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政府大学评估遭猛烈批评,排名前十的手机是哪些

前十 0
主编:钟华编辑:温才妃校对:王心怡E-mail押daxue@ 视角 2015年10月8日星期四Tel:(010)625807117 海外视野 9月12日,美国教育部公开了历时三年的大学评估结果———“高校记分卡”。
时间过去了将近一个月,这些数据的公布在美国高等教育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美政府大学评估遭猛烈批评 姻郭英剑 评估结果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这次政府大学评估的结果。
此次“高校记分卡”共有四类排名:第一,23所上学开销少、未来收入高的四年制高校;第
二,各州两年制高校毕业生收入高低排名;第三,30所毕业率高、开销少的四年制高校;第四,15所毕业率高、收入高的四年制公立高校。
在这里,我们把第二类两年制高校排除在外,仅只看看三类与四年制高校有关的排名结果。
第一类排名,位居前十位者:阿默斯特学院、鲍登学院、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杜克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汉密尔顿学院、哈佛大学、哈弗福德学院。
第三类排名,位居前十位者:阿默斯特学院、贝尔亚科夫塔木德学院、鲍登学院、布朗大学、科尔比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达特茅斯学院、杜克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汉密尔顿学院。
第四类排名,位居前十位者:威廉玛丽学院、佐治亚理工学院、罗格斯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分校、新泽西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加州大学尔湾分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与众不同之处 凡是对大学排名有一点了解的人,不用作深度分析,就可以大体上看出这个结果是多么与众不同。
因为,这个排名结果与我们所熟知的各种排名结果不相符合。
比如,以目前在世界上最著名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的最新大学排名为例,位列国家级大学排名前三甲的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仅有哈佛大学居上述第一类政府排名结果的前十名,位居第
九,而普林斯顿大学和耶鲁大学则根本未挤进前十名。
在国家级大学排名前十位中,除了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之外,像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在世界上几乎无人不知的知名高校,在政府大学排名的前十位中,更是踪影全无。
造成上述与人们期待值具有差异性结果的原因,在于不同的评估标准。
此次政府评估的依据,主要集中在毕业率、毕业十年之后的平均收入值和学生返还大学贷款的比例上面。
在一次周 六例行广播讲话中,奥巴马总统用最直接、最简单的语言对此作了说明:政府评估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让人们看到每个学校的毕业生能挣多少,毕业时背负多少债务,以及每所学校的学生所能支付贷款的比例。
奥巴马总统之所以要强调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在他看来,现行的大学评估体系都是建立在众多的比如入学率、捐赠基金的数额等一系列数字之上,但却忽略了“学生结果”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此,他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希望人们不再更多地关注高校的声望,而是去观察和研究学生实际的学术经验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争论的焦点 政府大学评估结果的出台,虽然人们早有准备,但还是在高等教育界引发了震动。
其焦点在于:单单使用无论哪一种评估标准,都难以真正衡量一所大学的价值,以及这所大学之于学生一生的影响。
换句话说,任何一个大学评估体系似乎都难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如果一所大学对学生的收入产生影响,那么,这种影响究竟是什么?如果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影响,那这种影响又会是什么? 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仅以毕业生的收入来衡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量大学,那么,还有很多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
