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照明:一盏灯改变世界,综合2014年6月16日

十大 6
星期一
3 LED照明:一盏灯改变世界 本报记者沈慧 网友话节俭 @河北爱帮商城:家里用的都是节能灯,咱老百姓,省钱是硬道理。
@米的四季镇:不管什么灯,记得随手关掉就好! @雷神之锤:能否让LED灯生产厂商让些利,国家再补贴些,实现全社会照明产品完全替换,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万政整理) 酷夏正在逼近,又一个用电高峰即将来临,节能自然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家庭该怎样节能呢?选择节能照明产品显然是一个重要手段。
可别小瞧这一盏小小的节能灯。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的照明用电约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如果把在用白炽灯全部替换为高效照明产品,年可节电480亿千瓦时。
若全社会实现LED照明产品替换,每年可节电约3500亿千瓦时,相当于4座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
家住山东省枣庄市的沈先生最近装修房子,他将家里的灯都换成了节能灯。
相比白炽灯,节能灯目前价格不菲,然而,沈先生心里有一副“小算盘”,“白炽灯虽然便宜,但容易坏,节能灯省电省心,几年就收回成本了。
” 事实真如沈先生设想的那样吗?我们来算一笔账:试验表明,一盏5W的节能灯与25W的白炽灯具有同等光效,且其寿命也是普通白炽灯的8倍左右。
单从售价来看,购买一只优质的节能灯大约10至15元,相当于花费了5至8只白炽灯的价钱。
但节能灯照明寿命为8000小时,相当于8个白炽灯之和。
在耗电量上,25W白炽灯使用40小时就将消耗1千瓦时电,若使用5W节能灯替换,40小时只消耗0.2千瓦时电。
长期使用,还是节能灯更划算,且照明效果更好。
2009年至2013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绿色照明项目办公室先后在27个老少边穷地区开展节能灯捐赠推广活动,累计捐赠推广节能灯258.7万只,预计年可节电1.2亿千瓦时,节约电费0.6亿元。
这只是近年来我国推广高效照明产品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仅2008至2010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25.62亿元,推广高效照明产品3.6亿只。
“这些高效照明产品在寿命周期内共产生电量约660亿千瓦时。
”中国照明电器协会理 图为杭州宇中高虹照明电器公司生产线一隅。
本报记者沈慧摄 事长刘升平说,按0.5元/千瓦时的电费计算,1元的中央财政补贴可以节省13元钱,即总共为广大城乡居民和大宗节能灯用户节省约333亿元电费开支。
不仅如此,在财政补贴推广政策的带动下,照明产品行业渐趋规范。
“目前质量好、价格适中的绿色照明产品逐步成为照明市场的主流,假冒伪劣产品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压。
但在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绿色照明产品推广仍是薄弱环节。
”国家发展改革委推广节能灯项目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吕芳坦言。
作为照明领域的节约之星,节能灯正伴随着技术的演进、性能的趋稳、价格的降低,以及消费者消费理念的改变而渐渐成为我们生活照明的主流选择。
近来,新兴的LED灯因其愈加显著的节电效果和方便控制的特点,更成为“星中之星”。
上海亚明照明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君给记者举了个例子。
亚明LEDT8已成功应用于家乐福在中国的多家大型超市,替换掉原来使用的系统功率为40W的传统T8灯,每家店面大约使用3800只。
“以商业用电电费每千瓦时1元、每 天照明18小时计算,每店每年可节省电费约54万元,一年半即可收回投资。
” 为何LED灯的节能效果如此出众?这是因为普通白炽灯正常工作时消耗的电能仅有10%转化为光能,而LED灯能量利用率则可以达到90%。
所以,一盏3W的LED灯与5W的节能灯、25W的白炽灯具有同样光效。
此外,LED灯寿命平均长达30000小时,是白炽灯的25倍以上。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绿色照明产品虽然“看起来很美”,但市场上依然有不少劣质产品混杂其中。
