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读书READING,网络日记本哪个好

日记本 6
主编:李芸编辑:王剑校对:何工劳E-mail押zhoumoban@ 6读书READING 2017年4月21日星期五Tel:(010)62580723 自然的历史:伟大而神奇 姻本报记者胡珉琦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始建于1869年,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历史博物馆之
一。
提到它,人们最先想到的应该是它超过3200万件的藏品,尤其是那些非常珍贵的生物标本。
大家有所不知的是,在这个博物馆中还隐藏着一个秘密宝库,那是一座拥有50万册藏书的自然历史图书馆。
从1877年开始,图书馆就开始收集资料,包括大量书籍和杂志,内容不仅仅涉及博物馆的历史,更重要的是自然科学的历史。
《神奇的鸟类》和《伟大的海洋》正是来自该图书馆近几年出版的“自然的历史”系列图书。
《神奇的鸟类》,[美]保罗·斯维特著,梁丹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了那些年的海洋“淘金期”,一方面他航海技术出众,且是一个天才的观察员,记录鲸、海豹、海象这些海洋生物的习性、迁徙路线、食性、解剖特征,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参与捕猎活动,简直就是一个残酷地把海洋哺乳动物捕捞到几乎灭绝的记录者。
他的故事被称为“猎人对猎物的爱”。
尽管两本图书的内容横跨几个世纪,但读者不必为此感到苦恼,因为每个章节的设计都是相互独立的,人们可以随时进入任何一个故事之中。
王思楠表示,由于原作者文本写作的风格朴实、凝练,篇幅又比较短小,普通受众在阅读上也不会有任何门槛。
几世纪前的古籍仍魅力不减 科学艺术的吸引力 与大部分偏重生物学解读的自然科普读物不同,引进这一系列读本的出版社最初看中的就是它的“历史背景”。
“这两本读本的核心并不是鸟类和海洋生物本身,而是它们的发现者、研究者,以及最早科学记录它们的古典书籍。
”重庆大学出版社编辑王思楠介绍。
这一系列图书所涉及的每一个物种背后,记叙的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到20世纪,博物学家、探险家探索大自然的传奇故事。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书中包含了大量精美的插图。
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科学与艺术的巨大发展,当年,那些大博物学家、探险家所著的书籍,几乎每一本都是自然历史与艺术合一的杰作。
那些插画有的出自作者本人,有的是由他们同样才华横溢的家人帮助完成。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鱼类部研究馆馆长梅拉尼·
L.J.斯蒂斯尼提到,到了20世纪初,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照片开始取代精心绘制插画的方法来描述新物种。
“从20世纪到现在,发现新物种的速度有增无减,用照片来描述新物种的方法固然准确,但却失去了许多书中所选科学插画的艺术韵味。
” 王思楠表示,书中所使用的每一张插图均来自于图书馆的珍本收藏馆,每一张都由专业摄影师至少耗时两三个小时翻拍完成,“要知道那是普通观众无法轻易接触到的历史顶级科学绘画作品”。
思想与艺术的结合,让这一系列图书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
作者通过对几个世纪前的古籍进行新的挖掘和展示,证明时至今日,它们仍拥有着巨大的生命力。
《伟大的海洋》,[美]梅拉尼·
L.J.斯蒂斯尼著,祝茜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出版 从鸟类到海洋 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生物馆藏里面,鸟类标本是最多姿多彩的,它涵盖了现今全世界鸟种类的99%,包括那些稀有的、已经灭绝的鸟类。
试想下,历史上如果没有鸟类标本,鸟类插画师就没有可以绘制的“模特”,研究者也就没有新种可以描述。
但是,在自然科学发展史上,在野外采集标本的采集师们必须冒着生命危险艰苦地工作,且未必有回报。
