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会这样开才有意思,ctom模式是什么意思

模式 4
2016年4月6日 13版 媒体看点 一份调查报告显示,60%的学生惧怕开家长会,近七成家长厌烦家长会的惯常模式,创新家长会的要求呼之欲出。
那么,家长会怎么开才更有吸引力?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学校既有创意、又有魅力的家长会,一起给家长会找点“乐子”。
家长会这样开才有意思 学生主体 家长调查显奇效 今年的家长会,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在班级进行了一项调查。
调查内容主要有:“如果你有机会在家长会上说句话,你最想说什么”“怎么夸夸爸爸妈妈”“我给爸爸提建议”等等。
调查后,学生们要在家长会上发言。
学生们像一个个小记者,一边采访着,一边七嘴八舌地提建议,还表扬着自己的爸爸妈妈。
家长会上,学生们个个严肃认真、彬彬有礼,有的直言不讳地指出家长教育孩子的不良方法,有的幽默风趣像领导一样表扬着家长。
坐在台下的家长们时而开怀大笑,时而陷入沉思。
这次活动让家长们收获颇多,有的家长通过孩子的发言,了解到孩子眼中的自己是什么样;有的家长在开完家长会后,决定改变一下教育孩子的方式。
学生组织策划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五年级家长会将重头戏放在学生的自我介绍和才艺表演上,由学生担任主角,教师、家长看学生们唱歌、变魔术、讲笑话。
表演还专门设置了家长参与的诗歌朗诵和亲子互动环节。
虽然学校将家长会交给学生策划并改变了形式,但仍然让家长了解了孩子的学习情况。
学校将学生的学业情况分装在信封里,放在每个家长的桌上,里面有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表现的评分,还有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及学生写给家长的话。
▲▲ 改变模式 升级的“爸爸会” 每次家长会,山东省平原县实验小学教师都会发现,参加家长会的妈妈居多,爸爸寥寥无几。
为了弥补父爱的缺失,学校召开了一个只有爸爸参与且形式多样的“爸爸会”。
为了让每个孩子的爸爸都参与进来,教师发动学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爸爸,让他们督促忙于生计的爸爸来到学校。
然后学校准备一篇缺失父爱会让孩子缺“钙”的文章,陈述父亲在教育孩子中的重要 性。
再让爸爸们互动交流如何做一位优秀的爸爸、优秀的爸爸是如何培养孩子的。
同时,每个爸爸和自己的孩子共同准备一个节目。
最后,学校要求每个爸爸和孩子一起参与一项活动,可以自由组合,由“爸爸会”决定去哪里游玩。
爸爸可以在游玩中拍照留影、发微博、做专辑;孩子可以写写和爸爸在一起郊游野炊的感受;班主任将“爸爸会”活动的情况汇总,看看谁在活动中玩得最开心,玩得最有创意。
分层式家长会 家长会召开之前,山东省安丘市兴安街道中心学校教师通过与学生谈心,了解每一位家长的特点,然后把全班学生的家长分成3种类型,用3个晚上分别召开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家长会。
比如在望子成龙型家长会上,教师让家长谈自己对孩子的期望,然后播放学生在学校的剪影图片,边看边与家长分析孩子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和特长, 最后达成共识:望子成龙是对的,但不能要求苛刻,要给孩子适当减压。
在骄纵溺爱型家长会上,教师让家长观看孩子表演的小品《爸爸妈妈,放手吧》,并播放平时搜集的运动会、主题班会、课外活动的录像和照片资料,让家长在观看中全面、直观地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
最后,家长们都畅谈了今后教育孩子的做法和打算。
小组合作有了“大伙伴” 五六名学生围成一桌,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及轮流展示环节……基于这种小组合作的新型课堂,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华泰小学召开了一次别样的家长会,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把每一位家长分 配到学生对应的小组,让他们针对教育中的相关话题展开交流,取长补短,收获育儿经,分享育儿故事。
从自主完成、小组合作、互动交流、推选中心发言人等一系列环节中,提升家长们参加家长会的热情。
据《十堰晚报》、郑州教育新闻网、齐鲁网、枫叶教育网、鄞州新闻网综合整理 内容创新 家长会变主题沙龙 近日,在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东风51小学六年级举行的家长会上,教师们一改以往“一言堂”的开会形式,采用互动、分享、参与、研究的主题沙龙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家长会上,教师改变话语方式,变“讲座”为“汇报”、变“要求”为“建议”、变“揭露缺点”为“展示优点”、变“严厉批评”为“剖析原因”。
同时,家长会的座位排列由“秧田式”变成“圆桌式”,便于家长、教师开展互动。
家长会上,六年级3个班的家长、教师及校领导坐在一起,从学生常见的教育问题入手,围绕“关注孩子成长”“如何帮助孩子树立目标”“如何处理孩子学习不自觉”等话题,由家长展开交流讨论。
有的家长谈到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很快就有其他家长现场提供帮助;有的家长给学校教学工作提出建议,马上得到校方的肯定和采纳。
此次家长会为家长答疑解惑,让家长更有话语权,真正起到交流、沟通的作用,达到教师、家长、学生共同成长的目的。