首先,学生的家庭背景以及所在的大学对其 未来的收入有影响。
美国天主教大学的历史学教授穆勒说,那些毕业生收入高的大学,往往都是能够录取更为优秀的学生的高校。
而这些优秀的学生,家庭背景一般也都不错,这些都与其未来的高收入有关联。
其次,学生所学的专业,对其未来收入有影响。
那些专注于培养学生高收入技能的大学,其学生在未来自然收入会很高。
比如在政府评估毕业生收入排名靠前的麻省药科与健康科学学院,毕业生的平均收入高达116400美元,但这所大学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排行榜上,人们根本找不到它的踪迹。
相反,那些未来从事教师、社会工作、牧师行业者,其收入则无法与从事商业的毕业生相提并论。
再次,更为重要的是,毕业生的收入无法反映不同大学所具有的不同的优秀品质。
正如穆勒所说,一个进了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工程的学生,未来一定会比一个进了奥柏林学院学习音乐表演的人挣得多。
若是以毕业生最终收入来评估大学的价值,那无疑是狭隘地理解了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理念。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戴尔班科曾经著有《大学的历史、现在与未来》一书。
他指出,考察高校要 明确为学生毕业后的生活提供帮助,这无疑是件好事,但若仅以收入多少来衡量则是危险的。
哈佛校长明确反对 对政府出台的评估体系,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一直持明确的反对态度。
早在2013年2月21日,福斯特就在给《纽约时报》的信中写到,将教育的价值等同于毕业生所收到的第一份工作支票的面值,“严重损害了教育之于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未来所应承担的更多的道义与责任”。
福斯特说:“我1968年毕业于布林莫尔学院,此后第一份工作是为城市发展部门工作,起始工资很低,但正是从那时开始,受民权运动与向贫穷开战运动的启发,视公众服务为一种内心的召唤,后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研究院并留校任教,最终成为哈佛大学校长。
那么,当人们评价布林莫尔学院时,难道还要根据我在城市发展部门工作时所领到的第一份薪水来确定吗?” 时隔两年半,今年的9月份,在美政府评估结果出台之后,福斯特在接受哈佛学生报纸采访时再度对此提出批评。
她说,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究竟要评估什么,以及我们怎样去理解什么是优质教育。
她认为,政府主导的评估带有“误导性质”。
首先,用毕业生最开始的工作收入及其工作岗位来衡量大学的价值,无疑会阻碍毕业生去进入收入较低的诸如教育与公共服务领域。
其次,本科阶段的教育唯有在毕业生人生的未来阶段才会显示其价值所在,甚至要经过多次工作之后才会有所显现。
再次,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其价值无法用现有的政府评价体系去衡量。
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公民,这正是教育的构架所在,而这一点是很难用任何一种标志可以轻而易举地加以衡量的。
福斯特说,我们应该更多地去想一想教育的品质、实质和目的,而不单单是考虑职业。
虽说美政府大学评估结果遭遇各方的批评,但人们特别是支持者还是坚持认为,这一结果把学生的学术与就业结果结合起来,更加透明化,对于未来的学生及其家庭选择进入何种高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然,这一评估结果的价值究竟如何,还有待未来几年内入学的学生加以评说。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记者快评 中文系男生奇缺, 日前,在某讨论全国中文 学科发展的论坛上,中文系的 “男女生比例”问题引起了与 会专家的讨论。
有专家甚至提 出建议,可以通过自主招生时 的政策倾斜,来扭转中文系 “阴盛阳衰”的局面。
就该报道来看,似乎与会 的领导、校长、院长都对中文 系里男生比女生数量少的问 题非常关心。
但是,某个专业 就读学生的性别比例,真的那 么值得关心和忧虑吗? 按照与会专家的说法,男 生显著少于女生的情况在语 言类、师范类院校十分突出, “有好几届,一些班级里一个 男生都没有。
”专家们认为,这 姻
影响到专业内男生在学习方 韩琨 面的自尊心等问题,需要重 视,此外,也有专家对本专业 需要忧虑吗? 男生恋爱难的问题表示忧虑。