一些劣质的照明产品,在使用两三个月后会出现明显的光衰,还有一些产品会有明显的闪烁,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质量监管部门建议,在选购节能照明产品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并且认准产品的认证标识。
“改变一个灯泡,同时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如是说。
一盏灯或许微不足道,但聚集起来的能量让我们不容忽视。
节俭养德,低碳生活,不妨从现在做起,从我们每个人做起吧。
楹联:林木无多,办公节用半张纸;水电有限,白日少开一盏灯。
作者:雷东云(四川)书法:田永庆 扫一扫,更多信息和体验 中国工程院多位院士表示—— 完善院士制度需厘清症结多措并举 本报记者刘松柏 面对科研体制中的“官本位”现象,屡禁不绝的“助选拉票”、“集成、包装”现象,个别院士兼职过多且自律不强,少数院士违反科学道德或品行不端等突出问题,人们把院士制度改革的焦点集中在去行政化、去利益化上。
如何看待院士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改,改什么,两院院士大会期间,多位院士接受了《经济日报》记者采访。
最近几年,社会上关于院士制度的不同声音比较多“,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行政上的原因,二是社会上的原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小谟说,一些政府部门或机构的各种咨询会、项目论证会都少不 了受邀院士的身影;一些重点科技项目的立项、审批、运作少不了院士的声音;国家各种基金项目的评审、各种科学成果评奖评价,更是要有院士到会。
王小谟认为,这不是院士制度本身的问题,“院士称号只是国家对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工作给与的肯定,但一到社会上就变味了。
” 中国工程院院士巴德年也持同样的看法。
他说,目前有些单位和部门,把院士看作自己单位的“财富”,各种评比中讲求院士数量,这也是一些院士无法退休的原因。
一些地方和单位为院士提供种种优厚待遇,甚至评选院士成了一些省市和 院校的政绩工程,这其中有更深层次的问题。
“这不是院士制度能解决的,需要在更大的社会环境中综合考虑。
” 接受采访的多名院士均表示,院士制度的确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革,但是当前社会上关注的不少热点问题根源不在院士制度上,不厘清症结,就将板子打在院士制度上,无益于问题解决和推动创新型国家发展。
这次两院院士大会充分肯定了院士队伍和院士制度的杰出成就和重要作用,提出了院士是“国家财富”。
巴德年对此认为,院士首先属于国家,其次才属于单位。
完善院士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院 士制度的作用,提高院士队伍水平,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发挥更大作用。
中国工程院孙永福院士说,“创新驱动发展,关键是体制改革。
”他认为,相对于社会上其他评选活动,院士的遴选做到了严格标准、坚持程序、公平公正,在院士队伍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今后应对院士遴选中出现的问题加以完善。
孙永福表示,在院士评选中,目前需要想办法增进对候选人的了解,不能只看材料。
院士们的研究方向分布在各个领域,对不同专业的候选人最好能够提前了解,比如院士候选人单位举办学术交流会,可以听一听候选人本人的学术报告。
院士们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落脚点在于更好发挥广大院士作用,更好发现和培养拔尖人才,更好维护院士群体的荣誉和尊严,更好激励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才俊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四个更好”的宗旨在于创新驱动。
下一步,就是不断完善制度,把真正符合条件的年轻科学家选进院士队伍。
学区房“高烧”何时能退 本报记者李景 小学就近免试入学、小升初多校划片入学、取消“共建”……各地一系列意图促进教育公平的政策利好,看似杜绝了“递条子”、“送票子”,却造成楼市先行,让“拼房子”愈发猛烈。
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走访了北京多个学区房小区及楼盘后发现,尽管全国楼市都弥漫着浓浓的观望情绪,但学区房价格并没有受到影响,成交量也稳步上升。
无论楼市如何风雨飘摇,学区房价格依然坚挺。
作为房地产市场的延伸产品,学区房的价格主要与区域内的教育资源挂钩。
