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风云人物”绘气象万千,怎么做投票小程序

怎么做 0
02新闻·要闻主编:苏令编辑:黄鹏举设计:丁京红校对:杨瑞利 新视线 育“风云人物”绘气象万千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创新拔尖人才培养路径 本报记者缪志聪通讯员林雯贾冰 拥有国家发明专利,在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四学生叶万恒是同学眼中的“全能闪光少女”。
不久前,她正式推免直博到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继续深造。
4年来,她所在的长望拔尖班,人均竞赛获奖5.2项。
长望拔尖班始于2010年。
当时,南信大创立首届大气科学长望实验班,开始探索培养未来气象领军人才。
2017年,学校专门成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长望学院”,2020年入选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名单。
“从最早的‘大类培养、本研贯通、动态进出’到现在基于学科交叉、科教融合的拔尖学生培养体系,我们1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为行业高校拔尖人才培养探索特色创新之路。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李北群说。
不拘一格,打通知行合一“选才关” 在江苏省宜兴中学读书时,通过南信大教授进高中、大学开放日、科学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甘立坤对天地间风云变幻产生了浓厚兴趣。
去年,甘立坤以全校第二高分考入南信大长望拔尖班,学习大气科学。
“我们有个‘中学生雏英计划’,就是通过高考选拔最优秀的学生学习大气科学。
”李北群告诉记者,除此以外,还有部分学生则是通过面向全校的“二次优选”进入拔尖班。
大气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但学什么、怎么学、学成后做什么,很多学生和家长并不清楚,如何选出有志趣、有天赋、有潜力的青年英才?“相对于高考成绩,科研志趣、学科特长、创新潜质、使命担当是我们最看重的。
”李北群说。
大二的张楚在强手如云的拔尖班,成绩并不突出,但几乎所有任课教师都对他印象深刻。
“张楚看待科学问题的角度很有新意,常常能在课堂和专家讲座时出其不意地提出‘刁钻’问题。
”拔尖班班主任李青青说,“在走向行业顶尖的道路上,这种品质难能可贵,校内二次选拔就是要给这类学生成长空间。
” “对他们的思政教育,我们也注重融入气象文化、气象精神,从根本上夯实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书记管兆勇告诉记者,为拔尖班命名“长望”,既取自新中国气象事业的奠基人、南信大建校的主要倡议者涂长望先生之名,也寓意放眼远望、百年树人。
金师金课,夯实学为中心“基础关” “我或许不是反应最快的学生,但一定是最执着、最踏实、最努力的那批。
”大二导师双选时,霍芊伊的态度打动了南信大王会军院士。
进入王院士课题组半年来,她已独立推导出了一个小型算法,“与大师在一起,给了我们这些‘菜鸟’更多培养兴趣、探索未知的机会。
” 与“大师”一起,在长望拔尖班并不新鲜。
作为气象行业的“领头羊”,南信大为长望拔尖班配备了40余人的校内导师“天团”,全部由院士、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组成,来自大气、海洋、水文等多个学科。
不仅秦大河院士、许健民院士来校常态化讲授“气候变化科学概论”“大气科学导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曾庆存院士也与大家面对面谈学习思维、讲前沿科学…… 金师引路,金课筑基。
南信大目前建成了包括10门国家级课程在内的大气科学类一流课程群。
“拔尖班的教材和讲义,知识整合度、能力挑战度、实践创新度都更高。
”拔尖班另一位班主任、该校大气科学学院院长陈海山介绍,30多门专业选修课中还专门设立了8门交叉学科课程,并且学生可以在全校所有理工科专业中任意选修一定学分的课程。
正在美国读博的2015届毕业生成沛扬,研究方向是使用静止气象卫星的观测数据提高空气质量模式的性能,属于高度交叉的学科领域。
“本科时我们不但学习气象学的基础知识,还接触了数值模式、卫星等知识,这为我在后期选择方向时提供了巨大帮助。
”成沛扬说。
多元协同,深耕拔尖创新“进阶关” “风云四号卫星一上天,我们立刻就与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一起,对卫星发回的实时数据进行分析会 商。
”今年初,长望拔尖班的大二学生魏方志通过导师的项目初步接触到“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北京冬奥的科研项目。
与中央气象台进行常态化会商、赴江苏省气象局访学、在南信大—墨迹校企研究院了解产品……在丰富的第二课堂中,魏方志和他的同学们得到了“思想—知识—能力”一体化贯通培养。
10多年的实践,南信大逐渐形成了“行业、校企、校所、校地、国际”多元共建体系,与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雷丁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共建共享“世界气象组织全球校园”的优质资源。
“学校很注重培养我们基础知识、动手能力和科研视野等全方位的素养。
”2020年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谢治兴告诉记者,由于本科期间参加了南信大“观云测天”小组进行气象观测实践,让他具备了仪器操作的经验,“很少有美国同学具备这方面经验”。
