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长安cs75怎么样

长安 4
Tel(押010)82614599E-mail押dxzkzbxx@ UNIVERSITY 大学 主编:钟华编辑:孙琛辉校对:王心怡2011年9月6日星期二A7 博士申请制: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阴本报见习记者陈彬 “博士申请制扩大了导师的招生自主权,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属于自主招生改革和导师制改革的范畴。
从大方向看,这一改革无疑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但如果单纯实施申请制,而不同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所谓公平性的问题必然会出现,申请制的尝试最终也将以失败告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小刘早就打算读博,刚升入研三就开始认真准备考试,但前不久学校的一纸通知却让他的计划不得不稍作改变。
简单考试难选人才 8月26日,清华大学公布了《2012年博士生招生改革的说明》,表示将在2012年博士生招生中,对包括经济管理学院在内的6个院系的招考方式进行改革。
在报考博士时,考生要先提交相关材料和申请,由院系进行审核,符合要求的学生参加复试,并由院系决定是否录取。
换句话说,曾经的初试笔试环节将被材料审核所代替。
几乎同时,北京大学也对外宣布,将在5个院系的博士生招生中试行“申请制”,其主要形式与清华大同小异,均为变“初试”为“审核”。
作为国内两所顶尖名校,北大、清华的改革意欲何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被纳入试点的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业务办主任邓宇表示,传统的博士生招生中,笔试一般都会“唱主角”,但既然是笔试,就会设百分制、标准答案,如此一来,考生的创新潜能、科研素质将很难体现。
“可以说,笔试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应试能力,现在我们通过审核材料和面试综合考查,更能看出学生的科研潜力。
”邓宇说。
此外,在传统的选拔过程中,由于应试成绩占重要地位,导师自主选材的空间有限,很容易导致导师看中的人才由于应试能力的欠缺而与博士“失之交臂”,不利于导师自主性的发挥,而“申请制”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事实上,在博士生“申请制”的探索方面,清华、北大并不能算是“先驱者”。
早在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就在博士生招生中,首次提供了100个招生名额试行“入学申请制”。
复旦大学更是在2007年的医学博士招生中,就进行了“申请制”的尝试。
至于为什么清华、北大的改革会引起社会反响,邓宇认为,“可能在中国,清华、北大还是更受关注吧”。
“小范围”公平? 对于学校的此次改革,小刘还是很赞同的。
然而在赞同之余,他也有自己的顾虑:“取消了初试,材料审核又没有固定标准,公平性如何保证?” 与小刘有同样顾虑的并不在少数,记者在两校随机采访的十余位学生中,担心新制度公平性的学生占了大半。
有学生坦言:“如 果能保证公平公正,申请制无疑是选拔学生的好办法,但如果保证不了,其中的‘灰色地带’同样显而易见。
” 对此,北京大学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表示,公平性的问题的确存在,但并不是大问题。
“一方面,目前北京大学博导与博士生的招生比例仅为1∶0.8。
即平均一名博导还招不到一个学生。
因此博士生科研能力的优劣直接关系博导的学术声誉;另一方面,根据规定,很多博导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作出科研成果,否则将面临离职,因此他们面临巨大的科研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哪位博导敢拿如此宝贵的‘名额’招一名‘关系户’呢?” 在采访中,邓宇也认为公平性绝不是“大问题”。
“学生的送审材料通过与否,并非一个人能决定的,每个学科都设有专家组,集体决定能否通过复试,而且清华历来自律性很强,保证公平并不难。
” 在已经实施“申请制”多年的几所高校中,记者也并未发现由于“申请制”而引发的“不公平事件”。
