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128期(总第137期),csis评级怎么样

csis 1
2020年第128期(总第137期) 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动态 REVIEW 国际战略安全研究领域新论点 第128期(总第137期) 国际战略安全研究领域新论点 美外交政策及美中关系
1、美中在多领域频繁顺畅的交流将一去不返。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近日就美中脱钩问题采访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茱莉亚·弗莱德兰德尔、哈佛大学教授马克·吴等专家。
专家普遍认为,美中两国完全脱钩可能性不大,但两国在多领域频繁而顺畅的交流将一去不返。
随着美国大选临近,美国需要在对华问题上展现出强硬立场。
美中脱钩趋势将给两国企业与人民生活带来诸多影响。
首先,科技公司将不得不在美国与中国之间进行“零和”选择;在华经营的美国公司将重新在其他国家重新“本地化”;而准备进军国际市场的中国公司需要调整战略,将其瞄准全球市场的战略调整为瞄准“中国国内市场与友好国家市场”。

二,美国消费者将难以获得来自中国的产品与服务;多国政府可能将出台补贴政策,鼓励企业与产业远离涉及中国的供应链;第
三,全球可能会迅速接受数字金融服务,使用数字货币,这恰好是人民币崛起的好时机;此外,由于中国将开始尝试绕开美国的金融系统,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将受到挑战。
——美国政治新闻网站“Politico”7月16日发表该网站中国研究项目编辑主任戴维·韦尔泰姆对哈佛大学教授马克·吴和大西洋理事会高级研究员茱莉亚·弗莱德兰德尔等专家的采访文章《美中脱钩的“零可能性”》。
/newsletters/politicochina-watcher/2020/07/16/us-china-decoupling-sanctions-magnitskyhong-kong-autonomy-national-security-pompeo-489807 01 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动态
2、美前副国务卿称美国需制定符合国内利益的外交战略。
虽然
美国依然有巨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最强大的军队和最发达的经济,但美国实力的确正在衰退,特朗普政府的政策与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
在收缩、重建与重新创造这三种目前可选的战略中,美国需要充分权衡利弊,制定符合美国国内利益的外交战略。
首先,在外交上采取收缩战略可以理解,但收缩的过程不宜过度也不宜过快,寻求摆脱与世界的联系将会使美国实力衰落的过程更为复杂化,还会带来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其次,赞成重建美国世界领袖角色的观点认为,美国在实力上的衰退被过度夸大,削减军费与减少全球军事存在将给美国带来风险。
虽然阻止中国崛起已是超出美国能力范围,并且中国的威胁被夸大了,美国应当在与中国和俄罗斯的竞争中充满自信。
但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美国人民不仅对与中俄对抗的兴趣不大,还担心过度参与全球事务将延缓重振美国中产阶级的进程,并且美国盟友在支持美国全球战略这一问题上也出现了不同的态度。