如今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的首届毕业生缪家鹏,在2021年度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中,成为全国大气科学领域获得资助的3人之
一。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长望拔尖班已经毕业的8届学生中,90%进入国内外大气科学顶尖高校和科研院所深造。
“拔尖创新人才不是‘拔’出来的,而是在肥沃的土壤中生长出来的。
为有天赋的学生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不拘一格地自主学习和研究,未来的领跑者自然会从中脱颖而出。
”李北群坚定地说。
为教育现代化装上“智慧引擎” (上接第一版)党的十八大以来,像巧家这样 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县越来越多,信息化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整合开发英语、音乐、美术等学科数字资源6948学时;与基础教育阶段所有学科教材配套的资源达5000万条;建成203个国家级职业教育资源库;认定1291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401个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多年积累的教育信息化软硬件资源优势,终于迎来一次“实战的检验”—— 2020年1月,一个非同寻常的新年开局。
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从湖北省武汉市向全国蔓延。
与疫情相伴的是,教育系统迎来共和国教育史上从未有过的挑战——因居家隔离,全国春季学期开学不得不按下“暂停键”。
开学可延期,学生成长不能延期。
于是,一场“停课不停学”的攻坚战打响了。
短短几天,在教育部、工信部的协调下,一个拥有7000台服务器、90T带宽,可供5000万名学生同时在线使用的网络云平台搭建完成。
正是一根根网线、一块块屏幕、一个个线上平台,为全国两亿多大中小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居家学习软硬件支持,保证了他们“成长不延期”,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严峻大考中创造了奇迹。
从2月17日平台开通使用到3月19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网页浏览次数8.7亿,访问人次6.7亿,实现全国31个省份全覆盖。
当偏远山区的孩子与城市孩子通过网络云平台完成高质量居家学习时,这次“停课不停学”的大考,也彰显了教育信息化在填平“数字鸿沟”、促进教育公平上发挥的突出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信息化还在补齐教育质量“短板”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在职业教育方面,2017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并于2015年、2020年两次发布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相关规范。
截至目前,已建成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203个、省级460个,还有5000余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在线课程。
在高等教育方面,为缩小中西部高校与东部地区高校的差距,提升中西部高校教学水平,教育部实施了 “慕课西部行计划”,先后为725所西部高校提供13.88万门慕课及小规模专有在线课程服务,帮助西部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201.52万门次,参与学习学生达1.63亿人次,西部高校教师接受慕课应用培训达140万人次。
从技术引领“课堂革命”到助力区 域智慧教育发展 ● 信息化助推教育教学深度变革 学生们使用艺用解剖系统在大屏上观察人体骨骼、肌肉的三维图像;使用VR技术“置身”于虚拟美术馆,近距离研习画作;通过动作捕捉系统,学生可以赋予动漫模型连续动作…… 这些是发生在中央工艺美院附中专业教室里的课堂教学情景,如今这已然成为这所学校的教学常态。
相比传统课堂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一支粉笔加一块黑板的授课模式已经彻底改变,知识获取、传授方式、教与学的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信息化通过改变教与学推动了学校的“课堂革命”。
信息技术加持下的“课堂革命”,不仅发生在中小学,也发生在高校。
从2013年起,我国高校采取“高校主体、政府支持、社会参与” 的方式,系统推进慕课建设。
教育部首批遴选认定包括1875门线上课程、728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和868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在内的国家级一流课程,对慕课建设与应用起到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
经过9年的发展,我国高校慕课建设取得骄人成绩,在课程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上跃居世界第
