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守“沪”,微信中的小程序打不开怎么办

打不开 7
2一版责编/杨阳编辑/沈钦韩本版编辑/李欣泽 曹利华 2022年4月4日星期
同心守“沪”!上海万医务人员闻令而动救治不停歇 ■本报记者唐闻佳 2022年开春,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为生活在上海的人们按下了“慢行键”,与此同时,有一群人正拼尽全力奔跑起来,他们是全市30万医务人员。
闻令而动、连夜集结,他们投身抗疫一线,不分昼夜拼搏奋战,只为重启如常的上海。
“守护生命是我们的职责” 作为上海战“疫”的主战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近期接收的新冠确诊病例数再创新高。
在临床一线,该院广大医护夜以继日全力救治,一大批年轻人站上抗疫一线。
出生于2000年8月的徐子怡,是这一战“疫”主战场的首位00后。
3月10日,接到电话通知的徐子怡,一路跑到理发店,将齐腰长发剪成飒爽短发,“既然要上前线,就必须要有战士的样子。
短发既可以减少沾染病毒的机会,还方便穿防护服。
”徐子怡毕业后就加入市公卫中心,业务能力强,因此,在一线急需护理人员时,护理部决定派她上。
她进入隔离病区的第一个班头就是中班,当晚负责收治了14位患者。
在救治新冠患者、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本市医疗机构全力保障正常医疗秩序,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市民就医的影响。
血液透析是尿毒症晚期患者维持生命的重要治疗方式。
“所有本科室医生,补休取消;在外轮转医生,召回本科室上班。
医护人员尽量安排常驻医院。
血透室四班倒,一定要解决对口区域所有血透患者的透析需求!”3月12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肾内科主任丁小强就向科室全员发出“集结号”。
丁小强说,作为本市年透析治疗人次最多、规模最大的血透中心,中山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承接600余位尿毒症患者定点透析任务,“近期,我们一直参与协调全市血透资源,制定指导意见,解除血透患者的焦虑情绪”。
然而挑战是巨大的,疫情防控中不仅要保证原有透析患者的治疗,还要接收封闭小区患者,血透患者数量比平时增加1/3,一下激增200余人。
每位患者每周3次、每次透析4小时,工作时长的增量十分巨大。
穿上闷热的防护服,衣服湿透、双手皮肤肿胀发白、面部压痕, 这些医务人员都习以为常。
为减少医务人员流动,血透室医护吃住在医院,每日凌晨3点,待所有透析机器、水处理系统、房间过道消毒清洗后,医务人员才陆续离开。
“职责所在,尽一切努力保障患者治疗。
”丁小强说。
争分夺秒、彻夜作战,与病毒拼速度 疫情面前,疾控部门就像一支“铁军”,每个人都是可以上一线的“兵”。
3月初开始,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根据疫情进展,从各处所抽调175名专业人员开展流调和信息审核报送工作。
他们经培训后快速上岗,加班加点承担起流调的重任。
不少疾控人是夫妻档,并肩冲锋,其实却见不着面。
毛盛华和饶立歆就是如此,他们一个负责疫情数据汇总分析,一个支援电话流调,两人同在一个单位,但繁忙的工作让他们一天都 ▲瑞金医院急救中心的护士准备为患者输液。
新华社发方舱医院里,医护人员照拂着各类患者。
制图:李洁 没有时间互发一条微信。
现场流调往往需要看着监控找线索,“沉浸 感”最强。
市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的严涵对此深有体会。
“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排查一名密接在学校的行动轨迹,我们首先要在教室的监控中找到密接,然后追踪密接每次离开教室后的踪迹。
由于密接所在年级经常串班上课及考试,且需排查5天的时间段,此次追踪从当晚11点左右持续至第二天早上6点,才终于完成。
” 市疾控中心化检所的何易和队友们曾几天不回家,最累的一次,搭了三把椅子,躺下就睡了过去。
上海的防控离不开这些“疾控人”忘我付出,倾力筑牢城市防线。
闷热的防护服、密闭的负压实验室、通宵达旦的工作时长……这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检验科的工作常态。
