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电影沙龙:好莱坞工,制作网页一般多少钱

多少钱 4
消息快报|证券研究报告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具备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传媒旷实*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证书编号:S01(8610)66229343shi.kuang@ 杨艾莉为本报告重要贡献者 2017年2月23日 好莱坞电影沙龙:好莱坞工业化与中国未来电影产业展望 事件: 中银国际传媒团队近日举行独家沙龙,邀请李鼎传媒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李威达就好莱坞电影工业化、中国电影业产业、中国与好莱坞电影产业的合作、中国电影产业展望等主题进行分享。

一、主讲人李威达介绍李鼎传媒
1、介绍个人经历 大家下午好,先简单做个自我介绍。
我5岁就移民到美国,生于台湾,母亲是北京人,父亲是台湾人,从小在美国长大,1997年在大学时作为实习生进了影视圈工作,就职的公司是国际独立电影的领先公司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MiramaxFilms),这家独立电影制片公司虽然这几年逐渐没有了新作品,但当年他们打造的独立电影在国际舞台上有很大的成就,比如《英国病人》、《低俗小说》等影片都是它作为独立电影公司在90年代的时候制作的。
入行之后,我在米拉麦克斯做了两年,刚开始在法务部门做助理。
后来到索尼,后来进入革命电影工作室。
当时的很多同事现在在六大,在狮门、索尼、环球、梦工厂,CEO、CFO很多都是我以前的同事或者老板。
较早进入这个行业的人现在都已经起来了。
在好莱坞工作五年之后,我暂别影视行业,回到南加大读MBA,并在新加坡和博卡拉顿私募股权投资机构(K1Ventures)工作,在MBA的第二年,我到上海交换,参观了很多公司,并且决定寻找回中国。
后来经过朋友介绍,我认识了IDG的熊晓鸽,决定毕业之后来IDG工作。
2004年,我毕业之后进入IDG,从专业角度帮助创立《综艺》(VarietyChina)杂志中文版。
借此机会我认识了一些影视界的精英,采访陈凯歌、陆川等,跟他们合作,同时也帮助IDG进军影视业。
两年之后我决定继续做本行,做真正的电影。
当时米拉麦克斯被卖给了迪士尼,我在米拉麦克斯的老板,创始人BobWeinstein与HarveyWeinstein创立了一个新公司韦恩斯坦(WeinsteinCompany),聘请我管理2.85亿美元的亚洲电影基金。
半年之后,我决定将重心放在中国,所以后来我离开了韦恩斯坦公司,成立了李鼎传媒。
李鼎传媒做的东西很多都是从米拉麦克斯、索尼学的。
2017年2月23日 在座的很多都是做基金的,做电影跟基金很像。
你是拿基金去投别人的基金,别人的基金再去投具体的项目,还是你直接投项目,电影也是一样。
大公司环球、华纳、索尼等,很多项目都主要是投资,而非自己制作。
在好莱坞的20年,我们都是与原创编剧、导演、制片人等直接接触,而不是经过六大或者其他机构间接接触。
这是很关键的一点。
现在国内外很多电影,都有多个出品方署名,核心的问题是这部电影到底是谁制做的。

2.介绍李鼎传媒的有关业务 因为我在好莱坞和中国学到了很多东西,认识了很多人,觉得有这方面的机会。
当时帮忙制作了几部合拍片,包括《功夫之王》。
当时外方是相对论,想要在中国找合拍方,立项、投资、发行。
我带着相对论传媒,先和中影谈了一个多月,最后在2008年与华谊合作合拍了《功夫之王》,主演为成龙和李连杰。
之后我们又牵线和华谊合拍了《谍海风云》(巩俐、周润发主演),除此之外还有《功夫梦》、《形影不离》等。
到后来因为合拍比较困难,需要中外协调,于是我们开始做外国电影的引进,比如《邻家特工》、《丛林有情狼》、《背水一战》、《安德的游戏》、《分歧者》系列、《灵魂战车》等。
目前,狮门影业是我们的最大的片源方之
