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探索实践提升,什么叫网站建设

什么叫 3
2014年6月3日 星期二/电话:010-82296896博客:/u/1147820920 AD 教育展台 06 学习探索实践提升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建设经验谈 广州市番禺区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番禺职校”)是第二批示范校项目建设单位。
建设内容包括数控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物流服务与管理、电子商务等四个重点建设专业项目和一个数字化校园特色项目;建设总体目标是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为契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模式、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改革,创新教育内容,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内部管理,力争到2014年,把学校建设成为集教育、培训、服务功能于一体,改革发展示范作用明显的综合型中职学校,全面达到国家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标准,使学校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技能型人才供应库,成为珠三角地区重要的技能培训、考核、鉴定基地。

一、通过学习与研究,深化对示范校项目建设的理解和认识,形成共识,凝聚力量 学习理解示范校建设的相关政策文件,正确把握其内涵实质,才能找准示范校建设的方向,明晰建设目标,形成建设思路,清晰建设过程。
为此,番禺职校在认真学习和全面领会三部委《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和国家教育部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两个政策性文件精神的基础上,将其提炼归纳为示范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工作机制是什么?三个提高、三个示范、三个作用是什么?四个重点、五个创新是什么?一个核心、一个载体是什么等五个核心问题,化繁为简,给区、校的领导讲、中层干部讲、党员讲、给老师讲,自己讲、请专家来讲。
通过全面深入的动员、学习,为示范校建设工作的全面展开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形成了共识,凝聚了力量。

二、通过研究与探索,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准示范校项目建设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为了摸清家底,弄清学校的办学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番禺职校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校办学理念、办学模 式、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等一系列关乎中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问题,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调研。
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行业、企业和教育专家到校开展专题研讨,为专业建设把脉;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深入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访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职业能力和典型任务分析;引入专业咨询机构———麦可思公司对学校往届毕业生开展调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收集毕业生对学校、课程的意见和建议。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番禺职校将示范校建设目标与学校的现状进行了对比分析,学校发展中具备的优势及存在的劣势得以深刻展现,而示范校建设的思路与路径也就随之清晰起来。

三、围绕建设目标,明晰建设思路与路径,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实践与创新,切实推进示范校项目建设 示范校建设项目是个全新的课题。
是一项着眼于全局的,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创新性、系统性的综合型建设项目。
经过反复酝酿,番禺职校最终形成并确立了“研究、探索、实践、总结”的建设思路与路径。
具体来说:“研究”是指项目深入研究建设方案、建设任务书、有关示范校建设的文件、项目实施管理的工作机制建设等,明晰建设具体要求并周密计划建设方案。
“探索”是指学习前人经验、聘请专家、开展调研、探索建设过程的可行性、科学性、先进性、示范性,确保建设不偏离方向。
“实践”是指对构建的机制、体制、方案进行实践,通过实践验证其有效性、收集原始数据、为进一步优化提供一手资料,同时边实践边提炼,边总结边升华,采取做中完善的策略与方法。
最后,“总结”环节则是把建设过程中的具有典型性的材料进行总结归纳,形成具有示范性的典型案例和建设成果。
在确立了示范校项目建设思路和路径的基础上,番禺职校还通过建立科学的 运行机制、加强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有序推进项目建设。
成立示范校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决策;下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建立资金管理小组、监督小组、5个项目建设小组、建设项目横向协调小组。
制定了《建设项目实施管理办法》、《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建设资金使用办理流程》、《示范校建设会务工作指南》等示范校项目管理制度,规范示范校建设过程中组织管理、责任承担、经费使用、工作开展等基本问题。
按照纵向推进和横向协调的双向运行机制加强项目管理,落实项目任务,做到项目到人、经费到人、责任到人,确保项目建设任务的完成,达到预期建设目标。
实行项目管理制,从示范办到各项目组、再到具体的子项目组逐级纵向推进项目建设,分级管理、全程监督、定期考核,项目承担部门各负其责,责任到人。
每个子项目组配备横向协调人,对该子项目的研究进行统筹、监督,引领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的子课题组成员共同开展研究实践。