比如,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人约翰·古尔德带着动物标本剥制师约翰·吉尔伯特和团队两次深入广袤的澳洲,吉尔伯特所采集到的澳大利亚鸟类和兽类的新物种比其他任何采集者都多,为《澳大利亚鸟类》出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但这一路异常艰险,吉尔伯特在一次原住民袭击中,被长矛击中后不幸去世。
以他名字命名的鸟类居然仅有一种,后人只为他留下了“为科学献身,光荣而伟大”的墓志铭。
在《神奇的鸟类》这本书中,图书馆甄选了 博物馆珍藏的40本与鸟类有关的珍本图书,来挖掘故事,《澳大利亚鸟类》只是其中之
一。
根据博物馆脊椎动物学部鸟类学分部标本馆主管保罗·斯维特介绍,世界上最早关于鸟类学的著作可追溯到16世纪,由贝隆、格斯纳和阿尔德罗万迪共同撰写。
到了18世纪,随着探险家们对美洲、非洲、亚洲和太平洋的持续探索,欧洲收藏家的收藏柜里才有了新物种和来自异国物种的标本。
19世纪,欧洲殖民者的殖民地遍布全球,这是鸟类学发现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参与研究的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达尔文、华莱士、威尔逊等。
《伟大的海洋》里,故事的时间线索和《神奇的鸟类》几乎是相同的,只是发现的内容从鸟类到了更丰富而神秘的海洋世界。
图书馆仍然选择了40本与海洋有关的珍本图书,试图寻找早期海洋先驱者的使命。
但有时,后来者对于这些先驱的认识是复杂甚至矛盾的,比如,著有《北美西北沿海的海洋哺乳动物及美国捕鲸业的报告》的19世纪美国商船船长查尔斯·梅尔维尔·斯卡蒙。
他经历 “一本书中的一幅绘画,一旦可以传递给新的读者,就可能获得更为广泛的读者。
这样就能更好地向大众传播作者和插画师想要表达的信息。
都能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吸引读者,这种魅力远胜于单纯的文字描述,甚至是现代摄影难以企及的。
”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学术图书馆哈罗德·伯申斯坦研究室主任汤姆·拜恩说。
不得不提到的是,那些古籍的出版与当时印刷技术的发展是相一致的,才使得每本书有更多的、华丽的插图。
为此,博物馆文物保护员芭芭拉·罗兹还特地用三篇文章来尝试解说这些印刷品的制作,向读者科普,书籍印刷处理技术是如何从最早的带有木版插图的少量印刷版本,到雕版和平版印刷术时代,再到今天的科学图鉴的。
也许是受此影响,这一系列图书的中译本制作非常考究,不仅对原版图书进行了全新的图文排版和色彩设计,在印刷上也是颇下功夫。
王思楠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为了最大程度地保证那些珍贵插图的色彩还原度,中译本专门定制了一种涂布纸。
之前,广告海报、杂志内页所选用的涂布纸多是铜版纸,虽然色彩还原度好,但纸张亮度也很高。
想要充分表现古典科学绘画的气质,必须降低纸张的亮度,尽可能减少反光。
目前,这种定制的涂布纸已经越来越受到国内诸多博物学书籍的青睐。
“唯有了解,我们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我们才会行动;唯有行动,生命才会有希望。
”珍妮·古道尔的话是王思楠最喜欢的自然格言。
“我们尽最大努力希望去重现当年伟大的科学家和艺术家所描述与绘制的自然世界,是期待能够激发更多读者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行动起来保护它的今天和未来。
” 令人特别亲切的是,柳先生不仅注重这项工程的“宏大叙事”,同时有许多看似微小的具体细节,意旨深远。
天 意 未 必 姻刘洪 高海 难 问 承柳怀祖先生赐赠新作《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亲历记———柳怀祖的回忆》,捧在手上沉甸甸,心中感觉热乎乎。
待到读罢掩卷,更是进入关于科学与人生的默默遐思。
当今50岁以上的学界同仁和科学粉丝,谁能不知道这项上世纪80年代几乎人人关心的工程呢?如果说一定要举出哪个科研项目能够作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科学的符号,非此工程莫属。
未能参与其间的圈外人,大多从媒体报道略知一
二。
即使如此,也是那个理想 主义年代欢欣鼓舞的
个重要源头。