3月13日晚,曙光医院接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全员筛查的任务,待检测的标本达到上万个,检验科迅速组织人员增援实验室,医务人员争分夺秒,只为能更快送上核酸报告,保障大学的疫情防控工作。
不怕苦、不怕累,“接单”采样连轴转 浦东新区、闵行区是目前疫情较为胶着的地区,核酸采样时间紧、任务重。
作为首批区域性医疗中心之
一,位于张江科学城衔接区,周浦医院的500余位护理部成员毫不犹豫投身战“疫”,成为核酸采样的主力军。
3月7日以来,核酸采样任务井喷,最多时一天要完成500多个任务单,从天不亮出发,一单单地跑,一幢幢楼去爬,常常到凌晨才能收工。
每一天,辛苦却充满感动,护理部副主任张永芳说:“退休的专家和护士长看到大家这么辛苦,‘重新上岗’加入采样队伍。
降温下雨那几天,他们和所有采样队员一样,全身湿透,双脚泡在水里,完成采样任务。
” 此轮网格化筛查开始阶段,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正处在封闭管理期,看着其他艰苦奋战 在一线的同仁,“五院人”急在心中,一封封“请战书”,一声声“我报名”,就等解封那一刻。
“我们不怕苦,不怕累,只怕等。
”待解封通知到来,随即就是出征的命令,数十辆中巴车开往各点位。
截至目前,该院核酸采样队已派出6000余人次的医务人员,完成辖区近300万人次的核酸采样量。
“最近感觉自己像快递小哥,每天都有接不完的单,有时是半夜,有时是凌晨,但手机响起的那一刻,精神就来了,穿戴好防护服出发。
”这是闵行区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名公共卫生医师的自白,也正是闵行医务人员当下的状态。
时间紧、任务重,睡眠严重不足,但他们坚持着,24小时在线,手机音量调到最大,生怕一不小心就错过“接单”,影响疫情防控。
虹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中心负责人沈红英说,封控小区需要医护24小时医疗保障和定期核酸采样,应急协查需要医护人员上门排查采样,社区居家隔离人员同样需要医护人员上门采样,还有好几个集中隔离点的封控管理以及网格化核酸筛查等,有太多的任务等着“派单”,所以他们不是在“接单”,就是在执行任务中。
权威及时、科学实用,健康科普传万家 为让每一位市民在疫情中穿好“无形的防护服”,上海科普“战队”快马加鞭。
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说,本市积极开展健康科普,把防疫知识和防护技能传递给市民,充分发挥市健康促进中心健康科普“中央厨房”的作用。
“戴个口罩而已,内心戏不用那么多吧”“请摸着你的良心说,你的手到底洗干净了吗”……疫情期间,作为“健康上海行动”的科普平台,“上海健康科普资源库”(“沪小康”)微信公众号每天推送最及时、科学、实用的防疫科普。
市健康促进中心党委书记唐文娟说,该中心针对个人防护、减少流动、扩大筛查、环境消毒、居家健康、学生网课、防疫心理等一系列内容,通过市卫健委官方微信微博等多渠道不间断推送防疫科普提示,确保覆盖全体上海市民。
一袭白衣秉初心,满腔仁心践使命。
上海已启用多个后备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用于新冠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的救治管理。
在疫情防控进入关键“战局”的当下,全市卫生健康系统昼夜奋战,努力为2500万市民筑牢健康屏障。
尽管“倒春寒”有风有雨,“白医战士”心有春光,向春而行。
防疫物资专列陆续抵沪!旅客列车 节车厢堆满货物 车站党员突击﹃队快搬细码人﹄工接力,确保物资第一时间到达各区 ■本报记者张晓鸣 昨天凌晨3点,往日宁静的铁路上海南站迅速忙碌起来。
首趟从云南昆明始发的防疫物资专列,满载着5400余件总计83吨抗疫物资,经历35小时不停歇奔驰,跨越2600公里空间距离,从彩云之南来到了东海之滨。
列车刚停稳,早已在站台上等候的60名铁路上海站“心尚”服务工作室党员突击队成员就忙开了。
大家分成7个搬运小组,登上不同车厢,迅速熟练地分拣纸箱,流水线般接力传递,把一箱箱物品整齐地码放在行李拖车上。
“这批物资是云南省支援给上海的各类药品,很珍贵。
今天上午各区就会分别前来提领,必须加快卸车速度,确保每个区都能第一时间领取到位。
”铁路上海站副站长李毅这样介绍。
