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乡村中国”到“城市中国”,10读书2017年8月11日

长安 7
星期五责任编辑郭爱凤热线电话:(0531)85193307Email:gaf@ 从“乡村中国”到“城市中国” 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但是另一方面却是无法阻止的乡村衰败。
乡村衰败的原因是什么,新农村建设应该走什么道路?
近日,读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潘维教授写的《信仰人民》一书,犹如在迷雾中看到了一道通向光明的曙光。
潘维在《信仰人民》一书中就农村发展进行了专章论述,就如何解决农村发展问题给予了诸多启示和教益。
截至2016年末,我国乡村常住人口达5.89亿。
尽管农业技术在飞速进步,耕地总量却是固定的。
近6亿乡村常住人口只拥有18亿亩耕地,人均只有3亩耕地。
农民人均3亩地,每年在地里从事三四个月的简单劳动,八九个月失业在家赋闲,造成了农民的贫穷。
3亩土地是每个农民安身立命的保障,但不是农民致富的手段,在市场和资本力量的冲击下,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非常脆弱,养小送老日渐艰难。
建设新农村首要要理解农村贫困的根源。
□马继敦 有了对农村贫困根源的知识,我们才能发现和尊重农村发展的规律。
潘维对我国农村贫困的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和系统总结,提出了五点原因:一是制造的产品取代种养的产品成为了人类财富的主要源泉;二是我国农民太多,人均耕地面积太少,一半农产品不能进入市场,而是供农民自己消费,农业不能成为产业,甚至倒退回自然经济;三是我国农民自由独立,不善合作,难以组织起来闯入非农领域,甚至无力组织起社区劳动来改善自身的社区生活环境,与工业时代严密的组织化生产格格不入;四是不合作的家庭小农正在被国内和国际的规模农业市场无情地挤压和淘汰,小规模的家庭农业无力应付市场上变动不居的成本和销售价格,无力适应市场机制对规模效益的要求,更无力联合起来建立非农的产业;五是破败的农村在精神和文化上趋向衰弱,更难组织起来从事改善生活的劳动,许多农村人在精神和文化上消极,甚至堕落到求助传统迷信。
找到了农村贫困的原因,建设新农村的途径也就清楚了,潘维给出的答案就是减少农民,长远目标是把农村人口降低到总人口的10%以下,降低到1亿人以下。
如此,我国将逐渐呈现一个发达国家的社会结构。
一个古老的“乡村中国”,将会变成一个年轻的“城市中国”。
书中提出,国家四处散财的“转移支付”难以解决农民贫困问题,也解决不了社区衰落破败问题。
建设新农村需要认识市场时代农村社会和经济的运行规律,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不是政府,只能是我国农村人民,是农民的“自助”。
帮助农村人组织起来,找到非农业的生存方式,促进“城市中国”尽快诞生。
这个方向是农村发展规律决定的。
潘维指出,国家不是散财童子式的慈善家,而是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农民才是主体,是主力军。
劳动创造财富,新农村建设的资源投入主要不是国家财政,而是农民的劳动。
农村人口大量流出,就出现了“土地流转”的问题,土地流转给资本还是村集体,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按照潘维的思路,应该按照《宪法》和《土地法》的规定流转给村集体,分配给留在乡村的越来越少的劳动者,把耕地适度集中到种田能手那里,让他们拥有越来越多的耕地。
潘维认为,恢复农村集体的功能,把农村抛荒的耕地和空置的宅基地“流转集中”到现有的农村集体手里,使农村社区集体成为对接城市援助的桥梁,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依托,逐步解决土地抛荒问题,解决乡村垃圾问题,恢复乡村道德风貌。
要通过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将古老的“乡村中国”变成一个年轻的“城市中国”。
《信仰人民》潘维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大宋名相赵普 □朱延嵩 《大宋名相赵普》这部人物传记,是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著名学者马茂军教授同名讲座整理润色而成。
