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时间不但没有割裂生活,,如何成为网络写手

写手 9
☞碎片时间不但没有割裂生活,反而让更多人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碎碎趣 一天下来,算算今天做了什么,会发现许多时间都在放空中度过:早晨上班等车10分钟、车上一小时,打扫卫生、做家务这类机械运动也占据着大量的时间。
再加上移动互联网浸入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时间被无限“蹉跎”。
在广州工作的陈桂升家住番禺,前阵子他的微信总结“惊呆”了一群小伙伴:从去年6月至今,上下班路上各有宝贵的一个小时让你可以做一些看似奢侈不可思议的事情,完整看完了5部美剧、跟了5台脱口秀,看了226部电影纪录片…… 碎片时间,竟让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显然,在这样的生活节奏中,我们应该掌握一项技能——管理碎片时间。
如果静不下心去读书,那么支起耳朵,扯开喉咙,伸出双手,听知识、画插画、玩音乐,一起将趣味进行到底。
多励志 □孙璇 把耳朵叫醒 碎片时间,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拾“兴趣”,就像小时候读的《十万个为什么》,长大了的人们更需要去探索世界里无数的“为什么”。
然而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似乎对世界已经不再感到好奇。
每天连滚带爬地早起上班,办公室里做不完的表格文书,下班后天旋地转的饭局,周末人山人海的公园…… “听”,能帮我们拾起碎片时间,创造魔力,叫醒沉睡的耳朵。
那些多而短暂的时间,不适合认真工作学习,但适合了解新闻,听听故事,为生活添些佐料。
在北京从事媒体工作的谢一楠迷上了听书,这种既复古又能解放双手的消遣方式简直让他“欲罢不能”。
从最初听新闻了解当天热点,到听《盗墓笔记》等热门小说,现在谢一楠最爱的是历史、军事、社科类脱口秀,通过《晓说》、《老梁讲历史》等节目,在地铁里驰骋中外,穿越千年。
从走出家门到进入工作状态,只要旁边没人,谢一楠就戴上耳机“涨姿势”。
他说,之所以爱听脱口秀,归结起来说就是通俗易懂,不需要思考,还能在朋友的饭桌上提供谈资。
各种脱口秀节目内容五花八门,从体育项目的阶级分析到美国历任总统的奇闻逸事,从离婚的经济学到草原帝国的兴衰,简直无所不包。
谢一楠说,看似杂乱的主题背后,却似乎隐藏着一种生活态度,即对生活保持永不疲倦的趣味与惊喜。
加入“听故事学知识”大军的还有北京白领黄越。
每天早上起床准备早餐、开车上下班的路上、晚上打扫卫生的过程中,她都会打开手机APP蜻蜓FM,收听财经讯息、聆听各类社科领域的知识。
即使忙碌的空闲时间,也能够被她利用起来,带着儿子一起吸收新鲜消息和趣味知识。
《哈佛公开课》、《TED演讲》、《逻辑思维》都是她的最爱。
每期节目、每堂课都会梳理新的知识,解读最新的理论,提出前沿看法和见解,演讲者通常又能把一些相对深奥的知识通过简单的事例阐述和解构重组,变成易懂的东西传达给听者。
黄越不禁感慨,这是大学毕业以后知识增长最多的一年,儿子也在她的带领下成为班里的小“百科全书”。
碎片时间正在把耳朵叫醒,听的魔力大无穷。
ABC学起来 如果目标明确并能坚持的话,能在碎片时间里做的事连自己都吃惊,比如学习外语。
学生时代的死记硬背让大家对学习外语仍“心有余悸”,通过碎片时间就能“逆袭”外语学霸?这事儿还真有可能。
6月17日,是张萌萌在扇贝网打卡的第285天,这一天她学习了100个英语单词,用时35分钟。
在杭州从事会计工作的张萌萌每天上下班单程需要40-50分钟,利用上下班时间,她每日看单词,并且会在微博上晒自己的单词打卡记录,期待朋友监督。
一年以前的张萌萌每天上下班路上都在发呆,偷瞄公交车里形形色色的乘客,观察车外道路上突然而来的变化,日复一日这样的场景也变得越来越无聊。
