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不及待,2020年7月15日

孔子 3
星期三编辑:刘秀平E-mail:ncdzwotu@163 新书摘 迫不及待 听说有种书叫“迫不及待”,这是一种限时阅读的书。
它采用特殊的油墨印刷,出售时用真空袋包装,一旦拆封,油墨就开始跟空气发生微妙的化学反应,如果在限定的时间内,比如3个月内不把书读完,书上的字迹就会完全消失,变成一本空白的书。
在书的封底会有行字提示:如果你还没有看完,不是书的错,因为它已经等了你3个月。
3个月?若一本书20万字,每天只需要读2000字,慢读,也不过十几分钟。
难道我们真的每天连十几分钟都抽不出来?我们真有那么忙吗?我们每天都在忙些什么? 不但书有阅读期限,食品有保质期,人也不会长生不老,想想看,人世间有哪一样东西不是在倒计时?莫言曾在一篇文章中提到:朋友的妻子去世后,朋友在收拾遗物时发现一条丝巾,这是他去国外时给妻子买的,妻子非常喜欢,总说要等到一个特别的时候才戴……可她一次也没戴过,朋友非常难受。
我妈也是这样,什么都要“稳”着,攒着,一套精美的餐具总也舍不得用,又说怕打了,又说要等到某个重要的时刻再用;好吃的东西也总是留着,一直留到坏了扔了。
其实,今天不就是特别的时候,还有哪一个时刻比此刻更重要,因为它过去了就再也不会回来。
一本书今天想着明天看,这个月想着下个月看,可是,万一遇到什么突发状况,或许就是永远都不能再看。
远方的亲人,总说等有时间了就去看,等做完了这单生意就去看,等完成了这项计划就去看……可是,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总是一再上演。
什么都是有期限的,写作的人有更深的体会,因为灵感———稍纵即逝。
同事说,每次出去采访、旅行,或参加某个活动,当时真有不少想法,有很多触动,想着回去能写几篇不错的文章,可是一旦回 来,这事那事的牵绊,或自己的稍加懈怠,灵感不翼而飞,终是什么也没写成。
捕捉灵感的方法当然有。
我的一位前辈,每次出差间隙,只要灵感一来,就赶紧记下来,每天一段,回来后,稍加串联,一篇文章就新鲜出炉。
《为文有时》插图,作者画 古人的方法就更多了。
宋代陈师道每次出去游览,登山临水时,遇有创作冲动,便马上回家,关门闭户躺在床上,大被褥蒙头冥想苦思。
而欧阳修的“余平生撰著,间或马上、枕上、厕上也”。
更是不放过任何一个捕捉灵感的机会。
不只是写作,人生这样那样的 事情,也都是被限时的。
无论想看的书、想爱的人、想尝试的生活、想写的文章,不要指望未来,就今天开始;像那本“迫不及待”的书,若想不错过,不留遗憾,就从现在开始。
(摘自山东教育出版社《为文有时》,刘君著) 接榫 装修房子的时候,我到林口卖古董家具的店买了几扇清朝的门窗,请木工把窗花的部分拆下来,镶嵌在新家的门窗上。
为我们装修的木匠是台北一流的师傅,任何精细的家具都难不倒他。
当他看到那些清朝的古门窗时,也忍不住赞叹,言辞中充满了敬仰与神往。
“无论构图、组合还是接榫,都是一百分,无可挑剔。
你看这四面门窗,没有用一根钉子,古代也没有黏合剂,却可以接得如此完美,保留到现代,完全没有损坏。
”他说。
我忍不住问木匠师傅:“如果把这窗花交给你,做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不用钉子与胶水,你办得到吗?” 他沉吟了半晌,说:“我可以做得一模一样,甚至做得更好,但 是我不能做,也不愿意做。
”“为什么?”木匠师傅道出了一个现代人普 遍面临的问题。
他说,如果他以手工不借助任何机器,做出一扇镶满窗花的窗子,至少要花一个半月的时间。
以一天工费三千元来算,加上材料,一扇窗至少要卖十五万元,可是买一扇真正的古窗只要五六千元。
何况,有谁在装修时,愿意让工匠花一个半月,只做一扇窗呢? “再说,古代的人盖房子、做门窗,都是为子孙考虑的,他们的眼光、用心,至少在百年以上。
现代人很少在同一所房子住十年以上,何况是对待一扇窗呢?”木匠师傅说,“在时间上,我不能做;在用心上,我不愿意做。
” (摘自人民文学出版社《林清玄散文集》) 一个人的庄稼 ———评郭立泉《黄河口的庄稼》 夏立君 读《黄河口的庄稼》,有愉悦,也有辛酸,有轻松,也有沉重。
与郭立泉同为六O年代人,读他笔下的庄稼,就召唤出我记忆中的庄稼。
一个痴迷于文学的人,他终生都在回望童年与故乡。
文学总是触动你最隐秘最根部的情感。
你若能在文学中成长,你的童年你的故土都会随着你成长。
不同年龄阶段,笔下就会有不一样的童年与故土。
在郭立泉的笔下,黄河口的庄稼,就成了他“一个人的庄稼”,又是关联深广的庄稼。
这庄稼是一根深情的纽带,既连接着作者的童年少年乃至一生,也连接着岁月深处的故土、父老乃至历史。
我的故乡沂蒙山距黄河口五六百里远,庄稼却是一样的庄稼。
郭立泉寄托于 庄稼的审美的一切,我皆能体会并共鸣。
“我是他们培育时间最长的庄稼。
”“庄稼,是庄稼人的宗教,是一种生命的图腾……”书中这类话令我心动,就好像是在说我,就好像是我说的。
二十多年前,我的一篇《庄稼》这样结尾:“庄稼是农民的宗教和哲学。
”不奇怪,我也是庄稼故土父老养育时间最长的庄稼。
读《黄河口的庄稼》,我想到《一个人的村庄》。
刘亮程有“乡村哲学家”之称。
养育他的村庄,与中国大地上的众多村庄都是近似的。
而刘亮程把那村庄变成了他“一个人的村庄”,他很有味道地站在那村庄里。