然而有一个现象必须注意:目前实施申请制的高校均为国内顶尖高校,无论在“招生比”还是制度保证方面,做到公平并不难,但如果是一般院校,情况还会如此吗? 仅以招生比为例,一项调查显示,2010年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博导与博士生的平均招生比为1∶1.26,而其他院校中,有近半博导同时指导的博士生超过7名,最多甚至达47名。
从中不难推算,一些普通院校博导每年的招生数量要远高于重点院校,如果导师掌握着如此众多的“名额资源”,一旦学校监管不严,在其中做些手脚也似乎并非难事。
采访中,那位北京大学的工作人员更是直言,在现阶段,其他院校推广申请制“几乎不可能”。
不能“只迈一步” 尽管目前申请制的推广可能存在难度,但在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 董怡辰/制图 丙奇看来,北大、清华实行“申请制”至少在正确的方向上迈出了一步,只是这还远远不够。
“‘申请制’扩大了导师的招生自主权,从某种角度上说,这属于自主招生改革和导师制改革的范畴。
”熊丙奇说,从大方向看,这一改革无疑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但如果单纯实施申请制,而不同步推进现代大学制度的改革,所谓公平性的问题必然会出现,申请制的尝试最终也将以失败告终。
熊丙奇表示,一方面,如果仅仅实施自主招生,增加导师招生权,但学校依然行政化严重,没有建立起教授治校的机制,教授所承受的压力和诱惑依然不会减少,这将成为在人才选拔中,产生“猫腻”的重要诱因,从而导致自 主招生的公信力下降,最终损害高等教育的根本利益;另一方面,如果不进行相关的招生及管理制度改革,又很难选拔培养出真正具有科研创新能力的人才,高等教育同样会受到致命的打击。
因此,只有在改革招生制度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改革,实行行政权和学术权的分权、推行学术自治、教授治校,才能最终实现人才选拔和培养的良性发展。
“自主招生改革和导师制改革是高校制度改革必然方向,‘申请制’也是推动教育其他环节继续改革的开端,如果迈出去,可能会面临公平公正的问题,这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加以消除,但如果不迈出这一步,等待教育的最终将只有死亡。
”熊丙奇说。
声音 博士生申请制在中国行不通 阴王辉 笔者认为在中国目前的培养体制下,博士生入学“申请制”是很难有效实行的。
在德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是没有入学考试的,也就是我们说的“申请制”,个人申请,导师面试觉得可以,就能攻读“博士学位”,这种招生模式一直运行得很好,原因有几点。

一,导师在招收该研究生的同时,一般要给该生一个半职位的工作岗位,即导师要给该研究生发工资。
这样导师肯定会招收优秀的学生进入自己的团队,如果招收一些比较差的学生,导师的研究没有结果,就申请不来经费,没有经费,导师自己的实验室就要关门,自己就要失业。

二,德国的导师如果认为博士生水平不行,可以随时中止该博士生的学习。
德国有很好的淘汰机制,所以德国博士学位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
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培养体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博士研究生的好坏不至于影响 导师的生存,因此,博士生导师很乐意招收掌握有大量社会资源的官员博士生。
没有入学初试直接进入面试,就为官员博士生提供了便利,很多社会关系将会影响博士生的招生工作。
其次,国内的博士生没有良性的淘汰机制,只要能入学就等于毕业,只是熬时间而已。
一个博士生水平的判断仅仅通过短短的面试很难能确定,比较科学的方法就是宽进严出,即在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实行严格的淘汰制,这样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博士生培养中没有淘汰就没有水平。
博士生招生入学的门槛没有了,毕业本来就没有门槛,那么博士生的水平如何保证?如果理科还有SCI论文的要求作为门槛的话,那么文科博士论文的水平如何界定? ———详见科学网博客:/u/immuneweb 微言大学 @数学文化V:哈佛大学前校长伯克(DerekBok)的著作《大学教了没?》摘要:21世纪八个教学目标:
1.表达能力(写作与口语沟通)
2.思辨能力
3.道德推理能力
4.履行公民责任的能力
5.迎接多元化生活的能力
6.迎接全球化社会的能力
7.广泛的兴趣
8.就业能力。
上述八个教学目标,对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任重道远。