为什么不能把这个时间变得有趣呢?张萌萌作了各种尝试,从手捧一本文艺范十足的散文集,到下载了最新版的手游连连看,再到把朋友圈、微博刷爆直到更新的红点点彻底消失。
一天,厌倦了使用在线词典翻译客户邮件,张萌萌下载了扇贝单词APP,尝试着背单词。
不知不觉,每天20-40分钟,张萌萌手机APP里的词库已经从六级单词进发到GMAT。
每天都会复习前几天的单词,再根据学习情况增加词汇量,这样的模式让张萌萌感到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远比办公桌上枯燥的数字来得有趣许多。
一直有出国打算的张萌萌已经报名了GMAT考试,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她的英语成绩了,如今她已在微博上被朋友们追捧为“励志姐”。
与张萌萌不一样,在北京工作的沈斯宇闲暇时间学习外语完全是出于狂热的兴趣。
沈斯宇是一名典型的“哈韩族”。
从中学迷上HOT组合开始,再到大学时代的“蓝色生死恋”情结,她便陷入韩国文化“不能自拔”。
大 学毕业后,沈斯宇就职于一家环境研究所,最近加入一家韩国电商公司,这份工作的敲门砖就是流利的韩语。
从前年开始,沈斯宇利用午休、通勤时间,自学韩语。
每天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她在手机APP上阅读韩语新闻,累的时候看看韩国综艺节目,从正规的读写到口语化的表达,沈斯宇一项不落。
借着自身兴趣,加上每天固定时间的“学习”,今年4月份她参加了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并获得高级水平证书。
没错,利用碎片时间逆袭当学霸,就是这么励志。
文艺健康范 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平台的普及使我们的时间被无限切割,但也是在这些平台上,活跃着一批批零碎时间能手,他们文艺又清新,他们务实又健康,满满的元气让屏幕另一端的围观者们纷纷献上“羡慕嫉妒”的“赞”。
但他们哪来的时间? 李晓琳就是这样一名积累“赞”数无数的文艺女青年。
几十支颜色各异的水彩笔,一张张白纸,一幅幅清新的插画在她的手下悦然绽放。
李晓琳在广州从事通讯行业外联工作,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她,经常要往返于广东多市,高铁、大巴上到处都是她的身影,就这样硬是被工作“锻炼”出了画画的新技能。
从最初在笔记本上胡乱涂鸦,到后来临摹精致的插画图案,李晓琳如今已经能原创插画,最近就刚刚设计了闺蜜的婚礼标识。
在李晓琳的影响下,周围开始有一些朋友加入“车上画画组”,大家共享碎片时间带来的纸上创意。
李晓琳说,利用碎片时间发掘自己的爱好和潜力真是很有趣的一件事,碎片时间让她在有限时间内进行构思,这种感觉特别奇妙。
李晓琳的碎片时间不仅在车上,感觉工作进入瓶颈,需要放空一下,她就拿起画笔随 手勾勒几个形状,循着封闭空间涂涂画画,或轻或淡,或疏忽密,10分钟后,大脑也感觉清新了很多,接下来的工作会变得十分顺畅。
被碎片时间“逼”出技能的人还有很多。
武汉某大学老师周畅去年刚生完宝宝,宝宝的到来让原本破碎的时间变得更加凌乱不堪。
宝宝睡觉不规律,时睡时醒,使得习惯了全神贯注备课的周畅感到十分不适。
有人建议,在陪伴宝宝的同时暂时不要工作,找些感兴趣的事情来做,比如做手工。
没想到,以前连扣子都缝不好的周畅,现在已经成了一名手工达人。
儿子把玩的小玩具、布娃娃,穿的小肚兜、背带裤,都成了100%手工定制。
周畅感慨,没有想到,碎片时间的力量如此之大。
每当自己拿起布料针线,不仅产出实物,更能感受到更多的母爱。
事实上,不用任何辅助工具,碎片时间还能让我们掌握新的技能——于无声处来健身。
在北京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任俊是一名健身爱好者,他健身的地点在“每一个地方”。
被女同事戏称为“减肥心机男”的他,通勤地铁上脚尖着地站立,能锻炼下肢力量及平衡能力;每天爬14层办公室,活动筋骨,锻炼体形;午休时间做3组平板支撑,拉伸全身肌肉……这让那些整天直呼没时间去健身房的“你我他”再无偷懒理由。
