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男生生源不足,现在什么网站能赚钱

网站 8
2012年4月3日星期二Tel(押010)82619191-8106 新网谈知 主编:张其瑶校对:王心怡E-mail押qyzhang@
3 >>>本期关键词:男生女生 3月7日,一名男生骑车带着女生去图书馆。
当日是中国科技大学校园内的“女生节”,该校的“护花使者”们骑着自行车免费为女生提供接送服务,给女生们送去“三八”节的节日祝福。
新华社供图 女硕士博士 为何越来越多 姻彭红梅 读完赵斌老师的博文,心里感触颇多。
尽管已经留言评论,但还是感觉言犹未尽。
作为“被灭绝师太”的一员,觉得很有必要为女生说几句话。
针对这个问题,综合来看,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三大方面的原因。

一,历史遗留而这个历史原因又包括两个方面。
1)女子无才便是德古代人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名言之缘起,按香港学者刘咏聪教授之研究,应是明人著作中已有此语,其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
另外还对女性地位作出了一些定性,出现了所谓的三从四德: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说实话,实在让我有点恶心);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不就明确指出女性就是男性的附属品吗?那女性的地位又如何能够得到保障?她们根本就没有机会习文识字走出家门,更别说走向社会了。
而现在的中国,从教育上来说,女性基本上得到了与男性平等的机会(当然,偏远山村我不敢保证)。
既然有了这样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当然女性就会全方位得到提高,从而走向优秀。
2)重男轻女中国人的重男轻女观念,我想是众所周知的。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
对于农村来说,主要是体力劳动为主,而且传宗接代的观念又极其严重。
如果生不出儿子,他们是誓不罢休的,哪怕弄得妻离子散无家可归。
更为可悲的是,由于文化水平低下,把生不出儿子的责任归因为女人,从而让女人在家庭乃至社会中都抬不起头。
我是1999年入大学的,尽管中国20世纪80年代就实行了计划生育,但我们同学中独生子女非常少,多数家里都是两个以上孩子,有一个同学家里是七朵金花。
而现在,我碰到一些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家里三个四个姐妹的也不在少数。
为什么?想生儿子啊!现实生活中,一些因为自己的老婆生不出儿子而离婚的男人也不在少数。
正是这个原因导致我国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不是说到2020年中国将有3000万到4000万男人找不到老婆吗?正是因为社会的重男轻女观念,但女性又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双重因素下,促使了女性的优秀。
因为只有更优秀,才能得到父母平等的爱,才能得到更多社会的认可。
我一个同学家里5个子女,她是老大,不言而喻,老小是个儿子。
她好不容易靠自己的努力读完博士找了一份好工作,这本应该皆大欢喜。
可我看不出她有多自豪,有多开心。
为什么,因为她要挣更多的钱补贴家用,照顾弟弟妹妹,尤其是她的弟弟。

二,现实状况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男女能够更加平等地接受高等教育,重男轻女的观念也在慢慢得到改善。
按理来说,女性的发展应该没有多少障碍了。
但这是事实吗?否。
女性付出努力了,但在走入社会面临现实的时候,她们傻眼了。
男士优先是很多公司不成文的规定,即使在女生比男生优秀的情况下。
主要原因之一是女生结婚生孩子要耽误很多工作,而且普遍认为男性的爆发力比女性强。
那女生能够怎么办呢?唯有更加发奋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就像赵斌老师说的,招进来以后才发现女生也同样优秀。