该讲座曾被评为2016年度《百家讲坛》最受欢迎节目,以此为基础结集出版的作品,理应得到读者的关注和期待。
历史上对大宋名相赵普向来是毁誉参半、褒贬不
一。
那么如何从浩如烟海的众多史实资料中去浪里淘沙,找出有价值可参考的文献还历史人物以本来的面目呢? 马茂军在《大宋名相赵普》中对赵普的研究,史料多来自于《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纪事本末》等较为权威的正史。
有的地方汲取历史人物笔记如《涑水记闻》等,也是举证存疑相互映照,作为专业研究学者,有独立的分析角度,有翔实史料的获取渠道,也就有着更为权威精准的公允判断和客观评价。
这就是学者研究史实的科学态度。
赵普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从年轻时的碌碌无为,到谋划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他用自己卓越的智慧与才华,帮助二帝改写了历史走向,成就了三百年大宋王朝的富庶与辉煌。
在官场上,他曾长居高位,死后也哀荣不断。
抛去历史上的是是非非,单从他行事的风格来看,就特别有政治家的素养和高度。
在帮助宋太祖打天下的过程中,曾使用“一车书”就化解了周世宗对赵匡胤的猜忌,美化了他主公的形象;凭借“一根木棍”就打破后周上层稳固的“铁三角”关系,为赵匡胤借机上位提供了条件;他用“两匹快马”谎报了边塞军情,使后周主事者将调兵大权拱手让出。
他还用三句话,帮助宋太宗赵光义平定了天下。
那句家喻户晓的“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充分说明了赵普化繁为简,把握经典精髓要义的能力和水平。
有大智慧者总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在为官处世上不骄不躁,沉稳干练、进退有度。
从这些来看,该书对赵普褒奖有加。
赵普是历史上少有的谋士成名相的范例。
千年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而在历史的那一端,始终会有这么一个人,他出身平凡,却创造了不平凡的历史,让我们记住他,宋朝开国名相赵普。
《大宋名相赵普》马茂军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诗经:最古老的情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的声音,贯通古今。
经典能够成为经典,早已论说千百遍,如何读出自己的领悟? 这部《诗经:最古老的情歌》扣紧了一个字———情。
作者擅写情,以文化打底的随笔,韵味有致。
三年前,我读到她的《四季书》,很喜欢。
四季漫溢植物芬芳,一餐一蔬皆有情。
能在凡俗日常中看到诗意的人,是有慧心的。
如今我有新发现,有慧心的人不但可以从生活进入诗,也可以反过来从诗歌进入生活。
年代绵邈,意绪难觅,《诗经》亦各见纷呈。
以《关雎》为例,现在都认定它是一首情诗,描写一位男子对心爱女子的渴慕与追求。
但是,如何诠释《关雎》原意,从前是有分歧的。
有人说是写文王想念未婚妻娰氏;也有人说写娰氏为文王得到妃嫔而高兴,借以颂扬宽容不妒的女德。
这样的认知之所以出现,盖源于儒家对《诗经》教化功能的推崇。
今天的《诗经》与公元前6世纪的《诗》面目大致相同。
孔子曾诫子曰:“不学《诗》, □林颐 无以言。
”他主张人格之完成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说明孔子很重视《诗》的教育意义。
《毛诗》最大的特点是将《诗》视为历史事件的记录,于是给它所认为的晦涩的隐喻、比拟和其他暗示统统加上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且还经常“为尊者讳”。
比如,《燕燕》。
《毛诗》说这是两个女人之间的送别诗,即“卫庄姜送归妾也”。
但最后一句“先君之思,以勖寡人”无法解释,钱红丽理解为这是国君与表(堂)妹有私,却不得不送其出嫁。
燕燕于飞,徘徊不去。
就情境而言,诗意缠绵,爱而不得,当比友谊之说法更加合理。
钱红丽受张爱玲的影响极深。
她的散文集代表作《低眉》里的很多文章就是围绕张胡之恋而展开的。
这段恋爱的意象大概浸透在骨髓里,让她反复地品咂世间女子被辜负的酸涩。
