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建设更多卓越县中,怎么注册公众号

公众 2
02中教评论·时评 主编:张树伟编辑:杨三喜张湘怡设计:王星舟聂磊校对:张静电话:010-82296619邮箱: 2022年4月7日星期
▶▶策论 提升教育治理水平建设更多卓越县中 周秀平 近日,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甘肃会宁,因其不“塌陷”的县域普通高中——会宁一中被列入甘肃“卓越高中建设方案”,引发媒体报道和社会热议。
耕读传家的社会观念彰显会宁人民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会宁重视教育的家庭传统,体现为对高教育成就获得者的美誉和传颂。
强烈自发的“苦读”精神是会宁一中学子典型的社会画像,而学校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创新,以及地方政府有针对性的条件保障,都为我们深入思考如何进一步完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振兴县中,提供了有益启示。
振兴县中需要重新唤醒家庭重教传统,平衡好家庭生计和子女教育需求。
今天,儿童青少年或许不再被视为家庭劳动力的补充,但子女教育和家庭生计的平 衡,依然是检验家庭是否真正重视子女教育的试金石。
相关调查显示,在人口流出集中地的县中,家庭教育和家庭支持缺失已成为校长和教师们频繁提及的问题。
没有父母的直接有效监管,哪怕是在高中阶段的农村青少年,也难以坚持认真学习。
可是,放下在流入地城市的生计,对于很多以劳务收入为主的农村流动家庭,特别是对子女高考升学没有信心和适当期待的家庭来说,依然是不太可能的选择。
指导农村家庭,特别是学业处境较为不利的青少年家庭,合理规划家庭中学龄人口的教育生涯,延迟增收期待,依然是必要的。
振兴县中需要唤醒和强化县中学子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有调查和案例研究显示,缺乏人生目标,没有学习动力是不少高中 生们普遍面临的困惑,尤以普通县中的学子为甚。
如何平衡好“丰盈人生”和“大学梦”“名校情结”的关系,也是摆在全体县中学子和世界范围内的高中生面前的共同话题。
不少就读于非重点高中的青少年,在“唯升学”观念主导的环境中被他人甚至是自己的家人视为失败者,这容易使他们不再寄希望于知识改变命运。
但令人欣喜的是,有一批卓越县中,不断发掘和提升学生们知识性学习外的个人兴趣,丰富他们的学习和人生发展目标。
振兴县中更需要高中学校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创新。
多年以前,以高升学率闻名,引发轰轰烈烈的城市里孩子热衷于到县中求学的情况,一度被视为“县中现象”。
近年来,以优秀生源和优秀师资不断流 失、高考升学水平不断下降为主要特征的“县中衰落”现象,在部分区县具有典型性,在个别省区具有代表性,在全国一度呈现蔓延之势。
广大县中需要更加深入学习国家高中多样化发展战略,顺应新课改、高中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新趋势,学习他人在教研、教学、学生发展指导、分层教学等方面的创新探索经验。
在教育教学上,重视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鼓励和保障教师的教学自主性。
超越“把一个班当一个人教”的做法,尝试和总结“把一个人当一个班教”的个性化教学。
教师少讲、学生多做。
抓住课程改革这一根本,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是深化县中高中教育改革、提升县域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信心的重要经验。
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针对性的条件保障是振兴县中的必由之路。
大力夯实高中教师队伍这一“教育第一资源”的发展基础。
通过富有吸引力的住房和生活补贴吸引免费师范生和高水平大学毕业生,针对性运用在地化师资培养策略,降低青年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的流失率。
在教育治理上持续改进,发挥好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功能,大力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县中振兴。
有理由相信,会宁一中不会是孤本,一定还有一批类似的卓越县中,需要我们更好地研究、分析和总结它们围绕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生发展指导,以及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教授) /漫话/ 切勿轻信考研调剂“包过”承诺 近年来,我国考研人数不断攀升,考研竞争 日趋激烈。
而这也让不少考研教培机构看到了 “商机”,他们抓住考生急于“上岸”的焦虑情绪, 以“保过”“内部调剂”“售卖资源”等名义收取高 额费用;以不可言明的“内部保过”为由打造讳 莫如深的神秘感。
然而,这些教培机构能做的,无非是对考生 进行复试相关辅导,若考生顺利通过,机构便可 以收取高额费用;如果考生未通过,则可以以走 流
程为由,过段时间再返还所谓的“调剂”费 用。
因此,对考生而言,在报考和调剂时,要多 王铎 关注学校官网等官方渠道的信息,切勿轻信 某些机构的过度宣传。
考生想要顺利“上岸”, 绘 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努力,而非投机取巧。
