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培仁:邵培仁:,学传媒以后能干什么

能干 8
2022年5月20日星期
主编:张东编辑:董鲁皖龙张赟芳设计:白弋丁京红校对:张静电话:010-82296601邮箱:liangdanjyb@ 深度周刊·人物07 邵培仁:擦亮传播学的中国底色 本报记者蒋亦丰 每到考研季,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邵培仁教授所著的《传播学》就会被各大考研论坛的新闻传播学板块广泛推荐。
这部著作已出版24个年头,总印数36万余册,全国270多所高校将其选用为课程教材。
相较于海外译文教材的艰涩语言,这本书的精髓在于凸显本土语境、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传播思想渊源。
对作为舶来品的传播学进行中国化探索和学理创新,培养出一代代放眼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传媒人,这就是邵培仁穷尽大半生心血孜孜以求的学问。
家国情怀描绘中国底色 改革开放初期,邵培仁进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习。
彼时国内的传播学盛行“西方中心主义”,教材、教法、学术资料多是照搬西方。
然而, 资料图片 用西方的传播理念来讲中国的故事,行得通、走得远吗?课堂内外,邵培仁不时与教授、同学进行辩论。
就一些学术问题不断交锋后,邵培仁提议:“咱们不争了,写本传播学著作吧!” 1987年,邵培仁与同学戴元光、龚炜撰写的《传播学概要(试用本)》面世了。
首次印刷5000册,受到广泛好评。
次年,他们三个人一起正式出版了国内首部传播学专著《传播学原理和应用》。
邵培仁在这本书中阐明了将西方传播理论同中国文化结合的主张。
譬如,把《宋史》中的“贤路当广而不当狭,言路当开而不当塞”归纳为“排气阀理论”;用“凡人贱近而贵远,亲见扬子云禄位容貌不能动人,故轻其书”来论证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晕轮效应”;借助“揠苗助长”“秦伯嫁女”等典故来追溯古老的传播思想。
据统计,邵培仁 共出版了六种国家级、省级教材。
国学经典与西方传播学经典相互交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触发更多的“共情点”。
邵培仁的中国情结,源自其特殊的家庭背景。
父亲是抗战时期的老干部,单枪匹马英勇擒敌的事迹被编入淮海革命老区的识字课本,这对邵培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多年来,邵培仁致力于建构中国特色的本土传播理论体系,尤其在华夏传播研究中倾注了颇多心血。
他创新性地提出的“寻根主义”“传播的接受观”“传播辩证论”等理论概念与模型,解答了什么是传播学中国化、怎样中国化的基础命题。
2001年,在他的带领下,本土学术期刊《中国传媒报告》创刊,开启了华夏传播面向世界的一个窗口。
如今,这本刊物已发展为展示海内外华人传播学学者的思想风采、繁荣和推进华夏传媒理论与实践的学术阵地。
交叉研究重构学科版图 传播学从诞生之初就面临着一种身份焦虑,中西方学者对其的判断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到实践性学科、综合性学科等不一而足。
“传播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领域,可以与其他行业相融相生。
在发展本学科的同时为其他学科赋能。
”邵培仁说。
对此,他率先提出了“学科交叉”的思路,即传播学与其他学科实现教学融合。
在其他学院的院长办公室里,时常能看到邵培仁的身影,他从零开始一步步跨界到不同的学科领域。
他的孜孜探索,也成就了《新闻传播学》《经济传播学》《教育传播学》《政治传播学》等学术著作。
这些国内同领域的首创性成果,构建起了一整套传播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学理框架。
更让邵培仁欣慰的是,大学课堂的“整合效应”也逐渐显现。
在他的博士生课堂上,经常会有学生展开热烈讨论,这其中有传播学、中国文学、美学乃至哲学专业的学生,甚至还有留学生。
如果大家意犹未尽,邵老师还会自掏腰包办“学术午餐”,时间一长,参加学术讨论的学生越来越多。
后来,扩大范围的“学术午餐会”还获得了浙江大学院系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邵培仁的治学路径上,交叉、跨 界、融合串起了一条不间断的主线。
上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他投身传媒经营管理研究,出版了国内首部理论专著《媒介经营管理学》。
进入新世纪后,新兴科技高速发展,他在国内率先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媒介地理学和媒介生态学理论体系。
有人统计过,邵培仁在2009—2018年的国内新闻传播学科“H指数”和学术迹在浙江大学排名第
一,论文被引用1.4万余次,篇均被引21.14次,在业内被誉为“万引学者”。
“华莱坞”辟国际传播新路径 2021年,邵培仁主编的“华莱坞电影研究丛书”中的10多本书被美国国家图书馆和哈佛大学图书馆等许多海外图书馆收藏。
“华莱坞”的理论命名,是邵培仁2013年在国内首次提出。
其意为,以华人为电影生产的主体,以华语为基本的电影语言,以华事为主要的电影题材,以华史为重要的电影资源,以大中华为电影的生产空间和生成环境。