所以,她读《女曰鸡鸣》,说“爱在一粥一饭间”,会想到“现世安稳,岁月静好”;她读《风雨》,说“因为爱,所以自卑”,会想到“低到了尘埃里”;她读《氓》,读出了什么 呢?“弃妇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女子,一要认得字,二要独立,三不要轻易上男人的当。
”这显然也是得之于张爱玲的主张。
钱红丽的解析耽溺情爱,闺阁女子的心思精巧,格局气象上就难免少了点宏阔,表现为从现代、从个体出发而疏忽了时代的特点。
比如,“野有死麕,白茅包之”,这样的礼物“匪气滥俗”吗?这是钱红丽的看法。
她说追求心上人应当写信作诗,或者弹琴,漫山遍野的红花绿草也比一头死獐子要强。
这种“想象的穿透力”有点跳脱。
以先秦的经济生活去思量,我猜想这是实惠又贴心的礼物,不然怀春少女如何会接受吉士的引诱呢? 《诗经》之最好,就在于它是“天籁之歌”。
我们读诗品诗,大抵最想求得的,就是与古人的心意相通,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道:“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当如是。
《诗经:最古老的情歌》钱红丽著鹭江出版社 此刻,世界充满宁静与欢喜 我们叫做“人生”的那件事,其实应该叫做“旅途”。
别人的人生,只是你旅途中的一个瞥见,而你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别人眼里的一帧风景而已?就连那些曾经相依相伴的人们,回想起来,也只是在我们的生命里面短短地走过一个过程。
我们实在不够有时间好好去爱谁,但也不必因此而感到哀伤,因为我们同样地,没有时间真的去恨谁,不是吗? 这是扎西拉姆·多多作品《当你途径我的盛放》里的一段文字,该书主题是上路和见闻,另有大量定格瞬间的照片与随心随口吟出的诗,无限放大奔波中的静止一刻,细腻感受静下来那一刻内心的平静与喜悦。
比如在恒河边,她与一个印度男子的对话——— “你知道吗?一切人、一切东西,都是 □喵发财咪 神。
人们总是向外找寻,其实神就在我们里面。
一切都是,你是神,我也是。
” “那狗为什么还是狗?”“它只是不知道,它是神。
如果我们沉沦,我们就是狗;如果我们提升,我们就是神……”“那为什么我们还在受苦?”“因为我们一直在用脑子生活,我们从来没有用心生活过。
”读罢瞬间醍醐灌顶。
我们每个人,都曾像扎西拉姆·多多一样,血液中流一种情思,期待做回最真实的自己。
指脉间淌一派风流,希望美丽无处不在。
当我们途经别人的盛放,便放下自己,出去将自己套入一种美的模式,最终会走向何方?其实,最吸引人的美,便是回来做自己。
扎西拉姆·多多写的诗,字字句句都是从情感深处汩汩而流的思想。
有人从她的诗里读到了爱情,有人读到了佛法,有人读到了寂寞、渴望和喜悦,因为诗是真,无论诗人吟诗,还是读者阅读,这一刻,都是最真实的。
书中告诉你,如果有人爱你,就坦然接受,如同阳光照耀雪莲,雪莲从不拒绝一样。
当我们途径那些生命的盛放,请携带一些莲花离去,不是因为它美丽,而是因为它智慧。
该书是对生命的解读。
书中每一个字都如莲花般绽放在心里,帮助心灵迷失的人穿越生命的瀑流,寻求彼岸的阳光,把浮躁的心熨帖得平静安详,让人们混沌的精神世界清明博大。
《当你途经我的盛放》扎西拉姆·多多著九州出版社 ■新书导读 《中国革命》 [德]于尔根·奥斯特哈默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这是德国历史学家于尔根·奥斯特哈默早期的一部史学著作,它从五卅运动着眼,通过对历史的简要阐述,说明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必然性,对其国内的、国际的、对手的、自身的因素均有分析。
《幻舱》 高翊峰著上海人民出版社文字工作者达利被秘密送入一处封闭的下水道临时避难所,此地衣食无缺、物资充足,唯独失去了时间和阳光。
这里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安于现状,不愿离开”。
有评者说,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幻舱”里。
《克鲁索》 [德]卢茨·赛勒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故事讲述一位叫艾德的年轻人在柏林墙倒塌前后,抵达一座岛屿,遇到一位叫做克鲁索的精神领袖。
在这座岛屿上发生了很多故事,充满了乌托邦气息。
这部小说取材于作者卢茨·赛勒的真实经历。