三,面对现实,美国只能采取重新塑造策略。
特朗普政府的许多做法严重损害了美国价值观、形象与影响力,并且美国国内目前党派分歧严重,种族关系紧张,经济正由于疫情陷入衰退。
美国必须重新评估外交战略的目的与做法,要设定有雄心的目标也需要充分意识到实力的局限性。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网站7月14日发表该智库主席、美国前副国务卿威廉·伯恩斯的文章《美国需要新的外交政策》。
/2020/07/14/united-states-needs-newforeign-policy-pub-82295
3、美国需重建盟友体系,尤其是非军事领域。
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亚洲研究项目主任亚伯·丹马克认为,印太地区的权力平衡已发生重大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崛起,而美国二战后在这一地区建立的自由体系岌岌可危。
影响地区权力平衡的因素已经 02 第128期(总第137期) 扩展到基础设施建设、政治影响、技术标准等领域,因此美国需要调整盟友路线,将盟友范围扩展到军事领域之外。
美国亚洲盟友的重要性不仅存在于军事领域,还存在于外交及经济领域。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米拉·拉普-霍普认为,美国目前亟需重建盟友体系,尤其是非军事领域。
近三年来,美国盟友体系从国内开始崩坏。
美国公众对盟友系统缺乏理解,错误认为这一系统无用而昂贵。
美国面临的威胁早已不仅局限在军事领域,应当寻求多元方式与盟友展开合作。
随着欧洲盟友对亚太地区的兴趣逐渐上升,让欧洲盟友与美国共同抵制中国“一带一路”将是正确选择。
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亚洲与日本项目高级副总裁迈克·格林认为,在与中国、俄罗斯两国进行战略竞争的背景下,美国正呈现衰退趋势。
因此美国必须制定宏观战略,尤其是在应对中国这一问题上。
美国目前一些官员缺乏战略思维,都希望成为基辛格式人物,短时间内与中国或俄罗斯达成重大协议。
但实际上美国目前最需要的乔治·舒尔茨式的人物,需要与盟友共同耕耘国际局势。
同时,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是巨大损失,且挽回可能性不大,但可以通过在5G、人工智能等方面与日本进行合作来部分弥补。
——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网站7月14日发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亚洲研究项目主任亚伯·丹马克、美国外交学会高级研究员米拉·拉普-霍普与战略与问题研究中心亚洲与日本项目高级副主席迈克·格林的文章《团队协作:美国的盟友体系与国际棋局》。
/analysis/team-play-us-alliance-systemand-chessboard-pt-
2 地缘政治与大战略
1、中东安全问题或成美中竞争地缘政治舞台。
过去十年来,中
国在中东的存在不断扩大,对能源进口的压倒性需求是其关键利益所 03 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动态 在。
相比中国扩大地区影响的姿态,美国对中东事务已表现出厌倦,对该地区能源的需求也在降低。
但与此同时,美国对同中国展开全球竞争的重视程度却在大幅提高。
这种情况下,中国对中东的兴趣可能成为美国留在该地区的动力。
尽管中美两国都渴望在中东安全问题上置身事外,但双方的竞争会将其拖入更多地区事务,各自增加投资和承诺,以对抗对方的区域影响。
对双方而言,中东安全问题都可能是最后的地缘政治舞台。
如果美中竞争导致两国更多参与中东安全事务,这将给传统与美国合作的国家带来巨大压力。
尤其是以色列,它将不得不在寻求对华合作和管理对美关系之间艰难平衡。
不过以色列对华关系的底线也很明显:北京不能取代华盛顿。
——布鲁金斯学会7月20日发表该智库中东政策中心主任、研究员纳坦·萨克斯与高级研究助理凯文·哈加德的文章《中美竞争下的以色列和中东》。
petit
2、中国中心辐射的地缘政治影响模式使印度处于竞争劣势。
中国近年来通过推行“中心辐射”模式寻求成为全球治理中心,这与美国二战后通过一系列双边协议的做法类似。
中国旨在通过“一带一路”这一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为世界中心。
在这一模式中缺乏多边机构,中心外的国家都对中心不同程度依赖,这对中国极其有利。
为避免成为中国中心辐射模式中的附属,印度需要与“四国联盟”国家协调立场,将合作扩大至应对疫情之外的领域;还需要加速实施日印“亚非增长走廊”项目并重启“印太海洋倡议”。
此外,印度应邀请澳大利亚参加日印美“马拉巴尔”海上联合军演,还可通过签署防务协议寻求使用外国军事基地来提升影响力。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7月10日发表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客座研究员迪普·帕尔与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安全研究项目参与 04 第128期(总第137期) 者苏切特·维尔·辛格的文章《有中国特色的多边主义:引入中心辐射模式》。
/2020/07/10/multilateralism-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bringing-in-hub-and-spoke-pub-82268
3、美国应放弃对大战略的幻想,采取渐进主义和权力下放等策
略。
美国已无法克服推行大战略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挑战。
致力于制定一项大战略可能要付出高昂代价,尤其是在极为不确定的情况下。
同时,大战略也并非都带来成功案例,许多与之相关的成功,与其说是源于对大战略的积极追求,不如说是源于即兴发挥的领导作用:罗斯福新政、冷战初期美国外交政策的胜利,其实都来自针对事态做出调整的即兴回应。
国家决策者必须在一个极少处于平衡状态的、开放的、动态的、非线性的系统中作出选择,他们应当循序渐进采取行动,从反复试错中吸取教训,而不应该被大战略束缚住手脚。
——美国《外交》杂志5-6月一期发表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院国际政治学教授丹尼尔·德雷兹纳、明尼苏达大学贝弗利和里查德·芬克人文科学教授、政治学教授罗纳德·克雷布斯与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教授、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研究计划主任兰德尔·施韦勒的文章《大战略的终结》。

4、大战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首先,大战略对决策者至关重要。
决策者面临相互冲突的短期和长期目标,也面临相互交织的多重挑战。
大战略能够帮助其确定目标的优先次序,在不同目标乃至相冲突目标之间作出抉择或达成兼容。

二,大战略在深刻变革时期必不可少。
当世界遭遇由一个意外事件引发深刻变革的历史时刻,如果缺少大战略的指导,而仅基于渐进主义和权力下放制定政策,将使各级获得下放权力的决策者缺少判断依据,同时各层级也无力推行明确、大胆的长期战略。
当前,大国影响全球格局的能力减弱,这一 05 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动态 现实已在加深整合国家力量的所有要素以实现国家目标的必要性,即:问题越严重,权宜之计就越无效;而大战略将为政策一致性、连贯性和有效性提供支持。