柳先生作为 自始至终的参与者,上可 以直达“天廷”,向小平同志直接汇报;下能 够搬砖垒瓦,与普通员工共苦同甘;内可以 窥层峰堂奥,参与决策机密讨论;外能够行 走华府,与诺贝尔奖得主谈天论地。
无论 作为科研工作者还是科研组织者,一生中 能够有如此经历也就值了,更不要说又将 其秉笔直录,化作波澜壮阔的
30万雄浑文 字。
这部书好就好在亲身经历与准确的档 案材料交相辉映,经纬互鉴。
柳先生重视 史实,即使是确凿的亲力亲为,也一定要爬 梳剔选,查阅尽可能多的佐证材料,体现出 彻底的“唯实求真”。
柳先生谈到自己的回 忆与写作,总是慨叹:千万不要迷信自己的 记忆力。
至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建设的 起起落落又落落起起,建议读者认真研读。
反正我是将其作为大科学工程史读,作为 科学家传记读,作为物理学知识读,作为领 导艺术读,作为决策经验读,作为小平同志 以此工程引领对外开放的科学方法读。
正 如鲁迅先生所说,不同人皆可从《红楼梦》 读出味道,凡是关心中国科学进步、关心中 国改革开放、关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朋 友,都可以从中“开卷而大益”也。
尼采有言“: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
” 如果我们不拘泥于其表象,可以略作宽泛 之解,无非强调写作要凝结心血。
柳先生家 学渊源,父亲为科学泰斗,天资聪颖,幼承 庭训,然自诞生起就饱尝战乱饥寒,颠沛流 离于生死,这种少年阅历让其对国家命运 有一种天生的使命与担当。
终于盼来五星 红旗升起,终于成为中国科技大学的第
届学生,从此与科学结缘。
柳先生全程参加 《北
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亲历记———柳怀祖的回忆》,柳怀祖口述,杨小林、陈京辉访问整理,湖南教育出版社2016年11月出版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建设,正是这段经历,柳先生具有他人不可能有的特殊角度,加之胸襟博大、敢作敢为,常有超越性思维与创举,其叙述亦庄亦谐,常有忍俊莞尔之处。
也正是这项工程让柳先生实现人生的重大转折,字里行间往往不经意间闪露这种发自内心的自豪与感恩。
令人特别亲切的是,柳先生不仅注重这项工程的“宏大叙事”,同时有许多看似微小的具体细节,意旨深远。
如他特意为一位老同志讲公道话(早在当时就冒着风险向几位高层领导大胆反映),明显是要在更大范围公开澄清。
虽然这位老同志早归道山,然柳先生“修辞立其诚”,这对往者是安慰,对生者是昭示。
苍颉造字是让中国人书写朗朗乾坤,汗青天地道义。
别看柳先生年过古稀,却不断开出新风景。
近年孜孜于中国科学院诸多史料的挖掘与写作,让许多靠手中笔(现在更多是“手下键”)讨点儿“知名度”者感到“压力山大”。
柳先生得意的是,每次写作都是一次“跨界”、每部著作都是一次“穿越”,这使柳先生在不同学术群体、不同年龄段拥有广泛的朋友,所以充实而潇洒,永远一幅朝气蓬勃的美好景象。
一千年前的豪放派词家张元干云“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亦悲难诉”,我看张大词家未免悲观,如果他生在今天,又读了柳先生的新作,会不会改改词意呢? 书Ba 女人,你打算过什么样的人生? 日本网络剧《东京女子图鉴》自播出后许多莱辛的日记却是不同的。
莱辛一生出版了五十余 自媒体都作了评论,在豆瓣上拿下8.7分的高分。
部作品,其中有两部是以笔名简·萨默斯发表的, 剧集不长,内容也比较简单,却非常现实和真实。
即《简·萨默斯日记I:好邻居日记》《简·萨默斯日 小地方出生的女生斋藤绫因羡慕大城市的生活记II:岁月无情》,日记主人简·萨默斯是一位精 独自来到东京,从20岁到40岁,她的工作和生神独立的中年女性。
活环境越来越好,可感情上却不如意———没有找 简·萨默斯50多岁,拥有令人艳羡的时尚杂 到能给她“令人羡慕”生活的男人,一道阶层的门志工作以及上流社会的社交圈。
简也可以说是冷 槛将她拦住了。
酷无情的,对丈夫和母亲都相当冷淡,所在乎的 不过,绫遇到的门槛,在“剩女”BJ那儿没有一切就是自己的工作和形象。
当丈夫和母亲相继 了。
BJ本名布丽吉特·琼斯,是英国女作家海伦·去世后,她才开始对原本的情感和生活状态产生 菲尔丁所著《BJ单身日记》系列小说中的女主人了质疑与思考。
公。
布丽吉特是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同时也是 莱辛当然不是简单地让她反思过往的人生。