北京电影学院胡智锋教授认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急需‘华莱坞’这样的概念来提振和加强。
” “华莱坞”一经提出,很快便发酵为学术研究的“现象级”理论。
邵培仁带领团队走进浙江多个影视基地,从一线的导演、编剧、演员处获取大量的产业数据,并结合自身研究,从概念层面研发了多个产业参考模型。
比如,就华莱坞中的中华古建筑美学,邵培仁提出,要将人的心理体验与意念作用投射到建筑中。
他从知名华语电影中的“门”“屋檐”入手,详细阐述了古建筑如何在华语片中做到意、象、境的合
一。
以在北美热映的华语片为例,分析其背后的文化符号营销理论,为中国电影如何从文化上打开西方市场寻找“金钥匙”。
此外,邵培仁还提出了“亚洲传播”“新世界主义媒介理论”“人类整体传播学”等理论、概念,进一步拓展了中国传播学国际化研究的路径。
为深化国际社会对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认知,他还提出了“整体全球化”这一新的学术话语,引发了中外学界的广泛关注。
正如人们所看到的,无论在传播学科的哪个领域,学科发展史上都留下了邵培仁躬行示范的身影。
浙江大 学青年学者林玮感叹道:“邵培仁老师不但声名卓著,建树极丰,更以其儒雅博大的胸襟,形塑着中国传播学派,乃至重构着世界传媒研究的学术版图。
” 仁爱之心培育中国传媒人 “父亲给我起名培仁,是要我做仁厚之人,用仁爱之心教育培养人才。
”2018年,在第六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颁奖仪式上,获奖的邵培仁感喟道。
在学术方面,邵培仁是位“严师”。
对于学生培养,他有着自己的要求。
无论是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只要收到录取通知书,同时也会收到导师邵培仁的“入学考验通知”——开学时带两篇论文来报到。
对于交上来的论文,他总是仔细提出修改意见,“打回去”让学生修改,同时附赠几句“邵氏教育格言”——“学习不怕慢,就怕站”“读书宜广,撰文宜专”等。
许多论文“脱胎换骨”后成功发表,让刚入学的学生信心大增。
在教书育人上,邵培仁也有自己独到的方法——他研究了海外30余所大学新闻学系的教学计划,再结合网络传播的时代特征,制定出以“宽、交、专”兼备为特色,压缩传统新闻学课程,大幅增加传播学和电脑、网络课程的浙大传播学科本科人才培养计划。
邵培仁还创新提出将年轻教师备课课时计算为上课课时、给予备新课奖励等办法,使得新计划中的新课开课顺利。
在他的领衔下,从杭州大学到浙江大学的硕士、博士、博士后的学科培养体系陆续完成。
在学界,邵培仁尤以关爱学生、后辈而广受赞誉。
他常说:“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自己的学生,要像管朋友的孩子一样管自己的学生。
”邵培仁经常带着学生们一起登山、观展、游园,师徒几人席地而坐就是一场小型的学术研讨会。
在他的学生当中,还流传着很多温情故事:哪位学生结婚了会请求邵老师做“证婚人”;有些弟子直到毕业还弄不明白,为何自己卡里总是每月比别的同学多几百元…… 学术即生活,生活即教育。
邵培仁躬身垂范、言传身教,培养了数以百计的硕士、博士、博士后。
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已成长为传媒学界和业界的中流砥柱,在传播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贡献着中国力量。
郭春燕:筑起学生心中的信仰 本报记者董鲁皖龙通讯员叶超 学生家庭生活遇到困难了,她送资助;学生就业不顺,她帮着出主意找工作;学生恋爱婚姻遇到困难了,她传授人生经验;学生写出了一份高质量的作业,她开心地拿出来“炫耀”…… “做思政课教师,首先要跟学生做朋友,像朋友一样‘交心、用心、细心、走心’,才能真正知道学生所思所想,才能讲好思政课、做好思政课教师。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郭春燕说。
1971年出生、身材娇小的郭春燕内发能量惊人,仿佛浑身总有使不完的力量:在济济一堂的教室里,她是神采奕奕、循循善诱的思政课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数据研究中心,她是孜孜以求、攻坚克难的科研骨干;在学生眼中,她是要求严格、亲切可人的“严师慈母”;在同事心中,她是德行高尚、勤奋敬业的伙伴同仁。
交心走心做学生的严师慈母 2019年暑期,接到国务院扶贫办委托的项目调研任务后,郭春燕主动请缨,带着学生下乡调研。
20多天时间,她与学生一起深入湖南新化、新宁、洞口三县18个深度贫困村,挨家挨户走访了933个农户,收集整理数据。
忍受着30多摄氏度的高温酷暑和蚊叮虫咬,以及吃穿住行的种种不便,她以身作则,带领学生顺利完成了调研任务。
在指导学生方面,她治学严谨,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件事情,对论文的指导仔细、负责,经常在凌晨2点多返回论文修改意见,除了在论文中标注,还会详细说明为什么要如此修 改。
她关心学生,就像孩子的母亲,时刻关注“孩子”各方面的动向,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并给予相应的指导建议。
2020年暑假期间,为了指导两名研究生参加第四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比赛,从撰写讲稿到PPT制作,从编写脚本到现场拍摄,从剪辑编辑到配音配乐,她不厌其烦,数易其稿,精益求精,终于帮助学生获得了全国二等奖、北京市二等奖。