然而更可悲的是,当女生证明了自己优秀的时候,她们又被社会称为“灭绝师太”,沦落为“剩女”或“圣女”。
我想说的是,那你要女性怎么办呢?第
三,性格使然最后我要谈谈的是性格因素。
综合来看,女性比男性偏静,而且整体上她们的语言学习能力要比男性强。
男性更向往自由和自我奋斗,他们不愿意被教育束缚自己的头脑,所以也就不那么愿意在学校教育上下苦功。
从目前的社会来看,科研这一块主要运用的语言还是英语。
如果你语言不过关,以中国的现状看来,要考上研究生的障碍还是挺大的。
所以在读研这条道路的选择上,女性比男性多就是自然而然的现象,尽管可能不是女性所喜欢的。
总而言之,我认为中国的社会现实就是女性变得越来越优秀,本来我是不敢说女性比男性越来越优秀的(相比较而言)。
但在谷歌上搜索的时候,发现还是有不少证据说明这一观点的,在这不一一例举,我怕被男性同胞拍砖。
当然我的主要意图也并不是要证明这一观点,我想呼吁的是我们要公正看待这一现象,从而让社会上少一些性别歧视。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越来越和谐。
(/u/yolandahongmei) 缘何男生生源不足而女生更钟爱考研 姻赵斌 这篇博文,不想带任何“性别歧视”的隐意,如果真有,那不是我的本意。
由于专业特点,我们生态学研究野外工作比较多,条件相对比较艰苦,而女生的生理特点有时候并不特别适合这项工作,特别是长期野外考察,因此在招生中,导师总是想尽量多招一些男生。
不仅男导师有这样的想法,女导师更是如此。
然而,事与愿违,近年来发现男生越来越难招,而女性考生却越来越多。
有时候招生很无奈,即使对男生的招生要求放得很宽,而对女生的要求更苛刻,最后招收的学生还是女生多于男生。
刚开始还有一些担心,慢慢习以为常了,发现这并没有带来什么麻烦。
实际情况是:女生在攻读研究生的时候更用功,主动性更强,最后的收获显然也就更多,总之,一点儿也不亚于男生。
根据我们专业今年招收研究生的情况统计,女生比例远远高于男生。
免试录取的学生中男女比例为1∶
8,统考过线的考生中男女比例为3∶
5。
我们的这种情况是特例吗?心有不甘,顺便到网上查了一下,哎哟,不看不知道,一看还吓一跳,这样的情况由来已久了。
《考研比例中女生比男生更倾向读研》:……2012年本科毕业时对于读研的意向呈计划读研比例逐月下降、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读研等特点……被调查的2012届本科女性毕业生计划毕业后国内读研的比例(10.2%)高于男性(8.3%),计划毕业后出国读研的比例(3.0%)也高于男性(1.3%)。
无独有偶,从几年前开始,大学女生数赶超男生,10年间增长近10%。
2009年,中国校友会网曾作过一份《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调查到的1999~2008年各省市高考状元中,女状元人 数多于男状元,女状元约占52.36%,男状元约占47.64%,总体来看,男女状元仍“平分天下”,但高考女状元比例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已经从 1999年的34.78%上升至2008年的60.00%,上升近一倍,男状元比例则从1999年的65.22%下降至2008年的40%,“阴盛阳衰”趋势明显,未来高考女状元可能将“独霸天下”。
另外,我们还将看到的状况是,未来攻读博士学位的人数,可能女生也会远远高于男生。
这样一来,似乎男生在任何地方都不占优势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个状况呢?下面想就这个问题从某一个方面进行分析,我这里说的不一定是主因,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希望这篇文章能引起大家的讨论和思考,没有结论,没有解决方案暂时没有关系,至少我们认识到了这个问题。
“80后”、“90后”的孩子看似风光,其实挺苦的。
众所周知,从“80后”开始,独生子女政策使得他们从小就被冠上了“小皇帝”的称号,记得我2000年在日本读书的时候,日本人都知道这个称号,在聊天的时候还顺便问问中国独生子女的问题,可见其影响力有多大。
但是这些“小皇帝”们活得一点儿也不自在。