“剩女”,她最终找到了离异的钻石王老
五、“伦敦一次偶然的机会,简结识了老人莫迪,两位女性 最有价值的五十位单身汉”马克·达西。
之间产生了非同寻常的友谊和改变彼此人生态 BJ不是灰姑娘,她的身上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度的关系。
小说探讨了传统女性的处境、新时代 特质。
虽然现实不那么如意,但不妨碍我们对爱独立女性的特质和女性气质的回归、老年人生存 憧憬,不屈尊,且内心强大。
BBC评出的一张“70空间等问题。
年来最具影响力女性排行榜”,榜单上只有一位 主人公简内心独白的日记不仅仅是简自我发 虚构人物,就是BJ。
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现的旅程,也可以看作是莱辛自我发现的新探索。
多数人看到这部电影后,才对这位微胖界的“我在别人眼里是个自信能干的女人,生活完美 “剩女”BJ印象深刻。
事实上,《BJ单身日记》最初是……可是究竟怎样才算真正地存在于这个世界?我 在《独立报》及《每日电讯报》的专栏连载,风靡英们怎样评价自己的存在?通过什么呢?工作吗?” 伦。
1996年结集出版后,小说长期居于英国各大畅 被如此现实的社会裹挟的男人和女人总是 销书排行榜第一名,并获得英国国家图书奖之“年不断在上演各种剧,有时悲惨,有时搞笑,还有愚 度图书奖”,被誉为“现代版《傲慢与偏见》”。
蠢、自私、平庸。
生命的真正价值到底是什么,打 生活还在继续,找到了真命天子并不意味着
算过什么样的人生,是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要不 是王子与公主式的幸福结局。
《BJ单身日记2:理断追问的。
(喜平) 性边缘》中,讲述了BJ与达西的感情 危机。
2013年秋,海伦·菲尔丁推出了 BJ系列的第三部———《BJ单身日记 3:为君痴狂》。
BJ与马克·达西已育 有一双子女,达西意外去世后,BJ不 得不直面单身母亲的重任,也是欢笑 与泪水、尴尬与沮丧并存。
三部小说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 下了BJ生活中的琐事、情感上的坎 坷,生动描摹了单身女性恋爱中的心 态变化,文字嬉笑怒骂、风趣幽默,从 中流露出的自我调侃与嘲讽,无疑是 抚慰女性读者,尤其是同为“BJ们” 的一剂良药。
BJ系列小说畅销全球1500万 册,或许正是因为读者认为BJ真实、 有趣,是有血有肉存在于她们/他们 身边的朋友,更多的时候BJ就是她 们/他们本人。
女性不需要活成一个完美的典型———何况,一个完美的典型一定不会有趣、真实。
《岁月无情》《BJ单身日记》 同样是日记,同样是英国作家, 《好邻居日记》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 本报讯4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了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连续8年上升,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光盘阅读、Pad阅读等)达到68.2%。
通过进一步对各类数字化阅读载体的接触情况进行分析,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的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和手机阅读接触率均有所上升,其他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有所下降。
其中,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达到55.3%,而手机阅读接触率为66.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成年国民的手机阅读接触率已经连续三年超过网络在线阅读接触率,并逐渐拉开距离。
对微信使用情况的考察发现,六成以上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
从微信阅读使用频次与时长来看,2016年我国成年手机阅读接触群体的微信阅读使用频次为每天3.29次,每天时长为26分钟。
从城乡来看,农村居民微信阅读时长超过城镇居民。
从性别来看,女性居民微信阅读时长略高于男性居民。