一。
当前,以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区块链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这也让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深度变革有了更多的实现路径。
为加快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变革,2020年教育部在全国遴选确立了90个“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不少实验区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方法与策略—— 宁夏银川通过京银“互联网+教育”双优云桥项目,探索构建“教与学”新模式。
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在区域内中小学校,探索创设包含人工智能、机器人、创客等在内的多种类拓展课程。
信息化为教育改革发展带来的变革远不止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促使教育评价手段更加丰富、教育评价过程更加科学、教育评价结果更 加准确。
2019年,教育部启动了首批智 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在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闵行区、湖南省长沙市等一批条件具备的地区,率先进行智能时代教育发展道路的探索。
上海市闵行区以电子书包为载体,进行学生学习过程数据的伴随性采集,并借助市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完成80多所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
湖南省长沙市充分利用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一人一空间、校校有空间、班班用空间的基础条件,网络空间利用迭代升级,实现人人通空间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大数据融通共享,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公平和评价实施的可操作性。
此外,以教育大数据为代表的智能技术,还为提升教育决策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持。
截至2021年6月,教育部共积累了500TB以上的基础数据和业务数据,汇集学生数据4.75亿人、教职工数据1880人、学校数据62万多所。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规划处处长张鹏表示,这一数据库可提供转学手续、留学回国就业报到等跨部门公共服务,推动构建教育治理新模式。
在2021中国互联网大会智慧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司长雷朝滋在致辞中表示,智慧教育是教育在智能时代的新深化,是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变革的新阶段。
从“不敢用、不愿用”到“能创新、离 不开” ● 合力推进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智能教室,德语教师徐丽莉向记者展示电子白板板书的各种功能,之后将板书内容一键保存下来并生成二维码。
“这样一来,同学们就能通过扫二维码将板书内容直接带走。
”徐丽莉说。
像徐丽莉一样,近年来,许多一线教师逐渐会用爱用智能教学设备,信息素养能力大幅提升。
毫无疑问,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化素养,让他们能熟练掌握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为了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教育部近年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信息素养全面提升行动”列为八大行动之
一。
2018年8月以来,教育部启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行动,在北京大学等100个单位开展第二批试点工作。
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构建“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不约而同地进行相关探索。
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宁夏围绕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构建了“云—网—端”一体化服务体系,打造人工智能提升教师队伍建设的新模式,实现了教师智能研修全员覆盖,推动教师广泛应用智能助手,常态化开展了“双师课堂”。
一些地方和学校纷纷结合自身实际个性化施策。
守着一部手机,武汉光谷第一小学教师何双学会了操作各种软件,学会了在线直播、在线答疑。
他说:“实战让我真正感受到互联网的魅力。
”杭州春晖小学校长田冰冰举了一个例子,过去教师在微信群里一个简单的问题,常常招来刷屏式的回应。
换作投票小程序后,数十人同时回答的状态变成了选择题的勾选,教师也能一目了然看到回答数据,给教学带来有益参考。
