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财金,微信群排名怎么靠前

靠前 2
第财金 FIRSTWEALTH 2018年1月31日星期三金融事业部部长:李冬明财经新闻中心主任:姜亚玲责编:刘栩美编:蔺琳审校:李澍电话:68068306 财经日报青 岛 导读A10 A9 保险业新年监管聚焦三重点大批新规在路上 回望2017年保险市场,监管频频亮剑……不仅消除行业发展隐患,处罚力度亦是史无前例。
继去年开出超过900张罚单、罚款1.5亿元之后,新年保险业严监管再度升级。
在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刚为2018年定下基调的一天后,保监会一日连发5张监管函,严惩保险公司电销或网销违规行为。
3天后,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正式出台。
A股延续回调态势 第1财金专讯继29日A股市场各指数全线走跌后,30日延续回调态势。
板块中,金融、地产走低,煤炭、有色回落,“中小创”也出现疲软。
当日,上证综指以3511.50点小幅低开,一路震荡走低,最终收报3488.01点,较前一交易日跌34.99点,跌幅为0.99%。
深证成指收报11278.78点,跌73.94点,跌幅为0.65%。
创业板指数收报1782.40点,跌幅为0.97%。
中小板指数跌0.16%,收盘报7522.69点。
沪深两市个股跌多涨少,上涨品种为1491只,下跌品种为1702只。
不计算ST股和未股改股,两市约30只个股涨停。
当日,沪深B指涨跌互现。
上证B指涨0.03%至347.12点,深证B指跌0.50%至 1200.13点。
沪深两市成交量有所缩小,分别成 交2246亿元和2130亿元,总量逾4300 亿元。
(新华) 2017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回归”成关键词 作为资本市场优化存量资源配置的最主要方式,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在2017年发生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变化——政策引导、利益约束的“双轮”驱动下,“回归”成为并购市场的关键词。
质量配比更为合理并购重组趋于规范 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数据显示,2017年沪市上市公司共完成并购重组864家次,交易总金额9200亿元,较上年分别增加45%和8%。
全年74家公司完成重大资产重组,涉及交易金额2500亿元,合计增加市值约2300亿元,其中13家新增市值超过百亿元。
并购重组对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作用明显。
2017年前三季度沪市完成重大资产重组的74家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42%和132%。
剔除大盘影响,其市值较重组前平均增长43%,7家股价实现翻番。
除了转型升级内在驱动和市场需求外在引导外,“从严”的监管环境也使得并购重组呈现质量配比更为合理的趋势。
上交所公司监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在大力支持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转型升级和质量提升、服务国民经济发展大局的同时,上交所发挥“刨根问底”式监管问询的事中干预和矫正作用,严防并购重组成为不当套利工具和风险传递管道,抑制部分市场主体“脱实向虚”的不良倾向。
交易所对于重组方案的事中问询,与证监会的行政许可和稽查执法形成了前后协同的“全链条”监管格局。
“服务与监管”并重的格局之下,2017年上交所督促并购重组公司补充披露各类问题1100余项,要求中介机构发表意见800余次。
是否存在不当重组动机、资金来源是否合法合规、标的资产会计信息是否 真实准确以及重组后续整合和承诺、行业信息披露可理解性等,成为监管关注重点。
全年沪市共有十余单“类借壳”、标的资产质量疑点明显和存在利益输送嫌疑的重组方案主动终止。
从优化结构、转换动力到“全球并购、中国整合”:并购重组回归本源 2017年8月,中国联通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尘埃落定,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高达逾600亿元。
