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的中国策略,《高科技与产业化》2011

计算中心 1
年第07期 云计算的中国策略 ——访著名计算机专家李国杰院士 本刊记者(张琨):云计算是一种划时代的技术,世界IT巨头们踊跃参与其中, 纷纷宣布了各具特色的云计算计划,我们国家将怎样迎接这个信息产业发展的新 浪潮?李国杰:有人将PC机、互联网、云计算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
我 不太赞成这种提法,因为就技术而言,云计算并没有革命性的突破。
在信息技术领域,革命性的技术很多,比如以前相机是用胶卷来存储照片,现在使用数码技术;以前我们把磁带放到录音机里听音乐,现在则用CD机、MP3,这些技术都是革命性的,会把以前的产品淘汰。
但云技术不是这样,它并没有淘汰PC机,也没有淘汰网络,它不是像数码相机淘汰胶卷相机、数码音乐淘汰卡带音乐那样的技术,而是基于互联网产生的一种优化技术,目前云计算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商业模式的改变。
从技术上来看,云计算确实也带来一些新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虚拟化上。
好比一个宾馆,原来一个单位占用一栋楼,楼内有全套设施,再派人看守这栋楼;另一个单位占用另一个楼,所需的各种功能又如法炮制一遍,也派人来看守着,这样就存在效率上的浪费。
现在则采用分区的模式,把这个宾馆分成住宿区、餐厅、娱乐区、健身区等共享的空间,这些区域都是独立的空间,可供宾馆里所有人使用,每个人都可以去自己喜欢的区域,使用时只按需租用几个房间,而不是包一栋楼。
这样就能优化资源配置,就更有效率。
所谓更有效是指成本更低、更节电等。
云计算的核心—虚拟计算就是这样,可以通过统一调度,把你不用的资源提供给别人使用。
这种技术的关键就是集中闲置资源。
以前,一个服务器可能只被使用了20%的功能,另外80%都在闲置,那么云计算就可以把这80% 利用起来,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就体现在这里。
但云计算还是一种改进型的技术,不是颠覆性的技术。
从服务端和用户的角度来看,未来我们可以享受更加周到、更加安全、更加个性化的服务,这和技术的改进是分不开的。
比如说上百度搜索,现在是根据关键字上网去搜,而以后则可以根据你以往的搜索历史和其他语义信息进行分析,给你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搜索结果,更好地满足你的需求。
这就要求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服务器作后台,来提供数据挖掘支持。
而且,随着参加云计算的用户越来越多,还会要求有更大的服务中心。
我认为,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平台期,经过20年左右的时间,可能会有一个突破性的发展。
平台期的技术大多是改进型的。
云计算虽然有很多技术上的变化,可以做到更好、更快、,但它没有替代PC和网络,因而也不是革命性的技术。
目前参与云计算的公司,像IBM、安卓、微软等都有自己的强项,每家企业都按照自己的特长来发展所认定的云计算功能。
如google是做搜索的,它就更加强调云计算在搜索平台上的优势。
每家企业的技术优势是什么,它就把云计算描述成什么样。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大家搞不清楚云技算到底是个什么技术,像盲人摸象一样,只能窥见局部。
实际上从效果来讲,云计算就是把资源集中在一起,做更好的服务。
没有哪一家可以包打天下,囊括云计算的一切服务。
本刊记者:您曾提出过信息技术发展的“三国定律”,云计算是否符合这一定 律?李国杰:我曾经讲过,信息技术发展符合“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 定律”。
就是说,信息产业也遵循“集中—分散—再集中—再分散”的发展规律,不会一直集中下去,也不会永远分散下去,而是螺旋式发展,集中为主与分散为主交替进行,每隔二三十年会有一次重心转移。
计算机刚开始出现的时候,都是大型计算机,把所有的东西都集中在大机器里,终端是“傻”终端。
那个时候就是完全集中的。
上个世纪80年代,PC机和互联网开始兴起,到现在几乎每家都有PC,有了PC后各个单位就建立了小服务器。
这个时期是以分散为主的,很多信息都分散在PC机里,服务器也分散在很 多个单位。
现在又回到以集中为主,把资源和信息集中在大的云计算中心里。
但这不是简单的回归过去,而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
现在的集中是在新的技术条件下的集中,在网络条件下的集中,并不是没有分散的能力,而是把适合于公共服务的资源集中在一起。
现在对云计算有各种说法,有很多概念,让人云里雾里,摸不清头脑。