对 于教培机构而言,只有提升自身实力、回归教育 的本质,才能获得长远发展。
▶▶热
评 读懂禁采家长敏感信息背后的教育深意 李名梁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对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作出部署。
其中,“严禁采集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的要求引发社会各界热议,成为家长们讨论的热门话题。
众所周知,学校采集家长信息实际上已是运行多年的常规化操作,属于“例行动作”,通常大家都会一致认为其本意就是为了实现“家校共育”,登记学生家长姓名、家长手机号、家庭地址等信息,出发点就是便于学校教师联系家长。
但近年来,有媒体报道显示,有幼儿园要求家长提供工资明细流水和社保,有小学要求家长提供住房面积和价格等信 息,有的孩子被要求画出自家汽车的车标或是拍照发到群里……正是一些学校收集或者被认为“变相”收集家长职务、职业、收入、学历等与教育无关的敏感信息时有发生,才引发了社会公众的想象和猜测。
教育部此时明确要求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并非无中生有和小题大做,而是对广大学生家长真实诉求以及过往政府平台上网民合理反映和建议的真切回应。
从这里,我们其实不难读懂其中蕴含的诸多教育深意。
呼唤全面提升学校治理效能。
在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中需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民法典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 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
学校过度收集家长信息,显示出学校的治理水平亟待提升。
治理的核心要义是多元主体参与,学校治理是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多主体参与的管理形态,强调多元参与、法治精神,以自治、共治求善治。
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条件全面提升,现代学校章程建设逐步健全,智慧教育有序开展,育人模式转型不断深化,当前学校应该不断从管理走向治理、全面完善和提升学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助推精准实现“家校共育”效果。
在探索“家校共育”的大背景下,采集家长个人必要的相关信息,是教师和家长之间增进 彼此了解、共同促进学生成长的方式,更是为了学校“家校共育”的可持续推进。
除了让家长能参与学校日常管理的监督工作外,还能有效利用丰富的“家长资源”来打造“家长课堂”和“家长学校”。
比如,让有关职业的家长走进学校为孩子带来一场“职业教育”课,或者让具有特长的家长入校给孩子们作科普讲座。
真正的家校合作,需要学校尽可能调动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热情,获得家长对学校管理和发展的认同,也需要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家庭教育配合学校教育。
但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利用好家长资源,正确把握与家长沟通的边界,需要把握良好的 分寸和尺度。
促进不断完善教育公平长效 机制。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教育公平越来越受到群众关注。
学校采集信息不能没有边界,如果要求家长无条件提供工作单位、职务和收入信息等,就极有可能涉嫌按家长的情况招生、按家长的情况教学,引起家长对教育“嫌贫爱富”的质疑,加剧一些家长的教育不公焦虑。
“歧视的土壤永远长不出健康的花朵”,一视同仁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伊犁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兼“一带一路”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坚定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开辟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新局面 杨现民 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新时代教育工作要做到“五个深刻认识和把握”,明确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
该行动在促进“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全面落实。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深刻的战略背景。
一是数字中国战略的部署与实施。
一个强大的数字中国必然需要一种高度适应数字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数字教育作支撑。
二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谋划。