14家战略投资者中,腾讯、百度、京东、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及电商巨头赫然在列。
同步完成资本市场增强和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完善,令联通成为国企混改的重要“里程碑”。
包括联通混改在内,2017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涌现出一批设计合理、示范引领的重大突破性案例。
如中国重工推出首单市场化债转股方案,国电电力与中国神华成立煤电合资公司,360科技通过“借壳”江南嘉捷重组上市等。
或着眼优化结构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或瞩目动力转换,促进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与资本市场的深度融合,这些案例成为并购重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生动注解。
2017年沪市公司共实施跨境并购17起,涉及金额超过1400亿元。
一批拥有顶尖新技术、新产品的跨国企业成为并购主流目标。
“全球并购、中国整合”,成为资本市场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又一生动诠释。
政策引导、利益约束“双轮驱动” 市场回归理性 2017年5月31日,停牌半年的中安消 以“*ST中安”身份复牌。
即使在过去的 三年中进行了疯狂并购,这家公司仍未能 完成“借壳”飞乐股份时的业绩承诺。
不 出意外地,*ST中安复牌后连续17个交易 日跌停。
同年A股市场还有许多重组概念股遭 遇投资者“用脚投票”。
业界分析认为,这 是由于在IPO步入常态化稀释“壳资源”价 值、从严监管杜绝“忽悠式”重组的背景下, 并购重组一二级市场估值差异收窄,短期 套利空间受到压缩。
市场对于并购重组的态度回归理性, 体现于重组企业估值溢价回归理性水平, 也表现在股价反映回归价值投资。
统计显示,2017
年沪市重组标的平均估 值溢价率为350%,同比下降50个百分点,
度非常“时髦”的跨界并购整体溢价水平从 上年的550%大幅下降至390%。
沪市87家 公司披露重组方案并复牌的公司中,超过半 数复牌首日股价出现下跌,24家重组方案受 到质疑的公司复牌首日即遭跌停。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回归出现在曾经备 受争议的“举牌”中。
2017年沪市共发生超 过5%的权益变动36家次,较2016年下降 27%。
其中举牌方为产业资本的共17家, 占比接近50%,明显高于2016年的30%。
亿信伟业基金首席顾问江明德分析认 为,与单纯谋取资本收益的“举牌”行为不 同,产业资本举牌谋求通过实业资产的控 制和协同实现产业链优化布局。
举牌行为 回归产业逻辑,表明并购重组市场上,产业 并购政策引导和利益约束“双轮驱动”的格 局已经形成。
(新华) 基金大派“过节费”
两家“壕”公司各砸20亿元 借市场热情实现收益增长的基金开年大派“红包”。
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1月共计270只基金累计分红162亿元,其中易方达基金、东方红资管分红最为阔绰,分红总额均超过20亿元,另有7家公司分红超过5亿元。
除QDII基金外,近六成分红基金为权益类产品,远超去年同期水平。
开年基金发红包哪家“壕” 年初是基金的传统分红高峰,今年1月,基金派发“过节费”的热情更胜往年。
Wind数据显示,截至上周五,1月共计270只基金累计分红162亿元(不同份额分开计算),为去年1月68.9亿元的两倍有余,平均每只基金分红6000万元。
开年基金发红包哪家“壕”?从分红额来看,易方达基金、东方红资管各分红超20亿元,发放春节“红包”毫不手软。
除此之外,南方基金、大成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嘉实基金分红额也超过10亿元,在基金公司“土豪榜”上排名靠前。
这些公司旗下多只绩优基金分红数量 较大,比如景顺长城精选蓝筹、汇添富蓝筹稳健、大成景阳领先、广发稳健增长等产品,去年收益率都超过20%。
实际上,在今年分红的44家基金公司中,两极分化现象仍存在。
有7家公司“红包”额低于1000万,拉低了基金公司整体水平,平均每家公司1月分红3亿元。
从分红频次上来看,嘉实基金、国投瑞银基金、易方达基金等9家基金公司分红次数最多,均达到10次。
