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7,怎么打蝴蝶结视频

蝴蝶结 4
2018年8月10日星期五Tel:(010)62580723 主编:朱子峡编辑:王剑校对:王心怡E-mail押zhoumoban@ LITERATURE作品
7 书话岁月 忙里偷闲喝杯茶 姻金涛 【倘若今天能够沿着赣江溯源而上,寻访茶商千里跋涉的遗迹,那些沿江的码头、商号、税关、旅店以及一度繁华的集镇,也许在时光的淘洗下多少还能留下些蛛丝马迹。
】 入夏以来,北京一改多年少雨干热的枯燥,有点真正意味的夏天的味道了。
雨水多了,整夜的瓢泼豪雨敲打窗户,令人不禁想起儿时在江南度过的雨夜;淋漓酣畅的大雨也使干渴的大地吮吸甜美的甘霖,草木茂长,大地一派生机。
当然长长的桑拿天也让北京人领教了盛夏的威力。
唉,这就是夏天!就连南海的台风也夹带着远方的风雨千里奔来,给大暑的北方增添不少情趣———据说台风千里迢迢远袭京津地区,也是历来罕见。
说起台风,不禁想起大学时一位老师,那还是上世纪50年代,有一门气象学的课程,授课的教授是李宪之先生。
他的讲课如今没有多少印象,但在气象学界却是大名鼎鼎。
原来李宪之20世纪20年代在北大读书时,有幸参加了西北科学考察团,即由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筹划、徐炳昶任团长,沿着丝绸之路开展的科学考察。
那时李宪之还是学生,主要从事沿途气象观测,而非正式队员。
这次科学考察于李宪之一生,是十分关键的科学训练。
考察结束后,他即入德国柏林大学深造。
有趣的是,李宪之的学术成就并不是大西北的干旱气候,却是中国东南沿海台风的形成机制,并以台风专家享誉学林,当然这是后来 的事了。
话题扯远了,面对窗外的长夏,还是泡上一杯清 茶,聊聊有关茶的话题吧。
常听人说:“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
”这话很有道理。
提起茶叶,真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
据《海外交通与文化交流》(李金明著,云南美术出版社2006年)有关论文介绍,茶叶在清王朝的对外贸易中是头等重要的出口商品。
据不完全统计,由于英国人对茶的钟爱,17世纪中叶,英国各饭店和咖啡店大量销售茶叶,18世纪末英国人均年消费茶叶超过2磅,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下午茶”已成为英国人闲适和品味的时尚。
中国的茶叶由两条运输渠道前往英国,一是由厦门、广州等沿海城市运往巴达维亚(今印尼雅加达,英商东印度公司总部在此),再由巴达维亚运往欧洲。
另一条航线即是由广州直接通往欧洲。
据统计,1828年英国国内消费的7000万磅茶叶几乎全部由广州进口。
英商东印度公司垄断了茶叶的贸易,其营业额超过其他欧洲大陆公司的总和。
由于茶叶的高利润,英商东印度公司存在的200多年里,由中国进口的主要业务是茶叶贸易,后期尤其如此。
仅此一项,茶叶给英国国库每年平均贡献三百多万磅的真金白银! 自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广州是我国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因此出口外贸的茶叶必须输往广州。
那时没有铁路,也没有公路,广州地处岭南,各地供出口的茶叶如何运往广州,这也是一个蛮有趣味的课题。
为此,我们不妨把视线转向江西,早在白居易在 《琵琶行》中提到“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唐代,作为茶叶集散地的浮梁,必须将安徽南部和浙西山区出产的大量茶叶,走水路由昌江输往鄱阳湖,再转运长江沿岸商埠。
到了清代,各地供出口的茶叶要输往广州,唯一便捷的路径是从鄱阳湖往南,溯赣江逆流而上,沿途大体经南昌、樟树、新干、吉水、吉安、赣州、南康、大余等地,南下至大庚岭,再弃舟登岸,用挑夫畜力将茶叶过莫林关,再由粤北的南雄沿北江运往广州或黄埔。
这条茶叶之道水陆全程达2400里,费时约一两个月。