三,大战略有助于向国内外传达美国的利益和目标,对内统一政府机构立场并起到指导作用。

四,大战略为国会了解、评估政府的目标制定与实现过程提供渠道,可促进立法机构参与决策和施政过程。
总之,大战略的制定在当前民粹主义时期遭遇困难,但它的推行从来不是易事,今天美国所亟需的正是深思熟虑的宏大战略构想。
——美国《外交事务》杂志7-8月一期发表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国际问题高级研究院亨利·基辛格全球事务中心主任弗朗西斯·加文、雪城大学社会学、国际事务和法学教授、奥巴马政府副国务卿詹姆斯·斯坦伯格的文章《大战略已不复存在了吗?》。
/articles/united-states/2020-06-09/visionthing 中印关系
1、美国应对冲突方式与对印支持程度是印度考虑与中巴关系的关键因素。
与中国发生边界冲突后,印度考虑与中国和巴基斯坦关系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美国如何应对南亚次大陆发生的冲突,以及印度能从美国获得多少支持。
印度的噩梦不仅仅是与中国发生边界冲突,而是与中国及其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巴基斯坦爆发两线战争。
冷战期间,印度试图评估苏联和美国的反应。
今天,美国的反应仍至关重要。
梳理历史可以发现,在过去的几次印巴冲突中,美国都支持印度并对巴基斯坦施加压力,以寻求缓和紧张局势,防止战争。
在此次印中冲突中,美国政府急切表达对印度的支持。
但印度对美持有两方面的疑虑:一方面,当前中俄关系比几十年前更加密切,中巴关系也越来越牢固,这让印度政府不得不怀疑美印关系的深度;另一方面,美国正 06 第128期(总第137期) 在从世界各地撤退,同时要求昔日盟友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孤立主义让印度想要弄清究竟能从美国获取多少支持。
——哈德逊研究所网站7月21日发表该智库印度与南亚未来倡议组织主任阿帕尔娜·潘德的文章《美国还没有意识到印度与中国和巴基斯坦两线作战的噩梦》。
/research/16238-the-us-hasn-t-woken-up-to-india-s-nightmare-of-a-twofront-war-with-china-and-pakistan
2、解决中印边境冲突的最可能方式是双方均作出妥协。
解决中
印边境纷争有几种可能的途径:第
一,印度接受现状。
但这将削弱印度在该地区乃至印太地区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还可能会增加其他邻国挑战印度的可能性。

二,中印双方都在边境保持高度戒备和活跃。
历史上两国曾成功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边境纷争,但如今中国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在外交政策上也日益强硬,因此是否能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纷争尚不可知。

三,印度通过军事手段解决这一问题。
这一途径代价高昂,风险巨大且几乎注定失败,而且这一途径无法防止中国继续采取升级手段。
综上所述,中印两国最可能解决边境冲突的方式是双方都作出妥协,中国需要从热点地区撤军,可以选择在此次控制的其他地点驻扎。
这一方式能有效缓解紧张,但无法让印度将对争议地区的控制恢复到冲突前的状态,因此可能会使印度政府在国内面临政治挑战。
无论如何,近期的边境冲突已经使喜马拉雅地区的地缘政治态势进入一个多变而动荡的阶段。
——东亚论坛网站7月21日发表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研究主任哈什·V·朋特与助理研究员卡提克·博马坎提的文章《中印边境冲突危机上升到新高度》。
/2020/07/21/china-india-border-crisis-reaches-new-heights/ 07 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动态 朝鲜半岛观察
1、朝鲜半岛在2025年前不太可能实现和平转向。
从朝鲜半岛角度看,朝韩两国对半岛统一都有很高的热情,但双方对朝鲜半岛合法代表身份的竞争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给半岛和平统一带来许多困难。
近期朝鲜炸毁朝韩联络办公大楼的极端做法证明,两年前形成的和解轨道已化为乌有。
从地区角度来看,朝鲜问题一直是威胁地区稳定的重要因素。
美中在朝鲜半岛有各自的势力范围,并且美中合作是解决朝鲜问题的必要条件。
但美中战略竞争日益紧张,这使缩小了两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共同利益与立场,因此两国就朝鲜半岛实现和平而进行有效合作的可能性非常小。
从全球角度来看,朝鲜不断扩张的核能力给全球安全带来很大风险。
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通过协调尝试与朝鲜达成协议促进半岛无核化。
但美朝会谈失败压缩了达成这一目标空间,朝鲜领导人依赖核能力确保其生存与安全的态度将被强化。
——美国外交学会7月10日发表该智库高级研究员思考特·施耐德的文章《扰动与重组对实现朝鲜半岛和平是必要的》。
https:///blog/disruption-and-realignment-are-necessary-peace-korea 08 第128期(总第137期) 本期责编:周武华、陈曦支持单位:参考消息报社 09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 办公地点:清华大学明斋217联系电话:010-62771388电子邮箱:ciss@

标签: #长安 #咖啡 #自己的 #长城 #长安 #太极 #维生素 #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