这些公司产品数量较多,每家公司均有至少10款产品进行了分红。
权益类基金出手阔绰 基金公司分红数据也透露出一些秘密。
以东方红资管为例,该公司1月仅4只权益类产品进行分红,但分红总额名列前茅。
其中,东方红睿华沪港深分红额位居1月榜首,超过14亿元,占该公司分红额的七成。
另外3款产品分红超过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4款产品去年收益率均超50%,分红最多的东方红睿华沪港深去年收 益率在1月分红产品中也最高。
薛掌柜基金组合研究院副院长王晶认 为,基金分红的原因很多,除合同对于分红 的约定外,避免规模偏大、找不合适的投资 标的、为满足某类机构投资者对流动性的 需求等也会影响分红数量。
不过,1
月分红 量明显增加,最重要的因素还是去年权益 类基金盈利状况好。
数据显示,在1月分红的基金中,权 益类产品无疑占了重头。
从分红总额来 看,今年1月混合型、股票型基金分红额 为14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3亿元火箭式 上升,占今年所有基金分红的九成。
排除 QDII基金,权益类基金中进行分红的产品 数量占总数近六成,而去年同期仅占四成 有余。
实际上,在1月分红额超过1亿元的基 金产品中,仅有易方达稳健收益A/B为债 券型基金,其余皆为股票型、混合型产品, 去年业绩占尽风光的权益类产品分红实力 尽显。
对于市场上认为权益类基金分红“吝 啬”代表机构看好股市未来前景的说法,凯 石金融产品研究中心分析师兰轩认为,混 合型、股票型基金分红占比及数量上升并 不代表不看好后市。
一方面,去年权益类 基金收益率较固收类产品更出色;另一方 面,去年基金规模站稳
10万亿,数量也突破 4000只,分红基金的数量同比上升也实属 正常。
对于分红方式的选择,兰轩表示,当前 可首选红利再投资。
红利再投资部分免收 申购费,而多数机构默认的分红方式则是 “落袋为安”式的现金分红。
现金分红相当 于被动降低基金仓位,当市场转向或下行 风险较大时,选择现金分红较稳妥。
以权 益类基金为例,当前股市仍然具备较高配 置价值,此时选择红利再投资,有机会获取 更高收益。
(和讯) 谁是财商汇? “财商汇”——《青岛财经日报》致力
于满足个人投资理财和企业融资发展需求的金融服务品牌,拥有财商汇1群、2群两个微信群线上交流平台。
财商汇做什么?财商汇1群:无广告、不忽悠,只讲投资干货,分享理财好方法,吐槽各种不靠谱产品。
交易时间全程跟踪股票、基金、期货等品种,大咖盘中给予实时建议。
财商汇2群:供求关系里做文章,为企业、金融机构搭建项目、资金的对接平台;分享资本运作、发展战略的智力资源,多快好省地做企业。
已满百人,按照微信规定,需首先开通微信支付功能。
财商汇2群:随着财商汇2群的壮大,好多喜欢随手贴小广告的朋友慕名而来。
为了维持群内整洁、突出融资服务主题,现在加入财商汇二群也需先加群主好友、经过验证方可加入。
如何加入财商汇?财商汇1群:扫一扫群主二维码,加群主好友。
群主发邀请后入群。
目前群 扫一扫进1群大家一起做土豪扫一扫进2群企业发展更从容 >>财经关注 有色“受宠”沪锌创十年新高 第1财金专讯29日,国内商品市场涨跌互现,其中以有色金属表现最佳,引发市场人气回暖,沪锌更是大涨逾3%。
截至下午收盘,沪锌主力1803合约报收27055元/吨,升至10年来最高。
外盘市场,伦锌自去年12月中旬以来也走出一波“爬坡”上涨行情。
沪锌29日强势突破自去年8月中旬以来的高位振荡区间24110~26400元/吨。
伴随着行情的突破,沪锌受到资金热捧,当日沪锌是国内商品期货市场资金流入最多的品种,沪锌指数资金流入5.1亿元,沉淀资金为58.2亿元,沪锌主力1803合约资金流入2.69亿元。
上期所持仓排名前20名会员当日沪锌主力1803合约持买单量比上个交易日增加13863手,排名第一的永安期货席位持买单量为11637手,比前一个交易日增加9279手,上期所持仓排名前20名会员持卖单量共增加3298手,明显低于持买单量增加。
“29日锌价大涨,是基本面比较好的正反馈。
”招商期货有色金属组负责人许红萍对记者表示,锌矿增产短期仍难以兑现,冶炼厂集中检修,锌供应整体低于预期,库存增加也不如预期。
下游加工企业开工率环比走升,显示锌淡季不淡。
锌价近期整体维持高位,也反映了基本面向好,未来这种状况仍将持续。
“操作上建议回调买入不变,短期多单持有。
” 中信建投有色金属研究员江露则认为,29日锌价大涨主要受近期国内雨雪天气影响,国内部分省市供电持续趋紧。
当日有市场消息称湖南、江西两省为应对电力供应缺口,启动有序用电措施,其中重点限制高能耗企业用电,引发市场对国内有色冶炼企业减产预期的升温。
“短期来看,目前锌基本面在有色金属里最强,反弹力度在有色板块位居首位。