当然还有一条海上茶叶之路,即福建、浙江的茶叶可经海上直接用船输往广州,既省时省力,成本还低。
嘉靖十八年(1813年)开始改海路运输,当年运往广州的茶多达76万多斤,三年后增至670万斤。
然而海路运输不利于清政府垄断外贸,损失税收收入,到了嘉靖二十二年,清廷下令“所有贩茶赴粤之人,俱仍照旧例,令由内河过岭行走,永禁出洋贩运”,于是海路被迫放弃了。
写到这里,我不禁遐想,其实这条水陆兼备的茶叶之道,废弃不用并不太久。
倘若今天能够沿着赣江溯源而上,寻访茶商千里跋涉的遗迹,那些沿江的码头、商号、税关、旅店以及一度繁华的集镇,也许在时光的淘洗下多少还能留下些蛛丝马迹。
尤其是横贯粤赣间的大庚岭,那丛山中的石头磴道,以及道旁的茶亭、客店、酒楼,或许还残留些断墙残垣吧。
如能作一番实地考察,尤其是收集民间耆宿的种种传闻,拍摄有价值的照片,这将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活生生的、涉及近代经济史的课题。
第但虽当是倘一我然我居若次的已们家相遇心尝白生思见仍不发活你一出巍必时如饭巍不狂当菜行可跳年的动少的咸迟的慌淡缓盐乱 悄我举你是倘悄是着是晴若地迎风扎空相落风车着万思上飞在蝴里你舞草蝶湛稚的地结湛嫩蒲上的的酥公奔小蓝软英跑姑的旋娘肩转 牵你身我是倘 引是量是乐若 我娴不不队相 在熟窄长第思 弦质也不
上感不短小 声的宽的提 声手弓琴 吟指 的 颤 弦 整我自你是倘日是如是温若快一地一暖相乐尾伸株的思地短展碧山游短在绿涧在的晶碧中你小莹绿流的鱼的的动身细水的边砂草泉 之间 梳你躺我是倘 倘洗是在是夏若姻 只浸图百日相方听着书尺里思子 若得书馆见盛 见香西方开蛙的侧的的鸣月的荷莲的色不塘夜远晚 爱乐者说 【还有事实表明,这些“情思”往往是作曲家个人情感世界的直接表达,也就是作曲家自己在写自己。
】 音乐是一种极为感性的艺术样式,是长于抒情的一个美丽载体。
感性与抒情,正是音乐特质。
但是,“情”却有旖旎蔓延、条分缕析的种种样样的不同。
海顿创作了《再会交响曲》,表达他和他的乐手思乡心切的众人情绪;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表现了共和理想的博大情怀;肖邦的《革命练习曲》,抒发了华沙起义失败后的愤懑激情;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是隐于美妙仙境的一种梦幻神游;而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一交响曲》,则是一个20世纪天才压抑不住的诉诸于乐音的青春悸动,等等。
许多实例表明,音乐的抒情极为多元,并须附着于一个客体,藉此传达作品的情思。
还有事实表明,这些“情思”往往是作曲家个人情感世界的直接表达,也就是作曲家自己在写自己。
在音符中,他们透出了“自我”。
在巴洛克时代和维也纳古典乐派早期,几乎见不到典型的“自我”音乐抒写。
或是因宗教势力相对的强大或是因社会生活相对的狭小,那时的音乐多是对于神圣天国或是对于音乐技巧的表现。
到了莫扎特,这位舌头已经尝到了死亡滋味却还写着欢乐音符的作曲家,其生活境遇极为困窘,以至于在书写音符的同时要写借债的字条。
于是,在他去世前写的那部g小调《第40交响曲》,让后人听出了开头音乐动机的悲切忧伤。
事实上,这部莫扎特很少用阴郁小调写成的作品,是他困境中的“自我”情绪的抒发,刻画了这位被誉为音乐世界中“永恒的阳光”的音乐大师身外与心内的阴影,是其人生与情感的真实“自我”表达。
莫扎特之后的贝多芬,是跨在古典乐派与浪漫乐派之间的音乐巨人。
他将音符播撒在时代风云中。
同时,人们也鲜明看到他在音乐中的“自画像”。
人们太熟悉了的“命运交响曲”,那个人皆能咏的“命运”音调,实际上是贝多芬在失聪失恋的人生低谷时期,在他写下遗书却又奋起振作的时候,涌出脑际而诉诸音符的一个不朽“动机”。
如果说,在这个阶段他的《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的讴歌,那么,这首标为“命运”的《第五交响曲》则更多是他对于个人际遇的感悟与体现。
从中,我们聆听到的,是贝多芬个人“扼住命运咽喉”,“自我”完成的一段人生经历。