然而,笔者想要提醒的 是,在全国几百个专业中,性别比例失衡的专业并不只有中文系、语言类,在计算机、土木工程乃至一些更偏门的理工科专业中,也很少见到女生的踪影。
但是,也很少看到这些学科的教授们对性别失衡表达出特别的忧虑。
至于担忧本专业男生的恋爱问题,则更显得有些荒谬。
大学最基础的功能是提供教育,学生的恋爱问题并不是学校操心的范畴。
除此之外,在自主招生阶 段对男生加以倾斜的提议显 然是不成熟也不可行的。
仅仅 因为性别因素就对男生倾斜 招生政策,这是对其他通过正常途径考入大学 的女生们的不公平,会对教育的公正性造成严 重伤害。
况且,在那些女生显著少于男生的学 科和专业,也未见过有人提议专门对女生进行 特别照顾的———因为性别而特招,显然是不公 平的,更流露出浓厚的歧视色彩。
至于学生在大学里遇到的学习、生活问 题,学校理应有其他机制对需要帮助的人提供 支持。
真的有老师担心学生的恋爱问题,那也 很简单,大学里有的是丰富的联谊活动,跨院、 跨校都完全可以———谁规定大学生只能在本 班、本专业恋爱的? 也即,一个专业、一个学院乃至一所大学, 只要其招生和录取的过程是基于考生表现的 公正行为,那么,无论其性别比例如何,都应当 接受这种现象,也无须为这种现象忧虑深重。
高校要不断创新育人载体和方式——
— 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插上翅膀 姻王岳森 当一个单位和群体在较长的时期内,其主体的行为趋向具有积极的价值意义时,就会逐渐培育出一种奋发向上的团体精神,大学生在这其中自然就会受到正向的启迪和熏陶。
凝练大学精神 石家庄铁道大学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工程学院,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形成了“军魂永驻,校企结合,育艰苦创业人”的办学特色。
为促进大学生尽早、尽可能好地就业,一要采取各种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最根本的,比如从课堂教学改革、教材选用,强化实习实践环节等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
二是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积极开拓就业市场。
在这个方面,最主要的是巩固传统的就业市场,还要开拓新的就业市场。
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化学生自己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比如说怎么样使毕业生自己的愿望和社会的需求能够紧密地对接,使自己的选择尽可能符合社会需要,这样成功率和成 才率都会提高;另外还要开设一些课程,比如说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创业学、创造学等等。
通过这些措施,来促进学生的就业。
教育方式不能搞空对空 “榜样是看得见的哲理。
”做出突出成就的毕业生是在校生最好的样板。
大学虽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的特点,但完全有条件把精神文化建设的领域扩展到毕业生那里,努力整合优质社会资源教育在校学生。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方式,不能搞空对空,要尽可能使思想教育生活化、理想教育现实化。
让学生自己多参加社会实践,多认识社会,让他知道这个社会是怎么运行的,尤其是在人才市场上怎么样和自己的愿望,最大程度地进行对接。
大学毕业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但是最关键的是有合适的企业接纳你,能和你的选择对接起来,只要能对接起来,就业就好办了。
许多学生总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来看世 界。
因为他从小都是在课堂上接受老师教的知识,都是旁观者。
实际的就业问题,你不是旁观者,你应该是主体,这个时候就适应不了。
除了认识能力之外,还要提高毕业生的判断能力,就是要把自己摆进去,权衡一下自己毕业后应该怎么做,能够做到什么程度。
要适应社会,就要给自己一个定位。
这就要学会选择,科学选择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
实际上选择就是一个决策问题。
学生在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要把自己摆进去进行判断,包括价值判断和是非判断,再在判断的基础上作出选择。
面对就业问题有时候学生觉得无所适从,这说明学生缺乏科学的分析方法,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的目的就是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