回顾电气化的历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它。
上个世纪初,一九〇〇年到一九三〇年期间,当时在美国,多数企业都用一个小发电机自己供电,大部分是直流电,不是交流电。
后来在芝加哥出现了大的交流电站,慢慢地交流电成了主流。
从分散的一家一户自己办电站,到最后用大的交流电站来集中供电,这就是电气化的过程。
电气化和云计算的发展非常相像。
我们要把各单位小服务器里和个人PC中可用于公共服务的资源集中起来,放到大的云计算中心去,这是一种集中资源做服务的趋势。
云计算符合“三国定律”揭示的发展趋势,它的出现有其必然性,不能认为完全是企业在“忽悠”。
但是必须指出,云计算和电气化的差别是很大的,因为供电只需要统一两件事,一是电压,二是频率。
电气化完成之前,电压和频率有几十种,后来统一了这两个标准。
供电站只需要把电送到每家每户,以墙上的插座为分界。
至于每家怎么用电,使用何种电器,供电公司不需要管。
也就是说,供电公司不管应用,只管输送能量。
而信息化不同,你家里有电脑,家外有云计算中心,而云计算中心要为每个人、每个单位个性化的应用需求提供服务,所以云计算比电气化复杂得多。
很多人都问:云计算到底有什么用,有什么好处?我还是拿电气化的例子来解释,开始搞电气化的时候,人们觉得电最大的用处是照明,那时候家里的主要电器是电灯、电风扇、电熨斗,像电视、冰箱、空调这些现代家电还没有问世,没有人想到还有这些东西需要用电。
云计算也是如此,我们现在能想到的都是基于现有技术和现有服务的应用,像手机上网、健康服务、安全监控等,将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云计算还能提供什么新的应用,现在还很难预测。
本刊记者:有人说:“云计算是发展龙芯处理器的机遇”,对此您是怎么看的?李国杰:对于龙芯,云计算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大的影响。
龙芯的任务一直很明确,它首先要应用于对安全需求比较高的领域,再逐步满足高档嵌入式应用、 服务器和桌面应用的市场要求。
龙芯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先实现从无到有的突破,把以前我们国家没有的东西变成“有了”,在安全性要求高的部门先用起来,通过实际应用对基于龙芯的软硬件技术进行磨合优化。
我们关键是要建立自主可控的基础信息技术平台,先打好基础再逐步提高芯片的市场竞争力。
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争取形成自主可控基础技术平台“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
龙芯公司正在围绕云计算研制新的云端和终端芯片,但当前还没有把云计算作为龙芯产业化的主要目标。
本刊记者:中国科学院作为科研国家队,在“云计算”领域有怎样的战略部 署?李国杰:中科院有一个先导专项。
中科院所做的云计算与媒体上讲得比较多 的云计算的概念不完全一样。
我们强调的是“三元计算”,,即人类社会、计算机世界(Cyberspace)和物理世界三方面融合。
既要用云计算技术来处理信息,也关注计算机和物理世界之间的联系,这个项目叫做“云海技术”,是面向未来三元世界协同融合的一个新的机制,它的核心技术之一是高通量的服务器。
不管是云计算还是处理海量信息,其背后必须要有一个能快速响应和处理用户要求的服务器。
过去的高性能计算机,主要要求它计算速度快,做科学运算时每秒钟可以做多少次浮点运算,以百万亿次或者千万亿次浮点计算来衡量计算机的速度。
现在对云计算,不再是以每秒钟运算多少次浮点计算来衡量,而是以每秒钟可以处理多少个用户请求来衡量,衡量标准有个专业名词,叫做“吞吐量”。
哪怕上亿人同时发出请求,要求服务器也可以马上做出响应。
我们希望通过构建高吞吐量的服务器来实现这个目标,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从系统到芯片,从机器的结构一直到应用,都需要原始性的创新。
全世界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有现成的解决方案,中科院的先导专项希望做这种更加具有引领性的基础工作,它能为将来云计算的发展打下很好的后台基础。
它不是在现有技术上做简单改进,而是一项真正具有原始创新意义的工作。
我们在芯片设计上强调“柔性”希望能够实现可塑性更高的芯片。
未来计算机的应用需求五花八门,如果为每种应用都开发一种芯片,成本非常高,应想办法队对应用进行分类,一款芯片针对某一领域的各种应用,从而节约开发成本。
未来随着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结合,对芯片的要求会更高。
中科院的先导项目覆盖从芯片到整机的整个产业链,以此来适应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
中科院所做的是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不是短期内就能出来产品的,是为更长远、更宏大的需求做准备。