在贝多芬身后的19世纪,一位24岁的法国作曲家,听到了大师辞世噩耗。
正是在这一年,他创作了《幻想交响曲》。
柏辽兹将他的一场看似无望的恋爱,写成了长大的交响曲。
他以管弦的轰响和定音鼓的敲 击,叩开了恋人的心扉。
无疑,这部诞生在浪漫主义音乐初起时日的交响曲,所抒写的,完全是作曲家个人的罗曼史。
这是以音乐最直接表现“自我”的一部经典。
柏辽兹之后,是音乐历史上最瑰丽的一个时段。
在浪漫时代的音韵中,“自我”身影接踵而来。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平静的海洋,幸福的航行》,几乎就是这位一帆风顺的“天之骄子”人生步履的音乐写照。
而肖邦钢琴曲的忧郁和李斯特音乐的奔放,就是他们迥然不同际遇与性格的艺术再现。
至于柴可夫斯基的“悲歌”性的《第六(悲怆)交响曲》,则在五线谱上刻镂下了他的悲剧性晚岁的情感轨迹。
更有“世纪墓碑”之称的肖斯塔科维奇,他的紧锁眉头的表情折射到 音 符 中 透 姻李近 出 朱的﹃ 自 我 ﹄ 了他的音乐里:经受着巨 大的精神压力而保持着 与真理相通的良心;隐忍 着内心的伤感与苦痛却 又要歌唱出时代的“欢乐”…… 作为一门情感的科学,音乐是通过 “人”来抵达情感的彼岸。
因此,作曲家在音 乐中无论表达何种情感,首先表达的是自 己的情感。
一句话,无论间接或直接,无论 自觉或不自觉,作曲家在作品中表现的,首 先就是“自我”。
与其他艺术不同,音乐是在时间的持 续中表达感情的生发与展开,带有浓厚的 主观抒情性。
这个“自我”感情抒发的过程, 揭示了情感之源皆出于作曲家心灵。
诚如 罗曼·罗兰说过的:
“音乐,这首先是个人的 感受,内心的体验。
”音乐正是通过个人情 感,走向人类的普遍情感。
因此,那位在童 年就与莫扎特悲忧情感共鸣的音乐评论家 柯克说:“音乐,在伟大作曲家的笔下,是用 纯属他个人的表现方法,最完美地表达了 人类的普遍情感。
” 当我们聆听音乐时,要看到那些看似 神秘的音符背后,都有一幅幅作曲家的“自 画像”。
对于不是一听就懂的古典音乐,重 要的是去探究与体悟音符中所透出的作曲 家的“自我”。
因为,音乐谱写的就是作曲家 个人的情感与思绪。
正如柴可夫斯基所说: “在自己的作品里,我从未背叛过自己”;又 如俄国作曲家拉赫曼尼诺夫所说:“我的音 乐就是我的气质的产物。
”因此,探索作曲 家的心灵,透看作曲家音乐中的“自我”,往 往是解码古典音乐的一个“捷径”。
飞沿走笔 疫苗和药物之王的桂冠与创新机制 姻张田勘 【在表象和以钱财衡量一切的面前,
真正的疫苗之王被遗忘了,反而是依靠疫苗获得巨额钱财的暴富者……】 长春长生公司疫苗案件事件曝光后,被媒体称为“疫苗之王”的高俊芳等18名涉案人员被长春新区公安分局以涉嫌生产、销售劣药罪向检察机关提请批准逮捕。
从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真正的疫苗之王是默默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他们分别可以称为多种疫苗“之父”“之母”,如中国自己的狂犬疫苗、白喉疫苗、牛痘疫苗以及世界首支斑疹伤寒疫苗之父汤飞凡;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减毒活疫苗(小儿糖丸)之父顾方舟;乙肝疫苗之母陶其敏;甲肝疫苗之父毛江森等。
而且,这些研制疫苗的科学家以及所有参与疫苗研究的人都践行了“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理念,在自己和自己孩子、家人身上先试验疫苗的效果。
搞疫苗的人,谁没先接种过呢? 不过,在表象和以钱财衡量一切的面前,真正的疫苗之王被遗忘了,反而是依靠疫苗获得巨额钱财的暴富者,如高俊芳等人被视为“王者”。
根据2016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高俊芳家族身家达67亿元人民币;根据2017胡润中国富豪榜,高俊芳家族以51亿元位列中国富豪第820位。
