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ING,ct为什么那么贵

ct 5
A6主编:麻晓东编辑:杨新美校对:王心怡2011年9月27日星期
READING 读书 Tel(押010)82614599E-mail押dszk317@ 医疗需要“社会性预后” ———从医患关系紧张和希波克拉底的《预后论》说起 阴徐迅雷在医学科学之外,我们该如何来重 视医学社会学?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向来不是一个 简单的问题。
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努力找寻那“柳暗花明又一村”。
先让我们来直面现实:有数据表明,我国每年发生医疗纠纷约1万起,有70%的医院发生过患者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事件。
2011年9月15日下午,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徐文,被一名患者连砍十多刀,身负重伤。
举刀者是三年曾在这里就医的患者王宝洺袁他认为自己的喉癌被徐文医生治坏了,他的说法是:“这喉癌吧,就好比一粒花生,她那次手术,就好比把外皮剥开。
” 在我看来,医生与患者之间,本是不应该冲突的。
最平庸的和平,也胜过 《希波克拉底文集》,希波克拉底著,赵洪均、武鹏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 冲突中最辉煌的胜利。
调研资料表明:医患关系,成为中国 医生心理压力的最大制造者———所占比例为80%;而有56%的中国医生,每个月都经历来自患者和家属的辱骂责备。
《中国青年报》因此提出了一个严峻的问题:什么样的改革才能重建医患信任? 我的妻子也是一位医务人员,只不过她不是医生,而是药剂师。
我的三位亲人都在浙医一院住院治疗过:妹妹和父亲先后做过手术,母亲则通过放疗治愈了食道癌。
我们对医院的医疗质量、医生的素质能力,有良好的评价。
我们也通情达理,治疗过程中有着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然而,我们也深知,患者及其家属,是人世间最焦虑的一个群体。
医院里人山人海,最能让人感觉到“兵荒马乱”。
我曾在微博上记录了这样一笔“:早上6点多就闹醒,与母亲打车去医院,为母亲癌症后复查。
CT、造影、B超、胃镜、化验……在医院的迷宫里不停穿梭。
浙医一院是人山人海,那最长的队伍让你感觉排到10公里之外;来去路上则是车山车海,感觉几十公里的路上皆是车……” 是人,就会有人的疾病;有人的地方,就有人的缺点。
人的身体的复杂,并不亚于人的思想的复杂;人所得的各种疾病,远没有被深透认识。
治病救人的医生,同样有自身的巨大压力,这就是无法回避的“压力山大”。
总体来看,医疗是一个高难度、高技术、高风险的行业。
医生还真是天天面临着朱镕基所言的“地雷阵”、“万丈深渊”。
“高风险”就意味着一不小心就会出错,甚至铸成大错。
比如不久前,台湾著名的台大医院,就发生了移植医学史上最大的医疗疏失,误将一名艾滋感染者的器官移植给5名病患。
因为院内人员仅电话询问捐赠者的艾滋病毒检验结果,在发、受话中误将检体HIV抗原检验由“阳性”(reactive)理解成“阴性”(non-reactive),而未从计算机检视书面报告。
相比于当下,历史曾经分外让人感动:因为一次医疗事故,1929年1月,梁 启超在北平溘然长逝。
他是右肾病变要的领导、医生以及其他医务人员,对各 手术摘除,在北京协和医院动手术,大种所作出的行为,都应考虑“预后”。
夫阴差阳错,竟把左肾给割掉了。
当时每个医院如果都能带领医生,在实践 的西医在中国还处于“实习期”,为了培中重视“社会性预后”,就像用心对待 育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梁启超以他博大疾病一样,用人呵护病人、关心患者家 的胸怀,宽容协和医院的过失,而且还属,而不是放任自流“自然预后”,那 着力劝说大家不要再纠缠这件事了。