■速读 唐朝边塞诗人,谁最拽? 指着那些歌妓说,“我们的诗都已经改编成流行 当时写诗只有虚名,不能养家糊口。
三个殉职。
驻军将领派兵护送他的遗体和家眷回乡。
三才子斗诗 歌曲,一会儿她们肯定会唱到,我们只要计数就行了。
谁的诗被她们唱得最多,谁就笑到最后。
” 好朋友迫于生计只好分手。
王之涣来到冀州衡水县做主簿。
就在衡水主簿任上,他再次尝到了 王昌龄和高适等人把他安葬在洛阳北邙。
生在洛阳、死葬北邙是当时上流社会的人生理想。
王之涣和高适都觉得这办法不错。
做诗人的甜头。
衡水县令李涤的小女儿仰慕王之 值得庆幸的是,王之涣是少数留下墓志铭的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王之涣登上鹳雀楼。
一个歌妓果然开始唱“寒雨连江夜入吴,涣的才华,向父母表示非他不嫁。
此时的王之涣诗人之
一。
他的墓志铭上世纪三十年代才发现, 他在楼下的时候还是初唐,他刚刚告别初唐四平明送客楚山孤……”这是王昌龄的《芙蓉楼早已有妻有子,李小姐嫁给他只能做小妾,她父作者靳能称王之涣“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 杰和陈子昂,到了楼上已是盛唐,张九龄、王送辛渐》。
他得意地放下一枚筷子。
母当然不愿意。
李小姐只好祭出自古以来小女孩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但不知什么原因, 昌龄、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高适、岑 过了一会儿,又一位歌妓唱起“开箧泪沾对付父母的绝招,一哭二闹三上吊。
李涤拗不过这位著名诗人的作品只有六首流传至今。
《登 参、张继济济一堂。
衣,见君前日书。
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女儿,最终同意了这门婚事。
鹳雀楼》已是盛唐风标,但他的《凉州词》更 鹳雀楼在山西永济,和《西厢记》故事的发生居……”这是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所 大概是因为偶尔挪用公款请朋友喝酒,王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只是使普通人佩服, 地普救寺相距不远。
两大名胜都和唐代诗人有以高适也放下一枚筷子。
之涣遭人投诉,老丈人也不便袒护。
王之涣一《凉州词》足以让诗人们低头。
关。
《西厢记》改编自元稹的《会真记》,张生的原 第三个歌妓唱的是“奉帚平明金殿开,且气之下带着李小姐拂袖而去,在外游荡了十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型极有可能是元稹本人。
永济离潼关很近,交通将团扇暂徘徊……”这又是王昌龄的得意之作年,后来因为生活所迫才重新开始写简历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方便,所以鹳雀楼经常有诗人登临赋诗。
《长信秋词》。
官。
吏部官员都在家里教子孙背诵过王之涣的 这首诗通过玉门关外的荒凉景象表达反战 太原王氏是魏晋以来的名门望族,不过王 王之涣一看急了,他说:“这几个歌妓根《登鹳雀楼》,所以对他很有好感。
正好这时的倾向,但是含蓄蕴藉,哀而不伤。
章太炎誉 之涣这一支早已家道中落。
王之涣和王昌龄、本不懂诗,欣赏不了我的阳春白雪。
” 文安县尉离任,而王之涣的祖父做过文安县为“绝句之最”,不过更多人认为这首诗在名 高适是好朋友,三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年轻 王昌龄见他想耍赖,当然不干。
好容易赢令,于是王之涣被派往文安。
因为他几次做官篇如云的唐朝还不至于“天下独绝”,至少王 的时候游手好闲,既不读书考进士,也没想过了一回的高适也不答应。
王之涣无奈,只好指都在河北境内,《唐才子传》误以为他是蓟门昌龄的《出塞》可以和它平分秋色。
要做诗人。
有一天不知是互相约好,还是像鱼着歌妓中长得最美的那位说:“这样行不行,当地人。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玄机一样受了新科进士的刺激,突然拿起笔开我们以这位美女唱什么定输赢。
如果她唱的依 文安地处北京和天津之间。
这里当时靠近边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始写诗,并且很快声名鹊起。