一,我们跟狮门影业买了十几部片子。
最近这五年,批片进口片的业务,我们大部分是跟完美一起做的,因为我们与完美签订了优先合作协议。
后来进口片的引进到了瓶颈期,因为中国每年有引进片的限制。
为了扩张业务,李鼎传媒三年前我们开始做数字版权的发行——以合理价格拿到好片子,分销给视频网站。
由于政策的变化,在网络上播放的进口片也需要拿到指标,我们也改变了我们工作的程序,在拿到片子的版权之后,同时拿到国内的指标,再进行发行。
近三年,我们拿到了500部片子的网络使用版权,如《百万美元宝贝》、《爆裂鼓手》等,几乎把中小独立电影公司的影片库版权都拿到手中。
李鼎传媒的另一项业务是自己研发片子。
米拉麦克斯到现在也只有三分之一自己制作,另外三分之二都是投资别的公司制作的影片。
我们现在也在国际水准上出品一些影片。
今年我们有两部科幻片在前期准备。
我们选择科幻片是因为大中华地区导演、制片人制作这种影片的经验还不足,在相同的制作成本之下,我们可以吸引更多观众的注意,而且因为科幻片对演员的要求相对不高。
同时,我们公司于去年9月获得了北京文资数码基金的A轮人民币跨境投资。
并从IMGlobal和LakeshoreEntertainment中收购了95部片库的独家版权。

二、主讲人李威达就好莱坞电影工业化等议题进行分享
1.好莱坞的趋势:并购 最近几年好莱坞有许多很大的并购案。
AT&T要花1,000亿美元买时代华纳,环球要花30多亿美元买梦工厂,还有迪士尼要购买漫威。
从80年代以来,好莱坞一直认为的核心是内容为王。
环球购买梦工厂是因为它需要内容,它有很多渠道,它有发行网络、电视台,但是在家庭、动漫内容方面,除了小黄人以外没有什么了。
除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在做什么?苹果也宣布要自己做内容了。
因为未来的世界是内容会占用越来越多的时间。
全世界对内容的需求只会不断的增长。
康卡斯特有渠道,AT&T也有渠道,但是他们需要内容,所以AT&T会花那么多钱买内容。
好莱坞电影沙龙:好莱坞工业化与中国未来电影产业展望
2 2017年2月23日
2.好莱坞强大的全球发行能力 为什么好莱坞的片子在全球卖那么好,这主要依赖于它的发行能力。
为什么好莱坞六大的发行最好呢,上世纪30年代,全世界电影公司都是做自己国家的发行,没有公司做全球的发行。
拍完电影之后,每年去伦敦电影市场交易,美国公司可能买法国的影片,法国公司可能买英国的影片。
当时的美国公司决定,拓展更大的国外市场。
当时美国公司把影片卖给其他公司,其他公司通过海外发行,可能会赚钱也可能会亏钱,但是成功或失败的经验,美国制片公司都没有得到。
他们就无法知道海外观众如何看到影片的好与坏。
所以美国制片公司决定自己去发行,这样才会知道市场喜欢什么样的影片,用什么样的演员,拍什么样的故事,世界各地观众的口味都是怎样的。
经过各种磨合,才能拍出在美国和英国都受欢迎的影片。
六大先去英国开发行公司,分析失败或成功的原因,许多年后才到澳大利亚,后来去南非,在熟悉了英语地区的市场之后,再进军德国、法国,这么一步一步,建立了全球的市场。
在拍摄影片前,会根据各地市场的口味分析可以拍摄什么,不能拍摄什么,决定在多大的预算成本之下做这部影片。
经过80多年的经验积累,从讲故事的方式、演员等有太多的先例可以参考,所以六大的发行如今是最强的。

3.国内电影业与好莱坞的差距 好莱坞值得参考的是100年打出来的东西,好像是巴菲特。
中国就像清华刚毕业的学生,未来的前景很好,但是毕竟好莱坞已经走了80多年。
经过80多年,电影的各个环节都比较成熟。
比如说,每个影片都是编剧写的,怎么去保护编剧的利益,怎么确保编剧有署名权。
为了产业的长期发展,就需要保护大家的权益,如果利益没有得到保护,大家就不做编剧了,就会有恶性循环。
所以美国就有了编剧工会,编剧工会规定了每个编剧需要写多少才有署名权,编剧工会限制每个影片最多有两个编剧署名,所以,美国的片子不会有三个或者多个编剧。
经过100年的磨合,好莱坞才到今天这种情况。
如果在美国拍电影,各环节都有很成熟的渠道和规则。
美国电影历史上,有一段时间,美国的电影审查制度比中国电影更困难,50多个州都有审查自己的电影部门,每个州的标准都不一样,所以一个影片有可能三十多个版本。