丰富多彩的节目表演 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回族区第二实验小学打破以往家长会的传统模式,召开了以“温馨、感恩、展示”为主题的创意家长会。
学校提前一周开始准备,教师们分工协作,对教室进行了精心布置,为家长会营造出富有新意、体现班级特色的环境。
此次家长会最大的亮点是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不再是以往老生常谈的“报告会”甚至“批判会”:有的班级是学生向家长展示儿歌朗诵;有的班级是教师和学生一起为家长展示绘本诵读;有的班级是教师和学生以游戏的方式向家长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效;有的班级是学生给家长颁发奖状……这种精彩纷呈的家长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参与意识,并让家长充分了解到学校的教学成果和课改理念,受到家长们的普遍好评。
向谁提问 我问:我校微型校本选修课在课程设计时按照“体育与健康、艺术与审美、人文与科技、爱好与特长、道德与公益”5大类别设置。
但是,开办3年来,“道德与公益”类却始终没能找到适合的资源。
请问:现阶段下,怎样才能使社会、学校、家庭有机联系,把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变成学习的资源,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辽宁省沈阳市第四十三中学教师赵隽) 我答:我认为,学校开设“道德与公益”课程是完全可行的,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道德与公益课程属于学生成长最需要的德育核心素养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实践性、体验性。
这要求教育从供给端进行整合,突破单一“课堂”和“校墙”边界,实现课堂、学校、家庭、社区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界”与“穿越”,为学生自我人格完善和社会道德培养提供更多可选择的教育资源。
其次,国家课程设置本身就包含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思想政治课程,涵盖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这些课程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源泉,也是道德与公益课程实施的有效载体。
学校要抓牢学科课堂主阵地,抓住班会课及各种德育活动,适时渗透道德与公益等核心素养教育。
最后,成立全校性“道德与公益课程研究指导中心”。
根据学校、家庭、社区三方需求,选取共同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活动,建立道德与公益课程实施的“家校合作共同体”,架构学生、家长与社会人士之间的“立交桥”;整合学生特长、家长学校、讲座沙龙等活动与资源,让学生走进博物馆、展览馆、大自然等,学校牵头进行整体系列化设计、课程化开发、校本化实施,为学生德行成长提供更丰富的“营养套餐”。
(北京师范大学乌海附属学校校长助理史静适) 我问:在开设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时,我们面临两个问题:第
一,教师在合作编写教材时,如果教学任务重,如何抽出时间完成?第
二,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学习国家统一课程都显得力不从心,再给他们开设校本课程,是否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甚至影响国家统一课程的学习? (四川省阆中市阆中中学教师吴万里) 文化宝丽来 打造幸福乐园 每天下课铃一响,学生们直奔大理石与草坪相间的大型象棋休闲区,或坐在棋子凳上憩息冥思,或在棋盘间嬉戏玩耍;与之相邻的“涂鸦墙”DIY区,学生们用创意的作品表达自己心中的梦想,在湖北省武穴市师范附属小学,这个小小的平台让他们成为校园文化的设计者、实践者和传播者,为学校的文化建设增添一抹清新的艺术气息。
余冀军/摄 教室叙事 曾经,埃及文物被中国小学生刻上汉字一事被网络炒得沸沸扬扬。
一时间,如何提高公民素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塑造儿童就是塑造未来,公民道德规范和礼仪教育必须从儿童抓起。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小脚丫”班的“小公民课程”应运而生。
其中,“小公民礼仪课程”根据班级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细节入手,结合“八礼四仪”的相关内容进行开发。
“八礼”即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
我们以此为框架,借助“翻转课堂”的理念,制作板块式“微课”。
如“待人之礼”板块的“微课”,教师与班干部配合,在学生家中录制而成。
视频记录了教师走进学生家庭家访的情形,其中特别强调了礼仪规范。
同时,我们让学生参与“微课”的制作,不仅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让“待 公民教育重在体验 人之礼”的内容深深印刻在学生的心里。
每天的晨会课,是“小公民礼仪课程”的主阵地。
当学生们在“微课”中看到教师与学生“友情出演”真人秀,不仅兴致勃勃,而且学习热情十分高涨。
在观看微课后,学生也会针对“微课”中的内容进行讨论。