如今,任俊的“零碎健身”队伍正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体验着健康又高效的生活方式。
看,碎片时间不但没有割裂生活,反而让更多人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网络文学离“茅奖”有多远 □杜浩 近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公布了参评作品目录,252部参评作品中将诞生10部提名作品,最终获奖作品将在5部以内。
自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开始,“持有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的重点文学网站”即有资格推荐网络文学作品。
因此,晋江文学城、半壁江中文网和中文在线3家文学网站共推荐了5部网络文学作品,占252部入选作品的2%;另一名网络写手“唐七”的作品也由一家出版社推荐入围。
但是,因为最终获奖作品将在5部以内,获奖率不足2%,有读者看到名单后,认为大部分作品纯属“陪跑”,而网络文学作品更被认为是“陪跑”中的点缀。
相比上一届在中国作家协会官方网站公示的参评作品目录中,把文学网站的推荐作品集中列在参评作品最后,本届则将网络文学作品分散在目录中,有人说这弱化了网络文学的特殊性。
这能否会引起评委或读者足够的关注度?不少人有这样的担心。
这也让人产生了在这次参评“茅奖”中网络文学会成为“陪跑”、“配角”的感觉。
这次推荐参评的两部网络文学作品《战 起1938》、《战长沙》都与抗战题材有关,前者网站阅读量高达8300万,后者已经改编为同名热播电视剧。
作品在题材上偏重传统,也具备网络文学特点。
《战起1938》用了“穿越”的元素,让主角用当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二战。
半壁江中文网推荐的作品,也兼顾网络和传统,“排除了神神鬼鬼的作品”。
这样看,这些网络文学参评“茅盾文学奖”,在作品的内容、审美和表现形式方面,是要力求达到茅盾文学奖的一些传统评奖标准。
尽管茅盾文学奖向网络文学打开一扇门,但是,网络文学作品与茅盾文学奖所标榜的经典的文学价值之间,仍然具有不小的距离。
因此,有文学评论家希望评奖时,能针对网络文学的特点,放开一些限制条件;也希望评委中能有网络文学专家,“这样会更好地理解网络文学作品”。
这表达的是对“茅奖”以及网络文学的期待、希望,这也让我们更关心进入本届文学奖候选的网络文学作品的得失、经验及其命运。
不能否认,当今人们在对待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看法和态度上存在着很大分歧。
有的认为网络文学不需要评奖,点击率和下载量才是网络文学的生命。
有人也看到了网络文学的文学观、写作态度、社会影响等方面,与主流、传统文学的趣味和精神、文学价值和文学标准相距甚远。
因此,理性化、客观化审视和分析网络文学目前存在的问题,对我们的网络作家和读者也许更有意义。
如今,大家都在看、都在谈网络文学,但是,一旦涉及具体作品,很难说哪一部网络作品已经相当完善了。
现在的网络文学作品,多是充满好奇与想象力,或是“穿越”、“玄幻”等题材,与我们的民族和文化能够交融在一起的东西还太少,与读者真正实现内心交流的东西还太少。
读这样的网络作品,更多的是唤醒了身体的本能,而不能将读者的爱与恨等复杂的人类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应是目前网络文学思想和艺术的主要缺陷。
文学界在讨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未来如何发展时,有人认为网络文学可以和传统文学形成双峰并峙的局面。
毕竟网络文学的巨大阅读率和传播率,足见其影响力。