出生的时候碰到了生育的高峰,而当时医院的病床,特别是妇产医院的床位非常有限,据说当时有些医院走廊上都躺满了产妇;上学的时候,学校的课桌也不够,教室也不够,有些教室的学生人数都是正常的两倍,总之干什么都是人满为患,就是一个“挤”的时代。
他们的生活条件确实好多了,物质也丰富多了,但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了,这不得不引发人的攀比心态。
“60后”、“70后”出生的学生,读大学的时候,各个家庭的状况都差不多,相互之间不值得攀比;而“80后”的学生读大学的时候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儿了,家庭条件好的可以有花不完的钱,而家庭条件差的学生 可能连基本温饱还难于解决。
这样的一群人生活在一起,要多大的秉性才能hold住呀!眼见有钱的孩子在各方面占尽了优势,读完书赚很多的钱成了他们的理想,这是多么顺理成章的思维呀。
而且,“80后”的孩子要成家,国家不分房子了,要靠自己买,可是房价上涨的速度犹如火箭发射,买房子对他们完全是一个奢望。
要说服“80后”、“90后”的孩子不要拜金,还真的只是说教而已,有时候可能连自己也不信,说多了,只会被人认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所以,这个时代的孩子大多会考虑什么样的工作能赚钱。
我认为:他们的这种赚钱心态不能完全理解为拜金,而只是为了满足基本生活保障。
在一个家庭中,传统的观点认为应该是男人赚钱,于是,在谈朋友的时候,男生的压力就比女生大,他们需要考虑如何养活家庭。
男生读完博士,在找到赚钱工作上并没有太大优势,有时候甚至还出现许多反例,这样,博士学位的吸引力和动力对男生来说下降了,动力不足,就会产生敷衍了事的情况,所以客观表现反而不如女生;而对女生来说,承担家庭赚钱责任压力相对要小得多,而在找工作的时候似乎优势不如男生,这样读高学位的动力反而增大了。
我不知道其他地方的情况,就我们这里毕业的女博士来看,她们的男朋友或者老公大多都没有读博士,而只是读到本科或者硕士就毕业出来工作了。
而且,今年在招新生中,我还特别打听了一下,发现她们的男朋友都没有博士学位,但已经出来工作了。
总之,当今考研队伍中出现男生生源不足,而女生更钟爱读研究生,一个重要的方面是由目前的社会现实决定的,而且这种情况在未来可能还会愈演愈烈。
(/u/lionbin) 姻文双春 从整个研究生群体看,近几年女生的比例在增加,的确是事实,甚至在理论物理这样的纯爷们专业,都有仙女下凡了。
本博主是物理领域搞通信的、通信领域搞物理的,像我这种两栖动物、南郭先生在当今社会还是好忽悠女生的,虽然比搞生物的差一点,但比搞物理的好多了。
我这几年招收和培养的研究生,男女比例大致为硕士生五五开,博士生女生只占1/5,绝对少数。
从我的经历和体会看,女生比例增加对导师来说绝对是好事,我就更愿意带女生,女生好带,男生难养,这大致跟目前的家庭教育差不多。
说点道道儿给各位听听,希望各位男生讲点风度,不要猴急。
研究生好不好带、能否顺利毕业、能否做到优秀,我认为最主要的取决于三个因素:用心、动脑、激情。
而在这三个方面,女生都不输于男生,甚至比男生更有优势。
先说用心。
科学网上最用心的科学家伙———美女老师颜宁当属首屈一指,可成众多信男善女们的楷模。
她在《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和研究生们分享一些实验室小经验》一文中介绍自己做研究生时的两条宝贵经验和教训,一是用心观察实验室senior成员的操作,不放过每一个参加实验室内部讨论的机会;二是记住自己和别人的每一个实验失误,同样的错误绝不重犯。
这两条其实归根结底是一条:用心。
现实中,能像颜宁老师这样用心的研究生不多,而这不多的学生中,女生远多于男生。
我的“马大哈”学生基本上 女生好带 是男生,典型症状有:给学生改论文,三番五次都给他改同样的错误;指导学生作报告,每一次都要给其重复同样的套路和思路;开组会,其他同学作报告或老师点评其他同学工作时,他漠不关心,或心不在焉;更直接的,老师跟学生一对一交谈时,学生的眼珠子还在到处转,等等。
我已经摸索出一条规律:有上述症状之一的研究生基本上孺子不可教,是潜在的毕业困难户。
再说动脑。
客观地说,男生的脑子比女生更适合科学研究。
但很多男生不转脑子,只转眼珠子,这就很难整了。