如果仅以钱财论英雄,依靠疫苗发家致富的也不应当少了研发疫苗成功的科学家,而且应当是第一个成为致富的英雄,就像比尔·盖茨依靠信息技术产品成为首富一样。
这其实反映的是一个千百年来技术与资本、研发与转化,以及谁才应当是技术创新成果和利益的理所当然的获得者的问题。
技术和资本显然都应当在市场中获得应有的位置和份额,这在市场经济中早就不是问题,问题在具体的 成果中各自份额的比例,通过法律和协商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然而,技术专利和通过专利或技术秘密入股获利在多年前的中国并不存在,过去只需要科学家专心研究,负责攻关,成果则不用他们操心和分配,所以真正的疫苗之王———科研人员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成果和报酬。
科学家以技术入股获得成果转化的报酬首先需要专利法,中国的专利法最早在1984年3月12日颁布,并于1985年4月1日开始施行。
显然,之前中国科学家的所有研究成果都无法获得专利法的保护和激励。
有了专利法还不够,还需要具体的技术入股的法规。
1997年7月4日,中国有了《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2006年1月1日中国的《公司法》重新修订后又废除了《关于以高新技术成果出资入股若干问题的规定》。
新的《公司法》规定:知识产权、实物、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经国家权威评估机构评估作价后用作公司注册资本。
至少从1997年起,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商标权、软件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业秘密等在内的无形资产才都可以直接用来投资融资,出资比例最高可以达到70%。
而且,目前北京市海淀区专利技术增资比例最高可占到注册资本的100%。
在此之前,中国科研人员的成果和专利(即便申请了专利),也无法转化为财富和利润,并且即便有了专利法和公司法,中国科学家至少在20世纪末之前的研究成果也无法转变为他们应享有的财富,因为以前的研究都是集体的,不会对每一项研究成果按贡献和作用的大小排序,就像屠呦呦等人研发青蒿素抗疟疾即便获得了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国内还是争议不断,理由是,成果不是屠呦呦一个人搞出来的,是中国所有参与抗疟疾药物研究的科研人员共同创造的。
上述种种情况不只是造成了中国科研人员无法依靠科研成果成为英雄,也造成了难以通过疫苗成果造福于社会和公众 的同时让自己成为财富之王的局限。
所以,世无疫苗之王,遂使高俊芳等人成王!因 此,让研发者享有自己创造的丰硕之果关系到创新的动力,在发达国家这已经是公认的制度化的科技文化。
不过,中国的情况也正在改观。
200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甲肝疫苗之父毛江森以甲肝疫苗研究成果入股,参与收益分配,在浙江省普康生物技术公司获得2000万元的股份,占这家公司总股本的近30%,这是当时在浙江省乃至全国都不多见的巨额技术股份。
说明情况正在好起来,科学家也可以通过技术和科研成果成为疫苗之王或某某之王。
当然,与高俊芳这位疫苗之王比较起来,科技成果转化获得的财富还是小巫见大巫,由此也可以看到,资本和资本运作的分量还是大于科研和技术成果。
但是,资本和资本运作同样需要遵法守纪,至少是通过诚信和市场法则来运作,哪怕是采用杠杆。
即便科研人员都是“书呆子”,不擅资本运作,但借助专利保护也可以成为财富之王,而且他们也未必会以这种财富之王自居。
科研成果是造福于社会所有成员的,而且,医药成果也从来都背负着慈善的责任和荣誉。
所以,与屠呦呦同时获得诺贝尔奖的大村智和坎贝尔把他们研发的对寄生虫病(盘尾丝虫病、淋巴丝虫病)有很好疗效的伊维菌素送给非洲无偿使用。
而且,全世界的绝大多数国家疫苗都是免费的,只有中国在收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不应当让一些人依靠疫苗成为财富之王。