也有传统作家说“将来打败我们的肯定是现在 的网络写手”,一些网络文学作家也充满信心,“相信不出10年,网络文学一定能拿下茅盾文学奖”,勾画了一种文学的理想,读者也希望文学能够出现百花争艳的局面。
从这个角度看,网络文学能够参评“茅奖”,这确实是对网络文学价值的肯定和认同,是对网络文学发展的推动,是对网络文学作家的激励和鼓舞。
但是,网络文学首要的还应是获得广大读者的肯定。
因为,“茅奖”毕竟并非网络文学的终极标准,网络文学应更多地与我们这块土地接近起来,与我们的人民接近起来,赋予作品更多的内涵,传递给读者更多陶冶情操的作品。
大清云龙20文实用印花税票 云龙入税 □江志伟 在由安徽省黄山市地税局创办的中国徽州税文化博物馆里,我们得以亲眼一睹堪称镇馆之宝的藏品——大清云龙20文实用印花税票。
中国印花税票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印花税票总目录》大型文献专著副总编陈千里说:“中国实用的印花税票,最早就是在当年的徽州发现的,然后才在汉口、长沙和直隶相继发现。
”而在展出的几份实用印花税票文书中,就有在徽州最早发现的实用印花税票,包括“清光绪三十二年(1806年)”、“清宣统元年(1909年)”、“清宣统二年(1910年)”和“清宣统三年(1911年)”等贴有大清云龙20文印花税票实用过的徽州文书珍品。
印花税,是中国人仿行西洋税制的第一个税种,因其缴纳方法是由纳税人将应纳税凭证送到政府签证局签押纳税,并在凭证上用刻花滚筒推出“印花”戳记或粘贴印花税票以示税讫而得名。
从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开始,大清帝国拟议和试办印花税达二十余载,但终未能正式实施。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正式批准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遵议仿行印花税,筹拟章程,奉旨试办,同时向日本印刷局订印印花税票6枚一套,此即清代批准的第一次试办印花税事。
宣统元年(1909年),清廷通令各省施行。
北洋政府和民国政府印制和使用过“长城图”、“嘉禾图”、“城楼图”、“六和塔图”、“孙中山像”、“复兴关图”、“联运图”等数十种印花税票。
新中国成立后,财政部税务总局于1949年11月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套印花税票。
这件大清云龙20文印花税票,粘贴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806年)古徽州府歙县地契上,盖有“歙统计处”销印。
该印花税票呈正方形,周边打有邮票式齿孔,图案呈赭色,主图为云中龙腾图,文字有中文“大清印花税”和“贰拾文”及其英文字样。
陈千里介绍说,这枚大清云龙20文印花税票,确属珍贵的实用印花税票文物。
它是我国第一套印花税票,也是我国最早发现的已经经过实用的印花税票的文书物证,但存世数量却少之又少。
据他估计,连同赝品在内,数量也不会超过两位数,其中以安徽为多。
其实,当年清政府共印制了两套印花税票,一套是在美国印制的(即美国版),为贰拾文(赭色)、壹佰文(绿色)和壹仟文(红色)等三枚;另一套是在日本印制的(即日本版),为贰文、拾文、伍拾文、壹佰文、伍佰文和壹仟文等6枚。
由于某些原因,日本版的并未实用,而美国版的20文的印数只有50000万枚,壹佰文的只有3200万枚,壹仟文的只有1800万枚,使得实用过的美国版印花税票格外稀少。
在陈千里的研究中,该印花税票的实用单据只在安徽的徽州、湖北的汉口(下口)、湖北的黄陂、湖南的长沙和河北的饶阳等地出现过,而且大都为20文的,壹佰文的只在湖北汉口出现过,而壹仟文的则直到今天还未发现过一枚。
《周末》执行主编姜范 责任编辑敖蓉梁婧 邮箱jjrbzmzk@

标签: #如何用 #网络 #网上购物 #实名 #访客 #流量 #步骤 #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