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靠“鼻子”吸,怎样发干海参最好视频

海参 6
2021年9月23日星期四责编姜瑞胜美编张怀博审读孙宝学 城事·教育A07 捕海参小能手,全靠“鼻子”吸 海大学生团队改进海参捕捞机器人,在全国大赛中突围获得特等奖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刘金震 捕捞海参可是一个体力活,面临水流、低温等考验,是否能够通过机器来替代呢?9月22日,记者从中国海洋大学了解到,一支由5人组成的大学生团队,针对海参捕捞提出了全新解决方案,研发了一款气压控制一体化海参吸捕机器人,获得了第十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B2类的特等奖。
大学生研发吸捕神器 五人均为工程学院2018级学生,分别来自自动化、轮机工程、工程管理专业。
研发的机器人全称为“气压控制一体化海参吸捕机器人”,以遥控方式控制机器人移动至海参密集处,通过前端摄像头图像对水下环境复原以及对海参进行识别,进而通过柔性转向头和吸捕装置互相配合,对海参进行精确高效的吸捕。
吸捕海参随水流掉入海参收集网,吸捕装置活塞回程完成一次吸捕工作。
团队还给它起了一个可爱的名字,叫做“参蓝”。
“学校每年都有类似捕捉海参的机器人作品,但基本都是以机械臂来抓取海参,工作效率比较低,抓取速度比较慢。
”团队队长孙良杰告诉记者,团队的创意来自一场实验。
当时老师通过针管在水里吸东西,他们受此启发决定做出一款设计,希望通过吸力来完成海参的捕捉。
如此一来,捕捞者就可以在岸边控制,借助水下机器人传回的画面,控 海大学生团队和他们的气压控制一体化海参吸捕机器人。
制机器人水下作业吸捕海参。
记者了解到,团队中的三名主力研 发成员,从大一便组队参加机器人比赛,主要方向为管道巡检、海参目标识别。
当时一边做项目一边学习,参加了大量机器人方面的比赛,申请了两项海大的本科生研究发展计划,以及一个国家创新训练计划,大学期间除了学习就是泡在实验室。
今年3月份接到研发任务时,几个人马不停蹄投入实验,开始了对于机器人的研发过程。
机器人研发主要涉及机械、电子和 控制,五个人根据自身特长确定了分工。
在这支学生团队中,自动化专业的阚全民负责硬件,承担了机器人的电路环节;对单片机编程有一定了解的孙良杰,则承担了机器人控制的板块;张闯负责机械部分,另外两名女生则负责项目展示和作品申报。
斩获特等奖中最高分 虽然组建一款机器人并非难事,但靠气动实现吸捕却是创新,尤其吸捕海 参的活塞筒和柔性换向头运动,成了摆在团队面前的两大难题。
孙良杰告诉记者,活塞筒是吸捕的重要部分,看上去就像放大版的针管,靠气动滑轨来进行驱动,实现自动化捕捉。
但海参捕捉对速度有要求,必须拿捏得恰到好处。
活塞筒太大会造成速度降低,太小又不能保持系统的稳定,团队在中间进行了反复实验。
此外,由于一些海参栖息场所非常苛刻,单靠机器人的运动来吸捕并不方便,团队又在活塞筒前面加入一个仿生象鼻的结构,通过充气实现了柔性换向头的运动。
团队总共做了两版机器人,第一版诞生于期末考试期间,由于参赛时间比较紧张,整个设计显得有些粗糙,运动效果也不甚理想。
更重要的是,团队在进行实验时发现,机器人在进行水下作业实验时,竟然出现了漏水的情况,只能对机器人再次进行改进。
为了尽快拿出一款满意的设计,团队几个人放弃了暑假回家计划,天天猫在实验室里更新设备。
经过改良后的机器人,体积相比第一版缩小三分之
一,运动起来也更加灵活和轻便。
8月份参加第十届全国海洋航行器设计与制作大赛,他们的作品得到了评委一致认可,最终捧回了B2类的特等奖,也是特等奖当中的最高分。
孙良杰告诉记者,在进行机器人研发过程中,团队总是一起熬夜到天亮,成员之间的默契和感情更深了,也学会在遇到困难时不言放弃。
目前,团队五人基本确定保研。
爱心“迷彩绿”,装满编织袋 已有4所高校的5个学生社团加入本报爱心阵营 学捐出衣服,有不少宿舍全员捐出了军训服。
“目前回收的军训服已经装满8个编织袋了,具体数量还没有清点完成。
”李泽宇说。
□半岛全媒体记者徐杰 9月16日,由本报联合阿里巴巴天天正能量、中建三局一公司青岛公司共同发起的2021第五届“衣”往情深公益活动正式启动,回收岛城大学新生军训服,捐赠给一线建筑工人。
活动启动近一周以来,受到大学生的积极响应,已有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四所高校的5个学生社团加入。
假期爱心不停歇 刚刚过去的中秋假期,中国海洋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的大学生志愿者并没有闲着,由于今年大一新生军训后紧挨着中秋假期,放假期间没有外出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主动在校园里设摊支点回收新生军训服,为爱心迷彩绿接力“。
前期我们通过跟学校老师协调,在全校新生辅导员微信群里做了回收军训服的活动推送,请各学院的辅导员老师通知到每个班,扩大活动宣传面。
”海大环境保护协会义工部副部长李泽宇告诉记者,军训结束后,他们立即开始了回收,在宿舍区共设置了3个回收摊位。
“一开始我们以为会受中秋假期的影响,没想到学弟学妹们积极性很高。
”李泽宇介绍,今年他们协会新招募了20多位大一新生干事,这些新生成为回收军训服的主力军,不仅捐出了自己的军训服,还积极发动身边同 有学院近八成新生参与 而在青岛科技大学,同样热闹的场面也在上演。
该校后天环保协会副会长王雅琦介绍,得益于提前筹备,他们在中秋节放假前就收集了大量军训服,女生军训服装满了9个编织袋,男生军训服装满了7个编织袋。
“这还不是全部的。
”王雅琦介绍,今年“衣”往情深活动他们协会联合青科大爱心社一起开展,在宿舍楼等人流密集的地方设置了3个回收摊位,还安排大一新生干事“扫楼”收集。
王雅琦介绍,今年她所在的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共有约230名大一新生,而他们初步汇总学院新生捐出的衣服数量是约180套,捐出军训服的比例已近八成。
记者汇总发现,2021第五届“衣”往情深公益活动启动近一周以来,已有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职业技术学院等四所高校的5个学生社团加入,而这个爱心阵营还在不断扩大。
国庆节前,这些学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将陆续在各自校区开始回收军训服“。
各所高校组团一起回收,爱心力量一定会很庞大。
”王雅琦说。
如果你是驻青高校的学生志愿者,愿意加入到本报这一爱心阵营;如果你对军训服的再利用有更好的建议,如果你也想对建筑工人等群体奉献爱心,可拨打本报公益专线0532-80889319。

标签: #创维 #网络 #连衣裙 #视频剪辑 #视频 #乳腺增生 #手机屏幕 #葡萄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