那没有被拔掉的黄杨棵子,被我思念已久的牵牛花满满覆盖。
牵牛花昂扬着还向上长,好几股嫩须交织拧成了小辫子。
牵牛花下,一边是匍匐开花的鸭跖草,翠蓝色小花节节伸长;一边是紫茉莉混合了指甲草,满满开花如花笼子。
这是一对八十开外的老夫妇,随着在此租门面房开店的儿子,投宿于此,打杂于此,栽花于此,满开的牵牛花里,还有一只看不见的叫蝈蝈,不停的叫声很喧很响。
雅俗共赏的牵牛花,梅兰芳从花开的婀娜里学戏,齐白石在他的画里不断描画新的花品种……牵牛花集“万千宠爱在一身”,牡丹芍药比不过它,牵牛花不仅是吉祥花,而且是花精灵。
何频,本名赵和平,上世纪90年代,开始了草木随笔的写作。
他的作品跳出了对于花草树木知识性和自然属性描述的窠臼,寄情于花草树木的时代演变和四季风貌。
赵和平的笔下描绘的都是郑州和故土南太行一带种种草木在人间的际遇,犹如游走于自然山水之间。
代表作有《看草》、《杂花生树》、《见花》。
遍地的落叶是我盛大的怀念 青青 □ 立秋那天,我在微博上写道:三十岁的人是立秋,因内心还揣着秋老虎,四十岁的人是霜降,内心有了微微的寒意。
我在三十岁那年,为自己的生日特意写过一篇立秋,大意是感到进入中年的急迫。
但现在回想,那不过是一次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那时的自己哪里有什么秋意,仍然对未来与爱情充满梦想,体内储存着用不完的劲,就像今天,虽然立秋已过,却突然又热起来了,温度升到了36摄氏度。
早晨我在院子里,整理我家的葡萄,有一枝已经爬到桃树上,她翡翠一样的枝条还在吐着卷须,对所谓的立秋无动于衷,自顾自地生长着。
今年的立秋是凌晨四时,是个母秋。
这是奶奶教我的,虽然她已经在泥土里安睡了26年,但好像她一直在我身边,从未离开过。
我在生活中遇到任何问题都会想到她。
记得她说过,白天立秋为“公秋”,夜晚立秋为“母秋”“。
早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死牛。
”她这样解释,这一年如果是白天立秋,立秋后天气就会凉爽,如果是晚上立秋呢,一个秋天都会很热的。
秋从禾从火,就是庄稼快成熟了的意思。
我国古代秋有“就”的意思,立秋即为“万物就成之时”。
据《时训解》言:立秋之日凉风至。
但立秋正值末伏前后,气温虽然开始下降,但短期内处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阶段,所以民间就把立秋后回热天气称为“秋老虎”。
我三岁与十八岁之间是和奶奶住在一起的,那个远离村庄的孤单的房子,被田野和许多大树包围着,房子的孤独和我的孤独是一样的。
这使我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观察周围的植物。
院子前面有梨树,当然她最粗,年龄最大,比奶奶还要大至少二十岁。
杏树,一棵年轻的树皮光滑的树,春天她总是最先开花。
一棵榆树,她在杏花开时,就在枝条上吐出一串串的浅黄嫩绿的榆钱,那些缺少食物的喜鹊会成群地飞来,在榆树枝头喳喳地叫着,长尾巴一点一点地,许多榆钱会飘飞下来。
还有一棵椿树,奶奶说是臭椿树,叶子长得和香椿树一模一样,但是不能吃的。
靠院 子西边是一片槐树,长得茂密极了,夏天甜蜜的白花总是被奶奶做成好吃的菜。
房子后面,是一棵大枣树,一棵楸树。
楸树是大戟科落叶乔木,高可三丈余,树干直耸,叶子绿而光滑,叶子春天时是暗红色,夏天转绿,只有叶柄是红色。
立秋这天,奶奶指示我爬树摘楸叶,然后剪成花样儿,给一个村庄的女人们插戴。
为什么要这样呢,我总是追着奶奶问来问去,奶奶说,老辈人传下来的,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后读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八形容立秋这天汴人: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
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录的更是细致:立秋日,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内,以梧桐树植于殿下,俟交立秋时,太史官穿秉奏曰:“秋来”。
其时梧桐应声飞落一二片,以寓报秋意。
都城内外,侵晨早晚叫卖楸叶,妇人及儿童辈争买之,剪如花样,插于鬓边,以应时序。
我想,过去的王朝是真正有诗意的朝代,立秋,还有太史官大声喊叫:秋来了,秋来了。
这声音和着飘飞的梧桐叶子,该是何等诗意风雅。
和迎春一样,古代还有迎秋,立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京城西郊九里之外迎秋。
回朝后要犒赏军士,因为秋季是选士励兵季节,也顺应了天地肃杀之气。
从这里我也才知道,一叶落而知秋,指的是梧桐树。
梧桐也叫青桐,树皮绿色,枝叶亭亭,初夏开红花。
不是我们黄河流域普遍栽种的泡桐,泡桐因了焦裕禄而出名,在黄河两岸的麦地里经常能看到它们的身影。
暮春开紫花,状若村姑。
结籽,秋天榨油,可以用来油雨伞和船。
而我们经常在城市里看到的所谓法国梧桐,其实叫悬铃木。
不是古代称的知秋的梧桐。
现在我想说说秋天的天空。