去年“日照散文季”举办时,刘亮程应山东散文学会之邀来到日照,得以首次与之略 作交流。
他说:“散文也要塑造人物,塑造的就是作者本人。
”刘亮程把刘亮程塑造得相当有味道。
作为第七届鲁奖散文组评委,他顺便谈到《时间的压力》:“写历史散文的极多。
这个作品能通过,得益于你不是站在旁边评说戏说,而是深入古人中去。
重塑古人的同时,作者的形象也出来了。
” 郭立泉也站在《黄河口的庄稼》里。
不容讳言,书中有急就章,有轻浅之处,但有格局有细节。
庄稼们各有各的味道,郭立泉也有自己的味道,只是味道还不够强烈。
他曾经是庄稼地里的好劳力,《黄河口的庄稼》证明,他亦有潜力成为文学上的“好劳力”。
他是可以期待的。
不要做“做戏的虚无党” 赵宗符 6·12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
今女画。
” 解:弟子冉求对老师孔子说:“我不是不喜欢您的思想,是我力量不够。
”孔子批评他说:“如果力量不够,走到半道就再也走不动了。
而你现在还没有开始走。
”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认为求仁则仁至,而且他也没有见过有人用力于仁而力不够的。
冉求却说力不够,自然受到了批评,孔子认为他不是力量不够,而是根本没有 用力。
精神之力,需要首先立志,志立,则自有不竭的力量。
6·13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 解:这是孔子对自己学生的要求,他告诫子夏说:“你要做一个君子儒,不要做一个小人儒。
”这说明儒者并非本身就有什么了不起,作为一名儒者,孔子对儒者的认识是一分为二的,既有君子儒,又有小人儒。
那么什么是君子儒?什么是小人儒?君子儒是指学习了儒家学说,就要知行合
一,不断提高自己 的修养,同时又不断地去践行,在知行的互动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小人儒学习了儒家学说,只是用作敲门砖,在社会上换取功名利禄,他们对儒家学说并没有真正的信仰,只是看作混饭吃的工具。
鲁迅先生曾经批评过一些中国知识分子是“做戏的虚无党”,这些人啥也不信,其实就是孔子批评的小人儒。
6·14子游为武城宰。
子曰:“女得人焉尔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
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 解:子游在武城这个地方做长官。
孔子问他:“你到了这地方发现了什么人才?”子游回答说:“有一个叫澹台灭明的人,走路从不走傍斜的小道,没有公事,从不到我的屋内。
” 孔子师生这一问一答,很有水平。
一个人到一个地方去治理,有许多工作要做,但发现人才、培养 人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才有孔子这一问。
而怎样判断一个人是可用的人才呢?需要德才兼备,因此才有子游这一答。
子游并没有描述澹台灭明的德行政绩,而是对老师讲了几个细节:这个人走路只走正道、到我屋里只是因为有公事要办,也就是说不会因私事而私下干谒。
这样一点就把一个光明磊落的形象展示出来了。
这也十分符合孔子对于人才的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所以后来澹台灭明做了孔子的学生。
6·15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
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 解:孔子赞扬孟之反这个人不自我夸耀,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明这一点,有次孟之反走在队伍的后面,掩护部队撤退,将要走进城门时,他鞭打自己的马,然后说:“不是我敢于殿后,是我的马不肯 快走的缘故。
”在孔子最著名的学生中,颜回 自称要努力做到“不施劳,不伐善”,不卖弄自己的功劳,不夸耀自己的好处。
这说明孔子对德行的教育中有这样的内容,而孟之反恰恰做到了这点,所以获得了孔子的赞扬。
6·16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解:祝鮀和宋朝都是孔子当时的名人,祝鮀能说会道很有口才,宋朝标致善媚很是漂亮,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祝鮀的口才和宋朝的漂亮,在今天的社会里怕不易避免祸害了。
”孔子一生不喜欢能说会道和过于重视外表的人,他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
”认为能说会道和过于重视外表的人很少是有仁德的,而祝鮀和宋朝一个巧言、一个令色,但就是这样的人才能在社会上吃得开。
这实际上是孔子对于他所处时代的失望和批评,仁德之士免于祸害都难,就更不要说为这个时代所用了。
孔子带着他的学生风尘仆仆、栖栖惶惶在外漂泊,说这话是有深刻感受的。

标签: #二手车 #不打 #c2h4潮牌为什么会火 #打开网页 #硝酸 #什么叫 #比不上 #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