@复旦大学V:新的学期开始了,新老同学陆续来校报到。
校园里多了许多一家三口结伴而行的场景。
你可还记得当年初入大学校园时的兴奋与忐忑? @夏夜雪花飘V:一年前的今天,在那个闷热的午后,我背着小背包,手捧录取通知,走在毛像旁边的小路上。
千辛万苦找到美女辅导员,误认为是大一的同学;莫名其妙被要求和歪脖子树合影,至今未见照片。
平淡的传奇,没有偶遇帅哥,没有小说的情节,却仍然记忆犹新。
@朱永新V:在台湾大学行政大楼对面有一口纪念傅斯年的“傅钟”,每节上下课都会敲响21下,因为傅斯年说过:“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3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胡适和他的朋友们》。
@杨东平V:舆论和高校关注“寒门子弟”这一话题的最大好处,是可以推动高校信息公开,并推动高校开展教育公平状况的监测。
如果有更多的学校能够公开这一信息,并将提高农村和弱势阶层学生的比例作为一种社会责任,进而作为“一流大学”的评价指标,则善莫大焉! @大学生活汇:#学习是终生的#【清华保安考取山东师大“蹭课哥”踌躇满志去报到】近日,清华大学保安员贾作胜收拾好行李,踌躇满志去山东师范大学报到。
这是驻首都高校保安系统20年来唯一通过自学考上大学的保安员。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为了生活奔波的你,是否还保留阅读的习惯? @浙江大学V:8月25日上午,中科院院士、浙大材料系教授张泽作为2011级新生班主任第一次与同学们见面。
他说:“大学是你们成人之后的第一个四年,想玩继续玩,但我建议你们玩点高级的,智力的。
” @枫儿风儿:#我在科大的第一次#第一次感受科大的热情是在报到时,校车和校友通宵在火车站接,校园里志愿者热心提供各种帮助,直到来了美国,科大的校友们依然是我温暖的海湾。
第一次上的课是数分
1,在2105。
第一次开班会是进校第二天,进教室的时候被惊人的男女比例震撼了!爱科大,爱这里的宁静、自由与快乐。
@星光灿烂_zy:#开学第一天#我翻山越岭来到了一所神奇的学校,没有围墙,没有校门,没有操场,只有到处打着欢迎标语的横幅和气球。
这里还不如一个高中大小,这里到处都是工地,尘土飞扬;就这样我向妈妈挥手告别,没有看到妈妈眼中的泪。
这就是2006年的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
@新浪校园V:#校园迎新时#大学新生们注意了!看看巴西大学“变态”迎新生的方法,据说这种捉弄新生的恶作剧已经延续了200年,新生会被逼上街讨钱、灌烈酒、剃光头、滚泥浆、闻生猪肝……最糟糕的是,不管怎么样你都得忍着,否则情况会更糟!与之相比,咱们新同学太幸福了,家长护送,学长帮忙。
(本期栏目内容选自新浪微博) 海峰随笔 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过了一百年,总有值得纪念或反思的价值。
比如戊戌变法、废止科举、辛亥革命等百年祭的时候,中国学界都掀起了纪念和反思的热潮,又比如一所大学办到一百年,更是要尽可能举行一番隆重的庆典。
可是,说来难以置信,在2001年中国书院改制一百周年的时候,除了我这位偶尔研究书院的学者在2001年9月20日《光明日报》发表一篇《书院改制百年启示》的短文以外,其他任何报刊没有发表一篇纪念文章,也没有任何单位或学术团体召开过一次研讨会来表示纪念。
为此,我在之后几年,多次“批评”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专门研究书院的学者,说全国这么多书院和研究人员,2001年都干什么去了?1901年9月14日,清朝政府下令全国所有书院一律改为学堂,从此,在中国历史存在上千年、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书院便失去了制度根基,没有多久便在中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到了2001年,按理应该要有所纪念,可事实却是,我的那篇短文,成了当年纪念书院改制一百周年留下的唯一痕迹。
今年是中国书院改制110周年,或许是为了亡羊补牢,或许是真正醒悟过来,发觉对书院改制这一历史事件确实该好好纪念和反思 书院在中国的命运阴刘海峰 一下,今年,两岸举办了多个关于书院的研讨会或座谈会,也有不少报刊发表了以书院改制110周年为主题的笔谈文章。
时间又到9月,我也再谈点感言。
书院已经成为一种离我们既远又近的文化遗存。
作为制度形态的书院,已经随传统社会永远消逝,离我们越来越远;作为建筑形态的书院,则在东亚世界还有广泛的存在,不少地方都还能见到一些书院旧址,或修复了一些书院,甚至复办或新办了一些书院。
在一千多年历史上,书院大部分时间都是藏书出书、进行教育活动和发展文化的场所,虽然也有其局限,但总体而言,书院的积极意义还是主要的。