疫情防控期间,想方设法上好网课的教师比比皆是——北京商业学校教师侯德成,在自家厨房直播起了餐点制作;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藻溪小学教师单芃,把油菜花海变成了直播间,只为了让学生在家也能“闻”花香、“触摸”春天…… 让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正在走出原有教学模式的“舒适区”,更多一线教师会用爱用智能教学设备。
在技术的赋能下,教师们从原先的“不敢用、不愿用”到“能创新、离不开”,开始享受网络带来的全新教育体验。
大多数教师已经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开展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线上答疑和测评等活动,信息化教学在各地渐成常态。
在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有增看来,信息化教学改革发挥了“教师能力发展加速器”的功能,极大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逐步意识到需要加强自身学习,变被动培训为主动求知、变短期学习为终身学习,主动接触信息技术,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也为我国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支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朱旭东认为,未来不仅要培养、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还需要深入思考技术革命与教育变革的关系,有效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师教育,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应对未来。
10年改革路,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硕果累累。
不负使命,教育信息化的前进步伐,越发铿锵! 咬定青山,教育现代化的美好图景,越发清晰。
(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蔡继乐高毅哲苏令易鑫王强黄璐璐) 2022年3月28日星期
辽宁: 将“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 本报讯(记者刘玉)近日,辽宁省教育厅印发《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实施方案》,该省将充分发挥辽宁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作用,打造具有辽宁特色的思政课,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包括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
辽宁省教育厅委托辽宁大学等高校整合区域内院校资源,组建项目组,负责承担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建设具体工作,重点在“大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学改革、实践育人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辽宁要求,省内各高校开展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实 践教学。
将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所在场所(纪念馆、博物馆等)设为思政课校外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撰写实践报告,运用学生宣讲团等多种方式阐释、宣传红色文化,通过相关线上教学资源、建设虚拟仿真实践课等方式开展线上实践教学活动。
辽宁提出,构建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模式。
要求各牵头高校于今年9月形成《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指导建议》,把辽宁“六地”红色文化资源深度融入每门思政课,促进“大思政”格局的形成。
西1元钱能买到什么?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您 一安可以买到一份美味可口的套餐或一碗热气腾腾的烩 电菜…… 元子“第一次品尝到‘1元爱心餐’是在西安疫情 最严重的时候,当我看到新鲜的蔬菜和种类丰富的 科搭配,内心十分感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 爱技管理学院2020级研究生许娜说,“这小小一餐,让 大我们体会到了学校的温暖。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1元爱心餐”始于2021 心学年年底。
当时,学校按照疫情防控要求进行封闭管 通 供理,心系师生的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纷 讯 应纷以各种方式向学校捐赠资金、防疫物资和生活物 员 餐爱心品,这如些何捐妥赠善为分学配校爱心抗捐疫赠提,供为了让坚每实一的笔物捐资赠保化障作。