结合一些分析方法,把自己、社会、周围情况分析一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应该怎么办,这样的话就容易把事情搞清楚,清楚了就可以作出判断并慎重选择。
(作者系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本报记者高长安整理) 域外传真 日本将迎来人文学科大削减 姻亚历克斯·迪恩 最近,日本教育部长下村博文急于调整整个国家的教育体系,声称需要那些“能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的更实际、更职业的教育”。
由此,超过50所的日本大学即将缩减人文与社会科学的院系规模。
这种改变引发全球学术界的关注,有很多人发出了相反的声音。
令人震惊 “这太令人震惊了。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英语讲师索非亚·哥伦布表示“,关于社会真正需要什么,他们的理解是错误的。
”英国利物浦大学法学院教师菲奥娜·贝弗里奇对此表示同意,她说“:我不认为只有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毕业生才能满足未来的社会需求,文化和创意产业需要具有人文背景的学生。
” 英国的人文类学科同样面临着政府偏好的困境。
就在去年,英国教育部长尼基·摩根提出“能够使年轻人在各种行业面前都保有选择权的专业就是STEM”,这种说法加剧了人文学科的不安。
摩根的言论激起了英国学者的愤怒。
哥伦布说“:摩根的这一说法在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之间人为地设立了对立。
这种简单、懒惰的归纳性观点在没有经过讨论前,不应该被纳入政府决策。
” “不重要的研究” “这种观点隐含的意思在于,越是隐晦的研究就越不重要。
”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SOAS)前主管理查德·布莱克说“:英国目前的政治说辞和日本几乎是相同的———政治家认为,钱应该花在可直接作用于社会的研究上。
” 2010年,英国时任商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要求英国高等教育资助委员会(Hefce)的活动应该有对于STEM学科的宣传。
因此,Hefce投入了1000万英镑用以激励大学推进这些“非常重要的战略性”学科发展。
英国密德萨斯大学哲学系面临关张的危机。
一场拯救密德萨斯哲学系的活动就此爆发,在facebook上有超过10000人声援。
不过,该哲学系还是在2013年被调整且缩减了规模。
剑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马丁·德顿说“:如果我们不再追问哲学所提出的基本问题,我们如何能理解一个时代的重要问题(比如干细胞研究的伦理问题)呢?” 他指出,现在哲学逐渐变成科学之后的第二位存在“,这很危险,两者必须同时存在且发挥作用。
”另外,有些人文学科的院系如一些外国语言,由于本身能吸引的学生数量很少,很可能逐渐被淘汰。
变得脆弱的专业 “我十分关心人文学科特定领域的基金资助问题。
”布莱克介绍道,今年,在SOAS的历史上第一次遭遇了这样的事:政府不再对语言教学提供直接资助。
“照目前的趋势看,如果大学必须根据学生的需求来办学的话,那么一些非常小众的专业将变得十分脆弱。
” 事实上,许多人文和社科类的院系近年来都面临着困境。
今年,由于“招生和教工形势的新变化”,诺丁汉大学停止创业写作学士学位的招生。
萨里大学今年戏剧性地缩减了政治学系的规模,并辞退了许多教工。
但是,也有人敏锐地指出,并不是只有人文学科面临此种威胁。
英国大学联盟称:“所有的领域都面临压力,不仅仅是人文和社科类。
” 日本研究学者马克·彭德尔顿说,日本对政府削减人文社科规模事件的回应,目前看来还是比较乐观的。
“日本正在发生的一切无疑是令人担忧的,但是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批评,人们对于人文社科究竟能为社会提供什么,已经展开了大量讨论。
”他说:“正因如此,安倍政府的支持率迅速下跌,而这种变化则是令人振奋的。
” (作者系英国《卫报》撰稿人,本报记者韩琨编译) 高教观点 据报载,今年的中国人民大学开学典礼“书”味十足。
先是知名教授告诫新生不要只做“低头族”,要多读书、读好书。
然后是校党委书记鼓励新生把读书当作一种责任。
另据媒体盘点大学校长开学致辞里的高频词语,排在首位的仍是“读书”。
校长们或循循善诱,或娓娓道来,或摆事实、讲道理。
显然他们都看到了当前学生疏于读书的问题,只是校长的这番苦心和肺腑之言,新生们能领会多少?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一年平均每人是64本。
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一本都不到。