还有些影片在有些州被禁了。
后来,1938年六大就签了一个协议,承诺可以拍什么,不能拍什么,这之后,影片公司生产的影片逐渐的就不用州政府再审查了。
后来欧洲的片子进口到美国,欧洲的影片拍摄的比较露骨,一些东西美国不能拍,美国影片公司担心市场被抢走,于是产生了电影分级制度,这样美国公司也能拍摄一些色情、暴利的内容,就不用担心市场被欧洲人抢走。
同时,电视的出现也是电影分级制度产生的原因之
一,因为电影拍摄的一些东西,电视上是不可以播放的。

4.李鼎传媒近期与好莱坞的合作 《极限特工3》是我们两年半前看的剧本,当时我们想做这个项目,把这个项目带给我们的合作伙伴,很遗憾当时国内没有办法决定做,投资太大。
我们参与了《极限特工3》、《星球大战:侠盗一号》,我们参与演员选择,把姜文推荐给《星球大战:侠盗一号》剧组,做姜文的代理人,并把甄子丹推荐给《极限特工3》。
好莱坞电影沙龙:好莱坞工业化与中国未来电影产业展望
3 2017年2月23日 《星球大战》在好莱坞是第一的品牌,制造出了一个工业,从一部电影衍生出了一系列游戏。
第1-6部在中国都没有上映,7在中国的票房一般,所以,片方想要找个中国演员,因为迪士尼收购了卢卡斯,觉得中国的市场特别重要。
《极限特工》也是一样,用了两个中国演员,有点像《速度与激情》的组合,中国观众非常欢迎这种模式。
当时《极限特工》在中国的预估票房是3-4亿票房,没有想到票房第一个周末就过了四亿。

5.中国的电影公司如何参与好莱坞的产业 在好莱坞,首先需要有对娱乐产业熟悉的律师,他会帮你争取到一些条款。
好莱坞的规则是,把所有的条款都事先写进合同里面,事后履行。
好莱坞公司在签订合同时都非常有经验,哪些条款对好莱坞比较有利,在哪些方面可以把账做的对它有利,好莱坞公司都很清楚。
所以要跟好莱坞合作,为了拿下这个项目,作为CEO就需要去考虑愿意做多少折中,对公司有什么利益,最终这个项目值不值,要做一个权衡。
如果不懂这个行业,就无法判断项目的可行与否。
电影就是看人脉,懂的人会去看是什么导演,什么团队在参与。
主角是个最大的骗局,在开拍之前不能确保主演是谁,所以应该看制片人是谁,幕后人是谁,才能判断影片的前景。
这都是需要专家来权衡的。
而如果中国公司去好莱坞投资的话,只有中介、律师,没有经验,没有人脉,没有专家的权衡。
这也是李鼎传媒的优势。

三、问答环节 Q:李鼎传媒跟完美的合作是不是类似好莱坞六大跟独立制片公司的合作模式?这是一种什么模式?是股权关系还是类似六大就是一个纯粹的VC,各自的权责是什么? A:1)我们跟完美的合作是基于多年的互助基础的。
完美想要做国外影片在中国的发行,我们与完美的合作的确就类似于美国六大与独立制片公司的模式,双方签订优先合作约。
2)六大每年给独立制片公司一定管理费,制片公司帮助六大寻找好的、可开发的项目。
当团队寻找到不错的项目时,如果六大想做这个项目,就会继续就此商议。
比如开发了一个剧本,六大觉得可以开发,就会跟编剧签约,付一定比例的费用占有几年的剧本所有权,同时六大会与独立制片方签约,要求独立制片方做监制,承制影片,并付一定的制片费。
前期是20%,拍摄期付60%,后期再付20%,也会给一定的票房分成。
独立制片方需要把影片拍摄做的更成熟,故事上要有修改。
电影人是艺术人,所以不是甲方乙方的关系,不是我们说剧本怎么改就怎么改,所以要与电影人有私交,大家要慢慢探讨,制片人就是要将这些进行磨合,协调,从前期剧本阶段到演员选择、拍摄、上映,达成一个目的。
但是六大与独立制片公司之间是没有股权的合作。
3)独立制片公司相当于六大的执行方。
六大自己买了很多剧本,但是很多拍不出来。
因为电影是人际关系的产物。
每个部门的上级都有不同的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导演、编剧、演员班底,当六大的高管发生变动的时候,许多东西就会被推翻,所以了六大很难自己拍影片。
电影有很多环节,一个大公司有很多人,每个人都有很多意见,从剧本、演员到后期,每个环节大家没有统一的想法,有太多的矛盾。
所以这些独立公司,反而效率更高。
独立制片公司组建好班底之后,去找六大协商合作事宜。