四、围绕“示范”做文章,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为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番禺职校通过近两年的建设,围绕16个专业建设的主题,取得了一系列的的建设成果,发挥了引领和辐射作用,为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一,构建了“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学校的总体思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依据社会需要、学生需求进行分类定制;通过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实现自主选择课程,满足学生多元、多层次的发展需求;在课程标准中落实活动设计,体现教学做一体;以职教集团为平台,与企业深度对接,引进企业项目,建立校内公司,实现教学做一体,实施校企融通。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顶岗实习、合作办学、引产入校、课程进企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技能特色班、中高职衔接班,电子商务专业的订单培养、网实一体、校企一体,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认知实习、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都是番禺职校“分类定制、校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生动体现。

二,打造了理实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环境。
按照“环境职业化、设备生产化、功能一体化”的建设思路,注重引入企业文化、职业规范,结合教学的需要,四个重点建设专业新建或改造了17个实训场室,核心课程均建设了理实一体的教学环境,同时制定了相应的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制度,实训环境对教学改革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
如数控车铣复合加工实训室实现了功能结构的创新,以“成组技术”的理念让学生学会加工工艺的选择,对接技能竞赛,满足数控复合型人才的需要;电子专业的单片机智能装置,对接当地动漫游戏企业和智能家居行业,深化了所学课程内容和工作流程;电子商务呼叫中心、学生创业园等创新了校企合作形式;模拟公司实训中心、在建的仓储与配送实训室、运输实训室、物流沙盘实训室等对接了行业和学生技 业素质发展。

(3)构建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促进教学模式改革,深化教学实施过程,提升教学效果、效率、效益。

(4)构建学生非技能素质评价体系,以职业道德为核心,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养成。

(5)构建以学生满意度为主的师生互动反馈评价体系,强化学生的教学主体,促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生态生成。

四,建立了“项目引导,团队协作”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
按照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及工作计划,实施新教师导师指导制度、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聘任等制度,建立教师成长档案,引导教师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通过制度引导教师成长,通过项目促进教师发展,通过校企合作提升“双师”素质,通过培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一年多来,学校涌现了南粤优秀教师 态化;牵头组建了番禺工贸职教集团,扩大了校企合作的规模,提升了校企合作的层次。
与5所高职院校联合开展8个专业的三二分段试点工作,与65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建设校外学生实训基地62个,校外教师实践基地12个,一年多来合作企业接收学生顶岗实习人数达712人。
通过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联系校企合作项目常态化运行。
与企业开展订单人才培养,目前有“用友班”、“诺登班”、“骏和班”等冠名订单班;企业参与组班、教学、考核等环节,提升了专业的培养质量。
与广东用友公司联合开发虚拟商务实训平台,并组织了多次师资培训和研修活动。
电子技术应用、电子商务专业与企业共同申请番禺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共2个。
以重点建设专业为引领,与企业共 供职于长隆欢乐世界的毕业生 许卓老师获全国中职学校财经类专业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 能提升的需求。

三,创新了“五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 系。
将政府对职业学校的评估指标体系、企 业用人标准、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学生的发展需求等要素进行综合,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行业企业、社会、学校、家长、学生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五位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
转变人才质量观、教育教学质量观,重新定位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促进办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实施、教学测评体系的全面深化,构筑全方位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具体包括:
(1)构建以“课程学分+技能学分+德育学分”的三维学生毕业评价体系,突出以能力为核心评价学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构建综合职业能力发展学生评价体系,注重过程培养,引导学生综合职 1人,市级优秀教师3人,市级优秀班主任3名,市级十佳班主任1人,区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5人。
四个重点建设专业现有专任教师91名,其中“双师型”专业教师79名,占86.8%;培养了9名专业带头人和27名专业骨干教师,聘请29名行业专家组建兼职教师资源库。
建立起一支理念先进、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教艺精湛、技能过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建设逐步完善。
按照“企业全程参与学校教学,学校全面服务企业发展”的思路,建立了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实现校企文化、课程设置、实训基地、评价标准的“四融通”。
为此,学校成立了校企合作领导小组和校企合作办公室,专人负责推进和协调校企合作事宜;制订了《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奖励制度》、《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15个制度文件,使校企合作规范化、常 同构建了“五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具有原创元素,创新点、示范点突出。