这样一位“严师慈母”,既受学生爱戴,也是学习的榜样。
“在研究生阶段遇到郭老师是我的荣幸和骄傲,她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前瞻性,对于学术研究有股子‘敢拼’的劲头,经常忘记吃饭和休息。
依稀记得去年冬天,为了做出大数据研究领域某些内容,她在实验室整整待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晨我到实验室看到灯还亮着,才发现郭老师没有回家休息,看到这种情景既心疼又崇拜。
”她的学生尹国彪说。
在郭春燕看来,思政课带有一种双重的属性,它既有学科性,同时也是政治教育课程,她以身示范,引导学生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用心细心做勇挑重担的思政教师 作为思政课教师,她兢兢业业,在她的倡导下,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建立了“点线面”相结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沿用至今已经10余年,对学校的思政课实践教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在北京市及全国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曾在学校召开实践教学现场会,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亦因此于2016年获得“北京市思想 郭春燕(中)与学生在湖南农村做暑期调研。
资料图片 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示范基地”称号。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袭来,郭春燕主动承担了线上线下大量的教学任务,包括本科生5个课堂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4个班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学、研究生3个班的“社会科学统计分析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学,并指导在校研究生4人。
她研究学习线上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既提高课堂效率,又实现教学目标,受到学生的好评。
尽管有多年的教学经验,但她还是不断探索教学方法,力求精进。
为了发挥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的信息特色,加速信息技术手段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融合创新,学校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数据研究中心,郭春燕勇挑重担,受命担任中心主任。
在 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她带领师生改造库房,添置设备,组建团队,使研究中心逐渐发展起来。
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人员行动受限,她主持完成了促进高校内涵发展科研水平提高项目平台类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理论大数据研究平台”搭建。
由于科研任务重,她经常在家熬夜做学术研究,即使已经超过24小时没有休息,第二天仍然坚持为学生讲好每一堂思政课。
“数字马院”是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而推动的建设项目。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郭春燕主持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网络虚拟展馆VR脚本写作,成品如期作为重要的纪念项目向建党百年献礼。
她还主持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金课建设项目,为课程建设添砖加瓦。
勤奋敬业做乐于奉献的伙伴同仁 同事们都知道,郭春燕习惯于深夜工作,那时候安静无扰,她能够静心学习、思考和工作,第二天她依然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讲台上。
这样一种勤奋不是人人都能坚持下来的,而她坚持了20多年。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需要党员义务值班,她积极报名参加。
面对感染风险,她只是淡淡地说她家离学校近。
郭春燕性格乐观豁达,亲切的笑容宛如春风拂面,爽朗的笑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她热心学术公益和社会服务:被聘为学院本科教学督导员,多次听新开课试讲、检查教学文档、对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的教师进行指导;2020年,她主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少年新媒介素养案例库建设,已完成项目工作;作为专家参与教育部2020年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调整修订工作;为北京市“党课开讲啦”活动录制党课视频;积极进行理论宣讲,近几年受邀校内校外讲党课30余次。