大部分好莱坞的片子,都是以这种模式制作出来的。
好莱坞电影沙龙:好莱坞工业化与中国未来电影产业展望
4 Q:六大的部门都有哪些部门?哪些部门更强势? A:最重要的是六大在全球的发行网络。
一个新公司去日本、韩国发行影片是
很难的。
所以最有权势的部门是发行部门。
当然六大里面也可以分为两类部门,一类是偏商业的,一类是偏艺术的。
偏商业的人,是拿过去说话,比如他们过去的某部影片为公司赚取了很多钱。
偏艺术的人,则是拿未来说话,他们看好的影片未来会怎么样。
六大的这两类部门各有强弱,当项目顺利、市场比较好的时候,可能艺术部门更强势,反之则商业部门更强势。
商业部门的人员流动性弱,而艺术部门的流动性更大。
Q:好莱坞的很多影片都是系列片,很多大片在中国的票房也开始走弱,这是不是说明好莱坞越来越依赖系列片?中国的电影观众是不是对好莱坞大片审美疲劳了? A:1)好莱坞类型片的创作是一个过程,某一类型的某部片子火,就会有很多同类型的片子出来,另一类型的某部影片火爆之后,又会有很多同类型的片子。
六大很多是上市公司的子公司,为了确保盈利,很多公司就开始做系列大片。
从观众的角度来说,美国也有很多观众出现了审美疲劳。
我认为,漫威在系列片方面做得很好,华纳做得不好,华纳的蝙蝠侠和超人的核心故事都是一样的,而漫威的美国队长则不同。
上市公司追求利润,一部大片的收入就可以在利润中占很大比重,小作品对他们的意义不大。
所以小影片就开始在独立制片公司制作。
拍大片的演员、导演,在每年赚到很多钱之后,就会选择一些独立电影,因为他们还是追求艺术的。
2)好莱坞的大片票房在日本的票房是不稳定,每年日本票房的前五名影片,一定会有柯南、动漫等本土风格影片,但不一定会有好莱坞大片。
如果本土市场很大,就有可能生产出很多本土风格的影片。
中国也可能类似日本,如果有很大的本土市场的话,可以生产有很强的本土风格的影片,也会有很多观众支持。
Q:对比中美电影全产业链,中国在哪个环节存在很大的机会?电影的风险和压力都在前端,那么怎样保证项目的执行,降低自己的投资风险? A:好莱坞的电影链的有些部分,比如特效公司,我认为相对而言风险更大。
通常而言,特效公司为了接下一个项目,把报价压的很低,比如,为了拿到《钢铁侠》的特效制作,他们会压低价格。
特效公司在行业中是处于弱势地位的,所以这个环节是不健康的。
而我认为,保险公司是电影产业中比较重要的环节。
电影产业保险分为两种,一种是意外保险公司,他们通常拿预算的1%,有专人看剧本衡量可能出现的风险,权衡哪些危险镜头不能让主角拍;另一种是完片保险,完片保险拿预算的2%作为保费,独立电影每一部电影都是一种融资,假如预算1,000万美金的片子,有20%的资金以政府退税支付,50%来自影片的预售、预发行,所以真正要花的现金是300万美金。
如果超过了预算,完片保险就会支付超出的部分。
因此,完片保险公司会严格控制影片的预算花费与进度,尽量防止影片出现拍摄周期拖延、预算超支的情况。
会给所有的剧组制定拍摄日程,每天都要将进程报给完片保险公司。
如果多次与预订日程不符,完片保险公司有权利撤换影片的监制、制片等,以保证按日程计划完成拍摄。
2017年2月23日 好莱坞电影沙龙:好莱坞工业化与中国未来电影产业展望
5 Q:除了上面所说的保险公司之外,好莱坞影片从制作到发行都有哪些的第三方角色参与? A:六大与各个独立制片工作室合作,独立制片工作室找演员、导演、编剧,请承制方做完影片,六大运用自己的发行网络全球发行;除此之外,另外六大还有自己的家庭娱乐的发行渠道,主要是DVD;还有付费电视平台,免费电视平台等。
所以,六大不直接跟第三方合作。
独立制片工作室与第三方的合作就比较多。
1)与编剧:独立制片厂做电影,要首先拿到剧本。
他们通常不会在拍之前买断剧本,一般都是先给作者一定比例酬金,在某期限(比如18个月)内搭好框架并开拍。
如果剧本能顺利开拍,则在开机之后再付剩余的剧本酬金。
2)与影片发行代理:电影拍摄完成后,国际的发行有专业的代理商进行国际销售,全世界一线的代理商不到20个,代理电影去参加电影节,前期为影片做广告,做评估,判断该片在某地区的卖价,在该范围内代理出售影片,从中抽取提成。
公司也会根据这种评估去预售,在一定范围内控制风险。