” 锌期价持续反弹,但现货市场表现较弱,贸易商接货较为谨慎,下游畏高情绪明 显,成交较为清淡。
SMM数据显示,当日上海0#锌对沪锌主力1803合约贴水90~100元/吨,较之前有所扩大。
“考虑到全球锌供应继续短缺,全球锌库存继续下降,且伴随着宏观需求持续向好的趋势未变,后期锌价维持偏强概率较大。
”江露表示,伦锌现货端呈现升水状态,国内锌现货维持贴水,基本面呈现外强内弱,伦沪锌比值或扩大。
“操作上,建议勿盲目追高,偏多思路操作为主。
” “这波行情已经蓄势很久了,29日突然爆发,是盘整后的技术突破。
”某国企交易员告诉记者,目前无论是从宏观、基本面还是技术上看,对锌都偏利好,现在国内国外的机构,对锌基本都持乐观态度。
这位做有色金属的跨市、跨期、跨品种套利的交易员同时告诉记者,从进口盈亏看,锌镍可以考虑做反套,也可以买国内锌抛国外锌,不过需要注意人民币汇率的风险。
春节后,下游需求将启动,国内锌库存处于低位,现货升水可能走高,他建议结构上可以买近抛远。
值得一提的是,当日,股市大盘下跌,有色板块却表现出了抗跌性,有着不错表现,如兴业矿业收盘涨幅1.5%,盛达矿业涨幅为1.45%。
方正证券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全球锌短缺40万吨,预计2018年全球锌供需短缺21万吨,综合供需的相对变化,预期相对于2017年LME锌价2875美元/吨和国内沪锌指数23735元/吨的年均价,2018年锌年均价将继续抬升,年均价的上升主要由于锌现货短缺持续,甚至在上半年可能出现极端的短缺,但逐步恢复上升的锌精矿产能投放压制了锌未来供需的预期,特别要注意嘉能可的复产已经箭在弦上。
该报告预计,LME锌2018年均价在3300美元/吨,波动区间在2850~3750美元/吨,国内锌均价在25500元/吨,波动区间在22500~28500元/吨。
(和讯) 公募基金总规模达11.6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第1财金专讯去年整个公募基金规模基本处于稳步增长状态。
基金业协会昨日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底公募基金总规模达到11.6万亿,创出历史新高,而去年12月份有些特殊是货币基金连续10个月的增长势头终止,而权益类基金规模出现上涨。
基金业协会官方微信昨日发布的去年12月份公募基金规模显示,截至去年12月底,我国公募基金资产规模为11.6万亿元,比11月底增加了1916.63亿元,增幅达到1.68%;公募基金份额规模为11.019万亿份,比11月增加了1434.36亿份,增幅为1.32%。
去年前11个月货币基金可谓公募基金规模激增的“助推器”,但12月份货币基金规模连涨的势头终止,因为监管层倡导货币基金回归本源,基金公司一改过去年底利用货币基金冲规模的“惯例”。
数据显示,去年12月份货币基金规模下滑688.24亿元,环比下降1.01%。
截至去年底,货币基金总规模为6.735万亿元,占公募总规模比例为58.07%,这一水平仍处于历史较高 水平。
与货币基金一样有所缩水的还有合格 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基金,去年底这类基金总规模为913.59亿元,环比减少32.11亿元,降幅达到3.4%。
除了这两类基金外,其他类型基金规模均上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权益类基金,其中,混合型基金成为助推基金总规模增长的主力。
数据显示,去年12月混合型基金规模增长1406.17亿元,去年底此类产品规模达到1.94万亿元,环比大增7.82%。
股票型基金规模在去年12月也增长139.71亿元,去年底总规模为7602.4亿元,环比增长了1.87%。
此外,债券基金总规模也迅速攀升,去年12月增长1012.38亿元,环比增幅高达7.42%,去年底债券类基金规模为1.46万亿元。
数据还显示,截至2017年12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13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5家,内资公司68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管子公司共12家,保险资管公司2家。
(和讯)

标签: #网站 #工商管理 #怎么做 #广告公司 #卫浴 #表格 #精灵 #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