尤其是一些优质小学及中学周边学区内, 俨然是一副“高烧”景象。
有购房者直言,我们买的不是房,是入学名额。
按照教育部今年的新规定,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实现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
今年4月底,北京西城区又出台教改新政策,推出12所普通小学试点按比例直升优质初中。
一系列新政让想要购买西城区学区房的高阳认为,要想上名校,还是落户学区房最“靠谱”“,以前单位有共建学校,现在没这个政策了,也不让跨区择校,倒是不用费心走关系了,买套学区房最稳妥。
” 但是,想让孩子的户口落在好学区内,这代价可就高了。
“都说房地产市场低迷,可是学区房怎么逆势上扬呢?”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学生家长刘子源非常苦恼。
为让孩子上个好学校,本已在北京东四环有一套住宅的他,打算卖掉自己的房子,做好重新当“房奴”的准备。
房地产中介公司“我爱我家”的置业顾问李肖肖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位于北京西城区虎坊路的高家寨小区是享受到 本轮“政策红利”的一个老小区,其房价受学区因素带动一路走高,“都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前几个月每平方米还在4.5万元左右,自从新教改将所属学区的福州馆小学划入直升北京八中的片区,房价就迅速突破了5万元。
” 北京海淀学区房信息咨询网的刘经理也坦言,只要二手房沾上了学区的“血统”,立刻就会身价倍增“,现在,海淀区五一小学学区的房价在5.6万元左右,自从有消息说该小学可以高比例直升北京十一学校后,成交量‘噌噌’涨,咨询电话都快被打爆了。
” 分析学区房红火的原因,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还是教育资源不均衡作祟。
学区房是房地产市场上的“怪胎”,由于义务教育时期中小学间的办学质量差异巨大,无论政府在入学政策上怎样改革,在教育资源不平等的局面下都难奏效。
要解决学区房过热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路线图。
首先,政策上要对所有学校一视同仁;其次,在资金 配置上,尽可能让教育资金全口径地进入学校预算,让学校之间不因项目差异产生悬殊的经费差距;最后,要在师资方面均衡配置,防止优质教育资源垄断。
实际上,北京市早就开始了教育资源均衡化的探索。
北京市此前与教育部签订的《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指出,将逐步形成具有北京特色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价标准,实行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教师流动和队伍建设制度化,探索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北京模式。
业内人士也指出,目前,北京市教师队伍趋于均衡,校际差距逐步缩小,已基本消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薄弱校,达到初步均衡水平。
储朝晖表示,谈学区房问题绕不开教育资源均衡,解决学区房过热问题也难有确切的时间表,“教育资源均衡化是一个长远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坚持不懈地加大投入和实施力度,改变资源配置模式,确保学校间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趋近一致。
唯有实现中小学教育资源的适度均衡,学区房才有可能‘退烧’。
” 精瘦、黝黑,身着T恤衫,脚蹬救援靴,仿佛一名战士,只待一声令下就随时准备投入战斗。
在凤凰岭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记者第一次见到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培训部副主任王念法时,这位“80后”救援先锋给我们留下深刻印 为了废— —记中国地震应 象。
其实,此时他的身份是
名救援教官,但只要灾难降临, 他会立刻“变身”救援队员,第 一时间冲上救援战场。
救援和为了救援,是王念 法生活的全部,也是他最挚爱 的事业。
2001年4月,国家地 震灾害紧急救援队正式成立, 王念法成为第一批队员,成为本报记者 一名中国地震救援事业的先行 者。
10多年来,从新疆到汶 川、玉树、舟曲,从阿尔及利亚 到海地、新西兰……,究竟参加过多少场国内外救援,他自己 刘松柏 都没有认真算过。