在么,就可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医患冲 我心目中,梁启超不仅是伟大的思想突,化“预后不良”为“预后良好”。
这里 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患者”。
面有许多具体的工作: 我们知道,疾病治疗,都要考虑预 首先是拆掉不信任的“社会墙”,建 后,都要避免预后不良,而追求预后良
立沟通管道,努力让信息对称起来。
如 好。
而我所想的是,医院、医生不仅要考今不少患者与医生之间,已经由于高强 “虑“治疗性预后”,还 要重视“社会性预后”。
前者属于医学科学,后者属于医学社会学。
当医患关系成为医生最大“压力源”的时候,通过努力,实现良好的“社会性预后”,以此化解医患双方的压力,纾解医患双方的紧张关系,最终使医疗综合效益最大化。
预后就是预测疾病的可能病程和结局,早在两千多年前, 当医患关系成为医生最大“压力源”时,这时所需要的是,做良好的“社会性预后”,并用心在前。
每个医院如果都能带领医生,在实 践中像用心对待疾病一样,用人呵护病人、关心患者家属,而不是放任自流“自然预后”。
那么,化“预后不良”为“预后良好”就可能在很 大程度上避免医患冲突,最终使医疗综合效益最大化。
度的“不信任”砌成一堵堵“社会墙”,那是无形的“柏林墙”。
如今医患之间,这一堵“社会墙”还真是厚障壁,要努力予以拆除。
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在医院会放大焦虑与压力,所以应建立好医患之间的沟通管道,努力让信息对称起来,从而消弭患者因不知情而产生的不信任。
让每位患者都能明白希波克拉底所讲的道理:“医生是医 被西方尊为“医学之 术的仆人,病人必须 父”、因希波克拉底誓言而著名的古希和医生一起与疾病作斗争。
” 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就撰写过论文《预 其次是把基础做实,盈余配备医疗 后论》(见《希波克拉底文集》)。
他说:力量,为超负荷工作的医生“卸载”。
长 “假如你在临床上独立发现并断言病人期高度紧张的工作环境,确实会扼杀医 的现在、过去和未来,因而弥补了病情疗工作者内心的部分温情与善良。
中国 记录的不足,人们便会更相信你比别人是人多、医生少,加上医疗资源配置不 更了解病情。
”是的,预后的情况是衡量合理,医生的工作负荷是严重“超载” 医术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医生培养预的。
在发达国家,像美国、德国、法国,都 见能力至关紧要。
现在,医方较多的是达到每300人有1名医生,他们人均医 考虑疾病本身的预后,较少考虑“社会生数是每千人达到3.37~3.59个。
而我 性预后”。
具体地说,“社会性预后”就是们中国呢,每千人城市人口的医生人数 考虑社会后果,考虑医患关系的后果。
是1.75人,不到人家的一半,而每千人 只是,“治疗性预后”的基本成本要农业人口的医生数只有0.47人。
超负 由患者来支付,而“社会性预后”应由医荷,带来大压力。
所以,从国家政府层面 院来承担。
来说,培养、引进、配足医生,在宏观上 良好预后,用心在前。
医院、医院进行减压,这也是当务之急。
但匪夷所 思的是,有报道说,接受医学教育的人数与实际利用人数极为不匹配,2010年有90万人从医学院毕业,其中过半———54.3万人没有从事医疗卫生工作。
第三是通过给患者减压,达到给医生减压。
患者的荷载太大,最终都会加压到医生身上。
所以,给患者减压,就等于给医生减压。
患者的压力,很大一块来自医疗负担。
从宏观上看,中国的医疗费用中,公共支出比例不足一半,这在全世界都是偏低的。
所以,只有大幅度增加政府的投入,才能从根本上给患者一头减压。
在微观层面,则应坚决杜绝过度治疗,不给患者增添额外负担。
希波克拉底说得好“:医生全部医术的首要目标就是治好有病的人。
如果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达到这一目标,那么应该选择最简便易行的方法。
这样,医生才能与好人、精通医术的名声相称,而不是一心贪图那些低成色的普通硬币。
” 至于医疗水平本身带来的压力,则需要医学科技的进步加以解决。
现代社会的医疗文明,是需要医患之间一起共建的。