电子书阅读情况统计分析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电子书阅读率为28.3%,人均电子书阅 近 第
七 四次 成全 成 国国 年 民阅 国 读调 民查 用 显示: 数 字 化 阅 读 方 式 读量为3.21本,与上年基本持 平。
同时,我国数字化阅读接触者 对电子书的价格承受能力有所上 升,2016年数字化阅读接触者能 够接受一本电子书的平均价格为 1.78元。
此外,调查还发现,近两成国民有听书(有声阅 读)习惯,近一半听书者选择收听评书联播,情感故 事则是听书者的最爱。
而在有过听书行为的国民 中,人均花费在听书上的费用为6.81元。
不过,虽说受数字媒介迅猛发展的影响,传统 纸质媒介受到了不小的挑战。
但对我国国民倾向的 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51.6%的成年国民更倾向于 “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
2016
年我国国民人均图书 阅读量为7.86本,超四成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 读数量较少,近七成的成年国民希望当地有关部门 举办阅读活动。
据了解,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自1999年开始启动, 至今已持续开展了14次。
此次调查从2016年8月开 始全面启动,严格遵循“同口径、可比性”原则,继续沿 用四套问卷进行全年龄段人口的调查,执行样本城市 为52个,共覆盖了我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收 回调查的有效样本量为22415个。
(张思玮) 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颁奖 本报讯4月20日,第二届海峡两岸网络原创文学大赛(以下简称大赛)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新闻中心举行。
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和加拿大、美国及其他地区的华文作品共计2135部作品参与角逐,最终叙事散文《一生不负少年头》获大佳散文一等奖,小说《对决》获大佳小说金奖。
大赛10位终评评委之
一、主办单位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副总裁潘凯雄在颁奖会上说:“有人称赞网络文学充满了想象,有人批评网络文学充满垃圾;但无论如何,网络文学是一个巨大的存在,无论是作品、创作者、读者可以用数以亿计来形容,我们必须正视这个巨大的存在。
” 同时,网络文学的蓬勃发展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影响则是在文化走出去层面,“网络文学在今天已然是中国文化走出去一个重要的样式,有人笑言中国的网络文学堪比韩剧在世界的影响。
”潘凯雄说。
在本次颁奖会上,第三届海峡两岸新媒体原创文学大赛也正式启动。
据主办方介绍,大赛在引导网络作家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同时,也在探索建立网络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和体系。
潘凯雄说:“相较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有自己的特点,譬如高度的想象力、譬如民间的狂欢,而这些还需要发掘和研究。
” 近几年,网络文学作品已从野蛮生长阶段走入IP开发阶段,众多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游戏、影视、动漫、有声书,从《何以笙箫默》到《花千骨》,再到《盗墓笔记》《琅琊榜》等作品无不见证了网络文学的成功,同时也为网络文学市场引流,带来更多的读者,拓宽了用户规模。
据主办方介绍,大赛在追求网络文学的社会影响和价值外,也非常关注网络文学更长远的发展,对获奖作品从文学IP的开发、授权与合作,从内容生产,到用户培养,再到衍生产品的设计改编、互动、质量、市场投放,发行和出版等各个环节进行系统规划和介入,全方位立体挖掘版权价值。
(李芸)

标签: #视频 #下载网站 #比较好 #买狗 #彩票 #保健品 #网站 #评书