然不是我的诗,那我对你们五体投地,从此以关,民风强悍。
王之涣在文安做官期间,高适曾经 开元中,他们三人已经名满天下,经常一起游山玩水,不醉不归。
这日微雪天寒,三人照例去 后心甘情愿做小弟。
不过她要是唱了我的诗,你们得拜我为师。
” 来看望他,两人携手同游蓟门,最远到过今天的山海关外。
高适写下一首《营州歌》描述当地的风 后来人趣读他们的诗 旗亭饮酒取暖,那里允许他们拖欠酒钱。
有一群 王昌龄和高适勉强同意。
过了一会儿,那土人情:“营州少年厌原野,狐裘蒙茸猎城下。
梨园子弟随后走进旗亭。
三人见对方人多,主动个梳双鬟的美女清清嗓子起来歌唱。
虏酒千钟不醉人,胡儿十岁能骑马。
” 最有意思的是,这两首诗因为都属边塞诗 把八仙桌让给他们,自己移到角落上的小桌,
王之涣提心吊胆,直到她唱出“黄河远上 文安当地的匪盗听说王之涣是个书生,而经典,而且押的是同一种韵,经常被人弄混。
很 边烤火一边冷眼旁观。
过了一会儿,又有几位妙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且年过五
十,所以没把他放在眼里。
王之涣暗多小朋友背诵《凉州词》的时候,直接从“黄河远 龄歌妓陆续赶到。
大概是因为喝了点酒心情不 王之涣得意狂笑,手舞足蹈。
中摸清匪情,而后把他们一网打尽。
这些匪盗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跳到“但使龙城飞将 错,这些梨园子弟开始轻歌曼舞。
“怎么样,服了没有,还不快叫师父?” 多是地方豪强子弟,王之涣给他们两条路:坐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或者反过来,从“秦时明月 王昌龄说:“我们都是小有名气的诗人,平时 那些梨园子弟看见三人一直在指点议论,牢或当兵。
地方豪强虽然对王之涣怀恨在心,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直取“羌笛何须怨杨 谁也不服谁,今天是个一分高下的机会。
” 走过来询问原因。
高适说出实情。
梨园子弟久还是敲锣打鼓把子弟送去参军。
驻军将领正为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问:“你想赛诗?我奉陪。
谁输了仰大名,当即请三位诗人入席,为他们付酒钱兵员不足的事发愁,所以王之涣的拥军行为让 《凉州词》的故事还有续篇。
据说到了晚 谁出酒钱。
” 并索要签名。
他们醉倒之前唯一记得的画面,他非常感动,知道他是著名诗人后,更以和他清,喜欢《凉州词》的慈禧太后要求一位书法 三人中高适最年轻也最寒酸,平时下馆子就是几位歌妓脉脉含情的眼睛。
交往为荣。
地方豪强本想报复王之涣,见此情很好的大臣把《凉州词》写在檀香扇上。
大臣 很少掏钱,今天要是凭才学赢了,就可以还两 景便不敢轻举妄动。
不敢怠慢,回去反复练习之后才开始落笔。
谁 王的部分人情,所以也欣然同意比拼。
高适问王昌龄:“你说怎么比?” 诗不能用来养家 文安从此果然既文明又安全,老百姓对他很满意,上司也表扬推荐。
王之涣工作更加卖 知他过于紧张,竟然少写了那个“间”字。
他把老婆孩子一起叫到跟前,提前交代了后事,告 “不用比,他们会帮我们分出高低。
”王昌龄 力,因此积劳成疾,终于在五十五岁的时候以身诉儿子读书做官太危险,以后就在老家种田,打 如果人类可以穿越时光,那一定要去盛唐。
陪张九龄看海上生明月,听王维唱阳关三叠,站在祖咏身边望终南余雪。
随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听王昌龄表白一片冰心在玉壶,请李白带我们去长安市上饮酒,与杜甫漫卷诗书。
在夜来风雨之后,同孟浩然一起担忧花落知多少。
姑苏城外,和张继相约枫桥。
死也别考公务员。
老婆孩子哭成一片。
大臣长叹一声,硬着 头皮进宫求见。
慈禧太后拿过扇子一看,果然拉长老脸。
“怎么少写了一个字?”大臣灵机一动为自己狡辩。
“老佛爷,臣没有漏字,只是略作调整, 推陈出新。
”他把王之涣的诗重新断句后,就成了下面这首词: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慈禧反复诵读了几遍,觉得勉强说得通,于是放过这位大臣。
《银鞍白马度春风:回到唐诗现场》李晓润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标签: #文件 #文件 #烟雾 #文件 #文件 #天正 #编辑器 #c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