大安猛 爱走实走心?学校后勤部门依托服务育人载体—— 餐“食”光小厨,将收到的捐赠进行整合,并免费提供 本 可近肉、蛋、调料辅料等,为在校学生制作成“1元爱 报 三心餐”,让暖意在舌尖流动。
记 为确保营养搭配,学校后勤饮食服务中心定期 者 口万研发新品种,先后推出“1元爱心餐暖心又暖胃” 份“开学迎春‘面’”“我和春天有个约‘烩’”等主 冯 题,每季主题的爱心餐菜单各不相同,包括米饭套 丽 又餐、烩菜、盖浇饭、特色面食等,种类丰富。
“每季的‘1元爱心餐’,都是经过后勤专业厨师 团队多次试验后才会推出,确保饭菜品质、营养味道 暖和色彩搭配。
”该校后勤保障部副部长黄成龙说。
为做好爱心餐供应工作,后勤保障部组建专 心班,多形式征求学生意见,优化餐品供应,全力保 障学生需求。
目前,“1元爱心餐”在学校餐厅每 个工作日限量供应500份,预计全年可供应10万 份。
截至3月17日,爱心餐已经供应近3万份。
备菜、点火、放油,一道道程序有条不紊,再 加上切好的洋葱和姜末,一阵“叮叮当当”翻炒之后,一份香味扑鼻的美食热腾 腾出锅。
这是微电子学院2020级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学生曹扬文在后 勤劳动教育导师指导下制作“1元爱心餐”。
为深入挖掘饮食服务育人元素,增强劳动教育实效,学校还组织学生志愿者 参与“1元爱心餐”制作。
此外,该校采取“现场发券+提前预发”或线上订餐 的方式,隐形资助困难学生,让受助学生有尊严地享受到学校关怀。
(上接第一版)“周老师讲‘中国近现代史纲 要’,能通过创设情境,把我们带入历史的维度中,调动我们的课堂情绪。
”学生代嘉辰补充。
除了课堂上的授课,面对大学校园里“网络原住民”的青年一代,周荣方独辟蹊径,利用网络开展她的思政课教学和宣讲。
2020年,她录制的微课《以坚定自信书写爱国华章》和《战疫烽火点燃青春赞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入选教育部社科司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开设的专题栏目“思政战疫小课堂”,学生看后表示:“老师,我们看哭了,感谢他们!” 周荣方还积极利用新媒体,策划、组织河南9所高校的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网络原创联动,先后打造出“红歌联动”“校园一分钟”“抖音经典阅读”等一批网络思政品牌。
对此,该校商学院2018级学生黄欣悦感叹:“没想到思政课教师也能这么‘潮’!” 同事说:“她好像天生就是做思政课 教师的料儿” 周荣方在学生中“家喻户晓”,而更多的人“认识”周荣方,还是在2021年4月2日,在学校党史专题课程“什么是幸福”的录制课堂上,周荣方给大学生讲焦裕禄的故事,讲到动情处,激动得哽咽,不得不停下来擦拭泪水,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节思政课一时间火爆全网,一天时间点击量超过4000万次,话题“大学老师课上讲焦裕禄故事动情落泪”登上微博热搜,全网阅读量达34亿。
“现在的学生很讲理。
只要我们把道理讲透、把事情讲清,他们会听。
讲透的秘诀是什么?那就是深入社会。
”周荣方说。
近年来,周荣方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深入新乡冀屯镇、周口时庄村、许昌闫楼村等许多地方,走村入户,深入挖掘在抗洪、抗疫、脱贫攻坚等方面优秀党员的感人故事,积累了大量的鲜活素材,并将其融入教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她好像天生就是做思政课教师的 料儿!她讲的思政课,总是那么受学生追捧。
不管走到哪儿,只要是碰到和思政课有关的事情,她就特别兴奋。
”周荣方的同事、马克思主义学院“形势与政策”教研组教师郑丹群说。
连周荣方自己也说:“我觉得我确实挺痴迷思政课的,因为每次的创新尝试,都会有新的发现;每次走到社会中,都会有新的感动。
以前有朋友说,觉得我在拼命从社会中汲取力量。
我觉得这也是思政课的魅力之一吧。
” 自己说:“思政课教师自身就应是
面旗帜” 在社交平台上,周荣方通过记录日常生活的方式,在与网民的互动中引导着广大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去年8月,郑州发生疫情后,周荣方所在的家属院被划为封控区。
周荣方第一时间主动加入社区志愿者团队,并在微博记录“志愿者日记”。
17篇日记,在不到20天的时间里,阅读量达到200多万。
很多网友、学生留言:“看了周老师的日记,我也报名当志愿者。
” “能够将思政课讲在抗疫一线,能够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要求,我感到很充实!”周荣方表示。
郑州大学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厉励告诉记者:“我校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近年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周荣方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面对青年教师的疑问和困难,她也总是毫无保留,竭尽全力提供帮助。
” 用炽热情怀点燃青年学子信仰火炬。
近年来,周荣方先后获得诸多荣誉:中宣部“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河南省教学标兵…… “习近平总书记给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总要求。
身为一名思政课教师,作为一名党员,自身就应该是一面旗帜!”周荣方言语坚定。

标签: #怎么看 #入驻 #程序 #程序 #公众 #公众 #公众 #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