教育强国建设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满足人民群众的高品质、个性化学习需要,这就必然要求信息化全面赋能教育,供给“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多选择、更加便捷、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 教育服务。
三是中国教育现代化战略的加速推进。
教育数字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关键特征和核心指标,数字化转型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现代教育体系构建的速度和质量。
教育数据要素化对于激发教育数据市场活力、丰富教育数据产品和服务供给、提升教育教学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搭建教育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可以有效联通数据供需双方,通过完备的数据交换与开发利用规范等机制设计,能够让更多机构和个人合法合规地获取教育数据,并加以深度开发利用,产出高品质的教育数据产品和服务,再反馈应用到不同的教育场景,进而转化为教育生产力和教育变革力。
数据要素的教育变革力可以概括为“五个显著增强”。
一是通 过客观数据观测分析教育现象、透视教育规律,显著增强教育解释力;二是通过多维数据的关联交叉分析,识别以往单凭经验难以发现的教育教学问题和短板,显著增强教育诊断力;三是结合教育场景和业务需求,显著增强教育预测力;四是通过全样本数据采集与全方位、多层次的数据分析研判,以及基于大数据的教育计算实验,实现基于多维证据的教育科学决策,显著增强教育决策力;五是通过教育业务进程隐藏的“数据流”对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与成效进行实时监控,显著增强教育监督力。
数据要素的教育变革力发挥依赖必要的外部条件,需要加速完善教育数据要素市场,重点提升教育数据治理能力与用户数据素养,以激发数据要素在教育数 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价值。
转型意指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转变,既是一种动作,也是一个过程。
教育数字化转型是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技术的综合创新应用,促使教育要素、教育业务、教育场景实现全面数字化,逐步形成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高度适配的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持续过程。
各地在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可以整体遵循“定标—靶向—巩基—激能—抓点—普面”的思路。
“定标”是要客观评估教育数字化转型现有基础,明确自身方位,确定转型的总目标;“靶向”是要明确转型工作的核心,进而牵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这一超复杂系统的有序运转;“巩基”是要进一步夯实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基础设施条件,建好、用 好区域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高速教育专网、多元化智能终端、教育大数据中心等教育新基建;“激能”是要显著增强师生、家长、管理者、行业人士等所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数字素养,形成全社会享用、善用、乐用数字教育资源、工具、应用与服务的良好局面,从用户侧驱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抓点”是要结合不同阶段教育发展特点,积极探索数字教育场景应用的创新点,找好技术解决现实教育问题的突破点,发挥好创新点的示范作用、突破点的带动作用;“普面”是要努力做到数字教育资源与应用服务、创新教学模式与治理方式的大规模推广,通过普及化推动教育数字化全面落地。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院长) ▶▶一家之言 擦亮双眼规避“求职私教”陷阱 郝卿 “教的东西很粗浅,应聘压根用不上。
”这是多名高校毕业生对“求职私教”的评价。
目前,正值毕业招聘季,有不少学生付费报名参加以直播宣传、咨询讲解和简历指导等为主要服务的“求职私教”。
然而,此类“求职私教”的成效究竟如何,能否实现宣传中所说“零经验转行秘籍”“带小白逆袭大厂”的效果?已经有不少亲历者明确否定。
2022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首次突破1000万,“最难毕业季”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这其中有求职心切的应届毕业生,也有虚张声势的私教人员。
我们不否认有经验的求职指导对就业有积极的帮助作用,但要警惕单纯出于商业利益的“私教”,他们可能会通过营造紧张就业氛围和夸大培训效果来吸引缺少职场经验和辨别能力的大学生,更有甚者通过面试“套路”、简历“注水”、经历“鼓吹”等形式进行本末倒置乃至虚假的求职指导,不仅造成学生经济损失,也使原本的求职“敲门砖”畸变为就业“绊脚石”。
