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非遗”传奇,微信店铺怎么开

店铺 2
06王哥庄·关注 2018年7月13日星期五责编马萱美编王倩值班主任杨连登 不断创新,书写“非遗”传奇 王哥庄巧媳妇对大馒头原料、花样、销路进行创新,实现年产值近亿元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陈绪卫通讯员招婷婷 提起青岛特色面食,人们最先想到的便是王哥庄大馒头。
王哥庄大馒头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在王哥庄这片依山傍海的土地上,巧媳妇们不仅继承发扬了王哥庄大馒头的独特传统工艺,而且还从原料选用、花样种类以及销售渠道拓展等方面创新,实现了年产值近亿元的佳绩,擦亮了“王哥庄大馒头”金字招牌,书写了虽不产小麦,却能做出“非遗”馒头的传奇。
蓝麦面粉做出来的面食。
融入更多健康理念 接受定制创新花样 7月4日上午,半岛记者来到何记久香园馒头店,看到馒头店的工人们正像往常一样加工馒头,但这一次工人们揉面用的面粉却不是我们常见的白面或者豆面面粉,而是用的一种明显偏蓝灰色的面粉。
“这些面粉是用蓝麦磨出来的。
”面对半岛记者的疑问,馒头店老板荆长艳告诉半岛记者,“用蓝麦磨出来的面粉中花青素含量比较高,它里面的硒和镁等微量元素的含量比普通面粉要高30%到50%。
”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越来越高。
“现在市民吃面食,对健康要求越来越高。
”荆长艳说,为了不断满足市民的要求,她尝试用新原料,以便让做出来的馒头有更丰富的营养。
这已经不是荆长艳第一次尝试,她还曾研发出了一款黑枸杞大馒头,令她没想到的是,黑枸杞大馒头问世后供不用求。
“前几年,人们刚开始注重养生,我就尝试制作了一款黑枸杞大馒头。
”荆长艳说,“黑枸杞大馒头采用小麦无公害面粉,配料是上等的崂山矿泉水,综合以上几种物质再加以传统工艺,不仅口感香甜,更含有大量矿物质、矿物盐和微量元素。
”黑枸杞大馒头推出之后,颇受市民欢迎,曾创造了一季度卖出3万个馒头的销售奇迹。
除了在面粉原料上下功夫,王哥庄的巧媳妇们还会经常琢磨新花样。
在浦里社区西边,有一家阿明馒头店,虽然店面不起眼,可店里做出的大馒头可是远近闻名。
这家店的老板叫李海青,已经做了18年的大馒头。
“现在捏的许多花样都是以前老人们不会的,因为都是这些年我自己琢磨出的新花样。
”李海青告诉半岛记者,有时候还会根据客户所需“私人定制”大馒头,受到了客户的赞赏。
在李海青看来,传承面塑艺术需要年轻人继承并创新,能够做出新鲜花样才能获得市场的青睐。
在刚刚结束不久的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阿明馒头店作为峰会的馒头指定供应商,设计了9个极富青岛崂山地域特色的大馒头。
与此同时,大馒头的产业链也不断延长,王哥庄馒头伴侣也已投放市场,在王哥庄街道的很多馒头店里都能看到。
“我们的创新是以大馒头为基础的,大馒头的品牌内涵非常丰富,将大馒头与崂山美食相结合,不断拓展大馒头产业链。
”街道特产办工作人员介绍道。
通过网络拓宽销路 随着互联网深入到市民生活中,除了传统的本地销售方式以外,商户们也 纷纷进行了“触网”销售。
荆长艳自2014年开始,经常在微信 朋友圈上晒大馒头照片,发产品信息。
微信好友越加越多,订单也纷至沓来。
“现在我和我老公两个人微信好友已有一万多人了,顾客下单后,我们算好产品和运费,给顾客报价,然后装好货发给他们。
”荆长艳介绍道。
除了微信销售,荆长艳涉足多种互联网销售渠道,比如入驻淘宝、大众点评开微店等。
除了通过网络销售增加销量,王哥庄街道还举办“王哥庄名优特色产品城市社区巡展”和崂山王哥庄大馒头文化节活动为商户们解决销路难题“。
通过举办这样的活动,让我们的特色农产品直接走进城市社区,吸引更多城市居民来到王哥庄。
”街道农村电商服务中心主任李炳洋说,下一步,街道还计划在市里各大景点设立专门摊位,让市民在游玩的同时,也能了解王哥庄特产,通过“政府搭台、商户唱戏、居民受益”的模式,实现特色产业的增效升级与当地百姓的增收致富“。
政府为我们搭建了这么好的销售平台,推介我们王哥庄特产,也帮我们把客户引进来,让我们的特产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王哥庄、爱上王哥庄,同时,也让我们商户实现了增收。
”鼎盛香馒头店老板何安强告诉半岛记者。
据悉,2017年,王哥庄大馒头年产量将近15000吨,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约3000人,真正为居民拓出了一条致富大道,老百姓的日子也像王哥庄大馒头一样红红火火、蒸蒸日上。
“女强人”带头干起崂山茶种植 东台社区刘元淑热心社会公益,发挥巾帼力量带动居民致富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陈绪卫她只是一名普通农家妇女,却在 村里带头干起了崂山茶种植,并先后成功试验了茶叶新品种的扦插技术、龙井茶的炒制工艺等;她把当年的3亩小茶园扩展到了现在80亩的面积。