“危险和艰苦与地震救援 如影随形,而王念法却乐此不 疲。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党 委书记、副主任宋彦云这样评 价说。
王念法给出的理由是,
“我是国家救援队的一员,救援 是我的工作,是我的职责。
” 王念法 “只要有1%的希望,我们 就会尽100%的努力。
”在一篇 救援日记中王念法这样写道。
至今仍让他记忆犹新的,是在 大雨瓢泼中从都江堰中医院废 墟中救出一个女孩。
“我们破拆 了部分预制板,距受困者的距 离
越来越近了,突然余震来 了。
撤还是不撤,我们内心也 有斗争。
”幸存者期盼的眼神,剧烈地撕扯着王念法和他 队友的心。
王念法说,“面对灾难,就是这么残酷,痛苦和悲 悯没有用,救援不用抒情,科学的态度才是对生命负 责。
”他们只好飞速撤出。
余震刚过,他们又迅速进入 废墟,原来她是被门压在下面,不能动。
因为营救空间 有限,门不能直接搬走,也不能锯,一锯就可能伤到 她。
“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开扩废墟内的营救空间,
边清理,一边做好支撑。
” “当时大雨淅沥,余震不断,在那个狭小的通道里,我 们随时都可能一起被埋在废墟里。
”事后,王念法这样回 忆说。
尽管如此,在一次次救援行动中,这位救援英雄始 终冲在第一位,无论是在汶川、在玉树、还是在异国他乡 的海地、新西兰,王念法凭借扎实过硬的专业技术,勇挑 重担,一次次在狭窄的废墟通道里燃起了生命的明灯。
救援工作的艰辛非亲历者难以体会。
与王念法一起 征战的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培训部副主任卢杰介绍 说,在新西兰的救援中,由于当地高温,救援队员身着密 不透风的救援服,全身浸透,感觉十分不适。
“单就这种情 况,一般人就已承受不了,更别说实施救援了。
” 在汶川地震中,王念法和他的队友连续
60多个小时 没睡觉。
是怎样坚持下来的?面对记者的疑惑,王念法 淡然一笑,说“,如果你是救援队员,你也能做到。
当你看 到幸存者的眼睛,你就会忘却饥饿、忘却困顿,忘却所有 的辛劳。
” 然而,毕竟是血肉之躯,长时间超负荷的奔波在营救 现场,总有支撑不下去的时候。
王念法告诉记者,“极限 的时候,是眼睛睁着意识中却没反应。
只要一停顿,随便 找个地方,躺下就立刻睡着了。
” 在王念法看来,生命永远是第一位,余震、坍塌、连续 作业,无论条件怎样艰苦,他都不辞劳苦、永不言弃。
他 只有一个信念——为了废墟下的生命。
从事着这样出生入死的特殊职业,家人能理解吗? 对此,王念法露出一丝腼腆的笑容,“我爱人一直默默支 持我的工作。
” 在王念法办公桌下横放着一个救援背囊。
只要执行 任务,他每次都是抬脚就走,最多不过给爱人发条信息: “有任务!” 在王念法的一本笔记日志的扉页上,他这样写道:救 援代表着人类超越自我的精神,代表着对事业的忘我投 入,代表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
力量源自责任和热爱 本报评论员 王念法在艰苦的废墟训练场上摸爬滚打,与废墟灾
害现场拼杀搏斗,作为一个年轻的“80后”,却已是我国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领域的优秀专家和排头兵。
支撑他冲锋在前、勇挑重担的力量,源自责任和热爱。
因为责任在肩,所以奉献无悔。
在王念法看来,拯救生命永远是第一位的,无论条件多么艰苦,都要冲锋在前,永不言弃。
作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的首批队员,他曾赴国内外重大灾害现场执行紧急救援任务,用无畏的救援精神和过硬的救援技术拯救了废墟下的一个个生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救援骨干作用。
因为无比热爱,所以无私投入。
王念法一面潜心钻研救援技术,一面在训练场上磨炼自己、提升自己,还不忘把先进的救援理念和专业技术传播给更多需要的人。
他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私地献给了地震救援事业,用汗水和热血体验着追求理想的艰辛与幸福。
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像王念法这样的人。
为了责任和热爱,他们在基层挥洒青春,将自己的生命与脚下的热土紧紧连结在一起。
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就是一面镜子,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对照和学习。
本版编辑闫静

标签: #斯诺克 #学校 #十大 #海南 #十大 #前十 #景区 #马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