他们对待学习和研究的方式是老大爷逛街:只看热闹,不看门道。
你说大爷不努力嘛,他天天在逛,对街上的情况了如指掌,说起来头头是道。
大爷搞科研的基本思维跟中彩、炒股等差不多,在他看来,都是冒险活、运气活,所以要天天逛,时时掌握信息和动态。
老师求大爷在中彩、炒股的同时稳妥起见也不妨开个服装店试试,大爷到街上逛一圈后马上报告老师:服装生意没什么好做的,开了很多店,卖什么服装的都有。
老师要他再去开个餐馆看看,大爷极尽考察之能事,发现某条街上已开了十几家餐馆,差不多是饮食一条街了,于是又断然得出结论:这事也没什么好做的!数个回合下来,读研时间过去一大半了,中彩的事情也始终没有发生,这时候大爷hold不住了,更难沉下去把一件事情做好了,这就像考试,越临近交卷时刻,心里越慌,越难把考题做好,尽管做题的时间其实还是足够的。
大爷成了毕业困难户。
女生的思维跟男生完全不一样,她们不喜欢冒险,而更愿意从一而终。
老师要女生开个 男生难养 饮食店,女生可能会这样考虑:尽管已有饮食一条街了,但在这条街上,新餐馆还在与日俱增,那就说明还有挣钱的空间,所谓某个领域是个热门,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吧!再看看人家开新店是否在重复别人的生意,或看看生意兴隆的店子都有什么法宝,她发现十有八九都有自己的特色或与众不同之处。
女生于是决定,不管怎样,先把店子开起来。
过了一段时间,女生获得了经验:只有经营了店子才会发现里面的道道儿,日子久了,虽然可能会说哪道菜卖得或卖不得,但绝不会武断地说哪种店子开得或开不得,即使说,也会说出道道儿来,那就是学问。
男生和女生用心和动脑的特点,可能跟男生和女生表现出来的情感差异相关,“Girlswantmanythingsfromoneguy;guyswantonethingfrommanygirls”。
基于此,我曾经表达过一个观点:男生擅找,女生愿做。
科学研究,发现问题很重要,但于尚不具备发现问题能力的研究生来说,致力于深入持久、全面系统地解决一个问题可能更重要,至少更稳妥。
从这个角度看,总体而言,女生比男生更好培养。
再谈谈激情。
做任何事情,激情都很重要,哀莫大于心死。
据我观察,所有的研究生,开始研究生生涯时都是很有激情的,甚至男生比女生更有激情。
男生跟女生在激情方面的显著差别是男生对同一事情的激情远不如女生持久,特别是在面对科学研究中的种种困难时,男生的激情很容易被抑制,因此在现实中,萎靡不振、自暴自弃的研究生,基本上是男生。
“真正的研究乃是一部由错误组成的喜剧,其中错误的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发生。
不妨用丘吉尔的话 环境适合女性从事科研吗 姻肖瑶 “巾帼不让须眉”“、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关于♂和♀的能力对比从古至今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看到彭红梅老师和赵斌老师的博文,联想到自己身处的生物医学研究院也是女生比例高,当年夏令营招生♂∶♀=1∶
5,忍不住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现在的女子和过去的相比各有所长吧。
不同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下对“优秀”的评价不一样,仅以现在的标准来对比过去和现在,似乎有点不妥。
擅于相夫教子、持家顾老是优秀,长于读书识字、学术科研也是优秀。
不然怎么会说“每一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女人”呢。
至于为何近年来女生比男生更钟爱考研,赵斌老师提到博士回报低、对背负承担家庭经济责任的男生吸引力降低;而高校环境让女生觉得更安全。
我非常赞同。
读完两篇博文联想到两个问题:现在环境适合女性从事科研吗?越来越多的女性涌入科研,对科研有利吗? 虽然有弗兰克林、周芷、吴健雄博士等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优秀女科学家作为榜样,也有庄小威、袁钧瑛、颜宁、任咏华等风华正茂的新生代女科研工作者正不断影响科学界;但整体而言,笔者认为现在环境仍不利于女性从事科研。
生理因素自然不能避免,更逃不开社会和文化偏好。