4月1日,上海站接到上级指令,云南省紧急筹备了一批药品,计划通过铁路分3批次运抵上海。
其中第二批83吨物资,将通过原昆明至上海的旅客列车K80次送达。
旅客列车改为防疫物资专列,整整16节车厢堆满货物,这对上海站来说还是第一次。
上海站接到调度命令后,立即成立工作专班,研究装卸方案。
由于浦西正处于封控期间,大多数职工还在社区进行隔离筛查,车站动员留守职工组建了由11名党员带队、总计60人的“心尚”服务工作室党员突击队,调集行李拖车181辆。
K80次是旅客列车,内部安有座位、床铺,车门狭窄,装满货物后几乎没有立足之地,物品出门也十分不便。
为此车站制定了“快搬细码”的搬运方案,以人工接力的方式,从外到内卸下货物,满一车清一车,努力加快传递速度。
就在昨天夜间,江苏省通过铁路发出的首趟驰援上海抗疫的农副产品专列抵达上海。
该趟专列由一组冷藏集装箱车组编组而成,装运的货物主要有蔬菜、鸡蛋、食用油等民生物资,由盐城市政府组织货源。
按照鲜活货物运输要求,该批物资需要保持0℃至3℃的温控环境,应采用特种冷藏集装箱组织装运。
铁路部门紧急从外地调拨冷藏集装箱车组到盐城北站,及时把空箱送至当地农副产品装车点,做好货物检疫查验和装箱指导。
铁路调度、货运、机务、车务等部门加强联劳协作,组织连夜开车、优先放行,确保该批重点民生物资快速、安全运抵上海。
据介绍,3月29日至4月5日期间,有607名职工驻守在上海站、上海南站、上海虹桥站,保障铁路正常运行,还有200余名党员在各自社区参与抗疫志愿服务,共同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尽己所能无悔付出,上海青春力量凝聚成抗疫战队 编 卡点值守、人员排查、消毒保洁、秩序维护、践行着“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青春力量”的铮铮 者核酸检测……在上海疫情防控一线的各个角落,涌誓言。
按现出这样一批挺身而出、勇毅向前的青年志愿者。
这就是年轻一代的守“沪”战队,这就是上海青 他们积极担当、奋力坚守,尽己所能、无悔付出,年最美的模样。
他用编程知识为多村民完成电脑自动登记预约 ■本报记者张天弛 “我只有张身份证,你帮我注册一下核酸检测登记码吧。
”日前,青浦区练塘镇东淇村村干部陆续收到村里老人的求助,这些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又不会使用智能手机,登记核酸检测二维码可真难倒了他们。
东淇村有1400多人,其中一半是老年人,村委会和志愿者挨个登记、注册、打印整理,这可是个不小的工程,怎么办? 令人欣慰的是,到了核酸检测那天,现场无论是儿童还是老人,人手一张纸质核酸检测二维码,排队做核酸,过程快速而有序。
原来,这都要归功于村里的选调生干部李思同,他用自己掌握的编 程知识,编了个“自动批量核酸检测登记”小程序,不需要人工操作,电脑自动为村民登记预约。
“小伙子脑瓜子很灵,是个‘智多星’。
”提起小李,东淇村党总支委员鲁明竖起了大拇指。
李思同告诉记者,他编写的这套程序,可以自动化操作,不但可以提高登记效率,还能让基层工作人员解放双手,转而投身到疫情防控及其他工作中去。
他具体解释道,“这套程序只需准备好一张人口信息表,就能模拟一位熟练操作人员运行工作,自动点击下一步,40秒能运行生成一个预约登记码”。
据介绍,东淇村50岁以上的人员,需要帮助生成预约码的有800多人,凭借这个程序,该项工作全程由电脑“加 班”,操作者不用在旁点击即可完成,耗时不超过6小时。
而在其他村,同一工作量,需要4名人员3天扑在上面才能勉强完成。
这件事很快在练塘村居群里传开,张联村、双菱村、泾花村、蒸浦村、湾塘居民区和小蒸居民区纷纷在线上线下讨教经验。
之后,蒸浦村在半天内便成功自动生成100多人的二维码。
其他村居干部表示,“我们来学习经验做法,是为以后的工作早做打算。
” 这波“技术流”操作,让村里的战“疫”效率倍增,李思同说“: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事情,能为基层做点事情我很开心。
”据他介绍,接下来他还会持续优化这套程序,提升程序的稳定性和成功率。
招募志愿者时,一下子有多个年轻人报名 ■本报记者薄小波 4月1日,上海第二批核酸筛查开始,嘉定区菊园新区嘉呈社区居委会此前在微信群里招募志愿者时,一下有200多个年轻人报名,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陈萍告诉记者:“在我们社区,要当上志愿者需要‘拼手速’,晚一步就会被别人抢走,按居民的说法是‘比抢菜还难’。