比如在学习“游览之礼”时,“微课”中列举出国人在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学生们看后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看到峨眉山的垃圾清洁工攀吊在悬崖绝壁,艰难地捡拾游人乱丢的垃圾时,不少学生甚至感动地留下眼泪。
公民礼仪养成教育重在实践。
我们携手家长,共同设计制作了“争做文明小公民”记录表,以积分制形式记录学生学习和遵守小公民礼仪规范的情况。
记录表中有“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家长评价”3个积分栏。
我们还定期举行班会,表彰和奖励积分高的“小脚丫”,以此为激 励,让学生在班中形成相互学习、相互监督、争做文明小公民的氛围。
“小公民礼仪课程”实施一个阶段后,效果逐渐彰显出来。
于是,我们又着手开发“小公民道德课程”。
课程以良好的道德素质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民主意识、公德意识为目标,为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将主题定为“诚信、友善、负责、环保”,课程主要以“主题班会”“道德讲堂”“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展开。
学期初,我们开展了“做负责任的小公民”主题班会活动,学生们畅谈如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对自己的家庭负责、对社会环境负责的想法。
如“做完作业整理好书包,带齐作业,对自己负责”“午餐后自觉清洗餐盆,对学校负责”“不在公共场所喧哗、丢弃杂物,对社会环境负责”…… □王越 在此基础上,我们在班级开展了“我的岗位我做主”责任制活动,将黑板擦维护、饮水机清理、窗台清洁等细化为48个项目,由学生选择承包并制定管理细则,以便评估检查。
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让“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小公民道德课程”的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比如,参观污水处理厂一直被学生们津津乐道,他们一方面惊叹于先进科技对于污水处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对水污染现状深深担忧,并决心从自己做起,减少生活污水,节约水资源。
通过“小公民课程”的开发,我们对自主德育和班级文化建设有了更深的认识。
只有让学生亲身经历,才能真正提升他们生命的价值。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实验小学) 我答:开发校本课程可以结合本地特色,一处名胜、几个典故、风土人情等都可以编成校本课程,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更重要的是,利用网络优势,选择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学习资源,编成主题课程或教材。
这样既不会增加学生负担,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
因为,这才是根据学生实际量身定做的教材。
就英语学习而言,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不会造成互相抵触,反而会互相促进。
学生底子差,就更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信心。
从教师层面来说,编写校本教材的过程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
当然,教师教学任务都很重,但这不能作为不继续学习的借口。
我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也挤时间编写了许多校本选修课程,如《英语百句时尚用语》、《英语美文100篇赏读》等,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效果突出。
在教材编写完成后,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些校本选修课程成为学生的热选课程,激发了学生兴趣,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生思维,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师的发展需要内驱力,为了自己,更是为了学生。
(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研员刘洪) 征稿 【发现美好课程】编发学校某一个课程或某所学校的课程实践。
3500字左右。
【课程图纸】与学校课程的报道相比,此栏目呈现学校的课程方案。
3000字左右。
【教室叙事】聚焦班本课程建设和班级管理,其中班级管理的内涵涉及学生行为、学生心理等课程性指导,真正让教室一头挑着课程,一头挑着生命。
1500字左右。
【向谁提问】提供学校间跨地域交流,打破沟通围墙,让学校之间就课改的相关问题展开互动,欢迎提问。
【文化宝丽来】用图片展示学校文化的一隅,来稿请配文字解读。
投稿请注明栏目名称邮箱: 主编:郭瑞电话:010-82296734编辑:钟原电话:010-82296569投稿邮箱:美编:孙东电话:010-82296729图片新闻投稿邮箱:

标签: #全民 #单位 #标记 #软件 #die #csgo #天正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