4月公布的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是,2014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算上教材、教辅才为4.56本。
与上一年相比,纸质图书的阅读量又有下降。
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列举这样的数字,无非是想说明读书少,甚至不读书,是国民中特别普遍存在的现象,而非大学、大学生的“专利”。
有人把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称作“浅阅读时代”,甚至是“恨阅读时代”。
过去谁的床头没有一本枕边书?现在有人半开玩笑半当真地告诉我,治疗失眠的最好方法 让 学 生 多 读 书 姻铁铮 不 能﹃ 止 于 号 召 ﹄ 就是拿本书。
过去上课时,学 生们总是围着你问用什么教材、教科书;后来 变成了拷贝老师的PPT,举起手机来一拍了 事。
我非常肯定大学校长们的良苦用心、师长 们的谆谆教诲,但恕我直言:在这样的大环境、 大背景下,只是讲几句道理、来几个排比句、抒 一通情、简单地号召一番,其效果不容乐观,对 于改变目前这个状况恐怕不会有太大的作用。
古今中外,关于阐述读书好处的大家和杰 作
比比皆是。
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的《劝学 篇》就从学习的重要性、态度以及内容和方法 等方面,全面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类似“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山有路勤为 径”“书中自有黄金屋”之类的名言更是代代相 传。
习近平主席在接受俄罗斯媒体采访时曾 说:“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
读书可以 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 滋养浩然之气。
”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 倡导全民阅读。
鄙人才疏学浅,再谈作用、意义 显然是“狗尾续貂”,我思考的是,为什么人们 会离书越来越远。
在传播学上,纸质媒体被称为第一媒体。
其中,书籍承载的信息层次最深,所以读起来 的确需要下一番苦功夫。
头悬梁、锥刺股刻画 的都是苦读的状态。
人们渴望解决各种问题的 需求,是新媒体层出不穷的动力。
广播、电视、 网络,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哪一种媒介使用起 来不比读书轻松?不得不承认,与纸质书籍越 来越疏远的人越来越多,和书籍本身的特点、 局限性有直接的关系。
简单地批评大学生不读 书有失公允。
事实上,前述的国民阅读调查结 果中还有一个趋势值得重视,那就是数字化阅 读比例首次超过了传统阅读,手机和微信阅读 增长最为显著。
另外,用发展的眼光看,纸质书 籍被其他新媒体替代也是早晚的事情。
所以, 我们在谈论读书这个话题时,读书的定义、概 念、内涵和外延也需要与时俱进、重新界定。
现在人们热衷网络、手机,作为传播者,显 然也需要据此选择受众更欢迎、更普遍使用的 媒介。
如何更好地发挥手机这个移动终端的作 用
,来吸引阅读、引导阅读、促进阅读,应该成 为一项重大的研究课题。
手机以及新媒体和书 籍的融合发展,也将是彻底解决这个问题的出 路。
已经有人在预言,“一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的阅读4.0时代即将到来。
在这样的趋 势下,大学的管理者和教育者也需要有必要的 心理准备和思想认识。
当然,在现阶段阅读纸质书籍依然十分重 要。
正因为如此,对学生们读书的希望和要求, 不能仅仅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上。
如果真的认 为
读书重要,那么希望校长、书记们认认真真 地搞调查、研究,仔仔细细地商量,搞好顶层设 计,拿出点具体的、有效的措施来,并切实贯彻 落实下去,真正达到引导学生读书、读好书的 效果。
校领导们、教师们都应该做读书的带头 人,而不能每次对照检查时都说自己读书不 够,一忙起来又把读书忘在了脑后。
如果是这 样的话,教育起学生来就显然缺少底气,也没 有太多的说服力。
还有一个倾向值得关注:现在的校领导和 大师们把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更多地放到了 新生致辞、毕业寄语上。
这“一头一尾”是大学 生成长的两个关键节点。
校长们、大师们这样 做无可厚非。
但对于大学生们而言,还需要更 多
的与校长、师长对话的机会,还需要听到校 长、师长们更多的教诲。
(作者系北京高校新闻与文化传播研究会 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教授)

标签: #前十名 #装修公司 #手表 #内门 #净水器 #十大 #南京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