沟通、合作,相互了解、相互理解,才能使双方减压减负,达成医患双方的“双赢”。
做好了“社会性预后”,即使“治不好”也不会“拔刀相向”。
经典的例子就是美国的民间行为———“施瓦茨项目”: 施瓦茨是位患者,他1995年死于肺癌晚期,享年40岁。
施瓦茨先生感动于接受治疗时受到天使般的呵护,临终前立下遗嘱,用部分遗产建一个机构,给医护人员减压,从而有了“施瓦茨医疗关怀中心”。
求仁得仁,洒向患者都是爱,所以患者治不愈死了之后也是“涌泉相报”。
15年过去,参与过施瓦茨项目的医生,明显感觉压力减少了,从而能够更好完成他们的工作。
“求仁得仁”就是最好的“社会性预后”及其结果啊! 我想,“社会性预后”可以列为医学社会学的一个重要命题,希望有人能予以好好研究、进行认真实践。
让我们一起来重视医疗的“社会性预后”! 我要遵守誓约,矢志不渝。
对传授我医术的老师,我要像父母一样敬重,并作为终身的职业。
对我的儿子、老师的儿子以及我的门徒,我要悉心传授医学知识。
我要竭尽全力,采取我认为有利于病人的医疗措施,不能给病人带来痛苦与危害。
我不把毒药给任何人,也决不授意别人使用它。
我要清清白白地行医和生活。
无论进入谁家,只是为了治病,不为所欲为,不接受贿赂,不勾引异性。
对看到或听到不应外传的私生活,我决不泄露。
如果我能严格遵守上面誓言时,请求神祗让我的生命与医术得到无上光荣;如果我违被誓言,天地鬼神一起将我雷击致死。
———摘自《希波克拉底誓言》 第二届中国大学生书评大赛获奖作品推介 返 璞 归 真 中 阴泰山学 的 院侯加 心阳 灵 坚 守 我记得第一次读到车延高的诗,是在《十月》杂志上,后来又认真地读了他的诗集《日子就是江山》,对他的诗歌创作有了较全面的理解。
他由于工作繁忙,曾说过:“作为一个靠挤业余时间爬格子的人,能够供我支配的固定时间只有早晨五点十分至七点四十分。
我就挤在这短暂的空间里耕耘。
”然而这样的状态,并没有影响车延高诗歌创作的品质,反而使他以严肃和热情捍卫着理想和信念,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烂漫多彩的诗歌世界。
通读车延高的诗集,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是他诗歌中的那些“女性”。
车延高诗歌中所描写的女性的“美”超越了生理的冲动,表现出对“大美”和“生活本真”的回 归。
作者发自内心的 赞颂,无需调用太多 的铺陈和雕琢,那份感动早就跃然于纸 上。
而他笔下那些具有古典诗意美的女 子也洋溢着浓重的历史气息、强烈的情 感力量和自身的人格与真情之美,截然 不同于其他诗人笔下的女子形象。
他笔 下的女性足具了真实恒久的感染力。
车延高不仅在描写女性方面有着 突出的特色,而且在底层关注方面也投 注了不少眼泪和同情。
真正伟大的诗人 必须有一双时常保持湿润的双眼,车延 高的整本诗集中,基于对农民、农民工、 农村老人、下岗职工、退休工人等底层、 弱势群体同情和关注的入世情怀始终 贯穿其中,并折射出尘世中温暖的色 调。
年轻时的苦难生活经历使他占有了 真实的生活素材,并对这些素材有着独 特的发现,这些生活中的丰富矿藏使他 有了艺术上不俗的创造。
我一直认为,诗人是通过形象来认 识和表现生活与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 的,是通过形象来传递和表达思想情感
的,显然车延高在这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借鉴。
他在描写那些“把自己当扁担人”时,不仅写“他们穿着城里人很少见面的旧军鞋/裤管挽的高高的”,而且还写“他们有他们的聪明和算盘/希望由此建立一种信任和默契/下次有事还来找我”的心理活动,使诗歌饱满真实,亲切感人。
现当代的文学作品中,对底层投注关怀的作品不少,但往往由于肩负着太多道义和政治预设,有时不免顾此失彼,词不达意,哪怕心里想着不去作某种强调,到头来,却往往陷入现实的泥沼不能抽身。
因此,诗人只有飞扬起想象的翅膀,才能使作品以清新鲜活的形式被接受。
车延高拒绝这样的“道德说教”,也不像一些先锋诗人那样过于追求诗歌中的知识化和学术化,他对诗歌的理解显然是落脚于现实却并非拘泥于现实的。