有一次在公交车上,一名学生难掩喜色地告诉郭春燕,他最近刚刚入党,正是因为郭春燕老师的课让入党成为了他一直以来的心愿。
郭春燕常说,“思政课的性质跟其他专业课是不一样,效果往往是隐性的。
思政课对学生的影响可能要很久以后通过一些事才能看到成果。
” 而今,她依然忙碌,不知疲倦,因为她知道,她的忙碌会让校园的春天更美丽!她就像一只衔泥筑巢、勤奋不辍的燕子,一点一滴地筑起学生心中的信仰,一刻不歇地垒起思政教育的大厦,不断朝着更高的天空飞翔! 暖 一﹃ 心璐 璐姐﹄同 行本 报记者 张赟芳 正 青 春 王璐,是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一名辅导员,经过3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努力和付出,她成为了学生眼中的“暖心璐姐”。
王璐一直有一个坚定的目标,那就是要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科学引导,助力学生专业发展,让学生走向社会之时能够铁肩担道义,经得起各种考验。
有名女生做事认真,但一直不太自信。
王璐发现了她的问题后,有意识地去鼓励她竞选年级学生会干部、参加科研立项,和她一起制订接下来的学习提升计划。
慢慢地她变得自信起来,竞选上年级学生会副主席,获评校优秀学生干部、国家奖学金,大四时成功保研。
“谢谢璐姐一直以来的信任、鼓励、支持,我会继续踏实提高自己,并把这种精神延续下去。
”毕业时,该女生给王璐留言道。
学生的综合发展离不开社会这本“无字之书”,王璐时刻注重引导学生 从理论走向实践,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2020年,她围绕“全面小康”“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号召学生开展“千生画千村”寒假、暑假社会实践服务活动,14支实践队深入基层,助力脱贫攻坚、美育服务,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率达95%。
“让每一个学生成长成才,让真善美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王璐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身处疫情中心的她和团队共同发起“以艺抗疫”的号召,成为全国最早以艺术发出抗疫声音的团体,指导学生编撰253期抗疫主题图文,编撰出版《画说抗疫英雄》一书,与团中央联合推出《致敬战疫青年》手绘视频,为前线战士鼓劲,为百姓加油,为新时代英雄立传,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强化社会责任感。
今年,为进一步强化爱国爱党情感,她组织学生用画笔讲述“大学生眼中的党史”,通过水彩连环画的形式生动讲述老故事、深入挖掘新故事,让党史学习和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入脑入心“,画说百年辉煌——大学生眼中的党史”系列水彩连环画,在新华网专栏推出,引发广泛关注。
作为艺术专业的辅导员,王璐从工作第一天起就在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的深度融合路径。
疫情期间,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突出。
为了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王璐建立层级化网络互动沟通平台,发布“云问卷”、开设“云问诊”、实施“云帮扶”;邀请20多位校友开展“校友说”,指导、推荐学生就业;开设“璐姐线上小课堂”,为毕业生求职技巧、就业选择、简历诊断、学业就业问题等进行精准指导。
同时,她还坚持做好毕业生的“勤务员”,疫情防控期间为毕业生邮寄毕业就业急需的电脑、文件20余次,为毕业生办理盖章、打印证书、成绩单等各类线上线下业务合计约200余人次…… 为实现就业精准指导,王璐还成立了“考研“”教师“”企业“”创新创业“”留学”5个线上小分队,每个小分队设立信息员,定期发布就业信息、研究生招录相关信息,分享求职技巧、学习经验等。
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心理问题学生和学业困难、就业能力欠缺等学生,王璐建立了就业困难学生档案,制定帮扶措施,确保“一生一策”,为他们顺利毕业进入职场“扶上马,送一程”。
王璐连续6年担任学校生涯咨询师,所在生涯咨询室被评为全国“2021年高校职业生涯咨询特色工作室”。
担任学校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师,累计超300课时。
秉持着“对每一位学生负责,为每一位学生引路”的理念,王璐始终坚持做“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学生工作。

标签: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 #文件传输 #什么用 #电子商务 #传媒 #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