即便要给予疫苗之王之冕,科研人员也才是真正的疫苗之王,他们之为王和英雄,是在人们的口碑中,是因为拯救了无数生命。
但是,社会有理由和道义通过法律来让科研人员成为财富之王,如此才会有创新和源源不断的新产品供全社会享用和保护所有人。
游走东邻 漫画咖啡 姻刘凌子 【因为近年对“漫画咖啡难民”的追踪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年轻人收入过低的社会问题,呼吁时薪上涨的声音也逐渐增强。
】 漫画咖啡是我在日本喜欢去的地方,在国内没有见过,大概可以想象成单间网吧、胶囊旅馆和漫画图书馆的合体。
其实胶囊旅馆也是发源于日本,类似于国内的青年酒店,但每位住客都会被分到一间太空舱大小的单间用来住宿,设备好的内部会有电视。
胶囊旅馆经济、环保,在国内已经被较为广泛地介绍,成为很多背包客来日本首选住宿,但漫画咖啡却因为很少有游客光顾而很少被介绍。
对于喜欢看漫画的我来说,购买动不动就出到10本20本的连载漫画实在是有些不便:多半占地方又不便宜,翻看一次之后就在书架上长期落灰,送到二手书店舍不得,但新刊漫画又在不断发售……这时漫画咖啡就是一个便宜看漫画的好地方。
漫画咖啡按小时付费,其中几乎集结了最近几年的所有新刊漫画,付款后会被分配到一个带电脑的小单间,你可以在指定时间内随意看想看的漫画、杂志,还配有免费的饮料、冰淇淋等等。
大部分漫画咖啡都会给客人提供手机充电器和毯子,根据店面不同,有的漫画咖啡还会出借游戏机、VR眼镜、按摩枕等等,可谓服务周全。
日本人对爱看动画、漫画,爱玩游戏的“宅男”没有很好的印象,因此漫画咖啡的形象也并不太好。
为了提升形象,各家漫画咖啡纷纷增加服务、升级设备、改进装潢等等。
很多漫画咖啡为了吸引女性来店,会设置女性专区、每月搞一些女性优惠。
如一些连锁漫画咖啡,会为女性会员提供免费的小点心,或是出借电吹风、美容仪器等等,来吸引女性客人光临。
对我来说,漫画咖啡不仅是一个看漫画的地方,更是一个属于个人的独立空间:一间单间的大小差不多跟大学时 的床铺一样,关上门就是一个封闭的环境,既不像图书馆要和很多人共用一张桌子,也不会像在家一样工作几分钟就想去烧烧水、洗洗衣服、收拾收拾房间,被杂事分散注意力。
因此漫画咖啡也是复习考试、写报告的好地方。
然而对很多长期利用漫画咖啡的人来说,漫画咖啡既不是“漫画的宝库”,也不是“能集中精力的场所”,而是自己的“住处”———这些人被称作“漫画咖啡难民”。
在日本,租房时要首先向房东、管理公司和中介付一笔不菲的“头金”,接下来才能按月付费住进租房中。
而这笔头金是很多没有固定工作的年轻人出不起的。
因此即使有钱付房租,如果不能拿出一笔头金,也很难在大城市租到自己的房子。
面对这样的情况,很多打零工的年轻人选择长期住在漫画咖啡中,既不会惨到在大街上搭纸箱睡觉,还有24小时热水可以泡一杯泡面。
但拿东京为例,一间普通的房间可能只需要每月六七万日元,但在漫画咖啡住一个月可能需要10万日元以上。
付不起租房头金的年轻人选择入住漫画咖啡,而因为入住漫画咖啡变得更加贫穷,形成了“贫困的恶性循环”。
日本的NHK专门做过纪录片报道“漫画咖啡难民”的生活,网上也有很多采访,记录这些年轻的“无家可归者”的生活。
因为近年对“漫画咖啡难民”的追踪报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年轻人收入过低的社会问题,呼吁时薪上涨的声音也逐渐增强。
进入漫画咖啡,就像进入一个“小世界”。
在池袋闹市区的漫画咖啡,有刚结束工作西装革履的上班族,也有像我一样复习准备考试的学生,有化妆精致的时尚女性,也有利用双人间的甜蜜情侣。
而在浅草旧歌厅楼下的漫画咖啡,有胡子拉碴像流浪汉似的中年大叔,有单间里挂满各类衣物的年轻女孩,也有在包间里打着呼噜大睡的建筑工人。
如果我的朋友来到日本,我会建议他去漫画咖啡呆上一下午,既能体验到日本的“宅腐萌”文化,又能观察到日本社会的种种姿态。

标签: #怎么用电脑登录微信 #微信怎么打电话 #退订 #银行卡 #昵称 #拍了拍 #淘宝 #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