为什么会有一线二线的分别呢?一线给的评估靠谱,而二线的评估不靠谱。
所以代理商是很关键的机构。
3)与银行:在未拍摄前,如何获得资金呢。
制片公司与代理发行公司签合约之后,对方会先付20%,交片后付余款。
与一线的发行商签合约之后,可以拿合约去银行借款,银行可能会借80%-85%的资金,发行商越靠谱,比例越高。
Q:由于编剧工会在国内比较缺失,一些好的剧本可能到不了好的制片人手里,现在国内也有许多创业者通过互联网解决一些片子的这种信息不对称问题,您觉得如何? A:在某个网站上可以看到很多剧本,认识很多编剧,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发现好剧本,如《Americanbeauty》就是这样找到剧本的。
但是,我认为这些平台上的好剧本比例太少,不足以支撑这样一种商业模式。
专业人士看剧本,光是一个创意是不够的,需要在人物塑造和故事串联上有经验和技巧,一个编剧如果没有经验,只是自己的幻想,那么有些场景就是无法拍摄的,比如有些场景因为预算等原因是行不通的,所以需要修改,需要跟各方磨合。
Q:特效公司走向前端的创作这条路径为什么不可行? A:特效公司数字王国就在美国通过低价竞价拿大片的特效制作权,如何做到
低价呢,公司将中低层的制作都外包给了国外的中小公司。
所以国外的大片会有很多家特效公司。
数字王国因为要压低价格,特效的利润很低,所以数字王国后来也开始做电影,拍了《安德的游戏》,拿劳动服务换股份。
《安德的游戏》是我们做的中国发行,所以比较熟悉。
发行之后,这个项目赔了。
核心的原因是,特效公司的人员虽然认识导演,但是对拍什么样的故事、观众的口味等问题并不清楚,对电影的判断不准确,特效公司是从技术性的角度判断的,某个镜头可以花多少钱,请多少人可以做出来。
反过来说,也有很多大导演,比如卡梅隆,成立了自己的特效公司,但是如果自己的特效公司只做自己摄制的影片的特效,就可能出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情况。
2017年2月23日 好莱坞电影沙龙:好莱坞工业化与中国未来电影产业展望
6 Q:现在在中国应该发展电影行业的哪个环节以使其更成熟? A:我觉得最应该发展的是编剧。
编剧需要培训,需要机会,需要失败或成功
的经历,才会有经验,才会知道怎样写作剧本,怎么讲故事,怎么变得更加专业。
现在很多片子,署名有七八个编剧,到底是谁做的?也许有人为剧本的贡献很少,但是署名了。
美国的编剧工会对署名编剧的写作比例有规定,所以署名不会混乱,如果要创建编剧工会,就必须要对中国比较熟悉,因为中国与好莱坞的很多地方都是不一样的。
这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2017年2月23日 好莱坞电影沙龙:好莱坞工业化与中国未来电影产业展望
7 披露声明 本报告准确表述了证券分析师的个人观点。
该证券分析师声明,本人未在公司内、外部机构兼任有损本人独立性与客观性的其他职务,没有担任本报告评论的上市公司的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也不拥有与该上市公司有关的任何财务权益;本报告评论的上市公司或其它第三方都没有或没有承诺向本人提供与本报告有关的任何补偿或其它利益。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同时声明,未授权任何公众媒体或机构刊载或转发本研究报告。
如有投资者于公众媒体看到或从其它机构获得本研究报告的,请慎重使用所获得的研究报告,以防止被误导,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不对其报告理解和使用承担任何责任。
评级体系说明 公司投资评级:买入:预计该公司股价在未来12个月内上涨20%以上;谨慎买入:预计该公司股价在未来12个月内上涨10%-20%;持有:预计该公司股价在未来12个月内在上下10%区间内波动;卖出:预计该公司股价在未来12个月内下降10%以上;未有评级(NR)。
