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bolavirusdisease(EVD),病毒全套检查包括什么

全套 5
Ebolavirusdisease(EVD)埃博拉出血热 EbolaHaemorrhagicFever 北京地坛医院感染二科蒋荣猛 概述: 埃博拉出血热(Ebolahemorrhagicfever,EHF)是由埃博拉病毒(Ebolavirus,EBV)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
人主要通过接触病人或感染动物的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出血和多脏器损害。
历史 最早于1976年在苏丹和扎伊尔发现。
–苏丹:1976年6-9月,发现284个感染者,117人死亡–扎伊尔:9-10月间共有318个病例,280人死亡。
1989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州的莱斯顿,检疫实验室在猕猴身上分离出了埃博拉病毒的莱斯顿亚型。
1995年扎伊尔出现了大流行,315人感染,250余人死亡。
2009年:菲律宾 On16February2009,theGovernmentofPhilippinesannouncedthataslaughterhouseworkerwhohasdailycontactwithpigstestedpositiveforantibodiesagainsttheEbolaRestonvirus. Thisbringstosix,outofatotalof141people,whohavetestedpositiveforEbolaRestonantibodiesinthePhilippinessincetestingbeganinDecember2008.Allsixpeoplewhowereantibodypositivereportedupationalexposuretopigs. 2011年:EbolainUganda 18MAY2011-On13May2011,theMinistryofHealth(MoH)ofUgandanotifiedWHOofacaseofEbolaHaemorrhagicfeverina12yearoldgirlfromLuwerodistrict,centralUganda. ShewaslaterreferredtoBomboGeneralMilitaryHospitalwhereshediedfewhoursafteradmission. 2012年:EbolainUganda Asof24September2012,51cases(19laboratoryconfirmed,32probable)withEbolahaemorrhagicfever(EHF)havebeenreportedintheDemocraticRepublicofCongo(DRC).Ofthese,20havebeenfatal(7confirmed,13probable). Asof28November2012,reported7cases(6confirmed,1probable)withEbolahaemorrhagicfeverinLuweeroandKampaladistricts.Ofthesecases,4died. 2012年:EbolaoutbreakinDemocraticRepublicofCongo Asof24October2012,52cases(35laboratoryconfirmed,17probable)withEbolahaemorrhagicfever(EHF)havebeenreportedintheDemocraticRepublicofCongo(DRC).Ofthese,25havebeenfatal(12confirmed,13probable). 2014年8月8日 GuineaLiberiaSierraLeone尼日利亚 367/49574.1%294/55453.1%298/71741.6% 2/13 –961/1779(54%) 病原学 埃博拉病毒属丝状病毒科(Filiviridae)RNA病毒,大小为18.9kb病毒呈长丝状体,长度400-1400nm,直径70-90nmEBV可在人、猴、豚鼠等哺乳类动物细胞中增殖,在鸟 类、爬行类、节肢动物和两栖类动物细胞内不能复制 病原学 病原学 5种亚型: –扎伊尔型(EBOV-Zaire):毒性最强(60-90%)–苏丹型(EBOV-Sudan):次之(40-60%)–Bundibugyoebolavirus(BBOV-B):(25%)–科特迪瓦Ebolavirus(EBOV-C):(0%)–莱斯顿型(EBOV-Reston):较低,人感染无症状,仅在猕猴中 流行 EBV病毒在室温下稳定,60℃1小时大部分病毒被灭活,对紫外线、γ射线、甲醛、次氯酸、酚类等消毒剂和脂溶剂均敏感。
来源 自然宿主:果蝠(感染后无症状)中间宿主: –猴,猿,或猪–与蝙蝠唾液或粪便接触 Peoplemaytheneinfectedthroughcontactwithinfectedanimals,eitherintheprocessofslaughteringorthroughconsumptionofblood,milk,orraworundercookedmeat. 传播途径 
(1)接触传播–directcontactwiththebloodorsecretionsofaninfectedperson 
(2)气溶胶传播吸入感染性的分泌物、排泄物等可造成感染 传播途径 
(3)注射途径 –exposuretoobjects(suchasneedles)thathavebeencontaminatedwithinfectedsecretions 
(4)性传播埃博拉出血热患者发病后数天的精液中均检测到病毒, 故存在性传播的可能性 人群易感性和发病季节 人类对埃博拉病毒普遍易感主要集中在成年人无性别间发病差异 埃博拉出血热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 地理分布 主要在非洲 –乌干达、刚果、加蓬、苏丹、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南非等国家流行 –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肯尼亚、利比利亚、中非共和国、喀麦隆等 我国目前尚未发现埃博拉出血热患者 发病机制 病毒进入机体后,可能在局部淋巴结首先感染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其他单核吞噬系统(MPS)的细胞。
当病毒释放到淋巴或血液中,可以引起肝脏、脾脏以及全身固定的或移动的巨噬细胞感染。