以现实为载体,就无形中拉近了诗歌和人们的距离,不拘泥于现实又善于在另一些人身上来体现“自我”。
他诗歌中闪现的朴素和浪漫,使他在返璞归真中照见了的艺术真实,使他的诗歌从独白化转化成对话式,从单调结构转化成复调结构。
《乡里来的》、《又要出门打工》、《日子》等篇什,在文意上都突出了多声部性,各种声音都与它们的世界平等交流,读来既不会产生硬套社会概念的痕迹,又能在形象的对话式结构中展现社会真实。
在诗歌表达方面,车延高在也有着不同寻常的语言驾驭能力。
同样的素材,通过他的勾兑,顿时化腐朽为神奇,闪出璀璨的诗性光芒。
车延高很注重语言的创造。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他的诗句所震撼,诗人无论是写故乡,还是写城市,无论是表现生命本身,还是再现超验的精神,语句都充满时空感与鲜活的张力,从字、句、篇都有可圈可点的绝妙之处。
他创作的诗歌都具有极大的弹性,字词之间若即若离,通过交替展开现实视觉和浪漫世界,使相互远离的字词在诗行中达成同构,使每首诗在意境的交织中喷射出强烈的张力。
更令人称道的是,这些奇妙的效果却通过最朴素、最简洁的形式表现出来,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美国的弗罗斯特与英国的彭斯。
读这部诗集,我重新嗅到了母语的芳香,看到了汉语本身蕴藏的巨大的 走出“第五号星球”的纠结 《日子就是江山》,车延高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 生命力。
我想,《日子就是江山》的文本为我们研读当代新诗、探究新诗如何在书面与口语之间找到最佳切合点提供了较好的范本。
读它,我感到一种澎湃的艺术感染力,听到了汉语新诗急切而浩荡的召唤。
当然我也承认,在诗集《日子就是江山》以后,车延高的诗作,与让人敬仰的“大美”显出了一定的参差,由此可见,一个诗人想要一如既往地保持住内心的坚守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在物质得到进一步的满足的同时,我们心灵的栖居地却一天天缩小,生活也因为价值取向的世俗化而变得忙碌不堪,哪还有心思去考虑心灵的渴望呢?因此,像车延高这样能返身关注心灵世界真正需要的诗人,能为自己的心灵世界留一席之地的诗人是值得肯定的,至少他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暖色和精神的坚守。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幸福何堪?苦难何重?或许我们只是在各自的生命局限里茫然生活着,苦乐自知。
但是,总有一群人,像车延高一样,用精神喂养着内心的感动,并诉之于笔端,勾勾画画,圈圈点点,精心做着自己的纯手工艺活。
在这个世界,这种纯手工艺活越来越少了,甚至有点被人们所遗忘了,但有一天,当那些行色匆匆的都市人在浮躁的道路上再也踩不出足迹,蓦然悔悟的时候,或许会被车延高这返璞归真中的心灵坚守感动得掉下眼泪来。
(本文获三等奖) 阴吴芸 “生而向善”,这几个字夹在夏风里,落入耳中的那刻,我的眼前荡漾出一股清澈的掩映于绿丛的溪流。
这是美好的文字给我带来的一如既往的臆想和感官冲击。
所以,冲着这四字,当下便决计要把美国心理学家达契尔·克特纳写的《生而向善———有意义的人生智慧与科学》找来好好读一番。
不幸的是,翻到第四十页,轮到题为“理性的非理性”这章时,我的意识开始不理性起来,书落地的声音把我给惊醒了。
带有论证意味的图文,总是很容易就让我把作者的思路给跟丢了。
结果,两个晚上之后,我下了一个轻率的结论,《生而向善》不好看,作者的叙述太让人走神了。
庆幸的是,酷热的七月里,一个清爽的星期天,在日本配乐大师久石让的音乐陪伴下,差点被我否定掉的《生而向善》给我带来了思想上的意外撞击。
它完全不同于我一开始的设想,没有太多哲学式的演绎和故事性的描述,更多的是有说服力的实验和研究性的论证,分析了尴尬、微笑、笑、挑逗、肢体接触共五种行为和爱、同情、敬畏这三种情感。
书里有对人类情感和动作的许多新认识,还有很多设计巧妙的实验,说服了我脑中喜欢纷争的各种念头。
迫不及待地想说说最让我吃惊、受益的几个分析和结论。