本刊记者:随着云计算热的升温,不少地方都在兴建大的云计算中心,对此 您是怎么看的?李国杰:云计算热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也开 会讨论过。
有的专家说,应该给云计算中心建设泼点冷水。
我个人认为,简单的泼冷水不是最好的办法,正确的引导可能更好。
云计算中心的建设确实存在误区,以前我们搞信息化工程也遇到过此类问题。
投入了很多财力物力,上马了很多项目,但最后的结果未必很好。
我认为云计算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现有的体制、管理体系有关系。
信息化的发展将伴随着管理上便捷化的要求,而非单纯的技术领域改变。
以往的体制、结构没有调整好,建新的云计算中心就会出现问题。
技术的改进不能抵消管理上的漏洞,双管齐下才能有好的结果。
现在有的企业,在宣传上把云计算提到很高的高度,让人感觉必须要赶快改革互联网,赶紧搭上这趟车,否则就要落后于技术潮流。
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政府比企业积极,企业比用户积极,最不积极的是用户,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
应该倒过来,用户最积极,以他们的需求牵引技术的发展和改进,这才是良性循环。
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是做好试点和示范,让用户切身体验到云计算的好处。
吸引用户和企业加入云计算的行列要靠应用,但解决应用问题不像想象的那么简单。
现在很多省市和部门都在搞云计算中心,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重复建设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做好顶层设计。
如果没有好的规划,会比以前搞信息化的时候浪费更大。
在做云计算时,我们应该把效益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比谁的投资多,谁的服务器多,谁的规模大。
效率要搞上去,盲目投资要降下来。
本刊记者:您曾经说过“小的成功靠才智,大的成功靠德行”,在树立科研道 德观,提高个人修养方面,您有哪些经验和建议要和年轻人分享?
李国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年轻人的心态和我们当年相比有一些变化, 这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现在书店里铺天盖地的都是教人成功的书,像怎样当老板、怎样升官、怎样赚钱。
这一类的书多了,我觉得对人的心态会有一定的影响。
有些研究生问过我这样的问题:“硕士毕业到公司去,同样搞计算机的人很多,我应该怎么做才能比别人更快地得到提升?”所谓提升是什么概念?现在社会就像一个金字塔,下面的人多,上面的人少,每往上升一层人就少一些,越往塔尖人越少。
人人都得到提升是不可能的,但没得到提升的人心理可能就会不平衡。
如何衡量成功与否?我觉得现在社会对追求成功的引导有点过头了,这会使人很浮躁。
世界上的芸芸众生,大多数过的都是普通老百姓的日子。
因此要学会享受平凡人的生活,要有淡定、豁达的心态。
不要把职称、工资、待遇等看得太重,比别人差一点都难受。
我觉得需要在这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
我把评职称、评院士这些都称为做科研的“副产物”,也许你做到某一步,这些自然就有了。
如果到时候没有,也不要太失落,不要把这些非本质的东西看得太重。
我经常跟计算所的年轻人讲,如果有一个职务或一个新的机会,一定会有很多人和你一起竞争,有能力得到这个机会的人肯定不止一个,最后谁能得到有一定的偶然性。
如果没有得到,你当然应该反思,但也可能只是自己的运气不好而已。
年轻人有进取心、有自信心是对的,但应该少一点得失心,这样更有助于个人事业的发展。
搞科研的人,不是评上职称、得到好的待遇才快乐。
而应该对做科研本身更有兴趣,在做研究的过程中感受快乐。
如果一定要拿到某个奖项才能快乐,那这种快乐也太短暂了,短到转瞬即逝,而剩下的99%以上的时间你都是痛苦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社会也处于转型期,在逐步富裕的过程中,会有一些问题显现出来。
发达国家在发展早期也遇到过这些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风气和人的心态也会慢慢发生良性变化。
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在修身、治学、做事等方面都有很多的传世经典,年轻一代应该多了解传统文化,把这些美德传承下去。

标签: #数据 #数据 #做什么 #数据 #什么时候开始 #什么时候 #的是 #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