感染的MPS细胞同时被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肿瘤坏死因子。
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诱导表达内皮细胞表面粘附和促凝因子,以及组织破坏后血管壁胶原暴露,释放组织因子等,最终导致DIC。
病理特点 主要病理改变是皮肤、粘膜、脏器的出血以肝脏、淋巴组织最为严重 临床表现 潜伏期 –2-21天,一般为5-12天。
早期 –起病急,初始症状和体征无特异性。
–可出现发热,寒战,肌痛,全身乏力。
发热,厌食 ,虚弱/乏力是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患者在发病5-7天可出现弥漫性红色斑丘疹(通常 累及面部,颈部,躯干和手臂),可脱皮。
临床表现 极期 –之后5天左右进展为消化道症状,如严重水样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
–其他症状如胸痛,气短,头痛或混乱急促,也可出现。
患者常有结膜充血。
呃逆也有报道。
–可出现癫痫发作和脑水肿。
–而出血却不常见,但可以在病情发展过程中表现为瘀 点,瘀斑/青紫,或从静脉穿刺部位渗血和粘膜出血。
Frank出血较少见。
–孕妇可能会出现自发性流产。
临床表现 死亡病例可以在感染早期进展至危及生命的严重临床症状,死亡病例多数在6-16天,并发症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和脓毒症。
在非致命病例,患者发热数天后症状改善,一般约为6-11天。
存活病例可能有一个长期的康复期。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西非当前爆发的EVD病死率约为55%,但在几内亚可高达75%。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血常规:早期白细胞减少,第7病日后上升,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小板可减少。
–尿常规:早期可有蛋白尿。
–生化检查:AST和ALT升高,且AST升高大于ALT。
–凝血酶原(PT)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延长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升高,表现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实验室检查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IgM抗体:可采用IgM捕捉ELISA法。
–特异性IgG抗体:采用ELISA、免疫荧光等方法。
病原学检查 –病毒抗原:–核酸检测:–病毒分离: 诊断 疑似病例 –具有上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基础上具备诊断依据中实验室检查任一项检测阳性者。
鉴别诊断 早期症状不典型,诊断困难。
要注重流行病学史。
排除的其它疾病。
–病毒性出血热:马尔堡出血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拉沙热和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伤寒–恶性疟疾–其他:病毒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病、斑疹伤寒、单 核细胞增多症等。
治疗 治疗原则(无特效治疗措施) –对症和支持治疗–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和控制出血。
–治疗肾、肝功能衰竭和出血、DIC等并发症。
–控制继发感染。
治疗 一般支持对症治疗 –隔离患者。
卧床休息,少渣易消化半流质饮食,保证充分热量。
病原学治疗 –抗病毒治疗尚无定论。
补液治疗 –充分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使用平衡盐液,维持有效血容量,加强胶体液补充如白蛋白、低分子右旋糖酐等,预防和治疗低血压休克。
治疗 保肝抗炎 –可应用甘草酸制剂。
出血 –止血和输血,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预防DIC。
肾功能衰竭 –及时血液透析等。
控制感染 –及时发现继发感染,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
治疗进展? TreatmentwithsiRNAhasbeenessfulinguineapigs,butresultshavenotyetbeenreportedfornonhumanprimates(Geisbertetal.,2006). proteinC2(rNAPC2):A33%reductioninmortalitywasnotedwhen9macaquesweretreatedwithin1dayafterEbolaZaireviruschallenge. AdministrationofactivatedproteinCtoagroupof11Zairevirus-infectedmonkeysresultedinasignificantprolongationofthemeantimetodeathandsurvivalof2oftheanimals(Hensleyetal.,2007). 病例和接触者管理 病例管理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有条件应收治在负压病房),以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扩散流行。
密切接触者 –患者发病后可能接触其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的人员,如陪护、救治、转运患者及尸体处理等人员。
–医学观察:自最后一次暴露之日起进行21天。
医院感染控制 加强个人防护 –在标准防护的基础上,要做好接触防护和呼吸道防护。
–避免与病人的血液和体液发生任何接触,以及在没有防 护的情况下与可能受到感染的环境发生直接接触。
–当与埃博拉病毒病人密切接触(一米之内)时,应佩戴 面部保护用品(面罩或者医用口罩和防护眼镜)、干净但非无菌的长袖罩衣以及手套(有些操作程序需要无菌手套)。
–除非已经恰当消毒,否则个人防护装备不应重复使用。
–应在诊疗护理每一例疑似病例后都更换手套。
谢谢!

标签: #乳腺 #杀毒软件 #病毒感染 #妇科 #都要 #杀毒软件 #病毒感染 #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