六,成立生产性公司,引进企业生产性教学项目。
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的优势资源,引进企业真实的生产项目,改造为我校的生产性教学项目。
比如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分别成立了“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和“新锐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由专业部长任总经理,安排专业教师挑选优秀学生,以代加工的方式为企业按单生产,经委托代加工企业检验合格后按件计给学生报酬。
学校提供场地、人员、水电、技术、设备等,企业安排1-2名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并负责对成品进行检验,提供包装盒、说明书、标贴等,包装后的成品存放在学校提供的仓库,由委托代加工企业保管。
(赵明何俊谭永佳) 示范播千籽改革育新苗 ———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1+1+N”中职办学模式创新案例 背景 千所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的创建为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播下了种子,一批示范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机制等方面取得的成果为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示范校建设铺设了温床。
2014年,“校企合作、多元化办学机制、现代学徒制试点”成为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新的核心词汇,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渐入深水区,改革发展的重点已逐渐从单个点的突破向系统化的模式创建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在积极借鉴一批示范校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把握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特征,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进行系统化设计,逐步形成了以“1+1+N”为显著特征的中等职业教育办学新模式。
目标 (一)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变单一办学主体为多元办学主体,深化校企合作。
由政府、学校、企业、家长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培育具备优秀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学生。
(二)更新课程体系观念适应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变化,打破传统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观念,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三)变革教学方式方法适应中职学生的智能类型特征,通过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的变化,满足其动手操作和技能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四)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探索校企深入合作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实施过程 自2013年1月开始,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先后与青岛旭东工贸有限公司、青岛名人酒店、北京络捷斯特科技有限公司、上汽实业物流有限公司、青岛新视点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派特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青岛益和电气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关系分别在数控、酒店、物流、动漫、汽车和机电专业开展联合办学、共同开发课程、实施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联合培养等方面的改革实践,分别建立了青岛中德机电双元制培训中心、青岛中德生态园培训基地、青岛新视点动漫基地、青岛名人酒店实训基地、上汽实业物流实训基地、青岛西海岸现代学徒制教学中心等5个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
经过一年多的运作形成了以“1个专业+1个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N个企业利益相关体”为特征的办学模式,称之为“1+1+N”模式。
(一)“1+1+N”模式下的人才培养经过行业企业调研、专题论证、岗位分析,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五个重点建设专业分别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特色建设,形成了以“校企互动、工学结合、三段互通”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革新集中体现在校企联合进行人才培养。
2013年1月,正在探索校企合作模式的青岛开发职业中专与正在寻求学校合作的青岛旭东工贸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建设“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旭东实训基地”,尝试“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双方以“产权纽带、资源共享”的方式开展数控技术与应用专业联合办学。
学生培养由学校企业共同完成,在产权不变的情况下,双方共同出资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负责学生的理论基础教育,企业负责提供学生的技能训练和提升的生产性环境,校企联合培养数控机床加工岗位“准员工”。
2013年11月,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旭东实训基地在良好运转6个月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由汉斯·赛德尔基金会、青岛中德生态园、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有限公司、 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四方共建青岛中德生态园培训基地,打造服务青岛中德生态园区建设、具备德国双元制特色的社会培训和师资培训基地。
这种模式在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得到推广,2013年7月,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与青岛名人酒店合作进行人才联合培养,探索“旺入淡出”的人才培养模式,旅游旺季学生入驻酒店开展生产性教学,旅游淡季学生在校进行专业学习。
“1+1+N”模式下,以一个专业为单位,以一个企业为联合办学伙伴,以具备某一具体岗位人才需求的多个企业为人才输出对象。
教育主体是学校和企业,教育者是学 特科技有限公司接触,经过多次洽谈双方决定在物流专业课程开发、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物流专业专题网站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
由企业牵头组成课程建设小组,并对学校专业教师进行课程开发培训,共同开发以行动领域为单位划分的模块化课程。
2014年3月,长风班开班仪式在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举行,标志着双方联合开发的物流专业课程正式封装完成。
以校本教材、数字化教学资源、专业建设专题网站“长风网”为展现形式,并由企业出资在校内建设“云课堂教学中心”,尝试利用平板电脑和信息化课程资源开展教学。