第一个是尴尬行为,“精准的尴尬,展示的是我们尊敬他人的一个迹象,它表明我们赞同别人对事物的看法,并对社会道德和社会秩序依然心存向往”。
对于作者的这个论断,我一开始甚为不解。
通过书中的实验和反面论证,我从“尴尬的缺乏”上理解了尴尬传递出来的真实和善意。
缺乏尴尬是个体抛弃社会契约的一个迹象,缺乏尴尬的人相应地容易出现反社会的行为倾向,最极端的表现就是暴力。
比如,在生活中,眶额前脑皮层受损的人就无法很好的体会和表现尴尬情感,他们易冷淡、粗野,他们丧失了谦虚谨慎的伦理道德感。
作者毫不犹豫地推断“,缺失尴尬的世界将会变成一个狗咬狗似的同类相残的世界”。
学习一下怎样辨别尴尬行为吧!凝视目光的变化、头部向下低垂的动作、 羞怯、两侧脸颊扁平的微笑、颈部的暴露以及面部一闪而过的表情。
再从人类道德楷模真实的脸庞上来获得切实体会吧!甘地以及寺院里的佛陀像,他们紧闭的嘴唇、节制有度的微笑和脸上非同寻常的尴尬与谦虚表情都让你知道何为深刻的尴尬之情。
第二个是挑逗,中文有撩拨、逗引和招惹之意,在此可以通俗地认为是一种“游戏式的攻击”,是一种善意的沟通方式。
两性间存在挑逗,很多时候是为了撩拨对方,以发现对方对自己的真实想法。
同性之间、孩子之间、成人之间有着更多样的挑逗行为,比如撩拨打闹、给人取绰号、滑稽地模范别人、拐弯抹角的说话等等。
克纳特将其比喻为“欢乐的战争”,因为挑逗行为把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冲突演化成玩耍嬉戏式的讨价还价。
在作者的研究案例中,挑逗为婚姻生活创造了一个非真实的沟通空间,“夸大其词式地提出某种要求、象征性的辱骂对方、嬉戏般的模范、使用绰号、假装愤怒以嘲笑对方”,这些挑逗行为避免了婚姻冲突里的恶毒批评和争论 《生而向善———有意义的人生智慧与科学》,达契尔·克特纳著,王著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 不休,善用挑逗艺术的夫妻往往有着更加甜蜜和谐的婚姻生活。
矛盾冲突无时不在,当人们出现了挑逗行为时,正是其内心里希望用善意的方式来寻求矛盾的解决,只是,我们不知道原来挑逗还羞涩地藏起了其庐山真面目。
说到同情与怜悯之情,克特纳几次三番地引用达尔文的论点和研究。
他说达尔文的进化论是关于人性本善的物种起源理论,并转述了达尔文《人的血统》一书的内容:“社会本能包括怜悯之情、游戏玩笑、群体归属感、关爱后代、礼尚往来的慷慨行为以及对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殷忧,这些社会本能乃是人性的组成部分……而怜悯之情构成了社会本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它是社会本能的基石。
”这些内容引起了我极大的警觉和注意,因为一直以来,我接受到的达尔文进化论里并未涉及到人性本善这层含义,更多时候,看到很多文章都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里涵盖了“弱肉强食”之意。
才发现,在达尔文诞辰200周年时,国内对达尔文的报道都定位在中国对达尔文的误读上;原来在不加思考、知识自动接受的情况下,自己并不知道《物种起源》和达尔文进化论的真实面貌。
这一发现,让我很振奋,对自小开始误读达尔文的我,是一次思想深处的更新和颠覆。
5年前,看到捷克作家昆德拉笔下的第五号星球,他通过主人公托马斯的永劫轮回观说:人类现在在第一号星球,这是一个无经验的星球,远方或许还有一个第五号星球,人类在那里将诞生更成熟的层次;如果是乐观主义者,会认为第五号星球上的人类史将会少一些血污,而悲观主义者则不这样看。
5年来,一直让我不断质询的是:在第五号星球上,人类的血污究竟将会更多还是更少?《生而向善》停止了我的质询,我在里面看到了这么多善意、美好的情感和行为,它们随着人类百万年的进化过程发展而来,也将会不断地向前进化,向适于人类生存的方向进化。
克纳特把美好的东西比作甜酒软糖,把负面的东西比作蟑螂。
我想,我现在终于可以不再老去询问“第五号星球”了,而是勇敢坚定地面对蟑螂保护那一块块美丽的甜酒软糖。

标签: #孕妇 #命令 #排位 #要做 #python #娜琏是 #本田 #j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