她就是东台社区刘元淑。
近日,半岛记者采访了她,听她讲述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刘元淑与两个女儿合影。
1991年,刘元淑工作了19年的企业倒闭,刘元淑下了岗。
下岗回家后,刘元淑萌生了种植茶叶的想法,在当时,王哥庄基本看不到一块茶叶地,家里只有三亩口粮地,一家人吃饭全部都来自这三亩地,要种茶,就只能用这三亩地。
刘元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丈夫,丈夫非常支持她。
在丈夫的支持下,她向亲戚借了1000元钱买回茶叶种子,种下了与崂山茶的情缘。
茶叶种植与加工是一项辛苦的劳动,刘元淑早起晚归,整天不是泡在茶叶地里劳作,就是靠在炉火边炒茶。
手工炒茶是最辛苦的工作,凌晨4点起床采茶,回来晾干后便开始炒茶。
“刚开始几年,由于设施比较简陋,炒茶需要在普通的铁锅上进行。
由于受锅台高度限制,炒茶时既不能站,也不能坐,只能弓着腰趴在锅边,一趴就是三四个小时,常常腰痛得直不起来。
”刘元淑回忆起刚开始的情形时说,由于当天采的鲜茶叶不能过夜,为了保证炒制出来的成品茶质量,她有时不得不几天几夜连续赶工,根本睡不上个好觉。
即使这样抓紧时间卖力,刘元淑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
为了提高炒茶技艺,她还要经常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市区农业单位组织的炒茶比赛,以此来查找自身不足,不断改进。
这样一次次下来,她的炒茶技艺越来越先进。
为了提高效率,也为了节省开支,刘元淑根据自己的想法,让干机修工的丈夫给自己造了一台炒茶机,同样的机械,比出去买要便宜一半。
周围的茶农听说后纷纷找到刘元淑夫妇,请求帮忙也造一台。
刘元淑灵机一动,鼓励丈夫干 脆辞去工厂的工作,在茶场里设立了机械加工车间,专门搞起了茶叶机械的加工研究,并申请了专利。
在夫妇俩的共同努力下,营建起北方第一家集茶叶机械制作于一体的茶场。
辛勤的劳作,换来了丰硕的果实。
经过几年的努力,刘元淑不仅增加了收入,而且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为了扩大规模,走上科学规范化发展道路,刘元淑于2001年正式注册建成了露涎春茶场,并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茶场。
2002年,她又进行优质茶苗扦插试验,取得成功;投资40万元承包300亩地建立示范基地,进行整修改造,并先后从杭州、日照等地聘请茶艺师指导。
2003年,茶场被区妇联评为巾帼科技示范基地。
2006年,茶场被评为消费者满意单位。
刘元淑荣获全 国“双学双比”女能手等称号。
致富以后的刘元淑没有忘记周边 的妇女姐妹,她主动把周边妇女组织起来,到茶场开现场会,并把自己积累的茶叶种植经验印成小册子,发到她们手中。
在她的热心帮助下,周边的妇女纷纷建起了自己的茶园,走上了致富的路子。
刘元淑还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她多年资助会场社区的一名春蕾女童,刘元淑说:“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资助孩子完成学业,让孩子接受正规的教育,享受正常的人生,不能让孩子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辍学。
”同时,她还积极帮助残疾儿童,向青岛市聋哑学校的孩子们捐赠爱心文具和日用品,并每年向灾区、困难地区积极捐款捐物。
毕业生热衷租品质房 高校毕业季来临,提前租房成为毕业生找工作之余最重要的事情之
一。
如今高校毕业生多为95后,由于大多数95后的家庭条件较为优越,他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对租房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租金反倒是最后考虑的因素。
笔者从58同城、安居客、赶集网看到,随着高校毕业季的到来,租房市场日渐火热,尤其是地铁周边的房源,交通便捷,能为出行带来更多方便,成为毕业生最受欢迎的选择,租金也相对较 高。
大学毕业正在找房的95后小陈表 示:“在租房时,我更加看中房屋的环境,希望屋内装修比较整洁、干净,更有家的感觉。
家电齐全也很重要,不用自己费心去买,能够省去生活中的很多麻烦。
除了这些,我和很多同学在选房时都愿意选择周边设施全面的社区,比如靠近银行、超市、商场、地铁的房源会更加方便一些,即使租金高一点也值得。
” 刘涛

标签: #银行卡 #流量 #图片 #视频 #视频 #屏幕 #视频 #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