“1+1+N”模式下,课程建设以一个专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适用于知识识记与传授,不适宜以实际岗位技能为教学内容的技能教学。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选取一段时间,让学生到企业充当学徒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岗位技能提升,更有利于学生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
2014年3月,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与青岛派特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学校通过学生自愿报名与企业选拔组建“汽车专业现代学徒班”。
由企业师傅对已具备专业基础的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一个师傅带3-5名学徒进行为期20周的技能教学和实践,完成两种以上的汽修岗位的技能教学。
“1+1+N”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以一个 国赛金奖项目液压与气动项目训练 校企合作“1+1+N”模式基地授牌仪式 校的老师和企业的师傅,理论教学在学校进行,技能教学过程在具备真实生产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受教育者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准员工”。
“准员工”是“1+1+N”模式下人才培养的标准,是指掌握从事某一岗位工作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生,是在就业前就已具备某一岗位实际生产能力的学生。
(二)“1+1+N”模式下的课程建设示范校建设期间,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标准和技能标准35项,开发出版教材29本,精品课程建设15门,12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开发区精品课程,主持国家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课题1项、参与共建共享数字化资源库建设课题4项,形成教学资源库12T,课程建设的成效得益于企业在在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大力支持。
自2013年5月开始,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因备战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与北京络捷斯 业为单位,以一个行业领军企业为课程开发合作伙伴,以专业内多个行动领域为课程建设方向,以信息化教学资源和专题教学网站为展现形式,并借助企业支持开展课程应用检验。
课程开发以行动领域为单位,针对岗位技能需求开发模块化的课程。
“1+1+N”模式下的课程建设提高了课程内容与岗位需求的同步能力,有效地适应了知识和技能更新速度加快的需求,以信息化、数字化的课程展现形式更好的适应中职生的学习习惯。
(三)“1+1+N”模式下的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建设成果转化为教学成果还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配套改革,教学环境贴近岗位实景,教学手段更适宜技能传授是基本的要求,这些只有在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才能得到最好的满足,为此学校进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试点,将课堂搬进企业,拜企业师傅为师,提升技能教学质量。
专业为单位,以一个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为教学环境,变班级教学制为现代学徒制,由企业独立负责学徒的工作安排和教学内容设计,由企业师傅独立开展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多个岗位技能。
(四)“1+1+N”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发展方向,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采取项目化校企合作模式,克服传统订单班、工学结合的缺陷,探索出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学校牵头成立青岛开发区校企联合会、青岛开发区酒店管理专业职教联盟,加入青岛西海岸职业教育集团成为其理事单位,先后与50余家企业建立紧密型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了由200家企业组成的校企合作企业群,校企合作的深化得益于校企合作机制的创新。
校企深入合作、产教融合需要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与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相比我们缺少的正是建立在法律、经济、文化基础 上的校企合作机制。
为此,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提出了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发展思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出资在企业内部或学校内部建立生产性的实训基地,建立校企深入合作的纽带和桥梁。
2014年4月,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与上汽烟台实业有限公司合作,在上汽实业物流园内建立600平方米的物流实训基地,面向青岛物流产业企业群培养实用技工。
同月,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与青岛新视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校内建成动漫生产车间,以实际的生产任务培训学生专业技能。
校企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形成了校企融合的渠道,为设备共享、师资共享、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实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专业教学与岗位技能的对接,起到了推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作用,弥补了校企合作机制的不足。
“1+1+N”模式下的校企合作,学校的一个专业与企业合作建设一个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以基地为纽带拉近校企距离,促进校企融合,服务多个就业实习企业。
校企合作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不仅是一个校企共建的生产和教学场所,更是校企合作机制的运转的承载者,为校企深入合作和产教融合提供温床。
总结与展望 “1+1+N”是依托校企深度合作进行办学的新模式,是学校企业在联合培养人才、共建课程、完善教学模式、合作机制建设等方面合作的有效机制。
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实践证明,校企合作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为依托的办学模式是最适宜中等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办学模式。
未来青岛开发区职业中专将乘着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春风继续前行,瞄准青岛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国家职业教育律动脉搏,以深化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成果为总抓手,以““1+1+N”模式建设为支点,建设职业教育现代化体系特点明显,体制改革、办学开放、对外辐射色彩浓厚的一流中职学校。
(崔秀光李强)

标签: #sem #电子商务 #做什么 #有什么 #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 #网络广告 #要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