行业投资评级:增持:预计该行业指数在未来12个月内表现强于有关基准指数;中立:预计该行业指数在未来12个月内表现基本与有关基准指数持平;减持:预计该行业指数在未来12个月内表现弱于有关基准指数。
有关基准指数包括:恒生指数、恒生中国企业指数、以及沪深300指数等。
2017年2月23日 好莱坞电影沙龙:好莱坞工业化与中国未来电影产业展望
8 风险提示及免责声明 本报告由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证券分析师撰写并向特定客户发布。
本报告发布的特定客户包括:1)
基金、保险、QFII、QDII等能够充分理解证券研究报告,具备专业信息处理能力的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机构客户;2)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证券投资顾问服务团队,其可参考使用本报告。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证券投资顾问服务团队可能以本报告为基础,整合形成证券投资顾问服务建议或产品,提供给接受其证券投资顾问服务的客户。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不以任何方式或渠道向除上述特定客户外的公司个人客户提供本报告。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的个人客户从任何外部渠道获得本报告的,亦不应直接依据所获得的研究报告作出投资决策;需充分咨询证券投资顾问意见,独立作出投资决策。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及损失等。
本报告内含保密信息,仅供收件人使用。
阁下作为收件人,不得出于任何目的直接或间接复制、派发或转发此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予任何其他人,或将此报告全部或部分内容发表。
如发现本研究报告被私自刊载或转发的,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将及时采取维权措施,追究有关媒体或者机构的责任。
所有本报告内使用的商标、服务标记及标记均为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或其附属及关联公司(统称“中银国际集团”)的商标、服务标记、注册商标或注册服务标记。
本报告及其所载的任何信息、材料或内容只提供给阁下作参考之用,并未考虑到任何特别的投资目的、财务状况或特殊需要,不能成为或被视为出售或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票据的要约或邀请,亦不构成任何合约或承诺的基础。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不能确保本报告中提及的投资产品适合任何特定投资者。
本报告的内容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阁下不会因为收到本报告而成为中银国际集团的客户。
阁下收到或阅读本报告须在承诺购买任何报告中所指之投资产品之前,就该投资产品的适合性,包括阁下的特殊投资目的、财务状况及其特别需要寻求阁下相关投资顾问的意见。
尽管本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都是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及其证券分析师从相信可靠的来源取得或达到,但撰写本报告的证券分析师或中银国际集团的任何成员及其董事、高管、员工或其他任何个人(包括其关联方)都不能保证它们的准确性或完整性。
除非法律或规则规定必须承担的责任外,中银国际集团任何成员不对使用本报告的材料而引致的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报告对其中所包含的或讨论的信息或意见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公平性不作任何明示或暗示的声明或保证。