学生和学校是就业出口端的两个主体,实现高质量就业,需要两个主体共同发力,学生要激发积极求职的内生动力,学校则要提供更多的外在支持。
从学生视角分析,要理性求职,规避不良“求职私教”陷阱,就是要正确认识事关求职的两个特性。
一方面要正确认识长期积累与临时速成的对立性。
求职考察的是个人长期积累的综合实力和知识储备,不是一朝一夕促成的华丽包装,更不是靠不良“求职私教”“包装注水”的虚假套路,不能因为走“求职私教”的捷径而误了职业成长的良机。
另一方面要正确认识企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统一性。
企业对学生应聘的要求是供需匹配的能力,核心是要学生多务实少务虚,在专业知识学习上下功夫,对标培养方案、专业教育和企业需求,做到学一行专一行,练就在求职中找得到、工作中用得着、竞争中干得好的扎实能力,自然也就能克服“求职私教”鼓吹中的信息不对称。
从学校层面综合分析,学生选择“求职私教”是多种原因共同导致的结果,其中有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也有学校求职指导和服务不足的影响,因此学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用务实行动畅通学生的求职路。
一方面,学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在端正学生就业观念上下功夫。
可通过邀请优秀校友、行业模范、基层骨干等现身说法,引导学生提高认识。
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有真才实学,在任何岗位都能创造价值;在求职中要避免好高骛远,转变非“大厂”不去的偏执观点,更不能为了去“大厂”而弄虚作假。
另一方面,学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在个性化指导与服务上下功夫。
就业作为学生求学的最终出口,应该从入学开始就被关注,学校可调整或完善就业指导课教学计划,让学生从低年级开始就对企业需要什么、专业学习什么、我该怎么做等涉及职业能力培养的核心问题有系统认识。
此外各学院、各专业还可以提早对接领域内企业,坚持“走出去”和“请进来”并重,在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的同时,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力资源等部门资深骨干担任兼职就业指导师,对求职链条中的核心环节进行超前指导,让学生多渠道全方位了解企业,而不是听信所谓“求职私教”。
“求职私教”之所以引发广泛热议主要源于社会各界对高校毕业生科学求职和理性就业的关心与关注,广大毕业生要擦亮眼睛,更要在日常学习中积累真才实学,实现才岗匹配;高校也要坚持多措并举,为学生提供更长远、更精准的求职引导和就业服务。
(作者系西安科技大学通信学院团委书记) 避免形式主义校园公众号才能有价值 邱磊 新媒体时代,微信融入了亿万国人的日常生活。
尤其对中小学生来说,微信是获取资讯、网络社交、寄托情感的常用选项。
随着微信公众号横空出世,各类公众号陡然兴起,蔚然成风。
不少学校也申请并注册了公众号,作为展示自己和发布信息的窗口。
最初,学校公众号是为了传递校园动态,增进家校联结,展示师生风采,推广校本文化。
不少地区、名校也做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甚至某些学科还颇具特色。
但从基本面上看,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公众号陷入了一种“丰富的单调”中。
即便活动众多,新闻闪亮,捷报频传,依旧给人以换汤不换药的“套路感”,令观者难有“一键三连”的兴致。
于是,公众号的订阅量,到达一定的瓶颈后,就鲜有余力了。
不少校园公众号,“出道即巅峰”。
不出半年,就淹没于同质化乃至劣质化的信息汪洋中,变成“信息通报”的例行公事,或成为“考核评优”的规定动作。
实际上,公众号作为新媒体,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不应变成简单的附庸或装饰。
校园公众号从“新”的角度来说,虽然门槛低,人人均能编辑、推送,但真正遵从“内容为王”的原则,想要做出有质量、有新意、有想法的作品,其实并不简单。
从策划到方案,从设计到采编,从整理到润色,每一环节都凝聚着智慧和汗水。
从“媒体”角度来说,公众号也有自己的传播属性。
不难发现,凡是出色的校园公众号,新颖的视觉设计,必是其竞争力之
一。
当然,后期制作难度也更大,短短数秒,背后常有几个小时的劳动。
同时,大众媒体还有交互性强、灵活性好等特质。
作为学校,须有自己的传播理念,要考虑以家长、师生为受众群体的阅读需求,勇于打破僵化的话语套术,更新苍白的交互界面,融入年轻、鲜活的时尚元素;特别是发动号召,让广大师生乃至家长,共同营造出独有的“公众号生态”。
只有变“独乐乐”为“众乐乐”,校园公众号才算被真正激活。
对于校园公众号,除了传播理念,管理者更须持有生态角度的视野与胸襟。
新媒体时代下,学校要建构的是一个全新的生态。
社会、家长、师生的关系将在其中重置。
找准公众号的“生态位”,既不大包大揽,又不失位失能,显得尤为重要。
尊重其规律,建立其机制,发挥应有的宣传、联通、反馈的作用。
唯如此,众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校园公众号,才能逐渐走出困境。
(作者系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教师)

标签: #怎么做 #忘记密码 #怎么做 #怎么做 #怎么做 #程序 #公众 #怎么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