” 3月4日21时,嘉呈社区因防疫需要开始实行为期14天的封闭式管理。
居委会瞬间成了整个小区的“主心骨”,1982年出生的陈萍顾不得才上初中的女儿,和7名工作人员一起投入小区防疫工作。
嘉呈社区以年轻人居多,居委会迅速按楼组建立了微信群。
陈萍告诉记者,“封闭式管理期间,社区一些年轻居民发起并建立了‘自治群’,不仅自发协助我们开展工作,还出谋划策,测核酸怎么组织更加有效、如何降低风险、封控期居民们有具体需要,如何更好解决……” 1999年出生的大四学生李李是最早入群的居民之
一,小李去年暑假就曾到居委会当志愿者,这次也是第一时间加入,“这种紧要关头,我们年轻人理应多作贡献。
”她说。
人心齐、信心足,这也让居委会干部开展工作有了更好的环境和干劲。
陈萍透露,居委会在这次抗疫中的一大亮点就是:依据居民微信群,居委会建立了一个24小时实时更新的居民就医需求的文档,文档中记录着这些天中社区居民每一个紧迫又细微的就医需求:孕妇们的下一次孕检时间、病人的下一次血透安排、狂犬疫苗的下一次接种节点、慢性病人的下一次配药需求……通过这个小型高效的救治机制,工作人员24小时接受居民求助,由家庭医生根据信息给出专业建议,再一桩桩反馈给各个部门并予以解决。
“我们每天都会早晚盘点一遍手头的工作,一定要每件事情落实,都要有人点对点对接。
生病的事情,一点都不能耽误的。
”陈萍说。
新一轮封控筛查开始,需要更多居民志愿者参与。
此时,在这个已共同抗 疫20多天的社区,出现了陈萍没有料到的情况。
她说:“这次测核酸,我们原计划招募40名志愿者,但一发出通知,一下子就有200多人报名。
许多没被录用的年轻人很不甘心,最后只好扩充到50名。
这已是我们准备好的防护服数量的极限了。
”这些报名者中,大部分是90后、00后年轻人。
4月1日,报上名的李李和其他几十名志愿者,一大早就穿好防护服来到现场。
小李负责的工作是在高层楼栋门口登记统计,结果,她一直忙到上午11点半,等居民们都做完检测后才自己去做。
傍晚,李李又加入到“送菜上门”的志愿服务,把居民叫的外卖从小区封控口一一送到家门口。
她承包了1号到40号的配送,一直忙到晩上8点多。
4月2日,小李又报名“讨活干”,但居委会“强制”她休息一天。
“讨活干”的居民太多了。
陈萍给记者看她的微信记录,有名志愿者因突然有事,希望有人顶他,结果岗位瞬间就被“抢走”,迟到者连呼“下手慢了”…… ■本报记者唐玮婕 当昨晚记者电话连线刘钊的时候,小伙子正赶紧收拾行囊,明天他就要奔赴浦东新区新增的集中隔离点报到,负责点位上的后勤保障工作。
在上海国际度假区管委会工作的他,这次响应党组织号召,报名当上志愿者,随时准备冲上疫情防控一线。
在社区当志愿者,刘钊第一个碰到的挑战就是“扫楼”。
他所居住的小区共有21栋楼,居民总数超过5000人。
“因为里面既有商品房,也有动迁房,租户比较多,核酸检测前一定要再一次摸清人员信息,才能保证应检尽检、不缺一人”。
3月27日晚上9点,刘钊接到了居委会“扫楼”的紧急通知,立即穿上志愿者马甲,带上纸笔,前往负责的楼栋。
为了节省体力,他选择从顶楼开始往下一层层跑。
为了压缩时间,又放弃了等待电梯,改为走楼梯。
在一遍遍对话中,刘钊记录下了居民信息,还耐心讲解最新防控政策,“扫楼”结束整理好数据已是深夜。
第二天的核酸检测又是一场硬仗。
刘钊当天天没亮就赶到居委会报到了。
他穿上防护服,负责引导居民有序下楼进行核酸检测。
“爷爷,二维码准备好了吗?”看着一位80岁高龄的老人有些迷茫,刘钊主动上前询问,帮助填写信息。
最近几天,为了落实“足不出户”要求,小区居民的快递都由志愿者统一派送。
于是,刘钊又干起了社区搬运工。
自称是“人肉快递”的他,还给志愿者们想了一个鼓劲的口号——“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整个小区的搬运志愿者一共有10人,大家分成上午、下午、晚上3个班次轮流上岗。
经过摸索,这些志愿者从开始的“一股脑”搬运中, 使命必达,快递架清空速度太快了 很快总结出了一套简洁有效方案, 即“先归类,再分类,先物资,再快 递”。
先根据楼栋,对所有快递进行归类,这是1号 楼的,那是2号楼的。
归类后,再对楼栋的物资进 行简单分类,食品类、药品类闪送,普通快递缓送。
因为心疼这些当“搬运工”的志愿者,居委特 意送来了一批N95口罩。
当看到快递架清空的速 度,大家忍不住称赞道:“阿拉志愿者就是有腔调, 不是快递等志愿者,是志愿者等快递!”

标签: #网页浏览器 #电脑 #近视 #证书 #cad #蛋白 #程序 #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