书院之名,始于唐玄宗时的丽正修书院和集贤书院,当时的集贤书院已有教学活动,但真正作为后世书院起源的书院,则始于唐后期兴起的私人读书。
宋明之间,一些著名的书院成为宋明理学的策源地和大本营。
到清代,书院已成为教育教学的主要场所,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 系,不仅数量众多、层次分明,而且范围广泛、影响深远。
书院与科举可以说都是中华文明的产物,是在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但到了19世纪西学东渐以后,处在清末“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中国许多传统的制度在欧风美雨的冲击之下都逃脱不了被彻底否定的命运,传统教育的许多方面都不得不进行脱胎换骨的转型。
19世纪末,改革书院的议论蜂起,当时许多有识之士对书院的弊端大加抨击,到戊戌变法期间达到高潮。
康有为在1898年7月3日曾上过《请饬各省改书院淫祠为学堂折》,指出我国各直省及府州县都有书院,多则十数所,少则一二所,可惜所课皆八股试帖之业等无用之学,请求将书院改制为新式学堂:省会大书院改为高等学堂,府州县书院改为中等学堂,义学、社学改为小学堂。
光绪皇帝很快采纳了康有为的建议。
随着戊戌政变的发生,光绪帝和康有为君臣改革科举和书院的努力宣告失败。
但经过庚子事 变的深痛巨创,慈禧太后痛定思痛,到1901年实行新政,基本上将戊戌变法期间提出的各项改革都付诸实施,于是将传统的中式书院改为西式学堂。
清末多数书院都变成应举备考机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史辞章为主,相对不重视自然科学类知识,多以应科举考试为办学目的,被人们视为与学习西学为主的学堂相对立的旧学的堡垒,属于落后的机构和名称。
而引入西学的近代学堂,则被看成是新学的象征。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五六月间,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刘坤一联名上奏《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说:“成事必先正名,三代皆名学校,宋人始有书院之名。
……今日书院积习过深,假借姓名以希图膏奖,不守规矩动滋事端,必须正其名曰学,乃可鼓舞人心,涤除习气。
”清政府改书院的上谕就是采纳了张之洞的建议。
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中,尽管有的新式书院实际上是在教育新学,但似乎学堂就代表进步,书院就代 表落后,因此才会将全国书院全数改掉,完全不留书院的名称。
从学习内容上进行局部更新,没能够彻底改变书院以传统学问为主的性质,结果无法逃避被革命的结局。
书院改制、科举停废,我认为都是东西方文明冲突的结果。
书院与科举被废止的时代,是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发生剧烈冲突的时代,实际上也是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被现代工业文明所取代的时代。
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许多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传统事物都逃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例如,冷兵器被枪炮所取代、帆船被汽船所取代、国子监被大学堂所取代等等,因为在时代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传统社会原有的许多事物已变得落伍了,被淘汰是必然的结果。
但是,今天我们在看待骑兵、刀箭、帆船、国子监、书院、科举等东西和事物的时候,应该历史地看其价值与作用。
所谓书院改制,不仅是改掉书院之名,其实就是废止书院制度,教育的重心从中学转轨为西学。
书院在中国的命运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明代有四次撤毁书院的举措,清末有改废书院的事件,但民国时期就有一些人作过复办书院的尝试,现今中国又有40余家新办书院。
只是时过境迁,没有制度支撑的书院,如何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是这些书院应该思考和直面的问题。

标签: #文件 #文件 #烟雾 #文件 #文件 #天正 #编辑器 #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