阁下不应单纯依靠本报告而取代个人的独立判断。
本报告仅反映证券分析师在撰写本报告时的设想、见解及分析方法。
中银国际集团成员可发布其它与本报告所载资料不一致及有不同结论的报告,亦有可能采取与本报告观点不同的投资策略。
为免生疑问,本报告所载的观点并不代表中银国际集团成员的立场。
本报告可能附载其它网站的地址或超级链接。
对于本报告可能涉及到中银国际集团本身网站以外的资料,中银国际集团未有参阅有关网站,也不对它们的内容负责。
提供这些地址或超级链接(包括连接到中银国际集团网站的地址及超级链接)的目的,纯粹为了阁下的方便及参考,连结网站的内容不构成本报告的任何部份。
阁下须承担浏览这些网站的风险。
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推测仅基于现状,不构成任何保证,可随时更改,毋须提前通知。
本报告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建议或保证任何投资或策略适用于阁下个别情况。
本报告不能作为阁下私人投资的建议。
过往的表现不能被视作将来表现的指示或保证,也不能代表或对将来表现做出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障。
本报告所载的资料、意见及预测只是反映证券分析师在本报告所载日期的判断,可随时更改。
本报告中涉及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能出现上升或下跌。
部分投资可能不会轻易变现,可能在出售或变现投资时存在难度。
同样,阁下获得有关投资的价值或风险的可靠信息也存在困难。
本报告中包含或涉及的投资及服务可能未必适合阁下。
如上所述,阁下须在做出任何投资决策之前,包括买卖本报告涉及的任何证券,寻求阁下相关投资顾问的意见。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及其附属及关联公司版权所有。
保留一切权利。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上海浦东银城中路200号中银大厦39楼邮编200121电话:(8621)68604866传真:(8621)58883554 相关关联机构: 中银国际研究有限公司 香港花园道一号中银大厦二十楼电话:(852)39886333致电香港免费电话:中国网通10省市客户请拨打:108008521065中国电信21省市客户请拨打:108001521065新加坡客户请拨打:8008523392传真:(852)21479513 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香港花园道一号中银大厦二十楼电话:(852)39886333传真:(852)21479513 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北京代表处 中国北京市西城区西单北大街110号8层邮编:100032电话:(8610)83262000传真:(8610)83262291 中银国际(英国)有限公司 2/F,1LothburyLondonEC2R7DBUnitedKingdom电话:(4420)36518888传真:(4420)36518877 中银国际(美国)有限公司 美国纽约市美国大道1045号7BryantPark15楼NY10018电话:(1)2122590888传真:(1)2122590889 中银国际(新加坡)有限公司 注册编号199303046Z新加坡百得利路四号中国银行大厦四楼(049908)电话:(65)66926829/65345587传真:(65)65343996/65323371

标签: #多少钱 #cc #多少钱 #网页制作 #腰围 #多少钱 #多少钱 #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