“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重男轻女”的观点即便是在农村也开始淡化了,但评价女子的标准有一条从未改变———美貌,有时还有另一条———温和。
要达到“美貌”的效果是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即便达不到美貌,女性也应该要比男性更整洁、更富有观赏性。
针对女性的消费品琳琅满目,色彩缤纷,服装—化妆品、搭配—化妆、整洁—保养,这三对词组的灵活运用对女性而言是很重要的能力,重要到直接影响其生存。
于是从小扎长辫、练形体、穿花衣;长大些便学会挑选和搭配衣服、收拾整理。
再长些便要学会化妆、做饭、保养,否则会被笑话“人老珠黄”,或者“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
这一标准一方面占据了女性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方面绑架了社会评价———女子事业再强不如长得漂亮会生活。
而科研的苦和熬无异于“一把时光的杀猪刀,将青春少女变成了菜头老妪”;最青春靓丽的年纪埋头在实验室、素面朝天,阻碍了多少聪明的女生进入这一领域?!即便已踏入这一领域的女生也不得不在这一社会标准面前畏手畏脚,不敢将全部精力投入科研。
既没有全身心投入,收获自然少些。
君不见多少在科研上有成就的人是在博士后期间出成果的?有多少要注意美貌和保养的女子能禁得起辗转的博士后经历呢? 若说美貌是显性标准,另一标准———温和则是隐性标准。
小孩有取悦父母获得呵护的倾向,成长过程中父母对男孩儿的破坏性总是比对女孩子有更大的包容,在遭受挫折时更倾向鼓励男孩儿(有哪个父母没对儿子说过:你是男子汉,不许哭)而哄逗女孩儿,自然而然女孩儿从小就学会比男孩儿更温顺乖巧,学习上也愿意听从正规学堂教育。
(也有看法认为女性先天就比男性好静,喜好安稳。
)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女孩儿的主动创造性和适应性,更倾向于停留在一个安稳、有据可循的环境中。
随着中国拼爹时代的到来,社会竞争变成了残酷的生存竞争,越来越多女生选择考研入高校以避开工作压力,成为科研工作者。
但真正的科研需要创造,从来都不是安稳的。
这一显一隐的环境标准把女性更多地打造成了花瓶———美观而脆弱,不适应科研工作,因而大量的女生涌入科研至少目前对科研也是不利的。
但量变会不会慢慢引起质变呢?将来才知道答案。
(/u/guling1xiao2) 来说,研究进展其实是怀着永不衰减的热情,在一个接着另一个失败的道路上蹒跚前行。
”正因为科学研究是在一个接着另一个失败的道路上蹒跚前行,所以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教育功能是培养人的自信,缺乏斗志的男生去汗颜吧! 作为男人,我个人是愿意而且是十分高兴地看到女性变得越来越优秀的,但如果我们的社会把女性都往世界上最枯燥、最无聊、最寂寞、最复杂、最困难的科学研究上赶,又是相当不厚道的,除非她打心底里喜欢。
在一个有气度的国度,男人都是懂得怜香惜玉的,从前,林语堂甚至叫女生不要选文学为职业,今天的我们更没理由逼女生选科学为职业了吧!林语堂说,女生最好的职业是婚嫁。
“不要选文学为职业。
在中国有一个著名的女词人,叫李清照,她就是嫁了丈夫、解决了吃饭问题,才能做出好词来的。
假如李清照靠卖词为生,她的《漱玉词》怕是换不到三碗绿豆汤。
” 新时代,我把林语堂的话再发展一下:女生最好的职业是婚嫁和旺夫。
女生在现代社会的主要职责应该像一位大学校长:hold住人才,又能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夫妻》有一句台词:阴盛阳衰的家庭是危险的,必须迅速扭转这一局面,至少应该做到阴盛阳不衰。
我相信,在一个国家或一个行当(女性行当除外),阴盛阳衰也是危险的。
在科研领域,男人应该乐见女性变得越来越优秀,但不应该像体育界那样让阴盛阳衰的局面出现并持续,至少应该做到阴盛阳不衰。
男生当自强啦! (/u/SoSoliton)

标签: #开什么 #网络 #电视 #文案 #网站 #不给 #有什么好玩 #网站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