奶奶是人生中第一个引领着我注视天空的人。
犹记得立秋之后,天气仍然闷热难耐,奶奶总是在梨树下置床,手执蒲扇,为我驱蚊。
我仰躺着,宝蓝色的天空,纤云弄巧,星汉灿烂。
天空与星群扑面而来,时常能看 到一颗流星闪亮地划过天空,不知所终。
有一团星群犹如河流,倾斜着从东南流向西北。
“这是天河。
今天晚上,喜鹊们都飞到天河上,给牛郎与织女搭桥,他俩一年只能见一次,不容易呵。
”奶奶端着父亲从铜加工厂特意给她加工的铜烟袋,抽一口烟,叹了口气“。
谁是牛郎,谁是织女?”我又开始了十万个为什么。
这次奶奶没有训我。
她说,织女是个心灵手巧的仙女,织出来的布比天上的云彩还美。
她爱上了老实巴交的牛郎,和他结婚生了两个孩子,玉皇大帝很生气把织女抓走了,可怜的牛郎和他的妻子分开了。
织女求了半天情,玉皇大帝才允许他们于七月初七见一面。
我一边听着,覆盖在我身上的天空越来越低,我恨不得跃进天河,变成一座桥。
从此,汹涌的天河在我心中充满了悲伤。
秋天的天空中,最美的还是月亮。
我躺在梨树下,看着月牙儿从弯弯的眉毛变成了皎洁满月,月亮圆的时候,星群暗淡无光,而望月与朔月的时候,那汹涌银河的水流好像从夜空中溅到我脸上,我经常迷迷糊糊地注视着夜空,心中想着可怜的织女,伤心地睡着了。
而立秋之后的月亮,却是最明媚的。
“过了白露,就是秋分,八月十五就要到了。
”奶奶掰着手指算着日子。
她忙着买冰糖、称核桃、拣芝麻,开始自己做月饼。
我跟随着她,看她小心地把冰糖碾碎,把芝麻和核桃炒熟,和着冰糖拌匀,把面在热锅里稍稍炒黄加上香油和鸡蛋,然后加水和好。
再把青红橘丝放进去。
依次加入冰糖芝麻和核桃,放入一个木头刻的模子里压好,出来就是一个带着花纹的月饼,在平底锅里小火慢慢焙,直到香甜的味道弥漫了屋子。
第一批月饼出炉,我是不能吃的。
奶奶要祭月。
“今天是秋分,祭月的好日子。
你给月神许个愿吧。
”我抬头看看,月亮还没有完全圆满,但明媚洁净,有着牛奶一样温柔的光辉。
真像想像中母亲的脸,我在心里许了个愿:给我个妈妈吧,人家都有妈妈呢。
我也想要一个呢。
八月十五前,三总是要回来的, 乡村记忆 因为奶奶对中秋团圆的要求特别强烈。

三,端午走,中秋回。
家里的规矩你是知道的,我们这一老一小,不算个家。
”他回来了,带来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月饼,花纹比奶奶做的要繁密好看,有的还印有花好月圆的字样。
但我觉得还是奶奶做的月饼最好吃。
“奶奶为啥要在秋分时节祭月亮?达达。
”(南阳把小叔叔叫达,我呢,因为从来没有把三当长辈看,所以叫达达。
)三慢条斯理地说:秋分之后,阴气渐重,世界归月神主宰,所以要向月亮祈福,以求月神保佑接下来的日子健康平安。
我国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朝廷每年在秋分这天有祭月的仪式,中秋节就是从传统的“祭月节”演变而来的。
因为每年的秋分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都不同,不一定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不祥,所以,到了唐代,人们把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人们把祭月从秋分调到中秋。
中秋晚上,照例是吃月饼,还有各种瓜果。
吃完我们几个小孩约好一起在月亮下藏猫猫,用手绢蒙住其中一个人的眼睛,然后高喊:找月亮呵。
四散而去,大树根,墙角处,麦秸垛,牛屋里,到处都有可能藏身。
那个蒙眼睛的孩子此刻会全神贯注地注意月亮下任何动静,然后悄悄向黑暗处隐藏者冲去。
这时,一定不能慌张,如果自己一动,就会暴露无遗。
如果抓到,就会爆发出一片尖叫声,这个被抓住的,下一场游戏中将被蒙眼。
欢笑中,好像有母亲在叫其中一个回家,正在迟疑不决时,有一个黑影朝我们走来,伸手抓起我的胳膊肘儿,口中念念有词: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是
三,就是
三,他又来了! 青青,本名王小萍,现任河南日报驻济源记者站站长,是河南诗歌学会副秘书长,先后出版《白露为霜——一个人的二十四节气》、《小桃红》、《采蓝》等多部文学作品。
■电话■总编室(0371)65796200■行政办公室(0371)65795999■群众来访接待室(0371)65742777■新闻传真(0371)6579577765796268■本报员工新闻职业道德监督电话(0371)65795600■本报发行服务咨询热线(0371)96211■广告部(0371)6579617165970450■广告经营许可证:豫工商广字第439号■本报地址:中国·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东28号■邮政编码:450008■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印务中心印■订阅价:全年198元■零售价:每份1元

标签: #服务器 #维生素 #打不开 #为什么很少人买cx4 #下载不了 #免疫力 #显卡 #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